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命之舞

2022-04-25 19:18李慶明
教師博覽·中旬刊 2022年4期
關鍵詞:生物學身體體育

李慶明,“田園教育”倡導者,江蘇省特級教師,哲學博士,教育部國培專家庫成員,新教育研究院副院長,21世紀教育研究院學術委員,江蘇省情境教育理事會副理事長,江蘇情境教育研究所副所長,蘇州大學養成教育研究所所長,全國兒童文學研究會理事。長期致力于田園教育實驗,倡導并踐行博雅教育、英才啟蒙、文化閱讀、活力教學等,也是我國當代兒童哲學教育的開拓者。曾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曾憲梓基金會全國優秀教師獎”、江蘇省政府“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2010年“中國讀書推廣十大人物”等榮譽。出版著作10余部,發表論文100余篇,著述成果300余萬字,應邀在國內外做專題報告500多場。

我屬于“50后”,出生那一年,正逢鬧饑荒,營養不良,身體羸弱。上幼兒園之前的一段時間,我分別被送到二姨媽和爺爺奶奶生活的農村,經常嬉戲于鄉野世界,雖然無法領略孔子弟子曾點說的“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的神韻,但“一路稻花誰是主,紅蜻蛉伴綠螳螂”式的野蕩,卻激活了一個村童生命世界深處的蓬勃野性,小小身軀開始有了活力。這大概是我最早的身體鍛煉。

到了讀小學四年級那年,我很幸運地考取南通市“小紅花藝術團”。藝術團寄居于南通師范第一附屬小學校園內,我每天上學放學要步行很長一段路,還有日復一日相當嚴酷的壓腿、壓肩、推腳背、劈叉跳、大踢腿、下腰等舞蹈基本功的訓練,以及“四功”(唱念做打)、“五法”(手眼身法步)等京劇基本功訓練。這不單純為了學習藝術,也是“痛并快樂”的體育鍛煉,使我精氣神越來越好。

上了初中,我體內激素更加活躍,剩余精力蓬勃旺盛。恰巧在這時,無意中發現了一本油印本《毛澤東著作選編》,上面收有1917年4月1日青年毛澤東以筆名“二十八畫生”發表在《新青年》第三卷第二號上的《體育之研究》(節錄)。在那個時代,當你讀到“德智皆寄于體,無體是無德智也。顧知之者或寡矣”“體者,載知識之車而寓道德之舍也”“善其身無過于體育。體育于吾人實占第一之位置,體強壯而后學問道德之進修勇而收效遠”時,怎不覺得益人神智,腦洞大開!因為是節錄,自然覺得不過癮,后來在父親工作的學校借到了全文版的《體育之研究》,借著字典反復研讀,讀到其中的一些段落,更是心潮激蕩,血脈僨張。如:“近人有言曰: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此言是也。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蠻其體魄;茍野蠻其體魄矣,則文明之精神隨之?!庇谑?,我便開始了少年英雄主義式的“野蠻體魄”的運動。每天凌晨兩點多就起床溜到馬路上,一路狂奔,從城的最東頭跑到最西頭的長江邊,再折回,然后在路邊空地和好幾個發小組成的“野蠻部落”成員一起習武,舞槍弄棒,騰挪閃轉,興之所至,樂此不疲,每每搞得大汗淋漓。那時的晨練談不上什么科學性,真是名副其實的“野蠻體魄”,但身體明顯健朗起來。我的體育愛好越來越廣泛,成績也越來越好,尤其是短跑、跳遠、摔跤、射擊、乒乓球等,都有不錯的表現。

1977年恢復高考,我進了大學讀中文專業,依舊強身不止。幾年下來,差不多就是個健將級運動員了,跳遠成績相當了得,百米短跑紀錄更是在學校多年未被打破。

這些經歷無疑給我的學習、工作與生活提供了取之不盡的生命能量。以后的幾十年里,我基本上一直保持著每天只睡三四個小時的習慣,這也印證了青年毛澤東所說的:“體育之效,至于強筋骨,因而增知識,因而調感情,因而強意志。筋骨者,吾人之身;知識、感情、意志者,吾人之心。身心皆適,是謂俱泰。故夫體育非他,養乎吾生、樂乎吾心而已?!?/p>

這里要特別提及一段難忘的際遇。2003年,剛任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所長不久的恩師朱小蔓先生把我從南通借到所里,又旋即委派我到深圳的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南山附屬學校(當地人簡稱“央?!保涡iL。在這所學校的九年時間里,我對教育做了一番整體的解構與重建,體育課程的變化也很大。這里頭有一個重要的推手,就是與我在那段日子里結成好友的李力研。

力研小我兩歲,1982年畢業于山西大學體育系,1984年考入北京體育學院攻讀體育理論碩士學位,畢業后分配到國家體委體育科學研究所從事體育理論研究工作,成為我國體育哲學的年輕開拓者。1998年,他出版了頗受李澤厚哲學思想影響的《野蠻的文明——體育的哲學宣言》,氣勢恢宏,又智慧深邃,就像作家趙瑜所說,這是一本足可讓人“刮目相看”的“立足于中國體育現實又敢于走向世界的大書”。由于此書書名與少年時代讀過的青年毛澤東《體育之研究》中的“野蠻其體魄,文明其精神”關聯,自然極大地吸引了我,甫一面市,立馬購來一讀為快,其中不少真知灼見給人振聾發聵的感受。

也許是機緣巧合,去深圳“央?!辈痪?,我就認識了力研,我們一見如故。初次見面,我們就海闊天空,放談古今中外哲學,特別是馬克思、黑格爾、李澤厚,還有體育哲學,彼此有不少共鳴之處。力研還和“央?!崩蠋熥鲞^學術沙龍,大家對他印象頗好。2005年9月,他告訴我要去臺灣參加兩岸運動科學學術研討會,并約好研討會結束就來“央?!弊∫欢螘r間,繼續與我以及“央?!崩蠋熼_展學術對話,但我等來的卻是他突發心臟病搶救無效于10月2日在高雄去世的噩耗,年僅43歲!

力研曾在20世紀90年代寫過轟動一時的《來自中關村的健康報告》,給出知識分子平均死亡年齡只有53.34歲的驚人數據,沒想到這位以研究體育健康為己任的學者卻英年早逝,人生真是充滿了詭異與無奈!

那年我發起了一個年底在“央?!迸e辦的全國教育文化論壇,涉及體育、科學、數學、藝術、歷史、道德、思想(哲學)等領域。本來說好邀請他來講體育文化,并委托他邀請李澤厚先生來講哲學,他欣然答應幫助牽線搭橋,并取得進展,結果他溘然而逝,我們無法和李澤厚先生取得聯系。幸好后來設法請到另一位哲學家陳家琪先生,而體育文化專家由于無人替代,只得付之闕如,成為那次論壇的一個缺憾。

我和力研的交往時間不算長,也并非什么都談得攏,不過,他關于體育哲學的許多主張卻一直是我努力變革學校體育的一個重要參照。

所有這些難忘的人生經歷,讓我對體育產生了與日俱增的特別情愫,自然也多了幾分格外的關注與思考。我常想,如果要用最凝練的話語來概括人類的體育之道,不外乎兩千多年前柏拉圖在《理想國》里說過的一句話:“體育鍛煉身體,音樂(指文化)陶冶性靈?!被蛘呤?7世紀英國哲學家洛克在《教育漫話》開篇更簡潔的一句話:“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體?!彼堰@句話看成是“人世幸福的一種簡單而充實的描繪”。體育之奧妙,盡在其中矣。

體育,顧名思義,可以理解為身體的教育,或身體的訓練,這似乎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這個說法卻面臨不小的挑戰。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因為“身體”以前還是一個可有可無的話題,即使是嚴肅的討論,人們對身體投去的更多是鄙夷、輕視的眼光,認為身體的地位根本無法與我們普遍仰視的靈魂、精神、心理等同日而語。古希臘語中的“身體”意思是容納者,也即靈魂的“容器”,它一開始就是被動的,離開了靈魂的主導與充實,身體空無一物。有唯物主義傾向的德謨克利特、伊壁鳩魯、盧克萊修乃至亞里士多德等人很重視身體對于心靈的輔佐、包裹、掩護等作用,如亞里士多德說:“靈魂之為運動的命意,必限于軀體之內;別于這一命意之外,而說靈魂能在空間運動,這就絕無可能?!保▉喞锸慷嗟拢骸鹅`魂論及其他》,吳壽彭譯,商務印書館1999年,第68頁)但在更多場合下,身體被貶為牲口式的皮囊、桎梏、污泥、枷鎖、牢獄之類有害的東西,這類觀念影響久遠。

而在今天,情況完全發生了變化。正如英國學者克里斯·希林所言:“身體已是一項意義重大的思想主題,乃至于不管是什么學術研究,如果不花點筆墨談談行動的具身性前提,不談談社會結構的身體效應,就不能宣稱完備周詳?!保死锼埂はA郑骸段幕?、技術與社會中的身體》,李康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第1頁)可以說,在今天,學者對身體的關注無處不在,幾乎覆蓋知識學、倫理學、社會學、政治學、美學等所有領域。身體已然成為當下的研究熱點。

這樣一來,單純用身體的教育或訓練來解釋“體育”,就有問題了。因為不管教育的哪個領域,如德育、智育、美育等,都與身體的教育休戚相關??鋸堃稽c,也未嘗不可以說,所有的教育都是“身體教育”或“體育”的一部分。

2016年11月6日,我在北京的世界教育創新峰會(WISE)中國教育峰會的圓桌論壇上,就從身體哲學的角度,發表了題為《“翻身道情”:身體、情境與未來學習》的主題演講,提出“基于身體學習”的教育主張。時隔一年多后的2017年11月16—17日,中國情境教育兒童學習范式國際研討會暨李吉林兒童情境學習專著(英文版)首發式在李老師的家鄉南通舉行,我發表了題為《李吉林情境學習論的本體論意蘊》的主旨演講,我說了這么一番話:“如果更加深入一步思考一個問題:生命活動的承載者又是什么?那么,我們就會發現一個屬于‘一般本體論的‘身體本體論呼之欲出。是的,生命活動如果不是‘身體的活動,那又是什么呢?當然,這里的‘身體不是被歐洲中世紀貶損的‘肉體,它是靈肉兼修、身心合一的……我國古代哲學家王夫之主張‘即身而道在。注重‘身體的本體論意蘊可以說是我國古代哲學的一大特點,例如中國先秦時代,儒道兩家就以‘修身‘正身‘貴身‘全身為追求。如今,人類進入了‘身體社會,‘人就是身體(海德格爾、伊格爾頓、特納等)的思想日漸深入人心,身體本體論在當今有著復蘇興盛的趨勢。如果借鑒中國古代的身體本體論智慧,或許可以為未來的學習理論建設做出我們獨特的貢獻?!焙髞?,我又對身體學習與教育做了進一步的闡述,初步梳理出十大身體學習的領域,包括健身達性(體育)、修身踐行(道德)、具身表現(語言)、反身抽象(數理)、縱身緣情(藝術)、淬身練手(技術)、擬身游戲(網絡)、切身體察(社會)、沐身成道(信仰)、安身立命(哲學)等。

全部教育能否都歸于“體育”或“身體的教育”,自然是一個需要廣泛深入討論的話題。不過,在這里,我們首先要思考和言說的是:平常所說的“體育”之“身體”,到底是什么?

我的回答是:與其他不同教育領域里身體所關涉的知識學、倫理學、社會學、美學等不同,體育之身體,從根本上講,是一個生物學意義上的生命機體或系統。

體育之“體”的英文physical一詞兼有物理、身體、物質、自然等含義。體育的“體”當然指的是“身體”,但這個“身體”也與物質、物理、自然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因為身體有它的物質屬性、物理屬性和自然屬性。明白這一點,對我們從根本上理解體育的性質,防止將它的含義無謂地擴大化,具有深遠意義。不過,即使如此,問題也沒有那么簡單。

毋庸置疑,人首先是一個身體(或肉身)性的自然存在。而且,這個身體的自然存在離不開外在的自然存在,沒有后者,人的身體既不能通過勞動創造或生產一切,也不能享受它的生存所需要的生活資料。所以,人的身體自然一開始就與外在自然不可分割,后者被馬克思稱作“人的無機的身體”。他說:“人的萬能正是表現在他把整個自然界——首先就它是人的直接的生活資料而言,其次就它是人的生活活動的材料、對象和工具而言——變成人的無機的身體。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體而言,是人的無機的身體?!保R克思:《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劉丕坤譯,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49頁)

但這里的身體自然作為生物學意義上的生命機體,是不能還原為物質自然或物理自然的“無機的身體”的。這就涉及對生物學意義上的“生命”的理解。

一談到生命,我們常常聽到“自然生命”“社會生命”“精神生命”之類的說法,似乎不這樣描述生命系統,就不能完整地揭示它的面貌與本質。其實這里面存在很大的認知誤區,在討論體育的身體本質時,尤其如此。它要么存在涉嫌將生物學意義上的身體生命還原為物理學的物質身體的傾向,如所謂“自然生命”——盡管它更接近身體生命的本性,但沒有明晰生物學自然與非生物學自然之間的界限;要么存在模糊身體生命邊界與內涵的傾向,如提出令人匪夷所思的“社會生命”“精神生命”等概念。

我的基本看法是:人的身體作為生命的載體或本體,是生物的,卻既非物理的,也非心理或精神的。盡管人的身體生命的生物性不同于動植物的生物性,蘊藏著更高級更豐富的因子,但就其本性而言,卻是生物的。體育語境里的身體生命,更是如此。從體育本體論的意義上講,并不存在可以與身體的生物生命相提并論的所謂“社會生命”“精神生命”,身體生命就是“生物生命”。

這樣來界定體育的“身體”,是不是有點貶損它的意味?當然不是!對于這個生物學意義上的“身體生命”,我們完全用不著覺得它是卑微的,否則,就意味著我們仍然停留在古老的“貴心賤身”的錯誤立場。與之相反,生物學意義上的人的身體生命本來就是大自然的一個杰作和奇跡。從本體的意義上講,人的本質就是身體生命,人的身體就是肉體與心體的完美融合。因此,我們完全有理由與莎士比亞同聲歌詠人類身體承載的偉大生命:人類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貴的理性!多么偉大的力量!多么優美的儀表!多么文雅的舉動!在行為上多么像一個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個天神!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

現在需要進一步追問的是:身體生命的生物學本質究竟是什么?

著名的現代生物學家、一般系統論創始人馮·貝塔朗菲在他最主要的代表作《生命問題——現代生物學思想評價》一書中,給出令人信服的解答。20世紀80年代初,系統論“老三論”“新三論”風行,我便是貝塔朗菲等人的擁躉,我在《教育理論與實踐》1986年第5期發表的第一篇正兒八經的論文《教育過程的自發性及其機制調節》就是運用系統論的耗散結構理論來解釋教育的自發現象。1999年讀了貝塔朗菲的《生命問題——現代生物學思想評價》后,我對系統論關于生命系統的觀念又有了進一步的認知,覺得體育哲學可以從他的思想中尋求深刻的啟示。

貝塔朗菲在闡釋生命現象與本質時,提出了一個影響深遠的重要概念——“生物學世界觀”。在書中,他總結了20世紀上半葉生物學的科學與思想成果,剖析了兩種長期激烈對峙的機械論生命觀和活力論生命觀。前者受物理學世界觀的支配,后者則受心理學世界觀的左右,但它們在解答生命問題時都陷入了困境。為了超越二者,貝塔朗菲提出了一種基于生物學世界觀的機體論生命觀。這個生物學世界觀對于我們認識生命的本質至少有這樣幾點特別的意義。

一是生命的不可還原性。貝塔朗菲認為,生命系統遠比物理系統復雜得多,它有其獨特的規律。他根據生命有機體的等級秩序、動態有序、遠離平衡態的開放系統、自我調節、節律—自動活動等特征,提出了機體論生命觀的整體原理、動態原理和自主原理。正因為如此,生物學定律就不能簡單理解為只是物理—化學定律在生命領域的應用,它有更高層次的定律。在他看來,人們討論的“生命物質”,根本就是一種謬見?!霸阢U、水、植物纖維素都是物質的意義上,不存在‘生命物質,因為從中任取的部分顯示出與其余的部分有相同的性質。而生命與個體化和組織化的系統是密切相關的,系統的毀壞,導致生命的終結?!?/p>

二是生命的有機性。生命就像古希臘哲人赫拉克利特形容的那樣,是一團“永恒的活火”,或者是永恒運動的河流,你永遠“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貝塔朗菲說:“生命現象,如新陳代謝、應激性、繁殖、發育等,只能在處于空間與時間并表現為不同復雜程度的結構的自然物體中找到;我們稱這些自然物體為‘有機體。每個有機體代表一個系統,我們用系統這個術語所指的是由處于共同相互作用狀態中的諸要素所構成的一個復合體?!庇糜袡C性的觀念考察生命系統時,才可能發現生命過程與非生命過程的區別。例如,晶體也許可以保持幾百萬年,而生命只是表面持續存在和穩定不變,實際上卻是不斷流動的表現,如新陳代謝就是生命機體的特征。因此,“活的形態不是存在,而是發生”。細胞內構成它的化學成分不斷發生破壞,在這個過程中,細胞仍然作為一個整體而持存。在多細胞有機體內,細胞不斷死亡,又被新的細胞替代,但有機體仍然作為一個整體而持存。在生物群落和物種中,個體不斷死亡,新的個體又不斷產生。因此,貝塔朗菲指出:“從某種觀點看,每個有機系統似乎是持存和固定的。但是,表面上看來某個層次上持存的組織系統,實際上是在下一個較低的系統——細胞內的化學組分系統、多細胞有機體內的細胞系統、生物群落內的個體系統不斷的變化、形成、生長、消耗和死亡的過程中保持的?!?/p>

三是生命文化的生物學基礎。貝塔朗菲非常重視人的生命的文化價值,甚至反對將人類群體與生物群體做機械類比的生物主義,但是,他又強調,生物學為理解人類的精神世界與社會關系提供了基礎,只有秉持機體論的生命觀才能克服笛卡爾式的“心身”二元論。實際上,人類文化可以說是億萬年生物進化或生命演進到歷史一定階段的產物,它凝聚著生物進化和生命演進的全部精華,馬克思稱之為“人自身的自然中沉睡著的力量”。文化生命本身就是人的生物生命的最高體現,我們熱衷于視為與身體相對且高于身體的“思維”“心靈”“精神”等,在機體論生命觀的視域里,不過是人更高級的、我們至今還無法完全詮釋其秘密的身體生命或生物生命,我們可以稱之為“文化生物生命”,為此提供哲學支撐的,則可以稱作“文化生物主義世界觀”。

因此,在我看來,這個建立在生物學世界觀基礎上的機體生命觀正是體育的觀念支撐。在這一世界觀觀照下的體育,就不是簡單的強身健體訓練,而是有著極為豐富的內涵。

(插圖:知 止)

猜你喜歡
生物學身體體育
人為什么會打哈欠
初中生物學糾錯本的建立與使用
基于項目式學習的生物學概念教學研究
初中生物學糾錯本的建立與使用
我de身體
高中生物學中“一半”的涵義
我們的身體
我們的“體育夢”
身體力“形”
體育一家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