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一件唐代白釉盤口瓷瓶淺析焦作古瓷窯址發展歷史

2022-04-06 06:32張新順
焦作大學學報 2022年1期
關鍵詞:釉瓷制瓷焦作

張新順

(焦作市文物勘探隊,河南 焦作 454000)

為配合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修武輸水支線工程建設,2013年10月16日—22日,焦作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對焦作市馬村區待王村發現的一座唐代墓葬(編號2013JDM1)進行了搶救性發掘,墓葬內出土了陶器、瓷器、銅器等13件隨葬品。其中一件白釉盤口瓷瓶最為珍貴(圖1)。該瓷瓶造型優美、釉色溫潤、胎質細膩、白釉清亮??诓砍时P形,卷沿、圓唇、亞腰,盤底中空。盤下為小口,短頸、溜肩、鼓腹,腹下內收,最大腹徑在下部,平底。整個器身外部和盤口內均施白釉,腹下部釉不及底,施白色化妝土??趶?.2厘米,最大腹徑12厘米,底徑6厘米,高17.2厘米。

圖1 白釉盤口瓷瓶

1.中國白瓷的發展歷史

中國是瓷器的發源地,也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瓷器的國家。英文中瓷器的單詞“CHINA”就是中國的代稱。瓷器是在陶器燒造的基礎上創燒而成的,與陶器又有著質的不同。瓷器是以瓷石或高嶺土作器物胎料,在器身施釉后入窯裝燒,經過1300℃以上的高溫焙燒而成。其胎體堅硬、胎釉緊密、器表光滑,吸水性低、耐腐蝕,較陶器更易保存和更具實用性。瓷器是人類文明發展史上的重大發明,為人類文明發展進程和人類文明多元化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具有極高的科學技術和藝術價值。

中國瓷器歷史經歷了原始青瓷階段、青瓷向白瓷過渡階段和瓷器大發展階段的三個階段。白瓷處于中國瓷器歷史的第二個階段,是在青瓷燒制技藝的基礎上產生而發展的,在中國陶瓷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白瓷發軔于南北朝時期,歷經數百年的燒造技術轉化演變,至隋唐時期逐漸發展成熟,于宋金時期達到發展高峰。目前,國內發現最早確切紀年的白瓷是1971年在河南安陽北齊武平六年(575年)范粹墓中出土的5件白釉瓷器,器型有碗、杯、罐、長頸瓶等。瓷器胎質細膩潔白,器物上部施白色、乳白色釉,釉層較薄,玻璃質感較強。1972年,河南省博物館在《河南安陽范粹墓發掘簡報》中稱“余皆為白色和乳白色瓷”[1]。2005年—2008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聯合對河南鞏義北魏時期白河窯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取得重大成果。出土了大量的青釉、白釉、醬釉、黃釉和少量的唐青花、唐三彩等器物。出土的白釉瓷器器型有碗、洗、壺、罐、杯、盤等,其胎色灰白,胎質堅致,白釉微泛黃或泛青,部分器心有積釉、垂釉現象。其中“發現有白釉瓷器與青釉瓷器同窯裝燒現象。特別在該窯址清理的一座燒制白釉瓷器的窯爐,是目前發現的最早燒制白釉瓷器的窯爐”[2]。由此說明,這時期我國北方燒制青瓷窯口正處在向燒制白瓷轉化演變的發展階段,同時,也將中國白瓷的燒造年代提前了百余年。白河窯的燒制年代從北魏一直延續到唐末,可能是我國創燒白瓷的窯口,它為我們研究白瓷的起源提供了極其珍貴的實物依據,為中國瓷器制造業的發展開辟了新的道路,同時,也為我國陶瓷史上“南青北白”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隋代時期北方的制瓷業仍以燒制青瓷為主,但白瓷燒造技藝得到進一步提高。河北邢窯燒制的白瓷質地更加細膩堅硬,胎體較白,釉色清亮,泛青、泛黃釉色和積釉現象減少。這時期燒制白瓷的窯口還有河南安陽相州窯和鶴壁集窯等。1959年,在河南安陽隋開皇十五年(公元595年)張盛墓中出土的白釉瓷器近70件,器型有俑、盤、壺等瓷器。無論是從器物類型和數量上,還是胎質、釉色上,都遠遠超過范粹墓出土的白瓷,讓我們看到了隋代白瓷燒造技藝的迅速發展過程。

唐代時期國力強盛、社會繁榮,瓷器的生產規模更加擴大。燒造技藝推陳出新,器型種類繁多。南方越窯青瓷系進一步發展,與北方興起的以邢窯為代表的白瓷系分庭抗禮、交相輝映,形成了“南青北白”格局。這時期北方邢窯燒制出的白瓷以粗胎為主,但燒制細白瓷“類如銀、白如雪”,胎質堅硬、器型規整、制作精細、釉色潔白,敲之能發出金屬聲,瓷化程度高,已達到了現代白瓷的標準。此外,北方燒制白瓷的著名窯口還有河北定窯、安陽相州窯及河南鞏義窯等。北方以邢窯為代表窯口燒制的白瓷雖以粗胎為主,但已出現粗胎細作的裝飾手法。窯工們運用化妝土來改變坯體表面顏色,達到了瓷器的美觀效果。本次焦作唐代墓葬中出土的白釉盤口瓷瓶腹下部施的白色化妝土,就是這時期白瓷粗胎細作裝飾技術的充分見證。

到了宋代,白瓷步入了中國瓷器生產發展的高峰期。這時期北方窯口林立、制瓷技藝百花齊放,形成了定窯系、鈞窯系、耀州窯系和磁州窯系。其中以定窯白瓷最負盛名。定窯燒造出的白瓷胎質細膩、釉色潔白,燒制技藝極高,且有非常高的藝術水準,曾為皇家燒造白釉瓷器。北方諸窯口爭相模仿其器形、紋飾、釉色和燒制方法。這時期燒制白瓷的磁州窯系是宋代北方最大的民窯體系,生產白釉瓷器品種諸多,以白地黑花、刻劃花等最為著名。它的裝飾手法突破了北方宋代官窯、定窯等著名窯口單色釉的局限,開啟了中國瓷器彩繪裝飾的先河。修武當陽峪窯就是磁州窯系代表性窯口之一。河南省博物院的楊愛玲在《白瓷的起源與發展——從河南博物院藏白瓷談起》中提到:“白瓷及白瓷黑花瓷器是北方磁州窯系代表作品。其中規模較大、產品豐富的著名窯口有:修武當陽峪窯、禹縣扒村窯等……。河南宋代白瓷要數禹縣扒村窯、鶴壁集窯和修武當陽峪窯的產品最為精良?!盵3]宋代白瓷制瓷工藝經過數百年的傳承發展,白瓷燒制技術已經完全成熟,對元至明清時期白瓷的燒造技藝具有深遠的影響。

2.中國白瓷的形成原因

白瓷的形成與發展,與燒造瓷器的地域歷史文化、燒造技術差異和制瓷的自然條件同樣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南北朝時期(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促進了民族大融合。而北魏鮮卑族素有“以白為善、尊白為吉”的民族習俗。其入主中原后,這種獨特的“尚白”習俗越發廣泛而強烈,深刻影響著上層社會的審美情趣,進而促進了北方瓷業白瓷的迅速發展。北魏統治者和皇室上下皆以使用白瓷為榮,以此來彰顯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國內最早發現白瓷的北齊驃騎大將軍范粹墓;隋代征虜將軍張盛墓隨葬的70件白瓷;陜西李靜訓墓等隨葬的白瓷,均為當時的達官顯貴所用,深刻影響著隋唐及后世統治者以潔為美、以白為榮的審美情趣,并將白瓷作為皇家貢瓷。如河北邢窯、定窯和河南鞏義窯均曾為皇家燒貢瓷。其中,鞏義白河窯址出土了數量較多的白釉瓷器和青釉瓷器,比對研究后發現,與洛陽漢魏故城內出土的北魏白瓷和青瓷的造型和制作工藝完全一致,從而確定為北魏皇室使用白釉瓷器和青釉瓷器的原產地[2],鞏義白河窯可能就是文獻記載中的“洛京窯”。

白瓷能夠在中國北方燒制成功,與北方特有的窯爐技術有著很大關系。中國北方的窯爐自戰國以來是饅頭窯,創新發明了倒焰窯。而南方是龍窯。龍窯的特點是依山而建,窯身很長,火焰流通較為均勻,并且窯壁較薄,窯溫冷卻時間較快,非常適宜青瓷的燒制。北方的饅頭窯則與龍窯恰恰相反,窯爐呈饅頭狀,為倒焰窯。由操作坑、火門、火膛、窯室、煙囪組成,窯工點火后,火焰由火膛進入窯室,使熱量循環,可重復使用,升溫、降溫都比較慢,可以長時間保持高溫,窯工們能夠有足夠的時間和溫度將瓷器中氧化鐵還原成低階狀態,使青色逐漸變淡,保證白瓷燒制的成功率。此外,白瓷的燒制與我國南北地區瓷土的礦物質含量也有關。北方制瓷原料中的含鐵量,比南方瓷土低約一半,在燒制過程中更容易克服鐵的呈色干擾。經過北方制瓷工匠長期燒制研究,控制胎、釉中的含鐵量,克服鐵的呈色干擾,成功燒制出了白瓷。白瓷的產生,是我國古代制瓷技術的重大突破與進步,對瓷器的發展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打破了自東漢以來青瓷的壟斷局面,為后世彩瓷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是我國陶瓷史上一個新的里程碑。

3.焦作古瓷窯址的燒造歷史

焦作的陶瓷歷史久遠,傳說黃帝時期的陶正寧封子就在焦作燒陶,死后葬于修武北山,被后人尊稱為陶祖、陶神。西漢劉向《列仙傳》載:“寧封子者……世傳為黃帝陶正?!庾臃e火自燒……時人共葬于寧北山中,故謂之寧封子焉?!盵4]漢代時期,焦作山陽大地上的古代先民已具備高超制陶技藝,燒制出的建筑明器陶倉樓氣勢宏偉、高大巍峨,陶倉樓集雕刻與彩繪為一體,圖形繁簡有致,疏密對應,具有獨特的裝飾美感,是中國陶瓷史上的藝術瑰寶,充分見證了焦作地區制陶業高超的手工技藝和制陶水平,也為焦作地區制瓷業的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焦作位于黃河中下游北岸,處于河南鞏義窯與河北邢窯之間,是北方白瓷瓷器燒制技術交流與商品流通的交匯處,焦作地區的窯口無疑會受到這些制瓷中心的輻射與影響。從唐代時期,焦作地區以當陽峪為代表的窯口開始學習河南鞏義窯的燒造技藝和裝飾手法,于北宋晚期達到高峰,并于宋金時期發展成為磁州窯系中著名的民窯生產基地。

焦作北依太行山區,地下地層內蘊藏著豐富的瓷土和煤炭資源;焦作境內自北向南分布有丹河、白馬門河、沁河、黃河等多條河流,地上、地下水資源豐富,為焦作的制瓷業提供了優越的自然條件。并且焦作還是隋唐大運河永濟渠起點,北通涿郡(今北京西郊),南達黃河,與沁河、丹河等河流相通,形成了豐富的水路交通運輸網,為焦作地區的瓷器等商品提供了便利的運輸通道。據考證,焦作地區共有古瓷窯址五十余處。其中有6座是唐代時期的窯場,分別是焦作市區的定和窯、店后窯,博愛縣的月山窯、白坡窯和柏山窯以及修武縣的當陽峪窯。焦作地區唐代瓷器可分為白瓷、黃釉瓷、黑釉瓷、茶葉末釉瓷、絞胎瓷和三彩陶器。唐前期瓷器制作手法沿襲隋制,大件器物僅上半身施釉,盛唐以后多施滿釉。從所發現的唐、五代時期6處窯址的規模和品種看,是焦作地區瓷器發展的先聲,為北宋時期以當陽峪窯為代表的龐大窯群的興起奠定了基礎[5]。

北宋時期,焦作當陽窯峪廣泛學習河北定窯、陜西耀州窯、河南登封窯、禹縣鈞窯等窯口制瓷技藝,集百家之所長,逐步形成以當陽峪為中心窯場的龐大窯群,燒制出的陶瓷產品風格變化多樣、造型品種豐富、做工特別精細。釉色有白釉、黑釉、醬釉、茶葉末釉等。胎質有粗、細之分。胎色有白、灰白、黃白、灰香灰、黃褐、灰黑、磚紅、棕灰等。制作手法有絞胎、絞釉、剔刻花和紅綠彩瓷等。窯工們在制瓷過程中承襲唐代窯口的裝飾手法,巧妙地運用化妝土改變坯體表面顏色,掩蓋坯體的粗糙及缺陷,進行粗胎細作,以有限的材料表現出豐富多彩的裝飾效果,對瓷器起到美化作用,是白瓷粗胎細作的傳承制瓷技藝。其中,絞胎瓷器在繼承鞏義窯制作手法的同時,又推陳出新,編制出羽毛紋、編織紋等新品種,聞名天下。白釉瓷器更是“聲如磬”“白如雪”“薄如紙”“潤如玉”,適合不同階級使用。河南省博物院的楊愛玲在《白瓷的起源與發展—從河南博物院藏白瓷談起》中提到:“修武當陽峪窯,列河南諸窯白瓷之冠。它的白瓷有粗細兩種,尤其是細白瓷,胎質細膩,很少有雜質,釉色瑩潤純白,胎子較薄,很有定窯白瓷的特點?!盵3]當陽峪《德應侯百靈翁之廟記》碑文記載:“成器曾將汴國呈,當時見者增羞愧?!闭f明當時焦作當陽峪窯生產的瓷器呈送到開封皇宮,別處的制瓷作坊見后自感不如而羞愧。

“靖康之難”后,焦作為金國屬地,當陽峪等窯口部分窯工南遷江南地區。金國政權穩定之后,焦作地區的制瓷業在原來的窯址基礎上又重新發展。當陽峪等窯口利用北部山區豐富的瓷土、煤炭、水源等資源,四處設窯,積極發展制瓷業,并燒造出一批瓷器佳品,滿足了當地人民的生活需求。元代以后,焦作制瓷業逐漸衰落,窯口數量銳減。明清時期,雖仍有少數民窯存在,但無論從規模、數量上,都無法同宋金時期相媲美。明清以后,修武縣(今焦作市區)的李河、馮河等窯又重燃窯火,延燒至新中國五、六十年代。

焦作地區出土的唐代白釉瓷器,在歷年來的考古發掘工作中極少見到,尤其是唐代白釉盤口瓷瓶更為罕見。僅在2006年焦作博愛聶村發現的唐墓M6中,發掘出土過一件青釉盤口瓷瓶。該瓷瓶盤口外侈,束頸、鼓腹、圈足、內外施青釉,外部施釉至腹下部,釉不及底,露胎,胎呈白色,胎上施以白色化妝粉??趶?.6厘米,腹徑11.7厘米,高17.1厘米,為唐高宗咸享二年至唐玄宗天寶年間產品[6]。

4.結語

盤口瓷瓶是我國古代陶瓷器造型很有特點的瓶型之一,因瓶口呈盤狀而得名,其樣式可追溯到東漢晚期的盤口壺。北朝時期的盤口瓶為長頸,腹瘦長,最大腹徑在近底處。隋唐則變為短頸、平底,腹部較豐滿,略呈橢圓形。這次發現的白釉盤口瓷瓶器身施白色化妝土,釉不及底,器型圓潤飽滿,與博愛聶村出土的青釉盤口瓷瓶器型相似,為唐代中期風格。其窯口和產地有三種可能。一種可能為當時焦作當陽峪窯口產品;另一種可能為河南鞏義窯產品;再一種可能就是河北邢窯、定窯產品。焦作南臨黃河,與鞏義相鄰,從地理位置分析,白釉盤口瓷瓶的窯口產地以河南鞏義窯可能性最大。

這件唐代中期白釉盤口瓷瓶的發現,對研究焦作地區古窯址的發展歷史、燒造技藝、裝飾手法和河南白瓷的燒造年代,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猜你喜歡
釉瓷制瓷焦作
景德鎮手工制瓷技藝(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
黑釉瓷的當代創作與燒成實踐
黑釉瓷的工藝研究
黑釉瓷的審美與文化
進口原料及設備制瓷對啟新瓷廠發展產生的影響
地方立法:助力打造“精致城市、品質焦作”
開啟焦作民主法治建設新篇章
焦作太極拳文化產業發展調查
《景德鎮傳統制瓷工藝》成為省級地方標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