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醫內科疾病五臟分類的臨床指導意義分析

2022-03-27 00:48彭春燕
中國典型病例大全 2022年8期

彭春燕

關鍵詞:中醫內科病證;五臟分類法;臨床指導意義

【中圖分類號】R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2)08--01

引言:中醫內科疾病按五臟歸經分類由來已久,早在《黃帝內經》中已有明確記載,《素問》病機十九條是中醫審機辨證的精髓。其中,對疾病的病位確定了肝、心、脾、肺、腎和上、下7個部位,突出特點是明確了疾病與五臟的相互關系。由于內科疾病與臟腑密不可分,多數醫家傾向于用臟腑分類的方法,直到如今《中醫內科學》中還有39種疾病沿用五臟歸經分類法,但疾病五臟歸經分類,在臨床選藥歸經方面的意義并未闡明。10年前,馬威等曾發表文章探討過中醫內科疾病用藥歸經意義。經過大量臨床實踐、理論探索和多本教材統計,發現了同樣的規律,現報道如下。

1中醫內科疾病五臟分類的歷史淵源

內科疾病五臟分類的基礎是藏象學說,早在春秋戰國時期《黃帝內經》(以下簡稱《內經》)就有記載,《內經》認為五臟六腑是一個整體。人體五臟為五大系統:肝系統包括肝、膽、筋、目、爪;心系統包括心、小腸、血脈、舌、面;脾系統包括脾、胃、肉、口、唇;肺系統包括肺、大腸、皮、鼻、毛;腎系統包括腎、膀胱、骨髓、耳、發。每個系統都有臟與腑與器官體表的表里,即臟腑表里相合,臨床用通大腸而瀉肺中實熱,利小腸而治心火上炎,治脾胃病“實則瀉陽明,虛則補太陰”等法皆是臟腑相合理論的具體運用。五臟間的生克關系也是整體關系的體現,可以通過調整某一臟來增損其他的臟腑“虛者補其母,實則瀉其子”,這也是臟腑整體觀的利用?!端貑枴ぶ琳嬉笳摗分械牟C十九條綜合了病因、病位、病性等諸要素,其突出特點是明確了疾病與五臟之間的相互關系。強調疾病診治的關鍵問題,是先“定位”即首先確定疾病所屬五臟(六腑),如“諸風掉眩,皆屬于肝;諸寒收引,皆屬于腎;諸氣膹郁,皆屬于肺;諸濕腫滿,皆屬于脾;諸熱瞀瘛,皆屬于心”。又因肺主氣,司呼吸,主肅降,居上焦,“諸氣膹郁,皆屬于肺”“諸痿喘嘔,皆屬于上”,所以出現上氣咳嗽的情況的根源主要集中在肺部,按照相關要求和原則將咳嗽上氣通用藥物的歸經加以判斷,從而準確的確定疾病在五臟的根源,并且將臟腑的疾病判斷當做分析疾病機理的主要內容,為人們對于疾病的的準確認識以及用藥情況加以準確的指導。在漢代張仲景所編著的《傷寒雜病論》中對于《內經》中所涉及到的核心內容進行了擴展,并且創設出了六經瓣證理論機制,是當前仍在沿用的中醫辯證理論治療原則之一,就《傷寒論》來說,其中涉及到的辯證論的重要基礎條件是六經。六經中對于人體的手足中的十二經絡進行了詳細的說明,內屬于臟腑,六經分證的方法,涉及到臟腑以及八綱的辯證內容,能夠對病源、病理、病性、治療實施等各項問題加以一定的解答,其中經證以及臟腑證也就是臟腑經絡辯證中的重要內容,疾病的種類的劃分也可以結合臟腑經絡來實施,相對應的方劑也對應的明顯的歸經[1]。在很多的著作中都對于六經的傳經進行了詳細的說明,展現出了咋付經絡相互影響作用的中醫辯證論治臟腑的結論在臨床病理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經過專業人員的不斷深入研究后續也編著了八綱辨證、三焦辨證和衛氣營血辨證等相關著作,這些內容都是在六經辨證的前提上進行的。在明清時期之后,臟腑辨證越發的收到了人們的重視,并且在實踐中得到了良好的運用,所以很多的藥物的歸經一般都是在臟腑名稱后面增加了一個經字來進行標識。在當代很多的中醫的代表書籍中,對于歸經的稱呼都是以五臟六腑進行命名的。腑臟并非只是單純的代表人體的某項生理功能,并且也是判斷疾病的基礎,能夠更加直觀地將疾病的位置加以反應。盡管各個時期的專業醫護人員都會從多個角度來對歸經加以認知,利用多種方法來對疾病加以認識,判斷疾病的根源,但是最終都會融入到臟腑辯證之中,由于歸經其實質就是代表臟腑的經絡、部位器官,屬于完整的聯系體,臟腑的病癥也涉及到經絡的病癥,所有的疾病都會通過臟腑歸經反映出來[2]。在針對《中醫內科學》教材內容進行修改的情況進行分析我們發現,臟腑歸經綸對于中醫疾病的分類所造成的影響集中在下面幾個方面:最初期的內容對于疾病的名稱的確定并沒有按照六經、衛氣營血、臟腑經絡來完成疾病的歸類,并且都是從整體上結合病因劃分為外感疾病以及內傷疾病,但是在所有內容之中也會設立專門的章節對于各個臟腑疾病癥狀進行闡述。而對于最近二十年的版本進行分析我們發現,中醫名稱分類逐漸的轉移到了病因方面,所側重的是結合疾病的病理變化來實施分類,臟腑功能失調一般都是造成疾病的主要根源,所以現如今內科疾病都是按照臟腑來進行分類的。例如:周仲瑛版、吳勉華版以五臟分類為主,將中醫內科疾病劃分為五臟、氣血津液以及肢體經絡等幾種類型的病癥。在著作中盡管并沒有對疾病五臟分類理論實施詳細的論述,但是在很多內容中卻有所提及。內傷雜病盡管較多,但是氣病理的變化都是不能脫離臟腑功能紊亂、經絡通路障礙、氣血津液生成運行失常的根源,所以內傷雜病的分類也可以結合各個臟腑生理變化來進行劃分[3]。五臟六腑一般都是會通過對應的經絡來將身體四肢以及各個分支部分進行連接的,腑臟的病癥一般斗魚十二經絡存在直接的關聯,所以腑臟病癥還需要結合靜脈的循行部位來實施全面的分析。氣血津液一般都是通過臟腑化生和輸送的,臟腑也依賴其進行正常的生理活動,所以二者的病變是會出現相互影響的情況的,氣血津液的病變不能脫離臟腑病變而單獨的存在。所以臟腑病癥牽涉到氣血津液,并且與分支經絡存在一定的關聯。

2內科疾病五臟分類的統計研究

2.1《中醫內科學》中五臟系疾病藥物歸經統計

課題組馬威等以《中醫內科學》中涉及到的相關中醫疾病當做研究對象,對于各類病癥代表方的藥物歸經進行了綜合分析,最終發現大部分藥物歸經與疾病五臟定位存在一定的統一性,這就可以表示中醫疾病依據五臟分類與治療藥物歸經也存在一定的關聯關系,方中的藥物歸經具有較為明顯的主次性,這也表現出了方中挑選使用的藥物具有良好的目的性,結合病變的位置來挑選適合的藥物。并且也展現出了中醫整體論之中牽涉到的哥兒腑臟之間的關聯關系。人體五臟六腑的作用都是不同的,并且整體上都維持著陰陽平衡的狀態,陰平陽秘就表示身體健康。如果任何一個臟腑出現了病變的情況,那么對應的部位就會出現變化[4]?!吨嗅t內科學》中明確的指出了在針對疾病進行治療的時候,最為有效的代表方都是古代的驗方,馬威的這一發現也充分的說明了,古代專業認識在辯證論的輔助下,在進行用藥的過程中,已經將藥物歸經與疾病臟腑定位進行了切實的整合,這也許就是古方能夠被沿用到今的主要原因。五行與五臟也存在一定的關聯,古人對于五臟在疾病中所存在的作用給予了更多的關注,藥物歸經也都是依據的五臟歸經,結果充分的說明了各個疾病的治療藥物歸經大部分都集中在五臟,這樣也凸顯出了中醫疾病按照五臟進行分類的關鍵性。

2.2關于氣血津液和肢體經絡病證

《中醫內科學》中結合腑臟所具有的生理功能以及病變情況,將大部分的中醫內部疾病依據性質進行了五臟體系分類論述,并且肢體經絡病癥和氣血津液證單獨進行了闡述。在針對相關資料中涉及到的兩個病癥與五臟病癥的類似點以及差異進行了分析我們總結出,首先,書寫的形式一樣。其次,辯證論治方法都是以臟腑辯證為基礎。再有,代表方一般都是選擇使用的古代經方。還有,代表方種藥物歸經綜合結果表示,方中藥物歸經大部分都在五臟歸經之中。最后,內科疾病屬于完整的體系,氣血津液和肢體經絡病癥都具備五臟分類的規律,可以劃分到五臟系統病癥范疇之中。在針對王新月等主編的《中醫內科學》中肢體經絡以及氣血敬業病癥各類癥型代表方藥進行總結之后發現,治療之體經過病癥的各項藥物之中,歸肝經的使用最為頻繁,在總體使用中占比大約百分之四十。肢體經絡病癥一般都是因為外感或者是內傷等因素所造成的,會導致機體出現病變的情況,也會誘發肢體經絡的相關病癥出現,甚至會造成肢體功能障礙、結構失常的情況,肝主要作用就是疏泄,并且也可以調節人體的氣機。是為肢體通過運動能量的器官。外感風寒濕邪癥狀,麻痹經絡,氣血運行不通暢就會發生肢體腫脹、疼痛、關節肌肉僵硬、活動不靈活的情況。臟腑出現虧虛的情況靜脈失衡就會導致肢體麻木、肌肉震顫的問題。肢體經絡病癥通常都是集中在肢體、肌肉以及關節等重要位置,與肝經循行的位置是一樣的[5]。在對肢體經絡病癥用藥歸經進行綜合分析之后發現,在針對這類疾病進行治療的時候,使用歸肝經較多,在《中醫內科學》中所挑選使用的方劑大部分都是以傳統經方為基礎,這就充分的說明了前人在針對這類疾病進行治療的時候,早已經對氣與肝臟之間所存在的關聯關系進行了了解,遣方使用的藥物中涉及到疾病臟腑定位的理念。所以我們將肢體經絡病癥運用到肝系疾病的治療之中,以辯證理論為主要依據,臨床選藥組方結合肝經藥物為核心來加以挑選[6]。

3內科疾病五臟分類的作用和意義

結合中醫辯證論治的基礎來挑選最為適合的重要構成理想方劑,這樣對于提升中醫在臨床各類病情的治療效果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并且這也是近年來我國醫學研究工作中最為關注的一個問題,如果藥物歸經和疾病與臟腑歸經相一致,就可以準確的對治療靶點加以明確,從而為治療工作的實施給予良好的幫助[7]。結合藥物歸經和臟腑歸經相一致為組方的核心,各類疾病的臟腑歸經選擇使用使用的歸本經藥物也是不同的,諸如:水腫類疾病的歸為腎經,結合疾病歸經方劑的挑選選擇使用歸腎經類的利水藥物就可以。經過大量的調查研究我們總結出,慢性腎炎蛋白尿經方中涉及到二半湯藥的成分,盡可能的選擇使用性味較為接近的歸腎經藥物,這樣就可以取代其他腎衰合劑藥物,通過在實踐中加以臨場運用對于其作用進行驗證。通風疾病的病因大都是因為肝經以及脾腎功能出現失調的情況所造成的,對于痛風性關節炎的經方大都是在當歸拈痛湯的基礎上來實施調控的,保存方劑中腎、脾以及肝經藥物,其他藥物可以調換成相同作用的歸肝經類藥物。臟腑辯證體系不但屬于內科疾病也是當前最為有用的辯證方法,對于輔助疾病五臟定位實施歸經藥物的挑選可以起到良好的作用。但是并不涉及到所有的經辯證論治,諸如那些較為復雜的疾病,在臨床中的表現十分的多樣,并且會對人體基本技能造成嚴重的損害。在針對臨床實際情況進行綜合分析來說,很多時候都是以第一個歸經為主,藥物的治療效果通常會對歸經的范圍造成一定的影響,如果范圍較小那么涉及到的可能是某一個經,而如果范圍相對較大那么可能會牽涉到多個經[8]。對于患有較為嚴重的臟腑疾病的病人,在進行藥物治療的時候,不能單純的局限在某個經上,一方中分配各個臟腑歸經的量化參數也是非常重要的,并且方劑中藥物歸經的占比相對較為復雜,對于疾病臟腑歸經理論的未來發展和創新能夠給予一定的幫助[9]。

結語

綜合以上闡述我們總結出,中醫藥將涉及到的藥物的特征理論引用到臨床疾病治療之中,對于中醫事業的發展是非常有幫助的,并且也可以滿足當下社會發展的需要。中醫內科疾病五臟分類的主要所用就是對中醫辨證中具有較強客觀性的規律在實踐中加以運用,但是還需要對藥物以及臟腑歸經加以深入的研究。

參考文獻:

[1]方立香.中醫內科疾病五臟分類的臨床意義[J].人人健康,2018(06):102.

[2]王彤,馬威,陳菁,管競環.論中醫內科疾病五臟分類的臨床指導意義[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7,32(03):1073-1075.

[3]王建東,王衛東.論中醫內科疾病五臟分類的臨床指導意義[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6,4(34):163.DOI:10.16282/j.cnki.cn11-9336/r.2016.34.238.

[4]潘靜,馬威,管競環.中醫內科疾病五臟分類的臨床意義[J].世界中醫藥,2016,11(10):2184-2187.

[5]陳仁銘,潘靜,覃偉.中醫內科肢體經絡病證分類方法探討[J].湖北中醫藥大學學報,2015,17(06):60-61.

[6]靳宇智. 基于近現代中醫基礎理論類教材的五臟學說建構史研究[D].北京中醫藥大學,2014.

[7]劉瑞霞. 脾胃學派及其在當代中醫內科的傳承[D].山東中醫藥大學,2009.

[8]沈會. 心力衰竭古今中醫文獻的整理與研究[D].北京中醫藥大學,2006.

[9]詹潔茹,潘靜.基于歸經理論探討清熱解毒藥在中醫內科病證中的運用[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9,19(80):235-236.DOI:10.19613/j.cnki.1671-3141.2019.80.127.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