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效教學的課堂常規管理

2022-05-01 15:50朱正彥
小學科學·教師版 2022年5期
關鍵詞:小組長常規科學

朱正彥

在教案、課件、器材完全一致的情況下,一堂課的教學效果很大程度上受到科學課堂常規的影響。一個簡潔、有效的課堂常規管理辦法能使課堂維持平穩、高效的狀態,從而實現課堂教學目標,促進學生培養行為習慣和思維習慣,有效處理課堂突發事件。

《現代漢語詞典》對于課堂的解釋是“教師在用來進行教學活動時叫課堂,泛指進行各種教學活動的場所”,對常規的解釋是“沿襲下來經常實行的規矩,通常的做法”。因此,課堂常規可以理解為在進行教學活動時一貫的規矩和做法,其中已有了規勸和引導的含義。一套優秀的課堂常規將會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作為一名科學教師,我經常感覺自己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準備的課程在實際教學中效果低下,甚至是無效的。經過一段時間的自我反省,聽課比較,甚至照搬特級教師公開課教學過程,終于發覺問題出在課堂常規管理上。在教案、課件、器材完全一致的情況下,一堂課的教學效果很大程度上受到科學課堂常規的影響。一個簡潔、有效的課堂常規管理辦法能使課堂維持平穩、高效的狀態,從而實現課堂教學目標,促進學生培養行為習慣和思維習慣,有效處理課堂突發事件。

一、小學科學課堂現狀分析

以目前所見所聞,各級各類公開課與平時的常態課,完全是兩個樣子。在公開課堂上,學生正襟危坐、聚精會神、思維敏捷、對答如流,使教師的教學得以完全按照最理想化的狀態推進,從而得到一節全面展示教師業務能力的公開課,教師完全不用擔心任何課堂常規問題。但在平時課堂上,由于科學學科的特點,學生很少能完全跟著教師思路全神貫注地聽完一節課,更多的是一種放松、懶散的狀態,走馬觀燈一般上完一節課。因此往往無法體會其中的科學思維和態度,也就無從談起習慣的培養。

《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指出,小學科學課程有著基礎性、實踐性、綜合性的特點,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探究式課程,同時需要保護學生的好奇心,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這些特點和性質促使小學科學學科必然與學生生活緊密相連,并具有很多其他學科所沒有的教學特點。

例如:教學實例豐富。緊密聯系生活,可將生活的各種現象作為教學實例,但這需要教師仔細斟酌挑選,同時也對學生平時的觀察習慣是一種挑戰。課堂上常用生活實例可有效調動學生對科學的興趣,讓學生感覺原來科學就在身邊,身邊處處有科學。

教學活動多樣。在新版科學教材中,有許多內容需要教師將學生帶出教室進行觀察活動,如一年級《觀察一棵樹》需要帶學生在校園中觀察一整棵大樹;二年級《土壤——動植物的樂園》需要帶學生“考察”校園花壇、綠化帶中的動物和植物;五年級《認識棱鏡》需要帶學生外出觀察陽光在棱鏡的作用下產生的色散現象;四年級《用氣球驅動小車》和《用橡皮筋驅動小車》可以組織學生在校園內場地上進行實驗或小組競賽活動。同時,在課堂教學中有實驗探究活動,如四年級《食物在身體里的旅行》需要進行模擬食道和胃的工作實驗;五年級《火山噴發的成因及作用》《水的作用》需要進行模擬火山噴發實驗和模擬降水實驗。在模擬實驗無法呈現時則需要借助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如五年級“健康生活”單元,學生雖然能通過直接觀察自身來積累經驗,但仍然無法完全想象出關節、心臟、神經等器官、組織的工作形態,我就利用相關軟件進行三維模型動態展示關節、心臟的工作過程和靜態的心血管系統、神經系統,使學生能在心中產生直觀、具體、正確的相關印象。學生在初次接觸時有些許抵觸,但之后迅速接受了該呈現形式。

由此可見,科學學科的課堂教學是靈活多變的、內容豐富的,這在無形中提高了對課堂常規管理的要求。公開課由于不需過分考慮課堂常規管理問題,所以更能體現科學教學特點,從而吸引學生進一步關注到教學內容背后的科學態度和思維,但常態課則很難體現。因為學生在還未養成科學思維習慣之前,會無意識或有意識地將課堂上講解的實例,實驗,甚至教師語言中的字詞發音與日常生活中接觸到的能強烈刺激他們興奮點的事物進行聯想,倘若課堂中再有一兩位學生附和,那整個課堂將可預見地走向失控。

二、小學科學課堂常規管理初探

針對學生課堂現狀,針對教師常態課,需有一套簡潔、有效且符合《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要求的課堂常規管理辦法,以維持課堂的平穩、高效,從而實現課堂教學目標,促進學生培養行為習慣和思維習慣。在此,我有一些具體見解,愿與大家分享。

(一)管理辦法實施方案

首先,將全班按照座位就近原則,把四到五人分為一組并排出小組組號。這樣既方便小組實驗,同時也方便在課堂探索活動時指導。

其次,由小組內自行決定小組長。組員自行選舉出的組長更受組員擁戴,在科學探索活動中更能獲得組員信任。

然后,給小組長下發《課堂行為記錄單Ⅰ》。由教師明確小組長的職責:記錄組員在課堂上的探索、記錄、整理三方面的表現。在探索活動中,故意破壞小組探索活動的,不認真記錄活動現象的,活動結束后不認真整理器材或故意影響他人整理器材的,請小組長在表上對其進行記錄。所有記錄都將作為期末平時成績的評判依據。

之后是組織一次民主評選,選出科學課代表。這一活動可視教師對學生科學素養的了解程度靈活安排開始時間。

最后,給課代表下發《課堂行為記錄單Ⅱ》。與《課堂行為記錄單Ⅰ》不同的是,《課堂行為記錄單Ⅱ》將記錄整個班級學生的課堂紀律和思維情況。由于一名學生無法在監管全班學生紀律的同時再兼顧自己的學習效率,所有《記錄單Ⅱ》需由教師與課代表配合使用。由教師監管全班紀律,若有學生嚴重影響課堂紀律導致課堂無法繼續進行,則由教師進行嚴肅提醒,同時課代表記錄紀律情況。思維一項則用于課堂上精彩發言的加分。

(二)管理辦法說明

本方案核心為兩張課堂行為記錄單的紀律、思維、探索、記錄、整理,一共五個項目。

關于紀律,我會在每學期開學第一節課強調“當某位同學在課堂上的行為嚴重影響其他同學上課,則會被提醒并記錄”這一要求。由于這一要求比較寬松,需要在第一節課進行舉例講解,并在前四至六節課中,對產生的嚴重違反課堂紀律的行為進行理性分析和嚴肅批評,做到有理有據。以讓學生在信服和明確違紀行為的同時,懂得這些行為的惡劣影響,以達到培養學生養成良好課堂行為習慣的目的。E5085AEB-3F26-496B-A606-66DA58201A74

關于思維,我認為,學生在課堂上的發言是最能實時體現學生思維情況的依據。因此,我強調“課堂上發表的觀點與課堂教學內容無關或被點名回答問題卻無法回答時,會被記錄”和“精彩的發言將得到加分”。這主要是針對目前課堂上常見的故意插話和走神的問題。同樣,在學期初的課堂上,對故意插話等行為暴露出來的課堂思維問題進行理性分析和總結:“你剛剛發表的言論,內容與課堂教學內容無關,并且容易讓其他同學誤解和產生非必要甚至是錯誤的聯想?!弊寣W生明確對課堂上的內容可以產生聯想和想象,但必須與課堂相關聯,同時讓學生明白,對同學的發言同樣需要認真傾聽和分辨優劣,以達到培養學生思維習慣的目的。

關于探索,我則會與科學探究目標進行對照,以尋找小組長能理解的,簡潔、明確的,無可指摘的評判依據。從目前的反饋來看,小組長對于“觀察活動是否認真”“實驗探索操作是否認真”“對工具、儀器使用是否得當”等表述接受度較高。

關于記錄,最初設立的目的是讓學生重視實驗中的數據記錄,但后來發覺要先從“帶好《學生活動手冊》和筆記本”抓起,所以需與組長明確,每節課上課前需要檢查組員是否正確攜帶《學生活動手冊》或筆記本,有缺少者,需做記錄。至于課堂上的筆記情況,則要由教師專門安排時間對小組長進行專項培訓。例如在期中或期末單獨用一節課進行小組記錄情況檢查,其間耐心解答學生對記錄要求的提問,或者尋找質量各異的記錄,對其進行逐項評價。在此期間,學生會對質量較高的筆記表示贊嘆,并在后續的探索活動中有意識地提高自己的記錄質量,小組長也能做到“好壞心中有標尺”。

關于整理,最初設立的目標是為了讓學生重視實驗后的器材歸納,但后來發覺同一小組內的學生經常會為“誰來整理器材?”或“為什么總是我在整理?”等問題鬧得不愉快,以至于嚴重影響同學關系。因此,我目前有將整理項目改為加分項目的想法,即小組長對器材整理進行排班,認真完成整理任務的學生可獲得加分獎勵。這樣既促進學生養成整理實驗器材的習慣,又培養了學生尊重他人的態度。

這五個項目其實與科學探索目標、科學態度目標和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有著緊密的聯系,在此不再過多闡述。

(三)座位調整問題與解決方法

在分好科學小組后,肯定會由于學生座位調整導致開學第一節課上分配的小組組員分散。但小組長負責的主要是進行探索活動時的常規,而探索活動通常都無法要求學生安安靜靜坐在座位上完成。既然探索活動需要離開座位,那么小組成員只需在探索活動時聚集在一起即可,平時上課可以分散在班級各處,但需要提醒小組長,不能隨意修改手中《課堂行為記錄單Ⅰ》上的組員。

(四)執行建議

課堂常規并非訂立便萬事大吉,仍需教師在訂立后堅持執行,才能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否則會降低常規在學生中的威嚴感。因為老師在執行過程中的隨意改動會讓學生覺得課堂上是有機會逃過責罰的,久而久之,制定的規范對學生的約束力將大大下降。且在執行過程中,教師應秉持公平公正的原則,切勿區別對待或采取雙重標準,否則將大大降低教師在學生中的威信。E5085AEB-3F26-496B-A606-66DA58201A74

猜你喜歡
小組長常規科學
分餐小組長
點擊科學
緊急避孕不是常規避孕
科學大爆炸
小組長的煩惱
小組長的煩惱
別受限于常規
常規培養在幼兒教育中的作用
科學拔牙
衰落的科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