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絞圈房的建筑特征

2022-04-21 00:43張建琦
上海工藝美術 2022年1期
關鍵詞:民宅民居構件

張建琦

絞圈房分布于上海、江蘇地區,作為江南地區的一種傳統民居建筑,頗具地域特色。本文選取了浦東鄉間四座絞圈房,結合其他區域的民居建筑,總結并歸納絞圈房的布局、結構、裝飾等特征,以期通過對建筑的研究了解地區發展變化及其人居環境。

引言

上海地區之民居建筑,石庫門被認為是傳統建筑與西方文化相結合的代表,其主要集中在黃浦區、靜安區等城市中心區域;而另一種合院式民居建筑——絞圈房,則是地方文化與地域特征的體現。絞圈房不僅分布于上海的郊區與市區,于江蘇亦有類似建筑,從時間上可以追溯至明代。由此可見,絞圈房在上海的歷史與分布都較石庫門更久且更廣。

此外,對比上海的絞圈房與北京的四合院,雖同是合院式建筑,但兩者之間有著鮮明的區別。絞圈房圍繞方正庭心而布局,四面房屋構架相互連接,成一整體,其屋面相連并以45°斜交,使朝向庭院的屋檐處于同一水平面上。北京四合院則是通過四周單棟的房屋與墻、廊等,圍合庭院??梢哉f,絞圈房是體現上海地域特色的一種傳統民居建筑。

建筑的地域特征不僅與自然環境相關,也與社會人文有關,本文選取了浦東鄉間四座相對鄰近的絞圈房:周浦鎮的棋桿村顧家宅、棋桿村張家宅、蘇家宅(東湖山莊),以及張江鎮的艾氏民宅,總結位于鄉村區域的絞圈房的空間、結構、裝飾、環境等特征,以此對該地區的人居環境有更為深入的理解。

二、絞圈房的布局及結構特征

2.1空間布局

在上海方言中,將“排”稱之為“埭”,“天井”稱之為“庭心”。因此,單排建筑即為“單埭”,前后兩埭建筑與左右廂房圍繞庭心呈“口”字形布局,屋面圍閉,即為“一絞圈”,是構成絞圈房的基本單元。如棋桿村顧家宅和張家宅,均為兩埭一庭心,又在建筑的東西兩側設長弄及包蔽屋,其中作為重要生活空間的庭心方正敞亮,而兩側長弄相對狹窄,由于長弄上空被左右屋檐交錯遮擋,采光很差。

對于多進的絞圈建筑,受傳統儒家思想以及尊卑有序的家庭觀念影響,多沿軸線方向對稱布局,最多可至“十埭九庭心”,如高行鎮新牡丹園中的馬氏民宅、奚氏民宅、周浦鎮的蘇家宅等,均為多進絞圈。其中蘇家宅因拆毀情況較為嚴重,格局變化較大,從現存看,建筑為三進兩廂,正落軸線方向依次為入口儀門、前廳、儀門、后廳、輔助用房,輔助用房與后廳之間以墻體相連接。而在建筑中設置儀門也是絞圈的一種重要做法。

此外,古時上海地處較為偏僻,尤其是近海的浦東、閔行、奉賢等區域,受官方制式影響較小,布局隨意,所以也存在東西組合等多種形式,以致第一排建筑面闊九開間甚至更寬,如張江鎮艾氏民宅,為典型的東西組合的雙絞圈房。該宅原先僅為一絞圈,即現在圍繞東側庭心的部分,后逐步擴建,西側庭心因西廂房的偏移而呈現梯形,其東側又有一包蔽屋,此處的長弄較之前的顧家宅與張家宅寬敞。

由此可見,絞圈房的布局形式,與居住者實際的使用需求、宅基地及經濟條件有一定的關系。

2.2結構形式

絞圈房結構簡單,形式質樸,經濟節約。建筑的部分構件有相應的本地稱呼,一榀穿斗式木構架被稱為“立貼式”,立柱之間砌筑“壁腳”;進深方向,依據桁條的數目,對應多少“路頭”,如艾氏民宅客堂間進深為五路頭;面闊方向,椽子的間距稱為“豁”,通常采用單數,如蘇家宅客堂間有27豁,約6.6米,相當寬敞。

作為江南地區的一類建筑,其結構形式多采用穿斗式構架,建筑的正貼或用抬梁穿斗混合式構架。于一些重要空間,為增其裝飾效果,將梁、川等木構件扁作,并在表面雕刻紋飾。以蘇家宅第一埭的明間及兩側次間為例,正貼用扁作大梁與山界梁,次間短川為眉川式樣。而這些具有裝飾作用的扁作構件,由圓木結方而成,所需木材尺寸較大,在加工上常由上下兩部分拼合而成,主要受力的是與梁柱相連的下部。

從屋面形式來看,這四座建筑前后兩埭均為歇山頂,形成了深遠的出檐,在上海其他區域,也有采用懸山頂、硬山頂的形式,如之前提及的馬氏民宅、奚氏民宅,為硬山頂建筑,兩者相較,歇山頂更為外向親切,硬山頂更為內向收斂。

三、絞圈房的裝飾特征

裝飾是建筑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用以點綴空間,彰顯門面。絞圈房作為一種樸素且經濟適用的傳統民居,雖無法與其他一些宅院的精致相比,但在這四座建筑中仍能看到許多裝飾性元素。

3.1木雕

因木材易于加工的性能,且作為傳統民居中大量運用的材料,被賦予了除結構、隔斷等功能之外的裝飾功能,工匠在木構件上雕刻各類題材的圖案,或是將其加工成不同形狀。而雕刻耗時耗工耗財,因此首先會運用到重要的、對外的空間。

結構構件中,主要是對扁方構件進行雕刻,如扁作梁、看枋等。題材多種多樣,有簡單的僅雕刻構件輪廓,如蘇家宅前埭的明間梁架有卷草、卷葉紋;顧家宅墻門間看枋及短川是更為復雜的人物故事圖樣;張家宅客堂間看枋上的郭子儀拜壽、三星高照圖等。

絞圈房在一些朝內的門窗上雕刻紋樣,而朝建筑之外則是簡潔的門窗板,十分簡樸?;ɑ?、人物、禽獸等均為常見圖案,這些構件的面積不大,又非受力構件,因此門窗的木雕更顯精美,同樣的題材亦有多般變化。例如蘇家宅客堂間門扇上的各種花卉透雕,張家宅客堂間北側窗扇上人物圖等。

一些較小的木構件,如短機、斜撐等也有雕刻或是在構架中增加一些純裝飾性構件,如蘇家宅、張家宅中的抱梁云。

3.2磚雕與灰塑

磚雕主要聚集于儀門處,儀門的存在不僅可以大大增加空間的裝飾效果,同時也形成了多進的院落,增強了建筑的秩序感。蘇家宅南側的儀門,雖年久失修,破敗不堪。從其殘存的磚石構件,仍能看出原有儀門之精巧。儀門不高,磚雕共四層,以薄磚分隔,從上往下,第一層為一斗三升,第二層殘損,依稀可見建筑、植物的紋樣,第三層為題字,第四層為綬帶纏繞的器物紋飾。

在建筑的屋脊以及歇山兩側的山花處也有磚雕、灰塑。例如顧家宅前埭屋脊處磚石鏤雕的三星高照,張家宅、顧家宅及艾氏民宅山墻處的八邊形灰塑等。

3.3其他

斗拱,原為受力構件,其力學作用隨建筑結構的完善逐漸演化為裝飾性構件。這幾座建筑中,明間看枋上均有一斗三升的裝飾。其中建于康熙至雍正年間的蘇家宅年代最早,一斗三升的拱的樣式最為古樸,轉角處做簡單的三板卷殺。而建于清末的顧家宅和張家宅在拱的三板處鑿刻明顯反弧。同樣是清末的艾氏民宅,其 呈倒梯形。這些斗拱的變化也能反映出一定的時代特征。

蘇家宅第一埭明間山界梁上有個特殊的木構件,為荷葉墩,雕刻成荷花樣式,置于坐斗之下,增加坐斗的高度,是一個類似駝峰的木構件。

除上述這些裝飾外,張家宅客堂間的壁腳也十分具有裝飾性,雖未涂抹灰,但墻磚之間勾縫細膩,邊緣銜接考究,形成一定肌理感。其北側墻面以不同深淺的墻磚構成菱形的花紋,以簡單的方式起到了很好的美化效果,這種做法在江南地區并不常見。

縱觀這些建筑,精美的雕刻與簡潔的構架,繁簡之間恰到好處地結合,形成了美觀、敞亮、舒適的空間效果。

四、絞圈房因地制宜的做法

地域因素對于古代的木建筑有著更為顯著的影響,為適應不同的氣候條件和地理環境,使傳統的木結構建筑在不同地區形成了各自的特色。相較于顧家宅、張家宅、蘇家宅及艾氏民宅這類位于鄉村的絞圈房向四周鋪展開營建的方式,新場鎮的民居建筑,由于人口稠密,用地緊張,則形成了狹長、多進、兩層的以硬山頂為主的房屋,由此可見,建筑的地域性也與自然、社會及人文環境差異相關。

就這四座絞圈房而言,其所處的周浦鎮與張江鎮,近海,多臺風雨水,建筑的建造需要考慮抗風防潮,因此可以在這些建筑中發現許多相應的細節做法。從整體來看,建筑高度顯然較其他類型民居院落低矮,更貼近地面的做法減少了受風面,使其具有更好的防風作用,屋面鉸接的做法也加強了整體建筑的穩固性。外立面上,磚墻外覆“槍籬笆”,一種說法是,因為壁腳僅砌筑一層,十分單薄,為了防止小偷拆掉壁腳入戶盜竊;也或是為了增加壁腳的牢固度,同時,覆蓋在磚墻外的槍籬笆也能有效防止風雨對磚的侵蝕。在棋桿村顧家宅外墻局部地基處可以看見圓形的通風孔,其主要作用是增加通風,防止室內地板受潮,通風孔處設鑄鐵篦子,令蛇鼠等動物無法鉆入。通風孔外的走道以石磚側砌,略向下傾斜,使周邊地坪高度降低,以防雨水從孔中倒灌。

作為鄉土民居建筑,絞圈房最主要的特征是經濟高效且宜居。建筑庭心方正、寬敞,帶來了良好的采光通風,同時又能滿足居民日常起居、洗曬、晾曬等多種需求。周邊環境優美,臨水而居,種植樹木、竹林,形成了生態實用的居住空間。

五、結語

本文通過對幾處絞圈房的歸納研究,以期從中理解建筑的地域特征,樸素經濟的生態理念與智慧,及建筑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并對其作為地區歷史文化的一部分有更深入的探索。

如今,隨著科技的發展與進步,使現代的建筑能較傳統的民居建筑更為堅固且舒適,然而不同地區的建筑也趨于雷同。與城市用地日益緊缺狀況相反的,是廣袤的鄉村亟待發展,建筑的設計中,我們應該深入地了解當地傳統民居形制,從中理解居民生活需求,并充分考慮地域特征,使當地的風土人情在發展中得以延續。

猜你喜歡
民宅民居構件
民居智庫
民居攝影
民居書畫
基于構件的軟件工程技術與理論方法探討
武漢工地鋼材貼上電子標簽
基于構件的軟件開發實踐
基于復合連接器的插拔式構件組裝方法研究
銅陵農村民宅的雷電災害原因及其防護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