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大學生文學素養教育的路徑新探

2022-04-27 00:45杜鈺嬌
文學教育下半月 2022年4期
關鍵詞:文學素養高校大學生

杜鈺嬌

內容摘要:文學素養是大學生全面素質發展中的關鍵一環,是高素質人才養成的必要條件,必須充分明晰文學素養教育在高等教育體系、課程體系以及人才培養體系中的功能。本研究通過深入分析當代高校大學生文學素質匱乏的現狀及原因,為我國高校開展文學素養教育提出如下建議:正確認識文學素養的重大意義;堅持文學素養教育與課程相融合;推進立足實際的教學方式;凸顯以文學為主的校園文化建設。

關鍵詞:高校大學生 文學素養 路徑

面向21世紀,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競爭在于人才的優勢,而高素質人才的重要性也愈加凸顯。大學作為人才培養的主要陣地,不可避免的肩負起為為國家謀富強的重任,應該始終將人才培養的質量置于首位。但隨著社會中金錢之上、利己主義等不良風氣的涌現,高等教育不可避免的受到了相應的影響,工具性與功利性等特征日益明顯,高校大學生的培養也僅限于專業知識與能力的傳授,不斷忽視文學素養領域的提升,致使大學生群體出現人文素質匱乏的局面,具體表現為“高學歷,低素質”。因此,重申文學素養教育的重要性,分析當前大學生文學素養低下的原因,并找出相應的解決對策就顯得極為迫切。

一.明晰文學素養教育的功能定位

文學素養是指一個人或組織在文學創作、交流、傳播等行為及語言、思想上的水平。[1]大學生文學素養的提升不僅是實現其自身全面發展的重要內容,更是對提升全社會素質具有非凡的影響。因此,從本研究討論的話題而言,先對文學素養教育的功能進行三個層次的界定。

第一層次,文學素養教育在高等教育體系中的定位。從全面素質教育的大范疇來看,包括人文素質教育、科學素質教育等等,而文學素養教育作為人文素質教育的一部分,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要一環。大學作為培養人才的專門場所,絕不能將培養目標狹隘的限制于實用知識與技術的掌握,應當與時俱進,深入貫徹莊子“無用之用”的理念,明確無用知識對于學生成長的潛在意義。實用的知識與技術是大學生未來生存的立身之本,決定他們未來的路如何走,但無用知識作為其精神世界的象征將決定他們走多遠。文學素質教育作為無用知識的載體,通過對文學中蘊含的優秀文化與道德思想進行宣宣揚,有利于大學生獲得情感的寄托與心靈的皈依,更加明確人生存的意義以及對美的追求。此外,有研究者認為一個人的文學素養是社會的縮影,[2]大學生作為社會群體中的特殊存在,接受過高等教育,通過以小見大的方式不難發現,他們的文學素質高低將直接影響人文素質的構成,進而影響我國國民的整體素質。

第二層次,文學素養教育在課程體系中的定位。文學作為一門渾然天成的學科,包含有古今中外各路名家的思想體系,大學生可以在杜甫、文天祥、魯迅的作品中感受濃濃的愛國情懷;在儒、釋、道三家的思想中體會生命的真諦;在李清照、柳永的詞中提升自身審美情趣。通過文學素養教育不斷滿足大學生思想領域的精神追求,擴大學生的知識體系與個人學識修養。同時,教育教學最基本的形式便是課程,文學素養教育只有納入規范化的課程體系之中,才有可能獲得載體并發揮效用。大學課程按照專業劃分,大致可以分為專業課程與通識課程,有研究者明確指出文學類通識教育課程具有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特點,[3]換言之,將文學素養教育與通識教育課程相結合,利用其具有人文性的特點,可以潛移默化的提升大學生文學素養。因此,高校在進行課程開發時,應當充分考慮文學素養教育課程的比重,除了使大學生了解本專業應有的知識體系之外,也要充分考慮學生文學知識與能力的掌握,這將直接影響大學生文學素養的整體結構。

第三層次,文學素養教育在大學生成才中的地位。眾所周知,人才的培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人才的定義也在與時俱進。隨著21世紀的到來,人才的內涵正在不斷豐富,國家對于高素質人才的渴求也在促使著大學轉變教育觀念,培養高水平綜合素質的創新型人才早已是大勢所趨。根據人才成長的不同階段與任務要求,高校除了教授專業知識技能之外,更應該注重大學生全面素質的提升。文學素養作為全面素質的一部分,對于大學生個性的發展與人格的養成具有不容忽視的作用,通過學習優秀的文學作品,深入研究其中的奧妙與精髓,感受古哲先賢遺留下來的寶貴精神財富,不但能夠提升辨別是非的能力,也有利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以及價值觀。由此可見,文學素養教育的開展勢在必行,高校應該正確認識文學素養在人才培養目標中的定位,積極倡導文學素養與大學生培養方案相融合,幫助大學生在生存競爭日益激烈的時代,培養崇高的思想感情與正確的價值觀念、道德人格。

二.高校大學生文學素養的現狀及原因分析

(一)思想意識存在偏差。一方面,高校教育工作者在指導思想上未能明確文學素養的重要性,也沒有完全意識到文學素養的提升對于大學生成長成才的可能性。大多數高校教師在文學素養教育的課堂上無視學生的走神、遲到等行為,不斷削弱學生對文學素養重要性的認識,致使大學生們產生錯誤思想,不能端正學習文學的正確態度,認為文學素養課程是“可有可無”的,更別提喚醒學生對文學的熱愛之情。另一方面,大學生也未能正確認識文學素養對其自身發展的潛在意義。由于受社會大環境的影響,大學生們一味地注重金錢之上、利己主義等不正確理念,認為文學不能創造財富,對個人生活質量也毫無影響,缺乏對文學的熱情與追求。正是由于這種認知誤差的產生,導致越來越多的大學生不愿意也不重視文學素養的提升。但是文學素養作為全面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影響著大學生個人素質的養成,更會通過大學生群體影響整個社會,進而影響一個國家與民族的前途命運,這表明提升大學生文學素養早已刻不容緩。

(二)課程設計存在弊端。我國大學早期受實用主義的影響,以培養專才為目標,將學生限定于一個狹隘的專業之中,忽視其綜合素質的培養。隨著通才教育概念的引入,高校逐步意識到通識教育對學生成長的重要性,大學生除了學習培養方案規定的必修課之外,還需要自主選擇一些選修課來修滿學分,但是這種選課方式極易出現一種現象,即大多數學生會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課程,而枯燥無味的文學課程便自然而然的受到了冷落。通過調查不難發現,高校在開設選修類通識課程的時候,文學課程的設置明顯偏少數,甚至大部分專業的培養方案中都未出現文學課程,這其中以理工科專業尤為明顯。但據不完全統計,國外某些大學在安排課程的時候,會用25%的課時來學習文化藝術與人類學等,[4]這表明國外大學早就已經意識到文學素養在學生培養過程中的重要性。此外,課程的標準也未完全統一,文學課程究竟以何種形式開課以及如何保證與文學素養相關的課時仍然需要進行深入的探討。

(三)教學方法落后陳舊。我國高校進行文學素養教育的方法相對落后陳舊,主要通過教師的口頭傳輸與“滿堂灌”等形式,機械化地使大學生了解相應的文學基本常識。文學素養除了文學基本常識之外,還應該包括文學能力的提升,即對文學作品的欣賞、感受、創作與表達能力。[5]單一模式的授課方法,容易將理論與實際、知識與能力相分離,既不利于喚醒大學生的文學意識,也未能調動學生對文學的興趣,自然而然的使學生喪失了閱讀優秀文學作品的意愿。另一方面而言,文學素養的形成可以通過后天的努力,但是大學生文學素養的培育過程是循序漸進的,必須符合人的發展規律,絕對不是一蹴而就的。但現實往往是教師在授課的實際過程之中,忽略大學生身心發展的過程與特點,出現“文學素養教育專業化”的現象,即文學教育學術化、理論化。通過單方面照本宣科式的講授文學知識,使得原本生動有趣的文學黯然失色,更不用說教會學生如何正確的去閱讀優秀文學作品、獲取文學知識的方法。

(四)教學內容缺少活力。培養大學生文學素養的途徑除了開設文學教育課程之外,還可以通過校園文化環境的創設,例如高校內部的一草一木、一言一語雖然弱不起眼,但是也兼具育人效用,通過學校建筑、社團活動、宣傳標語的創設可以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學生對于文學的認識與理解。但是當前我國高校在開展學生活動時,聚焦于科技創新活動及體育活動,忽略了文學的重要性,有些學校甚至根本就不重視,這極大的縮減了文學素養培育的平臺。與此同時,高校的宣傳宣講工作也未做到位,缺乏對文學知識重要性的傳播,致使大學生較少關注優秀文學作品,不利于喚醒大學生主動提升文學素養的意識、動機,從而失去一次又一次提升文學素養的好時機。除此之外,隨著互聯網時代的來臨,高校文化環境的創設也未能跟上科技的發展。有學者通過調查發現,大學生閱讀文學作品的途徑早已發生巨大變革,從紙質書籍轉變為網絡媒介,[6]這意味著僅靠傳統的閱讀方式已經不能滿足當代大學生的閱讀需求,我國高校必須主動出擊迎接挑戰,進行新一輪的校園文化環境創設大變革。

三.提升大學生文學素養的策略

(一)正確認識文學素養的重大意義。首先,從學校層面來說,高校管理層應該充分認識文學素養對于大學生發展的重要性,它絕不僅是單純向學生傳輸文學知識,更多的是在文學素養教育的過程之中,利用優秀文學作品中所蘊涵的愛國主義情懷與憂國憂民的意識,培養大學生高尚的情操,使之肩負起傳承中華優秀文化的重任。其次,從教師層面來說,大學教師應該明確以身作則的重要內涵,主動自覺的進行文學閱讀以此提升教師個人的文學修養,通過與學生交流、交往,潤物細無聲的影響大學生們的思想品行。與此同時,教師應該根據課程要求,在教書育人的過程中,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并閱讀相應的文學作品。最后,從學生層面來說,大學生應該充分認識到文學素養對其全面發展的重要作用,認識到文學對社會、國家所起的作用,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在日常生活中主動利用業余時間進行優秀文學作品的閱讀,從而在文學的海洋中不斷提升個人素質。

(二)堅持文學素養教育與課程相融合。一方面,通過開設相應的文學通識教育課程,通過通識教育的形式讓大學生感受文學的熏陶,逐步提升文學修養。通識教育的本質絕不是培養某一領域的專業型人才,它所帶來的好處會隨著年齡的增加、身心的成熟、世事的洞察和生活的經驗而越發顯著。[7]因此,將文學課程與通識教育相融合勢在必行,讓學生在文學通識教育課程的氛圍中不斷提升文學素養。另一方面,開設蘊含文學內涵的專業課程,通過專業課程的教學不斷滲透與文學相關的知識。需要注意的問題是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不能枯燥的講授文學常識,亦或是通過滿堂灌等形式機械的教學,這種方式不僅使文學自身失去活力,更易剝奪大學生所剩無幾的興趣。通過遵循大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完美的將文學與專業課程相融合,使學生潤物細無聲的接收文化的熏陶。

(三)推進立足實際的教學方式。首先,教師在向大學生傳授相應的文學知識之前,應充分了解大學生這個年齡階段的心理特征,一步步引導學生,通過閱讀優秀的文學作品,讓其充分意識到自身文學素養的匱乏,從而激發起學生進行深層次閱讀的渴望。其次,在教學的過程中,幫助大學生養成健康、科學的閱讀習慣,學會閱讀的正確方法。正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會大學生正確的閱讀方式,鼓勵學生主動讀書并閱讀好書,使其終生受益。最后,在日常教學之外,應該鼓勵大學生主動參與各項以文學為主題的活動,通過實際的鍛煉以及人際交往的過程,感受文字、文學的魅力,進而鞏固其原始閱讀動機。除此之外,積極進行文學創作也是提升大學生文學素養的有效方式,文學創作的過程是獨立思考的過程,有利于個體養成健康的審美情趣與文學思維能力。

(四)凸顯以文學為主的校園文化建設。校園文化建設包含兩方面,一方面是校園物質文化的建設。高校領導應該充分挖掘學校的文學資源,在圖書館、宣傳欄等場所進行積極宣傳,提高學生對文學的關注程度與興趣。除此之外,高度的肯定與支持大學生主動借閱圖書的意識與行為,號召學生們共閱優秀文學作品。另一方面是校園精神文化的建設。學校應該鼓勵學院、社團積極開展以文學為主題的社團活動,例如文學評鑒會、作品分析等等。定期以公眾號的形式向師生推送相應的文學作品,以此吸引大學生們主動參與并在活動中不斷提升文學素養??傊?,校園文化建設與文學相結合必須軟硬兼施,既需要以物質文化為支撐,同時還要輔之精神文化的熏陶,充分挖掘以提升大學生文學素養為目標的各種資源,在潛移默化之中不斷培養學生的文學修養。

總而言之,大學生文學素養的培育對于國民素質的提升有著不容忽視的重要作用,而提升文學素養的過程是一項艱巨且漫長的任務,需要巨大的耐心、恒心以及成本。高校應該緊跟時代潮流,主動順應人才培養的新趨勢,不斷分析、總結文學素養教育的現狀,積極開展推進優化大學生文學素養的措施,充分發揮各方合力,共同提升高校學生的文學素養。

參考文獻

[1]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1.

[2]周尋.加強文學教育提高大學生文學素養[J].中國大學教學,2015(12):86-88.

[3]蔡愛芳.課程思政融入文學類通識教育課程的實踐與探索[J].河南教育(高等教育),2021(01):35-37.

[4]William Roge. Education at MIT.[J].Comparative Education Review,2006,(7):19-21.

[5]楊燕華.器化教育、手機閱讀與大學生文學素養培育[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44(06):73-78.

[6]謝愛華,張棟賢.論高校學生文學素養教育的現狀和途徑[J].語文建設,2013(09):70-71.

[7]陳洪琳.赫欽斯的高等教育對通識教育的啟示[J].文教資料,2008(3):11-14.

(作者單位:寧波大學教師教育學院)

猜你喜歡
文學素養高校大學生
步步謹慎,處處藏玄機
試論培養學生閱讀興趣的方法與途徑
淺議英美文學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的滲透
淺談英美文學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高校大學生管理工作創新思考
山西民辦高校大學生參與籃球運動的成因研究
高校大學生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初探
新媒體時代高校大學生網絡安全教育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