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方建設性后現代主義文藝理論研究

2022-03-30 22:35宋國棟
美與時代·下 2022年2期
關鍵詞:文藝理論

摘? 要:后現代主義作為一種復雜的社會文化現象,集中體現了西方社會政治、經濟、哲學、文化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西方建設性后現代主義文藝理論研究即是關注西方后現代主義理論的建設性成果,既有深刻的理論意義又具有突出的現實意義,其對藝術的本質生成性認知、對文本的形式特征意蘊和空間地理學性質的架構,開拓了文藝理論研究的新路徑,對中國當代的文藝理論建設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西方建設性后現代主義;文藝理論;藝術本質;文本理論

基金項目: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廳2018年度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西方建設性后現代主義文藝理論研究”(2018-ZZJH-561)研究成果。

后現代主義作為一種復雜的社會文化現象,集中體現了西方社會政治、經濟、哲學、文化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其在文學和藝術領域表現得也非常耀眼,帶來了20世紀文學藝術的新發展。因此,對西方后現代主義文藝理論進行研究就成為西方關于后現代主義學術研究的前沿陣地,一系列在全世界范圍內有影響力的成果問世,對后現代主義的全球化傳播做出了重要的貢獻。西方關于后現代主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一下三個方面:

(一)關于后現代主義的一般性研究

后現代主義的一般性研究,包括后現代主義的歷史性研究以及概念的多義性研究,主要集中在哲學和藝術學領域,代表性的研究者包括:美國文化歷史學家伯納德·盧森堡、英國歷史學家G.巴勒克拉夫、還有蘇珊·桑塔格、萊斯利·費德勒和伊哈布·哈桑、丹尼爾·貝爾等。后現代主義在西方的內涵是復雜的,根據高宣揚教授的分析,后現代主義的內涵呈現出模糊性和不可界定性,主要是作為一種歷史范疇的“后現代”、作為一種個社會范疇的“后現代”、作為一種文化范疇的“后現代”、作為一種心態和思維模式的“后現代”、作為一種生活方式的“后現代”、作為一種表達方式和論述策略的“后現代”、作為一種“去正當化程序”的“后現代”[1]1-96,等等。

(二)解構性后現代主義研究

解構性后現代主義研究是關于后現代主義的流行性解讀。解構性后現代主義理論向度傾向于拒絕、否定和顛覆,主要表現為對西方傳統形而上學的拒斥和反對,包括拒絕強權敘述及基于第一原理的知識系統和懷疑哲學是正統原則知識確定性的觀點;否定具有高低級文化的明顯劃分,所謂大眾文化、通俗及民間藝術形式都可以成為研究對象;人文主義的一些固定的、統一的,而且可以確認的主題討論被多元及流動性問題以及對敘事空間的要求所取代,等等??傮w而言,此一研究方向主要是對西方基于啟蒙與理性的知識體系、思想觀念和行為體系的全方位清算。

(三)建設性后現代主義研究

后現代主義的建設性向度包括現實和理論兩個方面。

從現實層面來說,作為一種對自由資本主義和后工業社會的反思與回應,后現代主義是一種時代思潮,它勢必會像馬克思所說的那樣將人民“最精致、最珍貴和看不見的精髓”都集中于自身之中,而創造并非解構是時代的最強音,必然會反映在后現代思潮之中,研究者就是要把這種創造凸現出來,以發揮最大能量。另外,后現代主義思潮背后的眾多思想家作為直面現實之人,必然會對當下人類的生存處境擔慮,核武器、環境污染、科技理性的“奴化”等全球性社會疾病是“足以毀滅世界和人類的難題”,而解決難題是唯一出路。

從理論層面來看,建設性后現代主義有最直接的理論來源,主要是分析哲學、過程哲學和實用主義哲學,其倡導創造性,既包括理論的創造也包括自身的理論實踐;多元的思維風格,既包括哲學上的多元論觀念也包括文學藝術領域里的“雙重寫作”與“雙重閱讀”;秉持“本體論的平等”概念的信仰,主張任何存在的東西都是真實的,沒有什么東西比別的東西更真實,“接受和接受一切差異”;重視“對話”,“對話”作為一種人際發生的過程,包括現在與過去、解釋者與文本、解釋者與解釋者,是一個無限展開的過程,通過改變雙方觀點,達到一種新的視界;倡導對世界的關愛,信奉過程論和有機論,倡導對過去和未來的關心?;诖?,建設性后現代主義是一種科學的、道德的、美學的和宗教的直覺的新體系。

在對后現代主義文藝理論的研究中,一個基本的思路是將后現代主義文藝理論同現代主義文藝理論進行潛在或顯在的對比,以突出后現代主義文藝理論所呈現出的矛盾性,以及建立在諸多矛盾性基礎上的破壞性和顛覆性。對后現代主義文藝理論的這種學理認知,在國內學術界也普遍存在,甚至成為一種關于后現代主義理論的標簽式認同:把摧毀、解構、否定性當作后現代主義的根本特征,而忽略甚至有意規避后現代主義積極的、肯定的、建構性的內涵。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除了后現代主義文學藝術景觀本身的復雜性和矛盾性之外,另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后現代主義文藝理論內部的諸多建設性,在西方研究者的理論視野中也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而在后現代主義文藝理論中國化的過程中,就不可避免地會出現理論的偏差和語言的不對等、錯位,也就造成了關于后現代主義的不全面的理解和闡釋。而就理論研究的科學性而言,對建設性后現代主義文藝理論進行研究,并成為關于后現代的研究中的一個不可或缺的有機組成部分,也是還原后現代主義理論本來面貌的必要之舉。

建設性后現代主義文藝理論研究不僅具有突出的理論意義,而且現實意義明顯,把學術研究同我國當下的社會發展實踐相結合,是強化學術研究的實踐性內核的重要手段。當實現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成為華夏兒女的神圣擔當,批判繼承全球性的文化遺產,助推中國夢的實現是科學理性之舉。建設性后現代主義文藝理論的建構性維度與建構中華大美學大文藝在內在理路上具有極高的契合度。有效合理挖掘后現代主義的創造性并積極地運用于中國當下的美學、文藝理論學科建設,服務于中華民族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五位一體建設,不僅可以彰顯中華大美學大文藝的文化軟實力和獨特魅力,更重要的是可以擴大中華美學文藝的全球影響力,弘揚中華民族文化精神和凝聚中國力量。

基于上述的意義闡釋,西方建設性后現代主義文藝理論研究能夠通過對西方建設性后現代主義文藝理論的問題展開進行系統的梳理和探究,能夠為中國當下的文藝理論建設提供學理上的參照,為發展和繁榮中華美學文藝精神提供多元的理論世界。

(一)西方建設性后現代主義文藝理論的問題語境

建設性后現代主義文藝理論同解構性后現代主義文藝理論面臨共同的問題語境,這其中包括:現代主義藝術和后現代主義藝術的全面綻放與挑戰。從表面上看,現代主義藝術同后現代主義藝術有明顯的差異性,甚至可以說,后現代主義藝術是對現代主義藝術的顛覆,但從最根本處,它們二者之間的邏輯關聯也是很明顯的,這就是在批判性表面之下的建構本性,在創作和觀念兩個層面實現著藝術的別樣生長;哲學、美學和藝術的“終結”語境,認真探究不難發現,“終結”話語背后同樣是理論的重新生長,不管是哲學、美學還是藝術,哲學的終結是西方20世紀中后期的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理論話語,海德格爾、德里達、黑格爾、阿多諾、丹托、摩根和凡蒂莫等哲學家、藝術理論家都在不同層面對“終結”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理論上的界定與還原,他們一方面去探討總結理論話語的符號能指,另一方面還能領會建設性的意義能指。具體到藝術理論而言,“終結”并不意味著已經消失,并不意味著問題的結束,藝術和藝術世界仍然存在著,只是人們在對美學和藝術哲學諸問題的探討時采取的不再是以往美學和藝術理論的方法。正如蒂埃爾·德·迪弗(Thierry de Duve)的主張:“不論是黑格爾還是那些正在履行黑格爾使命的藝術家,他們關心的并不是歷史進程或藝術活動的真正終結,而是一種在終結中繼續生存的歷史形態(因為歷史從來都是由于自己的終結而生存),是一種藝術現象學,藝術面臨死亡的威脅,但這種威脅不僅沒有終止藝術,反而維持了藝術的生命,使藝術一次又一次地做出并且一次又一次地揚棄自己的死亡判決?!盵2]

(二)西方建設性后現代主義文藝理論的問題展開

西方建設性后現代主義文藝理論問題的展開主要是突出其的理論奠基性和開拓性。

1.就建設性后現代主義文藝理論的奠基性而言,后期維特根斯坦的思想具有不可替代性意義。維特根斯坦說:“我稱之為表達審美判斷的詞語,在我們所說的某個時代的文化中,起著盡管復雜,卻又十分明確的作用。要想描述它們的使用或者你所指的一種有修養的欣賞趣味,你就不得不描述整個文化?!盵3]他的“意義即用法”理論具體到美學問題上,則是指離開了語言表達的具體情景或文化語境,我們就無法理解語美學和藝術哲學中的許多問題。如果我們要去描述鑒賞是什么,我們首先必須描述整個環境。而??碌摹爸R考古學”方法論建構則是對于知識論述產生過程的整個歷史事件的解構,而作為認知主體的人“在具體的認知過程中也必然地納入到特定社會關系的網絡之中,從而不知覺地受到其認知過程所遭遇的各種相關社會勢力的宰治,使人自身淪為特定權力關系中被操縱的因素”[1]305。德勒茲哲學研究的跨學科視野以及具有創造性的概念和方法如“欲望機器”“差異邏輯”“莖塊”“精神分裂分析法”、德里達的“解構”“延異”“播撒”“增補邏輯”“互文”、羅蒂的“協同性”“陶冶”“后哲學”、霍伊的“系譜解釋學”,以及利奧塔的“謬誤推理”等都是在建設性后現代主義文藝理論理與方法的奠基性與創造性方面的理論資源。

2.就建設性后現代主義文藝理論的開拓性而言,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

(1)建設性后現代主義的藝術本質理論。在解構性后現代主義文藝理論對傳統形而上學中本質主義所關注的諸如藝術的本質、美的本質等問題的消解的同時,建設性后現代主義文藝理論重新對藝術的本質進行理論界定。美國藝術理論家阿瑟·丹托提出了“藝術界”理論,按照丹托的說法,某物的藝術品資格就是在“藝術界”中實現的,藝術界是確定某物是藝術品或者不是藝術品的一種理論上的設定?!端囆g界》一文中提到:“某物看作藝術需要某種眼睛無法看到的東西——一種藝術理論的氛圍,一種藝術史的知識:這就是藝術界?!盵4]在這里,丹托他已經完成了從“藝術品”向“藝術品的資格”的轉換,而“藝術品的資格”就是指某物在特定歷史階段被認可為擁有藝術的身份,解決的是某物為何是藝術品的問題,而不是藝術品是什么的問題。美國著名的分析學派美學家喬治·迪基的“習俗慣例”理論,不從藝術作品的顯在特征去發現某種不變的本質,而是從文化和歷史的語境中界定藝術和發現藝術的共同特征。他的“習俗慣例”理論試圖表明的是藝術品的產生是在一個復雜的背景的烘托下產生的,“藝術品乃是它們在一個習俗框架或境況中占據的位置所導致的產物”[5]。而芝加哥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霍華德·貝克的“藝術世界”理論則是通過達成一致意見實現合作的關系網絡,在這一場所中,不同的代理人在共同認可的慣例的基礎上,實現合作生產并為藝術品賦值,慣例是藝術場的整合力量,成為藝術場運轉的動力。布爾迪厄的“藝術場”理論則明確指出,藝術作品本身是通過藝術場的自主化而產生的,對藝術的分析和評價就不可避免地要對其進行場域化的還原,在一種動態化的場域中實現藝術品的價值生成認定。建設性后現代主義的藝術本質理論不同于傳統形而上學理論框架中的邏輯展開,賦予藝術本質理論內涵動態性特征,構建藝術本質的生成性而非現成性。

(2)建設性后現代主義的文本理論。在《反對闡釋》中,桑塔格通過她的“反對闡釋”,突出文本對“形式”“表面化”和“身體”的重視,推崇文本閱讀的“新感受力”。她認為,闡釋本身必須在人類意識的一種歷史觀中加以評估。在某些文化語境中,闡釋是一種解放行為。它是重寫和評估死去的過去的一種手段,是從死去的過去逃脫的一種手段。伊哈布·哈桑則通過現代主義和后現代主義的復雜對抗,指出了后現代文學藝術的“反諷”“種類混雜”“狂歡”“行動和參與”“構成主義”等建構性特征。斯潘諾斯則是通過還原存在的歷史性,提出后現代文學的開放、多元及敞亮存在的意義的后現代“新詩學”??死实奈膶W空間理論則認為,文學不是一面鏡子來觀照世界,而是一張紛繁復雜的意義的網,任何一部小說都可以呈現一塊地理知識領域,展示不同的、甚至是互為沖突的地理知識形式。建設性后現代主義文本理論一方面打破文本內容形式二元對立邏輯框架中重視內容及意義表達的理論向度,還原形式具有的解釋性意義,發現并重視邊緣化“形式”的意蘊,凸顯文本的“表面化”“感受性”,構建文本的空間地理學表征。

西方建設性后現代主義文藝理論研究的理論奠基性與開拓性對中國當代文藝理論建設而言具有重要的意義,研究西方建設性后現代主義文藝理論最終目的是為了中國當代文藝理論建設。20世紀的中國文藝理論有著自身的特殊歷史文化語境,它所面對的問題和解決的方式都與20世紀西方文藝理論尤其是20世紀中期以后的西方文藝理論有著巨大的差異。在這樣的理論研究背景下,對西方建設性后現代主義文藝理論在與中國當代的有效傳播就顯得尤為重要。我們應在對20世紀中國文藝理論發展的總體性描述的基礎上,認真梳理后現代主義文藝理論在中國的傳播,并深入分析建設性后現代主義在中國當代文藝理論建設中的表現,以彰顯建設性后現代主義在中國當代文藝理論建設中的意義。

參考文獻:

[1]高宣揚.后現代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2]迪弗.藝術之名:為了一種現代性的考古學[M].秦海鷹,譯.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1:143.

[3]維特根斯坦.美學講演錄[C]//劉小楓.人類困境中的審美精神——哲人、詩人論美文選.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94:532.

[4]Arthur C. Danto, The Artworld[C]//Carolyn Korsmeyer. Aesthetics: The Big Questions. Cambridge:Blackwell,1998:40.

[5]迪基.藝術界[C]//朱立元.二十世紀西方美學經典文本(第3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0:804.

作者簡介:宋國棟,博士,鄭州大學文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西方現代主義后現代主義美學與文藝理論。

猜你喜歡
文藝理論
淺析魯迅對20世紀中國美術的重要貢獻
淺談文藝理論和馬克思主義文藝論
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分析
周揚的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中國化探索評析
魯迅《野草》的語法結構及其理論根
從《會飲篇》人物形象中看柏拉圖的文藝理論
淺析動畫《螢火蟲之墓》的現實主義美學思想
論《文藝理論中的無產階級》
新時期文藝理論的開放性特征研究
當代社會轉型與文藝理論發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