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部編版語文古詩詞登高類研讀

2022-03-29 00:38張宏宇
客聯 2022年1期
關鍵詞:初中語文

張宏宇

摘 要:在部編版初中語文古詩詞中,登高類文學作品有九篇,其中反映出登高的多種感情,其中包括登高之愁,登高之悲,登高之思,登高之樂,對這四種不同心情的剖析可以更好的理解作品,有利于學生感知情感,教師設計教案。

關鍵詞:初中語文;古詩詞文;登高

在初中中語文學習時期,學生們接觸到了大量的古詩詞,對于基礎知識的掌握已經有了進一步的了解,但是對于古詩詞的精神內核和理解能力尚有待提高,這需要初中語文老師自己首先對文本類解讀有所了解才行。登高類古詩詞在古代作品中并不少見,因此在初高中語文作品中也選的也不少,以部編版為例一共有九篇,分別是七上一單元《觀滄?!罚ú懿伲?、三單元的《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岑參),《夜上受降城聞笛》(李益)、七下五單元《登幽州臺歌》(陳子昂)、《登飛來峰》(王安石),《望岳》(杜甫)、八上三單元《黃鶴樓》(崔顥),六單元《咸陽城東樓》(許渾)、九下六單元《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辛棄疾)。

一、登高而愁,愁上心頭

在《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中,岑參先寫出自己登高飲酒行為:“強欲登高去”第一句中用了“強欲”這兩個字,這兩個字的意思是“勉強想要”。也就是表明詩人自己是不想登高的,但是又不得不登高,這種矛盾心理就是一種沖突,已經暗藏了“不登而不得不登”的愁緒。原來九日指的是九月九日重陽節,在重陽節這一天,民眾有登高賞菊,配茱萸飲酒以避災禍的風俗。唐代詩人王維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寫道:“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闭驗檫@一天是有登高傳統的,所以詩人岑參不得不去登高。但是詩人不想登高也是情有可原的,首先他早就知道登高會給他帶來萬千愁緒,其次這一時期爆發了安史之亂,長安陷落,(原詩注:時未收復長安。)他隨軍而行,并無心登高,所以他的內心是拒絕的。當節日習俗最終戰勝自己內心感受的時候,這就是愁的開始。隨后又寫“無人送酒來”,此時化用的是陶淵明的典故,據南朝梁蕭統《陶淵明傳》[1]記載:陶淵明重陽日在宅邊的菊花叢中悶坐,剛好江州刺史王弘送酒來,于是痛飲至醉而歸。岑參并不是真的沒有人送酒,只是他知道他沒有陶淵明那樣的朋友來陪他飲酒消愁罷了。戰事欲緊,心事欲重,這樣登樓只會愁上加愁。

許渾的《咸陽城東樓》開口便提愁,“一上高城萬里愁”寫出愁的多,愁緒深。這是因為許渾青年時代由家赴京應試,多次名落孫山,后終得官職而仕途坎坷,又加上離家遠,秋晚登臨,自不免有歲月蹉跎,老大徒傷的慨嘆。而這種人生不得意的愁緒只是萬千愁緒中的一個,最大的愁緒就是為國事而愁,隨后寫道:“溪云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蓖ㄟ^這種環境描寫表面是在寫山雨將要襲來的景象,實際上是在寫唐王朝風雨飄搖的政治形勢。這是因為詩人此時處于當時秦漢首都位置上,因此詩人看到這種風雨襲來的場景,總是會有意無意的想到自己的就是“身世浮沉雨打萍”,唐王朝因為朝政腐敗,農民起義眾多,國家危如卵石。于是風雨將來,大廈將傾,不免愁緒萬千。第三句中描寫的景物都是暗色調的,都是黃昏之景,這其實還是在以黃昏喻晚唐,過去秦漢那么厲害,依然被黃昏所“吞沒”,更何況是如今的晚唐。隨后只能無奈的說:“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花自飄零水自流”這樣的話,以表達自己的無奈心情,這是大勢所趨,是無可避免的衰敗,作為當時官員,說出這句話,該有多哀愁!

二、登高而悲,悲從中來

登高不僅有愁,更有悲。杜甫曾在《登高》里說道:“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蓖醢彩凇豆鹬ο恪そ鹆陸压拧防镎f道:“念往昔,繁華競逐,嘆門外樓頭,悲恨相續?!标處椎涝凇耳p鴣天·九日悲秋不到心》里說道:“九日悲秋不到心。鳳城歌管有新音?!边@種悲也是經常在登高類詩歌中出現的。

許渾的《咸陽城東樓》和辛棄疾的《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不僅展現出詩人自己的愁苦之情,更是體現了詩人的悲國之情。其實這兩首詩的感情變化都是由愁入悲,因為這種愁是無法改變的。另外這兩首詩都是體現國危之悲,國家進入到最危亡的時刻,不管是唐后期的農民起義還是宋后期的金兵入侵,都是時代悲歌。當時的許渾任監察御史,但是朝廷腐敗嚴重,許渾面對這種情況,無力而為,所以由最開始的愁變成了對國家即將覆滅的悲。辛棄疾也是如此,在鎮江任職時,感概祖國大好河山即將被金兵完全吞沒,心有不甘,不禁悲從中來。

三、登高而思,思緒萬千

詩人們在寫詩時,往往會加入眾多思鄉意象。比如月亮意象:李白《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兵櫻阋庀螅豪钋逭铡兑患裘贰分小把阕只貢r,月滿西樓”。雙鯉魚意象:漢樂府詩《飲馬長城窟行》:“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钡歉咚监l詩自然也不例外。

李益的《夜上受降城聞笛》是一首典型的邊塞思鄉詩,這種邊塞詩最常見的類型就是因久戰而思鄉,因環境惡劣而思鄉,因傷亡嚴重而思鄉,因笛聲而思鄉。這首詩就是最后一種類型,李益還在《從軍北征》也用到了“笛聲”,“天山雪后海風寒,橫笛偏吹行路難。磧里征人三十萬,一時回首月中看?!边@兩首詩可謂是情感一致,思鄉皆濃。對于“笛聲”意象,有很多邊塞詩人都使用過,比如詩人王之渙在《涼州詞》中寫道:“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泵鎸吶臎龅木跋?,借用羌笛、楊柳、春風寫出將士們的思鄉之情,慷慨而悲壯。王昌齡在《從軍行·其一》中寫道:“烽火城西百尺樓,黃昏獨上海風秋。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金閨萬里愁。這是一首表現征人久成不歸,思念家鄉的詩。高適在《塞上聽吹笛》中寫道:“雪凈胡天牧馬還,月明羌笛戍樓間。借問梅花何處落,風吹一夜滿關山?!痹谘┤谀榴R的邊塞時節,月明之下的羌笛聲讓人不得不思鄉。從雪凈到明月羌笛,再到梅花散落,虛實結合,寫出詩人不得歸的無奈以及深深的思鄉之情。所以笛聲帶有天然的“召喚結構”,會讓人們不自覺地隨著笛聲產生思鄉之情。

四、登高而樂,樂在其志

登高不僅是負面情緒,還有高昂的。比如岑參在重陽節的登高愁緒和后來毛澤東《采桑子·重陽》形成鮮明對比,同為重陽,同樣國家危亡,毛澤東卻顯示出樂觀、闊達、積極的心態。

杜甫在《望岳》中傳達出自己的豁達心態,尤其是最后一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笨墒谴藭r的杜甫并不是處在順心如意的階段,因為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735),詩人到洛陽應進士,結果落第而歸,開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歲的詩人開始過一種不羈的漫游生活。作者北游齊、趙(今河南、河北、山東等地),這首詩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2]所以詩人此時此刻的經歷也是不順心的,和前幾首詩的詩人是一樣,但是他登高就展現出了一種積極樂觀的心態。

曹操在北征烏桓得勝回師途中,行軍到海邊,途經碣石山,登山觀海,一時興起所作《步出夏門行》中的第一章,后人叫《觀滄?!??!八五e?,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痹娙烁惺芴斓刂兓?,觀大海吞吐日月之景,讓他心曠神怡,心胸寬廣,胸懷天下而誓要一統天下。從這里可以很清晰的感受到詩人的遠大志向,在這一刻應該擺脫臉譜化的曹操,從奸雄的形象中剝離出來。讓學生感受到不一樣的曹操形象,感受到他的雄心壯志。

在初中語文古詩詞登高類中,經過四種情感的梳理之后,可以方便我們在教學過程之中進行情感對比。這種對比有利于學生了解詩人登高緣由,情感是怎么產生的,也有利于老師在教學過程中闡述登高的“愁、悲、思、樂”情感變化。

參考文獻:

[1] 涂元渠. 高適岑參詩選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140

[2] 蕭滌非.唐詩鑒賞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320-321

猜你喜歡
初中語文
基于“教、學、評”一致的初中語文作業一體化實踐模式
初中語文片段寫作的實踐路徑
群文閱讀與單元教學比較談——以部編本初中語文教材為例
運用生活元素調動初中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淺談初中語文作文教學
初中語文作文教學中層遞式教學的策略
加強教學資源開發,活躍初中語文課堂教學
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預設”與“生成”
初中語文教師的能力結構簡析
論初中語文作業設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