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瓦格納的歌劇改革

2022-04-27 19:05梁麗潔
大觀 2022年3期
關鍵詞:瓦格納

梁麗潔

摘 要:19世紀的德奧音樂無論在思想理論方面還是在創作實踐方面,都對整個歐洲產生了深遠影響。這一時期出現了一大批優秀的音樂家,瓦格納就是其中之一,他進一步發展了德國歌劇音樂,對傳統歌劇進行徹底的改革,在西方音樂發展史中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關鍵詞:瓦格納;德國歌劇;《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

一、作曲家生平

1813年5月,威爾海姆·理查德·瓦格納出生在德國萊比錫一個平凡的家庭中,他的父親在他出生不久就去世了。次年夏天,母親改嫁給一名戲劇演員。繼父注意到瓦格納是極具音樂天賦的,便允許他自由進入劇院觀看各類演出,這在瓦格納心中種下了戲劇創作的種子??珊镁安婚L,八歲那年瓦格納的繼父也去世。隨后,瓦格納更多的是通過自學、交友或實踐獲得音樂知識。作曲家李斯特、柏遼茲和詩人海涅都與瓦格納往來頻繁。

要想成為一名真正的音樂家,必須進行系統的學習。1831年,瓦格納找到托馬斯教堂的音樂家——梯沃多·魏利格學習作曲理論的相關技能。對知識的強烈渴望,促使瓦格納在短短數月內就掌握了這些理論并且能夠將其熟練用于自己的創作中。起初,瓦格納創作的都是器樂作品。在1832年,他開始嘗試交響曲和歌劇的創作。而真正嘗試創作帶有自己思想的歌劇作品是瓦格納到烏茲堡擔任合唱指導后。在這里,瓦格納接觸到各種各樣的歌劇,為其后來的創作提供了廣泛思路。1837年,瓦格納在醞釀自己的第一部歌劇作品《黎恩濟》時,他的社會觀、藝術觀也更加成熟起來。后來他一舉成為19世紀德國著名作曲家、文學家和指揮家,同時也是歐洲后浪漫主義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一生共寫了《黎恩濟》《漂泊的荷蘭人》《羅恩格林》《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帕西法爾》等十三部歌劇,將歐洲浪漫主義音樂發展到了頂峰。

二、創作背景

早在文藝復興時期,歐洲已經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而資產階級的思想與文化運動進一步推進了歐洲思想文化領域的繁榮,為資本主義社會的產生奠定了文化基礎。19世紀初,英國和法國通過工業革命,在政治和經濟上已經遠遠超過了還在經歷封建統治的、四分五裂的德國。此時的德國爆發了反抗拿破侖的戰爭,呼吁民主改革和統一的聲音此起彼伏,社會內部的矛盾日益激化。資產階級為促進德國社會的統一,在各地發動了革命運動。1849年5月,德累斯頓發生起義,瓦格納毅然參加了斗爭,但這次起義活動卻以失敗告終。在這之后,瓦格納從德國逃到瑞士,過著艱難的流亡生活?!短乩锼固古c伊索爾德》正是他創作于瑞士流亡之時。在此期間,瓦格納邂逅了一段刻骨銘心的愛情。1852年,瓦格納在蘇黎世認識了富商奧托·韋森東克夫婦,他們非常欣賞瓦格納的才華。尤其是奧托·韋森東克的妻子馬蒂爾德·韋森東克?,數贍柕履贻p、漂亮,且富有音樂天賦,既懂得閱讀樂譜,又會欣賞交響樂。同時,她也為瓦格納的藝術天才所折服。瓦格納音樂的感染力喚起了瑪蒂爾德音樂的向往,而瑪蒂爾德的愛也讓瓦格納感受到無限的快樂。就是在這種愛的感召下,瓦格納中斷了《尼伯龍根的指環》的寫作,考慮去創作主題和舞臺結構都完全不同的《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

三、作品介紹

歌劇《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的劇本是瓦格納根據法國中世紀游吟詩人傳唱的文字改編的,是其巔峰之作。有人稱之為瓦格納最成功的作品。這部歌劇是三幕結構的,講述了特里斯坦和敵國伊索爾德公主的愛情故事,是一部愛情悲劇,它與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樂并列成為19世紀最有影響力的音樂作品,是音樂、詩歌、心理、哲學、感官和理念的完美結合。這部歌劇于1865年6月10日在德國慕尼黑皇家宮廷與國家劇院首演。

第一幕:一艘戰船行駛在茫茫海面上。船上載著伊索爾德和她的隨從布蘭甘特。伊索爾德在愛爾蘭被俘,現正由特里斯坦護送,前往康沃爾,而康沃爾的國王馬克——特里斯坦的養父將在他的領地迎娶伊索爾德。被俘的伊索爾德感到恥辱和怨恨,她不希望這艘船到達目的地。特里斯坦在一次搏斗中殺死了伊索爾德的未婚夫莫洛爾德之后,被海浪沖到了愛爾蘭的沙灘上。伊索爾德救了他并為他療傷,二人互生好感。但是后來她發現,特里斯坦竟然是殺死她未婚夫莫洛爾德的真正兇手,于是她十分無奈,令隨從拿來毒酒準備和特里斯坦同歸于盡。他們都沒有想到的是,隨從搞混了酒水,他們喝的并非毒藥,而是愛情靈藥。等船駛進港灣后,藥性發作,特里斯坦和伊索爾德開始相互傾訴愛慕之情。

第二幕:特里斯坦和伊索爾德到達了康沃爾,在馬克王的船上幽會,不料被發現了。馬克王對特里斯坦的不忠感到無比痛心,他斥責特里斯坦玷污了他的榮譽。特里斯坦對馬克王的訓斥充耳不聞,他請求伊索爾德與他一起共赴黑夜。伊索爾德答應了他,特里斯坦揮刀自盡。

第三幕:特里斯坦躺在床上,昏迷不醒。仆人庫文納爾跟他說,已經傳喚伊索爾德來照料他。欣喜若狂的特里斯坦看到伊索爾德向他跑來,帶著愛和救贖的希望。當伊索爾德乘坐的船出現在地平線的時候,特里斯坦撕掉了身上的繃帶向她跑去,最終他在她的懷抱里死去。

四、瓦格納歌劇的改革與成熟

通過對歌劇歷史的了解不難發現,傳統的浪漫主義歌劇充滿幻想,逐漸成了人們享樂的工具。觀看歌劇演出逐漸成了一種社會時尚,一種身份和地位的象征,這與音樂的功能完全相悖。以梅耶貝爾為代表的法國大歌劇,注重音樂所呈現出來的外在效果,極其浮夸。瓦格納對歌劇中這種衰敗的現象進行了深刻批評,試圖將歌劇拉回原本的軌道,因而他在創作中對歌劇進行了改革,并且將改革后的歌劇稱為“樂劇”。

在《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問世前,瓦格納就已經寫了諸多成功的作品。1839年瓦格納帶著《黎恩濟》的劇本和部分音樂來到了巴黎,但這部作品在巴黎并沒有獲得很好的反響。不過在巴黎的日子讓瓦格納終生難忘。作為一個沒有名氣也沒有任何背景的作曲家,他為自己在被金錢統治的奢華巴黎所遭受到的窘迫和屈辱而感到憤憤不平,對霸占舞臺的梅耶貝爾式的法國大歌劇非常不滿。這些感受和體驗都反映在瓦格納于巴黎寫的報刊文章里,影響了他對社會和藝術現狀的批判態度?!短乩锼固古c伊索爾德》直到在德累斯頓首演后才獲得了成功,但社會與藝術的現狀及劇院管理體制的保守如同陳舊的歌劇模式一樣,令他難以忍受并向往改革,于是他參加了德累斯頓市民起義。在流亡期間,瓦格納撰寫出了多部著名理論,如《藝術與革命》《未來的藝術品》《歌劇與戲劇》等。而“樂劇”理念的具體實施是在他1848年就開始構思的神話傳奇作品《尼伯龍根的指環》中。他的另一部作品《羅恩格林》,于1850年在魏瑪的大公爵宮廷劇院首演,并由音樂家李斯特指揮。這部作品從劇本選材方面到音樂創作方面都體現了由傳統的法國、意大利歌劇向德國民族化“樂劇”的轉變,這是瓦格納浪漫主義歌劇的最后一部,并已初具“樂劇”的雛形。在這部歌劇中,體現了“整體藝術”的風格。

如果只挑一部作品來代表瓦格納,那就是《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這是學界和音樂界的共識。這部作品是瓦格納與他早期作品《尼伯龍根的指環》相互影響的特殊產物,形成了古典主義與浪漫主義之間的融合,也是他“樂劇”理念在舞臺上的最早呈現,其中包括主導動機、整體藝術觀、無終旋律、不協和的調性和聲等。

(一)主導動機

主導動機指一種音樂主題或動機,通常是和歌劇中某一人物、某件事或某種思想結合在一起的。通過這個音樂主題,人們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到劇中人物形象的特征,了解劇情發展。甚至對象不在舞臺上表演,但只要出現主題音樂,便可以使人聯想到劇中人物。這足以體現瓦格納的主導動機思想,即音樂必須與歌劇緊密相連?!短乩锼固古c伊索爾德》是圍繞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的愛情故事展開敘述的。前奏曲中出現的動機非常好判斷,共出現了三個主題,分別是主導動機音樂主題、愛情主題和死亡主題,這三個主題始終貫穿全劇。以第一幕為例,第一個音樂動機是第一幕中伊索爾德出現時的音樂,即特里斯坦和弦的使用。雖然比較短小,但卻在不經意間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第二個動機的出現是伊索爾德得知特里斯坦要把她獻給別人,決定殺死特里斯坦。最后劇中的著名唱段“共飲毒酒”也是一個動機,將第一幕推上高潮。主導動機的運用,展現了歌劇作品的藝術思想,巧妙推動了故事情節的發展。

(二)整體藝術觀

整體藝術觀一直是瓦格納所追求的,為此,他運用了特殊的音樂手段來進行歌劇的創作。例如,他認為傳統歌劇的“分曲結構”(宣敘調、詠嘆調、重唱、合唱或樂隊有各自獨立編號的部分)使音樂分散開來,缺少連貫性?!短乩锼固古c伊索爾德》是三幕劇的結構,由幾個情節、地點和相對固定的“場”構成。為了實現“整體感”,在每一個場面中,傳統歌劇的重唱被對唱所替代,獨唱、對唱、合唱互相不可分割。另外,瓦格納極其注重對劇本的選擇。浪漫主義歌劇所刻畫的人物形象大多是王公貴族或者大帝神靈,在這一點上似乎與傳統歌劇沒有太大的區別。在瓦格納的“樂劇”理念中,他希望能重現古希臘藝術所提倡的“三位一體”的綜合藝術形式,所以不得不以神話題材為主?!短乩锼固古c伊索爾德》本就是源自愛爾蘭的神話傳說,只是節選了其中一些章節來作為歌劇腳本。

(三)無終旋律

無終旋律首次出現在瓦格納在1860年所著的文章——《未來的藝術品》中。作曲家用音樂塑造了主人公伊索爾德追求自由的人物形象,使用了一種自由的新的旋律發展方法,即用一種無休止的、流動的無終旋律的手法來創作,這也是與浪漫主義歌劇的不同之處。將瓦格納和威爾第相比較來看,威爾第創作的意大利歌劇把人聲放在首要位置,其歌劇中的很多詠嘆調都成了后世名曲,而瓦格納恰恰削弱了人聲的功能。在他的歌劇創作中,極力避免出現傳統歌劇那種非常清晰的聲樂線條,樂隊配置也和以往不同。受貝多芬的影響,瓦格納擴大了樂隊的編制,尤其是管弦樂的聲音,不再是作為簡單的伴奏出現,而是一個獨立的聲部。而歌唱作為另一個聲部,則需要和管弦樂相融合。聲樂與器樂相互交錯,且不能出現明確的調性終止,從而形成連綿不斷的聽覺效果。調性終止只能安排在完整一幕的結尾。

(四)不協和的調性和聲

在和聲與調性方面,瓦格納筆下的和聲是豐富多彩的,對轉調的運用十分頻繁且非常復雜,這些創作手法是刻畫劇中人物復雜心理的重要手段。在《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中,作曲家摒棄了傳統的和聲調性,大量使用了半音、不協和音等和弦外音,使調性重疊甚至是出現復調性的效果,這種手法導致古典傳統的功能和聲體系趨向瓦解。而特里斯坦和弦的運用也是瓦解了傳統的調性和聲的重要方面。例如,歌劇第一幕中特里斯坦和弦的運用,增強了歌劇的表現力,將劇中人物的狂熱激情推到最高點。此外,半音化體系的形成,不僅為音樂的連貫性和強烈的戲劇效果提供了基礎,而且瓦解了歐洲大小調的和聲體系。從某種意義來說,這也影響了后世表現主義作曲家勛伯格無調性音樂的創作。

五、結語

瓦格納對德國歌劇事業的發展無疑做出了巨大貢獻,而他在歌劇方面的成就,也極大地影響了法國大歌劇和意大利歌劇,追隨者更是數不勝數?!短乩锼固古c伊索爾德》是瓦納格最富代表性的作品,這部歌劇傾注了瓦格納渴望愛情的真實感情,他的哲學、思想、音樂風格及其演化都在這部作品中呈現出來,是瓦格納的創作徹底走向成熟的標志。瓦格納音樂中的濃烈激情被作為后期“浪漫主義”的典型,他的音樂上承莫扎特,后啟后浪漫主義,很難用一種具體的風格去界定,這使得與他同時代的人在后世被一同提及時都極具爭議。但無論如何,瓦格納在西方音樂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和深刻影響毋庸置疑。正如李斯特曾在《帕西法爾》演出后熱情滿懷地贊美瓦格納:“以音樂來描繪情緒、悲傷和狂喜的作曲家,瓦格納無人能及?!?/p>

參考文獻:

[1]格勞特,帕利斯卡.西方音樂史[M].6版.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10.

[2]普蘭廷加.諾頓音樂斷代史叢書之浪漫音樂[M].劉丹霓,譯.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9.

[3]楊燕迪,畢祎,謝立昕.解讀《特里斯坦和伊索爾德》[J].音樂愛好者,2013(9):32-39.

[4]王瓊.瓦格納歌劇美學觀探析[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2):61-64,75.

[5]蔡薇.里查德·瓦格納歌劇改革研究[J].天津音樂學院學報,1999(2):61-64.

[6]管謹義.瓦格納歌劇改革概述[J].當代音樂,2017(4):5-8.

[7]廖康.融合:瓦格納歌劇《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之特色[J].歌劇,2015(4):62-66.

[8]張盼.從《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看瓦格納的歌劇創新[J].音樂創作,2013(9):175-177.

作者單位:

西北師范大學

猜你喜歡
瓦格納
瓦格納與尼采
論西洋歌劇的民族性(九):瓦格納歌劇的民族性特征(下)
“遇見”瓦格納(大家拍世界)
歌劇大師瓦格納的故事(六)
歌劇大師瓦格納的故事(五)
歌劇大師瓦格納的故事(二)
歌劇大師瓦格納的故事(三)
黑色喜劇
偏執狂瓦格納的音樂之路
通用汽車總裁犯下致命錯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