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觀念、媒介和空間談數字媒體藝術產生

2022-04-27 13:03張馨怡
大觀 2022年3期
關鍵詞:數字媒體藝術藝術史媒介

張馨怡

摘 要:從藝術史的角度來看,科技的進步一直都在指引著藝術的發展。數字媒體藝術也是如此,它的產生不僅與藝術思想的改變有關,還與科技進步所帶來的媒介變革有關。以藝術史為線索,分別從觀念轉換、媒材變革以及空間拓展這三個角度來分析探討數字媒體藝術的產生和演變規律,指出數字媒體藝術的出現是藝術史發展的必然階段。

關鍵詞:數字媒體藝術;藝術史;媒介

一、數字媒體藝術的概念

認知和辨析新媒體藝術與數字媒體藝術的概念與差別是了解數字媒體藝術的前提。新媒體藝術不是指一種具體的風格或者流派,而是一種伴隨著技術進步而出現的新的媒介并用來進行創作的藝術形態。數字媒體藝術就是新媒體藝術在數字時代下的“代名詞”。

數字媒體藝術指數字藝術與藝術設計相結合的創新領域,是在創作等藝術行為方式的基礎上進行創新,進而在審美感覺、體驗和思維等方面產生深刻變革的新型藝術形態。數字媒體藝術將設計學、視覺藝術、媒體藝術、計算機技術的不同特質結合起來,同時還具有社會性的服務特質。

二、推動數字媒體藝術產生的藝術思潮

藝術本身作為一個由觀念意識來主導的行為表達,它得以發展的內在動因正是不斷尋求變化與發展的思想活動,這一點也促使藝術能夠不斷解體之前的模式,催生出更多樣的表現形式。當然,數字媒體藝術的產生也必然源于藝術思想的突破與更新。

(一)創造邊界的延伸

一戰期間,在瑞士出現了一種新的反理性主義的藝術運動——達達主義,主旨在于以批判的眼光重新研究傳統、前提、準則、邏輯基礎,甚至秩序、一致性和審美性的概念。簡而言之,就是對傳統美學的一切概念都提出了質疑。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杜尚,引領了這場顛覆傳統的風暴。從他給一個自行車車輪貼上藝術品的標簽開始,就帶來了“人人都是藝術家,什么都是藝術品”這一值得思考的話題。他的作品甚至不是繪畫。雕塑,更多是一些非藝術的現成品。其中,較為著名的便是1917年《泉》這件作品的出現。這件作品體現了杜尚對于傳統藝術形式的反對與嘲弄,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杜尚重新定義“創造”的意義,表明了一種新的藝術觀念和創造的途徑,引導藝術家嘗試不同的媒介和藝術形式,以自己的觀念為藝術核心思想,借以表達與社會、文化密切相關的觀念或者意義。

(二)觀眾價值的提高

20世紀60年代出現了一種頗具實踐性的充滿想象力的前衛藝術家流派——激浪派。激浪派對于后來的藝術傾向和個體藝術家的創新實踐都產生了十分深遠的影響,它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約翰·凱奇作為領軍人物的確掀起了一波顛覆傳統的浪潮。這位前衛音樂家以無聲音樂《4分33秒》聞名于世。在他的作品中,重要的已經不再是藝術家譜寫的曲目,作為音樂演繹一部分的觀眾完成了整個藝術作品的呈現。區別于傳統藝術,對于數字媒體藝術來說,觀眾的價值開始變得更為重要。以小見大,我們也能夠看到激浪派闡釋的一種美學思想,它確認了互動媒介事件的重要存在,認可了觀眾和表演者的同等重要性,取代了傳統藝術對于觀眾“居高臨下”的態度。

(三)現實生活的回歸

激浪派藝術活動可以追溯到成立于1933年的黑山學院。黑山學院的教育宗旨是“learning by doing”(通過實踐來學習),在教學中不局限于繪畫,而是會進行各種類型的藝術創作和跨界探討,諸如詩歌、音樂、舞蹈、建筑及攝影等。在他們的觀念里,生活與藝術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藝術家勞申伯格也深受黑山學院藝術思想的影響。從他的作品《床》(1955年)和《信號》(1970年)中我們可以看到,生活之中的平常之物,如啤酒瓶、廢紙盒、舊輪胎、報紙、照片、繩子、麻袋、枕頭等,被再次組合。藝術品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對于藝術品的賞析也從對“陽春白雪”的審視變成了對“下里巴人”的圍觀。觀眾與藝術品之間的對立局面也被打破,審美趨向大眾化。

“我為人們感到遺憾?!彼f,“那些覺得湯盤或可樂瓶之類很丑陋的人,因為他們正是被這類東西包圍,這肯定使他們感到痛苦不堪?!眲谏瓴癖苊狻巴纯嗖豢啊钡姆椒ň褪窃趧撟髦袑⑺胍磉_的內容脫離傳統高雅藝術,希望以貼近生活的、具有生活氣息的物品來表現想要傳達的觀念。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痛苦不堪”可以通過表現方式審美的更變來突破,于是傳統美學中審美愉悅的原則也被拆解。這種對傳統藝術審美上的形式消解,也在逐漸地消融藝術與生活的邊界。

(四)全新對象的產生

以白南準為首的藝術家在20世紀60年代的嘗試便是新媒體藝術的最初形式。他深受約翰·凱奇的影響,在作品《電視佛》中,佛的坐像面對著電視機,而電視機播放的圖像正是它自己。此時此刻,電視就成為“對視”的媒介。白南準的許多作品是通過對電視硬件的解構和重組來完成裝置的設計與制作,同時改變電視的圖像輸出模式?,F代技術不僅是一種藝術媒介手段,更是一種具有文化意義、進行藝術表達和文化反思的方式。

他用新的技術來進行藝術創作。這些技術不僅僅是一種表達藝術的媒介手段,其自身也具有一定的文化象征意義,是一種從外形到內在的深層融合。這也標志著一種全新對象的產生。

(五)媒介思維的轉變

20世紀60年代,麥克盧漢對媒體在思想和社會上的效應研究獲得世界范圍的認可。他顛覆了傳播內容高于內容載體的傳統認識,表示人們應該從媒體影響的麻木狀態中醒來,提出“媒體是人體的延伸”“媒體就是信息”的觀點。每當一種新媒體出現時,無論它所傳達的內容如何,作為媒介本身會引起社會的一些變化。在他看來,作為一個巨大社會符號的媒介不僅傳遞信息,同時還告訴人們世界的存在正在經歷何種變化。

他提出的媒體認識論讓傳播學重回生活視野。新的傳播媒介的出現會引起社會的種種變革,縮短人與人之間的時空距離。

三、促進數字媒體藝術發展的媒材變革

“每一種形式的藝術在其發展史上都經歷過關鍵階段,而只有在新技術的改變之下才能獲得成效,換言之,需借助嶄新形式的藝術來求突破?!闭缤狙琶魉f,自19世紀來的科學技術變革不僅使社會生活有了改變,對作為上層建筑的藝術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技術的迅猛發展直接影響了藝術家的思想與觀念,而技術催生出的新的表達媒介也為藝術的發展提供了基礎,從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說是媒介材料的不斷變革促進了數字媒體藝術的發展。

(一)攝影術的誕生:動搖傳統美學根基

攝影藝術從一定程度上來說也是數字媒體藝術的“前世”。因此,如果需要深刻了解數字媒體藝術的種種特征,就必須從技術美學的誕生——攝影術開始。

19世紀,攝影術的出現,將藝術和媒介之間的關系問題直接擺在了人們面前。攝影和圖片的出現代表了大眾媒介藝術的開端。雖然攝影術發明的初衷并不是針對藝術的,但是攝影的出現對于繪畫來說本身就是一種沖擊,對于傳統肖像畫家來說更是一場革命性的改變。照相機可以直接記錄影像的這種特性使得傳統藝術的不可復制性直接被打破,也使得藝術開始進入“機械復制時代”,傳統藝術所強調的原創性評判標準在這樣一情形之下失去了意義。

攝影術的發明直接推動了人類有史以來藝術風格的飛速發展,推動后續藝術電影、攝影等獨立藝術自成體系。伴隨著新的技術的出現,人們開始思考藝術與技術之間的關系,而未來主義、表現主義等流派開始倡導用科學技術來創造和理解藝術。

(二)電視、錄像等大眾傳媒:提供了藝術創作的全新可能

如果說攝影術的出現撼動了傳統美學的根基,那么電視、錄像等大眾傳媒的出現更是為藝術的創作提供了全新的可能性。

20世紀60年代后期,隨著電子媒體日益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藝術家們也第一次獲得了便攜式影像設備,并立即開始使用這種媒體來進行藝術表達與創作。影像本身的現實性和時空性更是為新的藝術創作帶來了更多的可能。在這樣的情況下,藝術家們充分運用電子媒體技術進行藝術創作,同時保留了自己的創作風格。20世紀70年代初期,歐美許多大眾電視臺紛紛開設實驗性電視節目,并嘗試在大眾電視網絡中加入接受性較高的實驗性藝術作品,同時為新技術與藝術思想的結合提供實驗場所。種種變化都為藝術創作帶來了更多可能。

(三)計算機的應用普及:促使數字媒體成為新的信息載體

計算機技術的不斷發展,使信息的采集、處理、交換變得更為便捷,催生信息化社會的出現,數字媒體成為新的信息載體。

計算機技術和數字技術的興起引發了20世紀藝術領域令人驚嘆的變革。從歷史進程看,目前計算機技術對人類歷史產生的深遠影響沒有任何一種技術可以超越。伴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我們也正一步一步邁向迭代更快的數字時代。以計算機技術為主導的電子信息技術已經從各種角度影響了人們的工作和生活,必然也影響著科學研究和藝術創作。計算機網絡的同步性、數字化、超文本等特點讓信息得以高速傳播。其效率和速度遠遠超過傳統媒體,使得最新的媒介得以產生。

20世紀初期,現代科學技術作為一種新的手段進入了藝術領域。如今,媒體和技術不僅作為一種新的手段介入藝術,還從表象到本質都與藝術進行了深度融合。

四、釋放數字媒體藝術場域的空間拓展

20世紀60年代,裝置藝術在波普藝術和極簡主義的影響下誕生。那么什么是裝置藝術呢?藝術家在特定的空間和地點,把生活中的物體進行有效的藝術選擇、使用、轉化和重組,從而演繹出一種新的藝術形式,這種形式就是裝置藝術。同其他藝術作品一樣,裝置藝術也展現了個人或群體的精神文化內涵。簡單來說,這是一種“場地+材料+觀念”的綜合展示藝術。作為擁有可以讓觀眾沉浸其中的三維“環境”,裝置藝術這種包含著“場地”因素的藝術形式的出現使得藝術逐漸脫離平面,變得空間化起來,藝術開始進入了三維的創造空間。

計算機技術的不斷發展,推動著藝術在空間和時間軸上的拓展,藝術逐漸由三維空間向全息空間甚至多維空間演進。

數字媒體藝術讓人類首次借助智能工具來呈現頭腦中的奇思妙想,幫助人們使用虛擬現實手段來再現主觀世界。20世紀的科技進步對當代的藝術家們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拓展了人類的視覺領域,提升了人類的心理體驗。計算機技術和互聯網對于生活的入侵,使得視覺體驗不再單一,整體的結構也被大幅度改變,從二維到三維,再從三維躍至多維,這其中的空間是可以互相轉換、流動構成的??臻g結構上的演變也標志著數字媒體藝術表達場域的不斷變革。

五、結語

人類的每一次技術進步與變革都為藝術帶來了巨大的改變與發展。例如:透視和幾何的出現,為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注入了“靈魂”;礦物油提純技術的發展,催生北歐發展出清晰、層次分明的油畫風格;機器生產的顏料和光學的研究成果,促使了印象派的出現和光影運用變革。而到了20世紀,藝術與技術之間最大的發展則是圖像技術對藝術語言的獨特呈現。

從歷史橫向和縱向兩個角度來拓寬視野,可以發現,數字媒體藝術和當代藝術與后現代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并和西方科技史、現代藝術史的發展歷程密切相關。本文從藝術觀念史、媒介材料變革以及空間場域拓展這三個角度分析闡述了數字媒體藝術的來龍去脈,探索了數字媒體藝術的種種特點。數字媒體藝術不僅僅是一種技術,還是一種新媒介,更是一種文化和藝術形態。

參考文獻:

[1]韓雨江.當代數字視覺藝術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9.

[2]李昕暉.20世紀以來西方視覺藝術中的“身體”[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7.

[3]胡媛媛.新媒體時代藝術的審美性研究[D].南京:東南大學,2015.

[4]丁蕾.數字媒體語境下的視覺藝術創新[D].南京:南京藝術學院,2013.

[5]劉然.新媒體藝術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09.

[6]王萱.科學與藝術的交融[D].開封:河南大學,2008.

[7]洛根.理解新媒介:延伸麥克盧漢[M].何道寬,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

[8]黃鳴奮.西方數碼藝術理論史[M].上海:學林出版社,2011.

[9]張燕翔.當代科學藝術[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

[10]馬曉翔.新媒體藝術的概念發展研究[J].美術大觀,2019(5):124-125.

[11]馮喬.從運動到互動:淺析當代新媒體動態藝術的特征[J].美術教育研究,2015(7):44-45.

[12]周玉基,裴朝軍.信息設計概念辨析[J].包裝工程,2014(24):141-144.

[13]柴秋霞.數字媒體交互藝術的沉浸式體驗[J].裝飾,2012(2):73-75.

[14]邢宏亮.數字媒體藝術設計的特征及對傳統藝術設計的影響[J].藝術與設計(理論),2011(3):27-28.

[15]李四達.數字媒體藝術的理論探討[J].裝飾,2006(3):10-13.

作者單位:

華中科技大學

猜你喜歡
數字媒體藝術藝術史媒介
抖音對戲曲藝術的再媒介化重塑
《對立之美:西方藝術500年》
虛擬社會化與批判缺失:代際媒介觀演進與媒介素養研究
誤讀的“藝術史”
藝術史上最貴的武器
辨析與判斷:跨媒介閱讀的關鍵
高中語文跨媒介閱讀內容的確定
數字媒體藝術與平面設計的關系
鐐銬下的舞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