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記理論的發展及應用

2022-05-09 11:26袁月明
中學生學習報 2022年19期

摘要:本文對標記理論在國內漢語學界和外語學界的發展及應用情況進行了全面綜述,從標記概念的涵義、有無標記項的判別標準和標記現象的成因闡釋三方面說明了標記理論的發展;以反義詞的標記性、形容詞的標記性、外語教學和二語習得研究為例說明標記理論的應用情況。

關鍵詞:標記理論;標記性;不對稱

一、標記理論的引進

標記理論自十九世紀八十年代末被引進到國內以來,已廣泛應用于語言學研究的多個領域,如語法學、語用學、認知語言學和心理語言學等。此外,因標記理論具有較強的解釋力,其廣泛用于解釋漢語中的語言現象。

二、標記理論的發展

(一)標記概念的涵義日益豐富

Trubetzkoy對各種音位對立進行分類,提出最早的標記概念,并指出語言中存在有標記和無標記的二項對立的形式。Jakobson提出了區別性特征且只主張二分對立,即一個成分要么是有標記的,要么是無標記的。(沈家煊,2015:24)

孟凡勝和滕延江(2005:10)提出在某種程度上,無標記等同于“規則的”、“平常的”和“具有普遍性的”,有標記等同于“不規則的”、“不平常的”和“例外的”,標記的概念得到擴充。擴充后的標記概念表現出的是一種“普遍”與“例外”,“規則”與“不規則”的關系。語言中的標記性是指一個范圍內視為對立的兩項在某一特征上直覺的不對稱,“無標記項”不具有某一特征,“有標記項”具有某一特征。(陳剛,沈家煊,2012:483)

由此可見,對于標記概念的最初界定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只是籠統解釋有無標記項,而沒有一個確切的定義,導致標記理論和標記概念之間的界限模糊不清,但也造成了后來的語言學家在應用標記理論時賦予標記概念多樣化的意義。

(二)有無標記項的判別標準逐漸細化

沈家煊(1997:3)介紹Croft總結的4類判別標準:結構標準、行為標準、頻率標準和中和項。唐承賢(2003: 18-19)則介紹了Crystal提出的語義標準、Goodluck和Thornborrow等人的語言規范程度標準。需要注意的是,上述判別標準都是外國語言學家基于印歐語系的語言統計分析總結得出的。

沈家煊(2015:34-36)結合漢語的使用特點總結了6類判別標準:組合標準、聚合標準、分布標準、頻率標準、意義標準和歷時標準。沈家煊認為上述標準可以判斷有無標記項,并強調分布、頻率標準對于漢語這樣缺乏形態的語言的重要性。

由此可見,無標記項和有標記項的判別標準日益細化。但上述有無標記項的判別標準主要針對詞匯層面有無標記項的判別,對其他層面的有無標記項的判別針對性不強,仍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三)標記現象的成因闡釋

語言學家對于標記現象的成因多從語言外部的認知和心理角度出發解釋。張鳳(1999:46,53)認為標記現象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從根本上說,標記現象是經濟原則發揮作用的結果;其次,標記現象的形成也有人類感知、文化和心理上的原因;再次,標記現象與社會因素息息相關。

沈家煊認為其成因可以從語用原則和認知規律兩方面解釋。首先,標記現象是經濟原則和象似原則相互競爭的結果;其次,人對事物的“熟悉度”和事物結構的“復雜性”成反比,與事物的“多樣性”成正比。這種關系在語言的標記現象中反映為:無標記項的組合關系簡單,聚合關系復雜,有標記項與之相反。再次,沈家煊認為語言的標記現象和語言演變規律有關,即語言的不對稱是“形變滯后”和“意義滯留”規律共同作用的結果。(沈家煊, 2015:38-40)

上述觀點把標記現象當成一個整體,從功能主義角度作出解釋。而標記現象在不同語言學領域的“個性”則有更為具體的研究來詳細闡釋其產生的具體原因。侯瑞芬(2020:19)認為由名詞或動詞發展而來的形容詞具有“表多”和“表好”語義傾向,這種傾向背后的語用動因是標記理論和樂觀原則。

三、標記理論的應用

縱觀標記理論在漢語、外語學界的應用情況,可以沈家煊發表的專著《不對稱和標記論》(1999)為界,分為兩個階段。(付琨,2005:36)前一階段旨在解釋標記理論和運用標記理論分析漢語和英語的語言事實,突出標記現象的普遍性;后一階段旨在用標記理論解釋漢語和英語中的不對稱現象,研究重心由描寫現象轉移到解釋現象。下文僅選取標記理論應用研究成果較豐富的方面評述,并未按照上述階段展開。

(一)反義詞的標記性

沈家煊(2015:164-218)說明反義詞有無標記項的對立有程度上的差別,提出了漢語反義詞的標記模式,并從認知、評價、常規幾個方面來解釋其標記模式。張媛(2015:20)梳理了國內外對反義詞不對稱研究的研究成果和現狀,指出反義詞不對稱主要體現在意義范圍不對稱、運用不均衡、構詞方面的不對稱。成洶涌(2017:60,63)則對英漢極性反義形容詞涵蓋的計量反義詞、評價極性詞和非評價極性詞的標記特征逐一進行對比分析后得出英漢極性反義詞標記規律及表現形式大體一致的結論。

近年來,運用標記理論對英漢反義詞研究多見于碩士學位論文,其往往運用標記理論對某一對具體的反義形容詞進行分析,再根據成對反義形容詞的對稱性和不對稱性探求其動因。如薛俊杰(2016)以標記理論為指導,研究反義形容詞“快/慢”在詞法、句法等層面的對稱性和不對稱性,探求其背后的動因。

反義詞標記性的研究范圍逐漸擴大,不再僅限于單一語言內的對比,研究重點逐漸轉向雙語對比;其次,反義詞的標記性研究逐漸與其他語言學分支結合起來;再次,反義詞標記性研究的應用性逐漸增強,其應用范圍逐漸擴展到二語教學等領域。

(二)形容詞的標記性

沈家煊(2015:324-348)把漢語形容詞分為性質形容詞和狀態形容詞兩類,對比分析兩者的對稱性和不對稱性,并指出性質形容詞的內部也是不一致的,提出形容詞句法功能的標記模式。BC396D72-A7F5-45F8-B3CC-14A3BD50A73E

徐玲(2017:31)探討了英、漢形容詞作定語的標記模式的異同。在無標記的“A形+N名”組合上,這兩種語言都是把形容詞定語直接放在中心語名詞之前。但對于有標記的形容詞定語,漢語用結構助詞“的”來標記,英語則用語序變換加以標記。侯瑞芬(2020:19)認為標記理論是形成兼類形容詞的語用原因,通過標記理論中的關聯模式來解釋一些名詞和動詞發生語義增量,從而發展出形容詞用法的過程。

從研究漢語形容詞的標記性,逐漸擴展到對比研究英漢形容詞標記性,再到探析形容詞標記性背后的動因機制,對形容詞標記性的研究逐漸深化,研究重心從描述現象過渡到解釋現象。

(三)外語教學和二語習得

許菊(2004:47)認為標記理論假設目的語與母語特征之間的標記關系可用于預測二語困難和母語遷移的區域。張勤和張軼(2009:71,77)認為標記差異假說可以有效預測學習者習得二語時遇到的困難及困難程度。

標記理論近幾年更多地應用于具體的教學過程中。鄭占國和邊雅(2017:56)以語言類型標記理論為基礎,用標記差異性假說解釋大學生在習得英語重讀方面所犯的錯誤,驗證了標記理論在二語習得領域的解釋力。趙楠(2021)把標記理論應用于大學英語寫作技能教學過程中,可以幫助學生減少英語寫作中的時態錯誤、主謂一致和語態的錯誤數量。

總的來說,標記理論在外語教學和二語習得領域的應用研究從“紙上談兵”過渡到了“躬身實踐”,應用性也越來越強。

四、結語

國內對標記現象的研究已經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但標記理論研究的系統性仍存在一些欠缺,主要有以下幾點:(1)對標記概念的定義過于多樣化,難以達成統一的定義;(2)研究重心仍在詞匯層面,對其他層面的研究仍有較大的發展空間;(3)對標記現象的研究多集中于語義和語用層面,描述和解釋得比較全面,其他層面的研究仍有較大發展空間;(4)標記理論的研究重心逐漸轉移到解釋現象,但仍需繼續探究標記現象背后的成因機制??傊?,標記現象廣泛地存在于語言的各個層面之中,值得我們進行更深入、更全面的研究。

參考文獻

[1]陳剛,沈家煊.從“標記顛倒”看韻律和語法的象似關系[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2,44(04):483-495+639.

[2]成洶涌.不對稱性視閾下的英漢極性反義詞標記性比較研究[J].外語教學,2017,38(02):60-64

[3]付琨.標記理論的介紹與應用[J].漢語學習,2005(03):35-41.

[4]侯瑞芬.兼類形容詞的語義傾向及語用動因[J].漢語學習,2020(01):14-21.

[5]孟凡勝,滕延江.標記理論述評[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5(08):10-12.

[6]沈家煊.不對稱和標記論[M].商務圖書館,1999/2015.

[7]沈家煊.類型學中的標記模式[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7(01):4-13.

[8]唐承賢.標記理論探析[J].外語研究,2003(04):17-20+24.

[9]徐玲.英、漢形容詞作定語的標記模式研究[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 2017(02):25-31.

[10]薛俊杰. 反義詞“快/慢”的不對稱分析及對外漢語教學研究[D].廣西大學,2016.

[11]張鳳.標記理論的再評價[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1999(06):44-46+53.

[12]張建理.標記性與反義詞[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1999(03):29-34.

[13]張勤,張軼.類型學的標記理論與英語非真實條件句的習得[J].復旦外國語言文學論叢, 2009(02):71-77.

[14]張媛.國內外反義形容詞研究綜觀及展望[J].外語研究,2015(04):18-23.

[15]趙楠.標記理論視閾下大學英語寫作中的錯誤研究[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21(07):66-70.

[16]鄭占國,邊雅.語言類型標記理論視角下英語專業學生句子重讀習得研究[J].外語電化教學,2017(02):51-57.

作者簡介:袁月明(1999-),女,漢族,廣西欽州人,廣西大學碩士研究生,廣西大學外國語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應用語言學BC396D72-A7F5-45F8-B3CC-14A3BD50A73E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