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環境行為學的古鎮公共空間改造

2022-04-21 00:43余詩菁
上海工藝美術 2022年1期
關鍵詞:祠堂使用者古鎮

余詩菁

本文將從環境行為學的角度入手,以芝英古鎮為例,通過運用環境行為學的研究方法,對芝英古鎮公共空間使用現狀進行分析,挖掘其公共空間的歷史沿革,思考村民因為需求自發的行為對環境產生的影響;再運用環境行為學,基于對公共空間的使用現狀以及使用者的反饋,提出更為合理的設計方向。

一、引言

目前,我國眾多歷史文化古鎮幾乎都存在現狀建筑空間品質無法滿足現代人的生活需求,導致一定的原住民流失以及古鎮空心化等問題,而介入的相關古鎮更新規劃理論,將重點關注于旅游開發以及歷史文化傳承等方面,缺乏對古鎮居民及使用者需求的關注。

隨著物質需求滿足度的增加,人們對精神文明需要的增加造成了鄉村古鎮村民自發地對現有公共空間進行優化改造,這些改造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村民逐漸通過對環境的理解而產生的適應性表達。通過對芝英古鎮的調研發現,村民自發的改造活動雖然逐漸滿足了日常公共活動的需求,但是仍然存在可以優化的空間。

因此,本文旨在以環境行為學為理論支撐,以芝英古鎮為例,先針對村民從自身需求出發產生的公共空間改造行為進行分析評估,通過對其目前使用狀況的評估與滿意度調研,分析人的需求及行為對建筑空間產生的影響變化;再利用環境行為學,研究使用者在這類空間中的行為特點、活動模式、心理狀態、反映使用者的潛在反應等,重新提出公共空間優化的方向,為創造人性化的公共空間提供理論依據,從公共空間主體使用者的角度切入,喚醒古鎮活力。

二、芝英古鎮背景概述

2.1芝英古鎮簡介

芝英鎮建成于一千七百多年前的東晉,位于浙江永康市中部,距離市區12.5千米。芝英古鎮是芝英鎮發展的起點,位于芝英鎮中心位置,是應氏族人的世居之地。整個村落坐北朝南,里外被兩道層次分明的山水線圍合,發展至今,形成了宗祠文化、五金文化、書院文化等。整體空間布局緊湊,以方口塘為中心呈放射狀影響著周邊的地塊(圖1),與周圍相對規整的空間形成反差。古鎮以明清建筑為主,街巷八縱九橫,呈棋牌形。以祠堂和四合院為主的古建筑群構成了青磚窄巷的江南古村。

2.2應氏祠堂群

芝英地域民俗隨著發展,逐漸形成基于地緣、血緣的應氏宗族特色祠堂文化。在芝英祠堂建造巔峰時期,每兩平方公里就有100座應氏祠堂,目前保留較完整的有52座,作為單一姓氏的祠堂,它的密集程度實為罕見。

芝英古鎮不僅延續著祠堂文化的特色,祠堂也隨著社會變革與村民行為需求發生變更,在不同的歷史階段承擔著不同的社會功能。從最早的宗族祭祀、家族議事等宗族活動到現在的一部分轉變為村民的公共活動空間,都是村民憑借自己對環境的理解,自發的改造行為。

2.3芝英古鎮現狀及問題

歷史文化古鎮的公共空間普遍都存在著空間品質低下,匱乏甚至缺失的問題,另一方面,城市現代化生活帶來的巨大吸引力,形成歷史文化古鎮的公共空間與現代公共生活方式的矛盾,造成了一部分村的人口流失。

目前,更新規劃項目也落實到了芝英古鎮,將發展成為商貿、旅游、居住為主導功能的歷史文化名鎮。從目前的規劃文本看,主要的更新規劃停留在:古鎮文化、祠堂文化、以水為主題的景觀文化,以滿足古鎮對外發展為主,忽略了對目前村內的居民和使用者的行為與需求;而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逐漸提高,村民對精神上的需求逐步提高。本文將借助環境行為學的研究方法,對古鎮內公共空間發生的行為現狀進行調研,結合居民及使用者的需求,從使用者的角度出發為公共空間營造提出改造意見。

三、重點公共空間環境行為分析

3.1調研方法

在實地調研的過程中,對于公共空間使用現狀的調研,筆者通過訪談的形式,與公共空間使用者進行交流,了解他們的行為與認知;通過觀察不同時間段公共空間的使用狀態,對使用者的行為進行研究;對于過去公共空間的使用及變化,筆者借助芝英古鎮相關報道或文章,結合村民及使用者的訪談回憶,對公共空間的歷史沿革進行還原,借此研究村民行為對物質環境造成的改變。

下文案例將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環境行為學的研究分析:空間歷史沿革、改建前后對比、現狀活動主體、活動內容、使用時間、滿意程度等。

3.2研究地塊選址

本文選取芝英村中使用頻率較高且改造力度相對較大的思文公祠、憲輔公祠及其中間的廣場進行具體分析。(圖2)

3.3調研內容及分析

3.3.1思文公祠

思文公祠建于明朝天啟初年,經歷過多次拆毀重修,曾為天房小學、廠房、辦公管理等?,F為芝英七村文化禮堂,功能還包括舞廳、閱覽室、聊天茶室、農耕文化陳列館、芝英鎮文化展。思文公祠的格局幾乎沒有發生變化,只是將村民需要的一系列精神文化活動“填”進祠堂現有的空間。

使用現狀

思文公祠經常會舉辦面向整個鎮的大型文化活動,由村委輪流負責思文公祠的開啟,平日晚上6點會有老年人來此處做簡單的運動,7點有太極拳,參加人數20人左右。但是平時閱覽室和茶室使用率較低,開放度也較低,其中也有一部分村內人口流失的原因;節慶日還會有傳統祭祀活動。思文公祠的格局沒有變化,但是村民為其不同時段注入了不同的公共活動,將祠堂的公共性繼續延續。

滿意度調查

思文公祠的使用者都表達了對這處文化講堂的認可與贊許,然而,在調研過程中,筆者采訪了一位村外的非思文公祠使用者,她是附近“無用”工作室及漸逵公祠的臨時負責人,平時和村里交集較少,雖然她也認可目前思文公祠的活動形式,但是對于晚上的舞廳氛圍,她表示音樂過于吵鬧,會對周邊的居民及使用者產生影響。

3.3.2憲輔公祠

(1)平面演變(圖4)

憲輔公祠最早作為祠堂,等級較低,為二進三開間,兩進之間有石板明堂,享堂與寢殿合二為一,作為祭祀祠堂空間(圖5),空間完全敞開。

隨著社會背景的變革,憲輔公祠于1953—1977年為芝英衛生院,1978年改造為居家養老照料服務中心,并于2015年重新裝修至現狀。由于宗族組織的衰敗,等級較低的祠堂被閑置,因此村民自發介入,根據使用者的需求逐漸為憲輔公祠注入食堂、醫療、休息、棋牌等活動,植入吊頂降低室內高度,用玻璃對祠堂的平面進行分割重組,并在中庭增加金屬頂棚,將原來的露天空間納入室內環境,結合玻璃分割的功能區,使室內擁有相對完整的流線。

(2)改建前后的對比

空間尺度的變化:空間被分割為更貼近生活的小尺度系統,室內高度也因為吊頂的存在而降低,消除了原先作為祭祀、供奉空間需要的儀式感,營造更貼近日常生活的空間體驗。這一變化正是對環境行為學的體現。

空間私密度的產生:通過平面的劃分及空間進出口的設置,產生了由開放空間進入半私密空間再到全私密空間(后廚)的空間變化,體現了使用者對環境中不同行為私密度的要求。

(3)使用現狀(圖6)

通過對憲輔公祠平面的重組,為八村村民提供了一日三餐的供應點,提供了休閑娛樂交流的場所。但是根據現場調研發現,前廳被大門、中庭、餐廳流線分割為棋牌活動及電視觀看兩個區域,由于大門的位置,使兩邊的區域在沒有圍合的情況下相對獨立沒有交集。在中間的交通流線區域,還存在亂停非機動車的負面行為。在對使用者的訪談中得知,雖然食堂供應的一日三餐因為價廉物美十分受歡迎,但是村民幾乎是打飯回家吃,并不會在餐廳用餐。

(4)改造建議

基于村民對憲輔公祠的使用現狀,基于環境行為學的理論,筆者認為應該深入分析餐廳無人就餐的原因,是空間不適還是使用者個體的行為習慣所致,可以據此對餐廳空間進行重新改建;由于負面行為的出現,不難得出憲輔公祠對于使用者而言缺乏停車空間的設置;從空間的現狀使用來看,使用者對環境的介入還局限于祠堂本身的結構,因此才會出現交通流線空間只存在負面行為,沒有產生社會性行為。如果跳出建筑原有形制的限制,對空間流線重新規劃,應該可以更好地營造公共空間,創造更多的社會性活動。

3.3.3廣場

思文公祠和憲輔公祠前的街巷交匯產生了以思文公祠為主要朝向街面的前廣場。最早的廣場相對開敞,承載了一定的宗族活動。但是隨著宗族制度的消失,前廣場承載的活動相應減少。對此,村民介入對思文公祠前廣場進行了重新規劃,最初設置為臨時停車場,雖然滿足了一定的停車需求,也一定程度方便古鎮外的人進入古鎮參與活動,但是嚴重影響了廣場的完整性。

在筆者實地調研期間,思文公祠前廣場的一部分被分割圍合,成為一個露天籃球場,前廣場空間可以描述為,由兩條街巷和戶外體育活動空間組成,對停留式空間與通過式空間進行了明確的劃分,形成了廣場的割裂。雖然滿足了青少年戶外籃球的需求,但是這一割裂的行為切斷了廣場周邊祠堂活動引發的由自發性活動向社會性活動的轉化。

四、結論

本文基于環境行為學的相關理論概念,選取歷史名鎮芝英古鎮的部分公共空間進行現狀分析,對空間使用者進行了訪談及觀察,研究各類使用者的行為及需求,在理解居民自發改造行為的基礎上,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進一步提出了對應的公共空間的優化策略,旨在從使用者的角度,恢復古鎮活力。希望環境行為學的運用對類似的古鎮公共空間營造有所幫助。

當下,社會文化技術的快速發展要求各類公共建筑也隨之做出相應的改變。如果可以更加活用環境心理學的研究方法,根據空間的使用現狀及反饋對主體人的行為需求進行預測,那么公共空間的生命力必將更加長久。

猜你喜歡
祠堂使用者古鎮
設計讓您在喜愛的虛擬世界中自由奔跑
『祠堂』為何現今南多北少
“祠堂”為何現今南多北少
拆遷
我們的祠堂
新型拼插休閑椅,讓人與人的距離更近
同里古鎮
抓拍神器
千年古鎮
西塘古鎮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