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誦讀,帶學生感受語文最美好的樣子

2022-04-13 21:32唐晶晶
科學大眾·教師版 2022年4期
關鍵詞:課文情感語文

唐晶晶

誦讀是集閱讀、語言表達、情感體會、志趣感受為一體的語文學習方式,是初中語文教學中應該重點實踐的教學方式之一。

“語”,論也,通俗地說就是人說的話,這是《說文解字》中的闡釋。文自然是文字,兩者結合構成了語文。一千多年前《三國志》就已經記錄了“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的學習方法,再反觀現在的校園,早晨是否都回蕩著郎朗的讀書聲呢?甚至在教學內容完成后要求學生背誦默寫古詩詞,學生問我“我能只默寫不背誦嗎?”“會默寫會考試不就好了嗎?”學生的問題讓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語文學習的誦讀去哪里了?

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7-9年級)中明確提出,要求學生“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薄罢b讀古代詩詞,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庇纱丝梢?,誦讀應該是初中語文課堂中經常用到的學習方法,是訓練閱讀、領悟文章思想感情的最重要的方法,同時,誦讀的方法也是由目標課文選擇的。

那么初中語文教學究竟該如何實踐誦讀教學,帶領學生感受語文最美好的樣子呢?

一、讓讀書真正“讀”出聲音,“讀”出感情

說到校園,“朗朗讀書聲”這樣仿佛孿生兄弟一樣的存在,如今卻不常見,不得不說這是語文老師們共同“選擇”的結果。在重視學生各方面全面發展的現代社會,甚至每個學校都有“英語角”供大家讀書交流,我們的語文誦讀也應該一如既往,發揚光大。

朱熹曾說,“要讀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要多誦數遍,自然上口,久遠不忘”。清代古文家曾國藩談到自己的誦讀體會時也說:“非高聲朗讀則不能展其雄偉之概,非密詠恬吟則不能探其深遠之韻?!惫湃说慕逃柺俏覀內f萬不能丟的,尤其是作為語文教師的我們更應該謹記于心。

那么如何才能讓學?;貧w兩千年前稷下學宮一樣學生們真正“讀”書的地方呢?老師們可以利用課上的時間,尤其早讀課,帶領學生讀課文,一字一句,懷著崇高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讀出響亮的聲音,在誦讀中品味文章的意蘊,讀出情感,在誦讀中讀出自己的體會。

二、選擇合適的篇目強化誦讀

眾所周知,古詩詞古文雖然篇幅小,文字少,但單音多,韻味長,含義深遠。通過誦讀,不僅可以幫助學生識記,而且充分發揮了古詩詞古文朗朗上口、音韻優美的特點,有利于學生對作者情感的把握和文章內容的深入理解。

比如八年級上冊的《記承天寺夜游》,初讀給人的感受仿佛一篇無關緊要的游記,短短84個字,學生相對容易記住,如果教學僅僅停留在內容的理解和識記上就失去了這篇短文最精髓的部分。結合文章背景,作者蘇軾被貶黃州,境遇非常困苦,晚上無法安然入眠,到承天寺找好朋友張懷民,兩個人一起在月光如水的庭院中漫步,一切仿佛信手拈來,仔細品味卻字字真情,其中18個字寫景描繪出的詩情畫意更是凸顯了蘇軾的藝術才華和豁達的胸襟,而這些究竟怎樣才能讓學生自己體會到呢?不妨試一試帶著學生一起誦讀課文,嘗試體會蘇軾從最開始的困苦無聊,到后來庭中漫步的清閑豁達,通過誦讀音調高低、節奏快慢、情感輕重的調整去把握。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一遍遍的誦讀不僅可以帶領學生更好地體會作者的情感,同時也鍛煉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由此可見,誦讀在古詩詞古文教學中的重要作用。

同時,我們現代文的閱讀中更加不應該忽略誦讀。雖然現代文篇幅上多較古文長,但現代文更加符合學生平時的表達習慣,所以誦讀起來并不比古文困難。相反,沒有了生僻字活用字詞的理解障礙,學生甚至可以在課文預習的時候自己完成誦讀任務,初步感受作者的情感。教師再通過課上示范誦讀,學生對比誦讀,加深大家對誦讀方法的把握,準確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比如八年級上冊選入的文章《白楊禮贊》,關于白楊樹的象征意義部分課本要求學生朗讀并背誦,文章段落沒有非常難理解的生字詞,但因為文章篇幅較長,如果只是簡單粗暴地要求學生背誦,學生會陷入深深的痛苦中。細心的老師會發現,課文提示中也標明了“這篇文章特別適合朗讀”,這是不是在告訴我們完成背誦段落的任務,課文誦讀會是很好的鋪墊和輔助呢?事實證明確實如此。我在課文導入的時候就邀請學生大聲朗讀自己印象深刻的段落,學生一開始不能理解為什么要大聲朗讀。學生讀完我提問:“你誦讀后覺得有什么不合適嗎?”朗讀作者描寫白楊樹象征意義部分的學生很自信地回答,沒有不合適,并且在誦讀的過程中仿佛真切感受到了白楊樹在西北高原傲然挺立、堅強不屈的精神和意志。我再追問:“你是通過怎樣的誦讀方式感受出來的呢?跟之前讀課文相比有什么不同?”學生想了想回答:“聲音上更加洪亮,感情更高亢?!笨?,學生在誦讀的過程中不僅體會了文章的感情,也自己摸索出了誦讀的方法。但朗讀作者初見白楊樹部分的學生卻提出,這個部分大聲朗讀感覺不對,于是我邀請幾個同學分別以自己覺得合適的方法去讀,大家一起感受幾個同學的朗讀區別在哪里?哪個更合適?最后大家總結出來,要以相對緩慢的語速和沉穩的語調鋪墊作者見到白楊樹前的“懨懨欲睡”,而見到白楊后的“驚奇”,包括之后對白楊樹精神的總結要以高昂有力的語調讀出作者的敬佩和贊揚之情。誦讀,一邊讀,一邊跟隨文字,發揮想象,學生們不僅在腦海中描繪出了白楊“筆直”“挺立”“不折不撓”的形象,同時更加深刻體會了白楊的品質和象征意義,多讀幾遍相信背誦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由此可見,我們在實踐誦讀教學的過程中要注意選擇合適的篇目,不只局限于朗朗上口的古文,也應包括《春》《白楊禮贊》《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等情感充沛、適合誦讀的現代文,初中語文教學,教師在誦讀篇目的選擇上應該起到良好的引導作用。

三、教師范讀,融入學生誦讀

我們探討誦讀教學的重要性,希望引起老師們對于誦讀教學的重視,鼓勵老師們在課堂教學中多分配時間來誦讀,引導學生響亮、有感情地誦讀,這些都是方法論,如果任由學生們在方法論的指導下自由發揮,也并不一定能達到理想的效果,說到底,誦讀不只是學生的事情,教師的引導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誦讀過程中如何準確把握作者的情感?甚至面對同一篇文章,怎樣在不同階段的誦讀中體會不同的情感?這其中教師的示范性引導非常重要。簡單說,哪里重讀,哪里輕讀,哪里讀得快一點,哪里適合慢一點讀……我們前面提到可以引導學生自己體會,但這對文章篇目和學生有很高的要求,如果學生做不到我們就放棄誦讀這件事情嗎?當然不是。其實,再精準的語言指導都比不上一次直接的示范,當然,這對教師的誦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們作為語文教師,必須具備良好的誦讀基本功,要有一口流利的普通話,熟練掌握誦讀技巧,包括語調的高低、語速的快慢,情感的抑揚。唯有這樣,才能給學生正確的、高水準的示范,給學生創造一個典雅舒適的文學氛圍,進而激發學生的誦讀興趣,增強學生對語文的感知能力。

當然,教師的范讀能力也不是閉門造車或者與生俱來的,教師范讀和學生的誦讀不是割裂開來單獨存在的。誦讀教學可以是教師范讀、學生誦讀穿插進行,通過教師的范讀給學生營造一個優美的情境,激發學生誦讀的興趣和積極性。比如朱自清的《背影》這篇文章,父親穿過月臺去給“我”買橘子的段落是經典,很多教師包括我也嘗試過讓學生根據作者的動作描寫把這個部分表演出來,感受父親“不容易”的背后深沉的父愛。最近的一次課我放棄了這樣的方法,只是帶著學生們一遍一遍地去讀,鼓勵學生通過作者細致的動作描寫去想象父親穿過鐵道去買橘子的場景,雖然我不能看到學生腦海中的畫面,但從他們越來越慢的語速和若有所思的語調中我很高興地看到學生在思考了,當然,誦讀幾遍之后的老師提問學生回答都很順利,之后我提出了一個問題:“作者為什么會觀察這么仔細呢?如果不是細心觀察,這些動作是想象的嗎?顯然不是。平常生活中你們什么時候才會這樣認真仔細觀察呢?”頓時一石激起千層浪,有學生開玩笑說作者無聊唄,說者無意聽者有心,一個平常很內向的學生主動舉手回答道:“因為作者很關心年邁的父親,關心剛剛經歷了母親去世、‘差使交卸的雙重打擊的父親,所以不只是父親對兒子深沉的愛,也有作為初長成年、開始理解父親的作者對父親的愛?!边@段精彩的回答引得了全班的贊嘆和掌聲,我也給予了這個學生充分的肯定,平常不擅長表達的學生也能夠在誦讀的過程中自己體會到最深沉最獨特的情感,果然應了那句老話“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通過鼓勵和肯定學生,教師從學生一遍遍的誦讀中感受學生的進步和情感的把握,正所謂教學相長,我們應該鼓勵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到誦讀當中來,學生有了教師范讀的引導,逐漸接受并喜愛上誦讀,教師在學生的誦讀中感受學生的進步,也能有不一樣的收獲。

四、通過活動給學生創造學習的機會和展示的舞臺

創設情境是語文教學課程設計很重要的一部分,而在誦讀教學過程中,創設“舞臺”不失為一種好的實踐和檢驗方法。老師們不要因為看到“舞臺”二字就感到復雜、頭疼,這里說的“舞臺”,可以是一般意義上我們理解的學校甚至是更高級別的平臺舉辦的誦讀比賽、分享會等,相信平常熱愛誦讀、從誦讀中感受到樂趣的學生在有條件有機會的情況下一定會積極參加,取得不錯的成績。但其實生活處處是舞臺呀!我們每天的課堂又何嘗不是一種舞臺呢?學期初,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整體把握,找出教材中自己覺得比較適合誦讀的篇目,課文教學的時候重點練習;學期結束再次帶領學生回頭去看,有沒有不同的見解,向大家闡述理由,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通過自己選擇、自己練習、自己感受、自己決定,更加深刻體會誦讀對不同文章學習的作用。針對剛剛接觸誦讀的學生,也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對經典篇目進行誦讀練習,熟練之后可以采用分小組比賽、自由組合比賽、單人賽、團隊賽等各種形式,在自己的班級里誦讀,互相指導,取長補短,這樣既避免了大型比賽繁瑣的準備過程,也可以激發學生誦讀的熱情,在班級誦讀分享的過程中互相學習、共同進步。甚至可以幫助學生培養誦讀的習慣,隨時、隨地、任何情況,通過誦讀,表達自己的情感體驗,如果這個過程中能引發學生的創作想法,誦讀就成了“出口成章”的前奏,豈不妙哉。

由此可見,誦讀是大聲地、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但又不僅僅是這樣。誦讀更是一種綜合性的閱讀方式,通過語速快慢、語調高低、情感輕重的調節,誦讀的同時激發創造性思考和想象的能力,營造屬于自己的文學畫面和氛圍,從內心里去感受作者的寫作方法和情感表達。

誦讀是一種重要的語文教學手段,用好誦讀,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語感,而且可以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和對文學作品的感悟能力。我們語文教師應當立足長遠,緊抓誦讀教學,讓書面的無聲語言變成有聲的語言藝術,讓誦讀串聯起語文課堂教學的整個動態過程。

希望我們語文教師能夠正確認識誦讀教學的重要意義和作用,把誦讀教學合理安排、穿插進教學實踐中,科學地進行誦讀教學,激發學生語文學習的熱情,培養學生良好的誦讀能力和信心,真正做到:誦讀,讀出文章中的人情冷暖、世事的興盛衰亡,誦出韻味,誦出學生內心的情感體會。一起期待我們通過誦讀,帶學生感受語文最美好的樣子。

猜你喜歡
課文情感語文
情感
臺上
端午節的來歷
背課文
主題素材閱讀之“情感”篇
我的語文書
語文知識連連看
語文妙脆角
語文知識連連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