?

民俗藝術的傳播生態研究

2022-03-27 23:16王猛
科學與生活 2022年2期
關鍵詞:傳播生態研究

王猛

摘要:民俗藝術的傳播生態研究,是把傳播學研究中關于人與自然、社會和精神的生態思維的復合研究的思路又引薦到民俗藝術傳播的研究上來,主要以傳播生態的連續性的視角,觀察民俗藝術與社會生活的聯系,并在精神文化、非物質技術和社會組織以及系統構成等諸方面,做關聯性的探索,并將之納入民俗藝術傳播生態的整體研究體系。

關鍵詞:民俗藝術、傳播、生態、研究

一、可行性分析

把傳播生態理論納入民俗藝術研究視野,具有可行性。其可行性分析主要演繹了民俗藝術與傳播生態二者之間的共性特征,并把民俗藝術的傳播生態作為一個整體去研究它的內外部規律,試圖從嶄新的視角考察“民俗”與“傳播生態”的交叉與共融。

其一,媒介生態學從生態想象介入傳播研究,在復雜的社會生態體系內,透視人、媒介和社會各種力量的共棲關系,以期望達到生態平衡,具有批判的意義和反思的力量。而“傳承”、“傳統技藝”和“群體性”作為民俗藝術的特征,其具有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堅實的社會基礎,研究民俗藝術的特征,也要在復雜的社會生態體系內,透視人與社會各種力量的共棲關系,可開辟在結構和互動關系中考察民俗藝術的視野,是一種動態的研究方式。

其二,民俗藝術的傳播生態研究,摒棄了單純的傳播生態理論研究因缺乏對本土特殊因素的考慮、科技話語過多而掩蓋了對社會政治經濟因素的分析、使理論出現失衡等弊病,更注重結合對本土特殊因素的考慮,對社會政治經濟因素的分析。

其三,作為一種社會思潮,媒介生態理論與社會文化發展、生態危機與科技危機的反思有直接的聯系,并且呈現著媒介發展的真實問題;民俗藝術的傳播生態研究,把非物質文化遺產搶救與保護的問題結合起來,尤其是對“傳統技藝”的傳承,并呈現著當下民俗藝術發展的真實問題。

最后,傳播生態理論的起點:融媒體、文明與人的感知的平衡。此中三個元素——融媒體、文明、人的感知平衡,也是民俗藝術研究中不可或缺的,或也可對民俗藝術的研究有所啟發。

二、民俗藝術的傳播生態研究

其一,民俗藝術傳播要對致力于建設、豐富和發展本民族認同文化的傳播內容予以大力宣傳與推廣。其中,推動傳統節日民俗的復興和發展是民俗藝術傳播的一個主要的意義內容。例如對于端午民俗的傳播,其傳播內容的“意義空間”就可根據不同的社會場所進行不同的調整。在鄉土社會,對于端午民俗的傳播,就盡可能地恢復它在當地的本來面貌,保持它的“在場性”的原汁原味;而在城市社會,就有必要做一點與“現代”相接軌的新的嘗試與改變來表現端午習俗的傳統。在這一點上,有的學者給出的建議是用賽龍舟這一民俗活動帶動端午習俗。賽龍舟作為一項集體活動,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和民俗心理的依托,它既是一種對抗性的體育運動,也是一種傳統民俗藝術的展示,“龍的裝飾、選手的裝扮、鼓手的指揮、的表演,都可以是很‘現代’的藝術展示。這項運動如果能夠在端午節日文化的烘托下發展起來,反過來帶動端午習俗的全面復興,我們自然就保護了一項無可爭議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杰作?!碑斆袼姿囆g真的融入進社會和民眾的生活之中,那么其傳播內容的意義空間就會得到更廣闊的衍伸。

其二,民俗藝術在傳播內容上要盡可能地調動民眾的參與,使民眾在對相關民俗事象加深了解的基礎上增強對于民俗藝術傳承、保護的積極心態、并促發實際的行動力。例如,通過對各類文化廟會和民俗活動的推廣和因時制宜的實地傳播,使民眾在享受這類民俗盛宴的同時也能夠積極地參與進去,獲得一種享有民族文化的切身的自豪感。隨著廣播、電視、書籍、報刊等傳統大眾傳媒引導之外,現在尤以互聯網為主的強大新媒體對于民俗知識等方面的推廣普及,也有助于提升民俗藝術傳播內容中的體驗性,引起大眾的體驗興趣。

其三,民俗藝術傳播的關注視角,除了上述提到的傳播者、受眾與媒介大多會熱點關注的節日民俗與民俗活動等內容,還要觸及到那些易“被歷史遺忘的角落”。比如對于那些目前受到媒介自身技術的限制而無法真實還原的許多非文字與影像的民俗內容。技術媒介往往只能對民俗現象做表面的影像和文字記錄,而在我國民間,許多傳承人對于民俗技藝的傳授,步驟、流程等內容,現代傳媒從紀錄和保留的角度來進行的推介和傳播往往具有很大的局限性,這種傳播多停留在表面,乃至是片面推介和展現。例如在我國民間,許多技藝的傳承通常采用師傅帶徒弟的方式進行,如鐵匠、泥瓦匠、藥鋪先生、畫匠、傳統技藝、戲曲藝人等職業的師傅招收徒弟,就是讓徒弟們從師傅的言傳身教中學習技藝,在這個過程中,由于前輩師傅普遍文化素質偏低,語言表達能力不強,因此與其說是“言傳”,不如說是“身教”,俗話說:“五年做出一個俏師傅?!泵袼姿囆g傳播借助現代技術媒介的速度性和即時性,恰恰是與其相背離的。這就需要民俗藝術在當下的傳播中,要關注到這些藏于社會底層的、乃至最邊緣的民俗“傳承人”和傳承技藝。當下的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播中,對于民俗傳承人有了一定程度的關注,但如何對這些傳承技藝民俗進行傳播和推廣,這對傳播者、研究者和媒介技術的運用來說,都是一個還需繼續挖掘的民俗意義空間。

其四,須有賴于民俗研究者展開關于民俗普查和調研的實際工作,立足視野,加強相關民俗學術研究,并以實時的研究成果與動態來影響傳播者的認知、引導媒介的技術性記錄行為,使民俗藝術的傳播具有一定的內容深度、體現出一定的歷史厚重感,并能夠經得起廣大受眾的琢磨與推敲。民俗藝術的傳播就是要體現出這種對民俗藝術整體價值內容的獲得。例如,現代科技藝術手段的運用將烙畫葫蘆等民俗藝術從其特定的群體文化背景和生態結構中分離了出來,而對于烙畫葫蘆手藝的傳播大多會駐足在對其工藝的精巧、形態的精美、形式的各異等外觀的展示上,這樣的傳播往往流于形式,類其形而乏其神,疏于對民俗傳承人的心靈源始、文化積習、群體品格等民俗藝術精神的體現。這實際上就意味著民俗藝術的傳播雖然在進行著,然而傳播內容的實際意義空間卻在萎縮和消解,這類傳播缺乏對民俗藝術整體價值的挖掘和呈現。因此,對于此類民俗藝術傳播內容意義空間的挖掘,應立足于生態建構的整體性角度,將如烙畫葫蘆等民俗藝術的研究落腳于“自然—人—社會”的整體系統當中,通過對此類民俗藝術整體背景的綜合認識和研究,來引導傳播者與傳播媒介的對此內容傳播的認知,以期突破之前對于內容意義的傳播的局限。

其五,通過對各類技術媒體的聯合助用,來普及民俗文化知識,以加大教育與宣傳力度的多媒體視聽內容的傳播來進一步拓展民俗藝術傳播的內容空間。例如,“可借助書刊、廣播、影視、廣告、課堂,介紹我國傳統節日的悠久歷史、豐厚內涵、文化地位和現代價值。尤其應注意相關公益性廣告的制作、動漫手段的利用,以及市民講壇、非遺進課堂、公益講座的開設,讓民眾和學生對自己的傳統節日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并由知之、愛之到傳之、護之?!?/p>

其六,充分發揮民俗藝術作為“軟實力”的產業化應用性方面的內容傳播,民俗藝術產業化的發展并不意味著是對作為民俗藝術獨特屬性而存在的“傳承性”的破壞,產業化的應用發展與傳播可以與民俗藝術的經典傳承并行不悖,既可順應文化產業發展的時勢需要,并且還是對民俗藝術體現其“軟實力”傳播的一個適時的推動。

結束語:民俗藝術的傳播生態研究,是建立在對民俗藝術傳播意義的追問上,而不是對原由或技術決定主義的探尋。所以,民俗藝術的傳播生態及其意義探尋,企望的是尋求藝術與科技的平衡結構,或者說是尋求傳播中所體現的藝術生態平衡。

參考文獻:

〔1〕王利支.中國傳統吉祥圖案與現代視覺傳達設計[M].沈陽出版社,2010.216.

〔2〕顏亮.戲劇是活的藝術,必須在社區、在劇場、在人身上[N].南方都市報,2012-4-25.

猜你喜歡
傳播生態研究
誰說小孩不能做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對周期函數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與應用
2016生態主題攝影月賽
當前紙媒微信公眾號運營的突出問題與策略建議
2016生態主題攝影月賽
2016生態主題攝影月賽
盱眙生態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