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談小學生常見心理問題疏導策略

2022-04-18 17:08陳琳
學校教育研究 2022年9期
關鍵詞:自卑情緒理論

陳琳

近年來,由于社會發展帶來的種種變化,我國約有10%的小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厭學、說謊、偏激、自卑、攻擊性強等外顯型和內隱型心理問題,嚴重影響了他們的正常學習與生活,也為班主任工作帶來了很大的困難。本文從小學生心理疏導的基礎理論、小學生常見心理問題的具體表現、班主任心理疏導的策略三個方面進行了論述。

一、小學生心理疏導的基礎理論

1.羅杰斯的人本主義心理學理論

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學習是非常個人化的過程,任何人都有著積極的、奮發向上的、自我肯定的、無限成長的潛能。他提出的“非指導性教學(較少的直接性、命令性、指示性,較多的不明示性、間接性、非命令性)”理論對教師進行心理疏導工作非常有啟發。其中“指導”是一種不明確的指導,教師可以將要說的道理通過講故事、鼓勵期待、情感認同等比較藝術的方式呈現給學生。這種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引導與幫助,更容易被性格敏感的學生所接受。教師的根本任務不是傳授知識,而是與學生建立一種良好的溝通關系,通過信任、肯定促使學生健康、全面發展。

2.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

馬斯洛在《人類激勵理論》一文中提出,人類的需求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可以分為五種: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也可以將這一理論運用到學生的心理疏導中。例如,一個學生在學校被其他學生欺負了,并受到了教師的不公平對待,就會變得不相信他人、自卑,甚至自暴自棄。遇到這種情況,教師就要明白這是學生的安全需求出現了問題,是一種缺乏安全感的表現。有了這一理論基礎,教師就能夠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心理疏導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與學生多溝通,為學生創設平等、友善的學習氛圍,還要積極改善師生關系,努力拉近師生間的距離。

3.埃利斯的情緒ABC理論

情緒ABC理論的創始者埃利斯認為,人的情緒不是由某一誘發性事件的本身所引起的,而是由經歷了這一事件的人對這一事件的解釋和評價所引起的。在情緒ABC理論中,A是誘發性事件,B是個體在遇到誘發性事件之后產生的看法、評價,C是指自己產生的情緒和行為的結果。簡而言之,個體對事件發生后所持有的某些不合理的信念才是我們產生情緒困擾的直接原因,而不是事件本身。人的不合理信念大致分為三類:第一是絕對化,即常常以個人意愿為出發點,產生某事“必然發生”或“不發生”的想法;第二是過分概括,這是一種以偏概全的不合理思維方式,它常常把“有時”“某些”過分概括為“總是”“所有”等;第三是糟糕至極的結果,這種信念認為如果一件不好的事情發生了,那將是可怕和糟糕的。

古希臘哲學家埃皮克迪特斯曾說,人不是被事情本身所困擾的,而是被其對某事物的看法所困擾的。當我們發現學生存在某些消極或絕對化的情緒時,應該及時幫助他們改正那些不合理、歪曲的想法,通過溝通、強化訓練對他們進行積極有效的心理干預,這樣學生就一定會重新獲得學習、生活的自信與快樂。

以上心理學理論為班主任工作提供了強大的理論依據,我們只有了解心理學的規律與常識,工作起來才會有底氣。

二、小學生心理問題的具體表現及輔導策略

1.自卑型

人有自卑感是完全正常的,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自卑的存在會讓人產生緊張感,也會讓人通過加倍的努力想要擺脫它。然而,有些學生因學習成績不夠優秀,或身體存在某些缺陷而過度自卑,就會形成緊張、膽小、消極、孤僻的性格。有些自卑感強的學生對他人的評價過于敏感,容易產生強烈的反應,經常跟其他學生鬧別扭,出現不團結的現象。還有些學生因自卑,情緒大起大落,情緒好時陽光自信,一旦受挫則情緒一落千丈,完全自我否定。針對自卑型的學生,班主任在對他們進行心理疏導時一定要注意以下三個方面。首先要幫助他們重建自信,要引導學生從內心接納、喜歡自己,可以讓學生試著換個角度看問題,重新認識自己,學會自我接納;還可以讓學生努力從自我封閉中走出來,加強人際交往。其次要引導學生不過分猜測、解讀他人對自己的評價,從改變自身開始改變他人的看法。最后要采用“艾利斯情緒管理理論”,讓學生大聲讀一些積極、向上的座右銘,消除負面情緒的困擾。

2.爆發型

班級中,經常會有這樣的學生,他(她)意志力薄弱,脾氣非常暴躁,常常因某些微小的事情突然出現無法控制且非常強烈的憤怒情緒,甚至出現暴力行為。這類學生由于自控能力差,容易與別人發生沖突。班主任針對爆發型學生進行心理疏導時,首先要培養學生的自控能力,一方面要加強學生道德品質的培養,用道德規范和紀律制度約束他們的行為;另一方面要引導學生換位思考,讓他們明白常替他人著想,能夠使自己日趨冷靜。其次要運用“艾利斯情緒管理理論”,通過大聲讀“克己”類的座右銘提醒自己,收斂不當行為。最后要為學生提供一些自我調控的小妙招,如警醒法:情緒失控時,讓學生嘗試著立刻把舌頭卷起來不講話,腦子里默念“忍”字警醒自己;假想法:讓學生迅速想象自己的暴力行為會造成哪些嚴重的后果。

3.偏激型

班級中這些學生總讓班主任頭疼,他(她)不理解班主任對自己的批評教育,總認為班主任在故意為難他(她),對班主任充滿敵意;他(她)對其他同學充滿敵意,總認為別人在說他(她)的壞話,對他(她)不友好;他(她)意志消沉,總是抱怨所有人都不喜歡自己,即使他人善意的關心、鼓勵,在他(她)眼中也是虛偽的表現;他(她)還會因一些小小的壓力出現輕生的行為。久而久之,他們便會真正受到其他同學的排擠。

這樣的學生對班主任工作的挑戰不言而喻,那么如何對其進行心理疏導呢?首先班主任要明確,這些學生絕不是有意針對自己的,他們的行為是病態心理的表現,班主任要體諒和關心他們,對他們進行耐心的幫助,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一是與家長多溝通,了解學生性格的成因,爭取家長的配合,改善家庭關系對學生帶來的影響。二是給予學生充分的理解與關愛。偏激類學生性格比較敏感,寬容與愛是對他們最有效的教育。三是引導學生學會換個角度思考問題,讓他們能夠以積極的心態面對生活。有這樣一個小故事:“一天晚上停電了,一位女士正在家中尋找蠟燭,這時鄰居的孩子敲門拜訪。孩子說:‘阿姨,請問你們家有蠟燭嗎?女士以為孩子來借蠟燭,趕緊搖手說沒有。誰知孩子從背后變出一根蠟燭,笑著說是他媽媽怕阿姨一個人在家找不到蠟燭,就讓他送過來了?!边@個故事告訴大家換個角度思考問題往往會收獲更多的美好。班主任可以多為學生講一些類似的小故事,這也是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方式。

4.師源性心理障礙

由于部分教師不恰當的教育行為,導致學生產生的心理問題,稱為師源性心理障礙,這類心理問題主要包括厭學、退縮、逃避、緊張、焦慮、恐懼等。大多數教師對學生的出發點都是好的,他們希望自己的學生習慣良好、學習優秀、品行端正,但也會無意、有意對學生造成傷害。教師不恰當的行為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冷漠疏遠,對學生不聞不問,無視良好師生關系的重要性;第二,貶低侮辱,對學生多次說服教育無效后失去了耐心,以種種冠冕堂皇的理由公開貶低、侮辱學生的人格,將其缺點無限放大;第三,體罰和變相體罰學生,教師的冷漠、責罵、體罰會使學生產生較強烈的挫敗感,他們就會對教師疏遠、反感,學習熱情也會減退,甚至產生逆反心理。

那么,如何減少師源性心理傷害呢?筆者認為,一是教師要提高自身職業道德修養,用職業道德規范時刻提醒自己。二是教師要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熱愛教育事業,熱愛學生,以積極的人生態度、健全的人格、陽光的心理投入教育事業中,并善待每一名學生,相信每一名學生都是可以改變的,要給予每一名學生充分的尊重與信任。

德國教育學家雅思貝爾斯說過:“教育的本質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泵鎸Ξ敶W生存在的諸多心理問題,班主任只有以積極陽光的心態,用愛心和耐心幫助學生,充分尊重和信任學生,才能為學生創造平等、和諧、積極的學習氛圍,幫助學生消除心理障礙,使他們能夠感受班主任濃濃的愛,在快樂、和諧、幸福的氛圍中健康成長。

猜你喜歡
自卑情緒理論
堅持理論創新
理解“第三次理論飛躍”的三個維度
自卑的三個真相,你知道嗎
小情緒
小情緒
小情緒
戰勝自卑,讓生命之窗開出自信之花
多項式理論在矩陣求逆中的應用
自卑,本質上是自虐
自卑的地方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