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園區:理想城市與城市理想

2022-03-30 09:18
現代蘇州 2022年6期
關鍵詞:產城園區人才

“有記者問我,心目中最理想的城市是哪里?我說沒有。來到蘇州工業園以后大吃一驚。園區就是我心目中最理想的城市模式?!敝麑W者易中天在《讀城記》中這樣描述道。

從產城一體的規劃先鋒,到產城人一體的城市新中心,園區真正打造了這個時代下的詩意江南。遠觀之下,這無疑是一座高樓林立、新興產業云集的現代化都市;深入其中,則能從生活的點點滴滴之中,感受到江南文化的鮮活血脈。園區用20多年的發展創造了中國人的理想生活范本。

產城均衡,“精明增長”的夢里江南

建筑師唐克揚曾說:“不是我們造就空間,而是我們因為想要創造什么樣的生活,有什么樣的空間,空間倒過來造就了我們?!边@句話或許能夠很好地解析規劃之初的園區。

當國內不少工業園區還在采取“邊開發、邊規劃”或者“先開發,后補規劃”的建設路子時,蘇州工業園區借鑒新加坡的經驗,從“科學規劃”做起,成為全國開發區建設的一個范本。

從1994年至2000年,園區在湖蕩密布、阡陌縱橫的農田水鄉拉開了開發建設序幕,由古城中軸線延伸而出的蘇州大道主干道,串聯起一個個環形分布、圈圈相扣的金融區、商業區、居住區、工業區,連接著金雞湖,一路向東延伸,這是園區以基礎設施建設為特征的工業化快速啟動、城市化同步推進的重要發展階段,也是園區以理性規劃,打造現代化江南生活典范的起點。

值得稱道的是,園區在建設初期就以“產城均衡、產城融合、配套共享”作為城市規劃發展的主導方向,著眼于“產城融合、以人為本”的定位,發展多年。如今的園區,更是合理配置了科技研發區、綠色生態區、公共服務區、生活居住區,層次分明而又綜合利用,形成了規模適宜的產城人融合型整體結構。

蘇州大學自貿區綜合研究院副院長、東吳智庫研究員屠立峰以獨墅湖科教創新區為佐證,他說,2002年該區域啟動時名為“蘇州研究生城”,之后改為“獨墅湖高教區”,2008年又改名為“獨墅湖科教創新區”,名稱的不斷改變,實質上反映出園區為推進產城人互動而對區域功能定位的調整提升,通過搭建新平臺、集聚新人才,實現了發展新產業、建設新城市的目標。

在存量土地有限的前提下,園區一次次把握住了時代發展的節點,通過城市規劃促進了產業升級,從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到國家級高新技術園區、國家開放創新綜合試驗區域、自由貿易試驗區,再到如今的蘇州城市新中心,一個個身份的疊加是園區一次次擴大開放、以產業結構升級帶動城市功能升級的見證,并鮮明地反映在了園區的土地上。

如今,園區正聚焦創新打造開放合作的科技創新高地、自主可控的產業創新高地、接軌國際的制度創新高地;對標國內外先進地區,建設制度創新最活躍、開放底色最鮮明、產業優勢最突出、創新動能最強勁、營商環境最優越的 “一流產業新區”。

更多可能,潛力無限的理想城市

人才是產業和城市發展最活躍的因素。屠立峰認為,園區在探索人才集聚發展、實現人盡其才方面取得了成功經驗。特別是,園區為高端人才提供了包容發展的“三件套”,真正把物質鼓勵與精神激勵相結合、工作條件與發展空間相結合落實到實處,打動到每一位人才的內心。

一是提供高端舞臺。蘇州獨墅湖科教創新區相繼布局了華為蘇州研發中心、微軟蘇州研發中心、協鑫中央研究院、西門子中國研究院等新型研發機構,區域累計建成省級以上研發機構122個,國家級孵化器12個、省級以上眾創空間34個;建成了生物藥分離純化、微納機電制造、軟件評測等30多個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建立了“美國冷泉港會議亞洲分會”等20余個國際科技合作交流平臺。如此眾多的高水平的研究所、研究中心,為高層次人才開展科學研究和科技創新提供了廣闊的平臺。

二是提供便利條件。園區在人才引進和居住證辦理方面開通了“綠色通道”,在居住、出行、商業、醫療、子女教育等方面給予優惠的待遇和保障。

三是提供充足經費。園區積極推動將各類人才納入江蘇、蘇州等有關人才計劃、資助項目支持范圍,多渠道給予海內外高層次人才經費支持。

為把引進人才與產業發展、研發創新能力提升結合起來通盤謀劃,形成各個環節、各個層面相配套的政策體系,園區出臺了《吸引高層次和緊缺人才的優惠政策意見》、“鼓勵科技領軍人才創業工程”“領軍人才工程”“金雞湖雙百人才計劃”、《關于外國人才工作生活便利化服務若干舉措(試行)》等一系列政策,惠及面之廣、投入之巨大,在國內可謂首屈一指。在此基礎上,園區努力打造高端人才資源、科技創新要素集聚的規模優勢,建設以蘇州納米城、國際科技園、創意產業園、生物產業園、中新生態科技城及大學科技園為主的專業科技創新載體群,一批高層次人才紛紛入駐,在提升園區產業整體發展層次的同時,也進一步鞏固了園區最本源的核心競爭力——人才。

屠立峰認為,以人才高地構筑產業高地,以人才創新創造力提升園區綜合競爭力,正是園區28年來在產城人融合方面取得成功的關鍵,也是園區品牌的吸引力、影響力、輻射力所在。

青出于藍,不斷升級的綠色城市

優良的生活環境既是對人類住區的基本要求,也是創業的重要保障。園區在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關系、促進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生活方式等方面,一直走在全國前列。

在園區初期開發建設過程中,時任新加坡內閣資政的李光耀曾考察過太湖取水口,并參加了蘇州工業園區供水項目太湖取水口揭碑儀式。他見證了蘇州工業園區水廠和污水處理廠的落成,他親手在金雞湖畔種下綠樹……在此后出版的《李光耀回憶錄》中,他這樣說:“蘇州工業園區成功的關鍵在于中國高層領導的智慧與才干,以及各層人員的辛勤努力,我們選擇蘇州是正確的……我給蘇州工業園區的建設成績打70分,這是個相當高的分數。那里風景宜人,總體規劃給人一種很新加坡式的印象?!?/p>

當然,園區對“花園城市”新加坡這位老師的學習絕不是簡單的生搬硬套,由古城中軸線延伸開去的蘇州大道,貫穿著園區東西,而園區內,原有的河道、湖泊和水塘不僅被全部保留了下來,并進行了提升改造。延綿的道路、河網和文化,成為了城市中最有特色、最具生態、最有吸引力的園林城市景觀。也成了吸引創造性人才聚集的一大特色。

為了大力發展綠色經濟、低碳經濟、循環經濟,努力構建可持續的綠色發展模式,園區逐步淘汰落后產能企業,推動企業技術改革投資,引導企業在生產全程中,開展清潔生產、中水回用、節能降耗和減污增效等循環經濟試點,構建以電子廢棄物回收綜合利用為主體的靜脈產業鏈,先后引進瑞環化工、富士施樂愛科等一批高水平資源回收企業,提高一般工業廢棄物綜合利用率、安全處置率和危險廢物處理處置率,同時在企業、學校、住宅推廣新能源利用。

國家循環經濟試點園區、低碳工業園區試點、國家級綠色園區、能源互聯網示范園區……一個個響當當的稱號鐫刻在園區的綠色發展“成績單”上,在“碳達峰”“碳中和”背景下,園區更是充分借助物聯網、云計算、智能電網、智能終端及無線網絡等技術,為促進綠色產業、綠色城市發展,打造綠色低碳的智慧新城做著敢為人先、追求卓越的探索與嘗試。

理想2.0,從大都市到大都市圈

園區經過28年的成長,已然成為了一座宜居宜業的現代化大都市。從先進制造業加快向現代服務業提升,在產業升級的同時也不斷豐富延伸了城市功能內涵,園區國際化的城市風貌、現代化的城市管理、生態化的城市環境,引導并支撐了更佳的產業形態和結構。

多年來,園區重點篩選、引進、培育與支持“低能耗、占地少、附加值高”的上下游產業鏈項目落戶。不斷培育適應于園區產業自我發展和轉型升級的制度安排、技術保障和市場環境,加速集聚人才、技術與資本,逐步形成了多個“高端、高效、高輻射力”的產業鏈條。 《2021中國生物醫藥產業園區競爭力評價及分析報告》顯示,蘇州工業園區生物醫藥產業綜合競爭力全國第一。作為全球八大納米技術產業聚集區之一,2021年園區納米技術相關企業已超900家,產值達1255億元。同時,園區已經形成了半導體、光電、汽車以及航空零部件等多個高新技術產業集群,是長江三角洲工業基地的重要組成部分。

名副其實的“產業重鎮”地位,讓園區不僅發展成為長三角上璀璨的大都市,更取得了長三角都市圈重要一員的席位。

作為與上海距離最短、合作最多、總量最近的城市,園區不斷推進與上海的深度合作,實現產業優勢互補。圍繞“一流的產業新區”的目標,園區面向長三角,不斷強化高新技術產業鏈上下游環節,深度參與推動長三角信息技術、智能制造、新能源、醫療器械和生物醫藥等領域的創新集群建設。

屠立峰認為,園區在打造理想城市的過程中,讓城市理想變得日益豐滿,并且對周邊產生了強烈的溢出效應。園區在產城人融合發展方面的經驗,也深深影響和帶動著其他區域與城市的發展。從80平方公里的中新合作區帶動園區周邊鄉鎮發展,到建立 “蘇相合作區”,輸出園區開發理念和開發模式,隨著產城人融合發展進一步深入,園區對于周邊區域的輻射帶動作用也越發凸顯。

隨著園區品牌競爭力的日益凸現,園區品牌輸出力度也進一步加大,以多種模式先后與拉薩和新疆合作建立了經濟技術開發區,以市場化形式與安徽滁州建立了現代產業園,并分別與宿遷、南通建立了蘇宿工業園和蘇通科技產業園。這種合作模式,既輸出了園區經驗,也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創新實踐了中國開發區的示范品牌。

猜你喜歡
產城園區人才
整合后開發區(園區)名單“3+17”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創新之城
待疫散云開,來園區赴一場春的修行
最融合中流擊水,從產城融合到產城人一體
河北邯鄲擁有現代農業園區167個
對六師五家渠市產城融合發展的幾點思考
創造高品質生活,踐行產城融合的典范案例
創造高品質生活,踐行產城融合的典范案例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淺談華夏幸福產城融合恰逢其時,資本運作格局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