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筑中的貝類智慧

2022-05-13 16:15
文萃報·周二版 2022年19期
關鍵詞:砌墻貝類跨度

貝類是無脊椎動物中較貼近人類生活的類群,與我們的衣食住行密切相關。貝類為了保護柔軟的身體和內臟,給自己蓋了各式各樣的“房子”,人類也從中得到啟發,運用貝類的生存智慧創造出樣式各異的奇妙建筑。

貝殼立外形

扇貝應該是貝類里的“最佳建筑靈感輸出者”。扇貝殼不厚但較堅固、大多呈拱形、具有一定的跨度和容積。這些特點被人類轉化為“用料少、跨度大、空間廣、堅固耐用”的設計理念并運用于建筑上。比如悉尼歌劇院,偌大的音樂廳內部沒有一根柱子,異??諘?,音響效果極佳。正是扇貝為設計師們帶來了靈感,解決了大容量、大跨度、無內柱和劇場音效等問題,使其成為世界著名的表演藝術中心。

大連貝殼博物館除外形外,建筑物內部螺旋形樓梯也是腹足類螺旋形貝殼內部結構的映照,令人大開眼界。大型平緩的螺旋形樓梯在其他的大型博物館里也有出現,比如著名的梵蒂岡博物館。

貝殼做建材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南海人以其蠣房砌墻,燒灰粉墻?!边@句話記錄了貝殼作為建材的兩種用途,其一是用牡蠣殼砌墻,其二是把牡蠣殼燒成灰后用于粉刷墻。在泉州市的蟳(xún)埔村保留著許多用牡蠣殼砌墻的建筑,當地人稱它們為“蚵殼厝”(厝是房屋的意思)。蚵殼厝出現在明末清初,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墻體里的牡蠣殼中空,既耐腐蝕又透氣,隔音效果好且冬暖夏涼,類似真空保溫杯的原理。此外,蚵殼厝墻體十分堅固,素有“千年磚、萬年蚵”的美譽,是海洋生物物盡其用的典范。

在水泥出現之前,石灰曾是古代主要的建筑材料之一。在缺少石灰石資源的中國沿海地區,貝殼尤其是牡蠣殼煅燒是獲取石灰的主要途徑,被稱為“蚵灰”或“蠣灰”。蠣灰具有很好的膠結性,早在唐代即被人們發現并運用。蠣灰作為建材之所以能經久不衰,是因為它有能讓墻面平整不龜裂;冬暖夏涼,南風天墻面不結露;天然材料無異味;除臭、調濕、隔熱、隔音等優點。

貝殼為明瓦

雙殼綱貝類海月,別稱“窗貝”,用其做明瓦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宋代。到了明清時期,海月作為窗戶的透光材料在江南一帶逐漸普及。蘇杭一帶稱之為“蠡殼窗”,嶺南一帶稱之為“蠔殼窗”。由于海月貝殼結構自身的局限性,其作為窗材仍然有一定的缺陷,尤其在多雨潮濕的江南,需要定期管護和保養。民國時期,由于低廉的、透光性更好的玻璃被廣泛使用,海月作為窗戶材料才逐漸退出歷史舞臺。

(摘自《參考消息》)

猜你喜歡
砌墻貝類跨度
大跨度連續剛構橋校驗系數影響分析
砌墻的石頭
大跨度鋼箱梁懸索橋靜載試驗研究
“長”出來的珍寶
高大跨度鋼結構鋼框輕型屋面板維修用自制小車安全分析
三個砌墻工
大跨度連續剛構橋線形控制分析
鮮美貝類可能暗藏毒素
三個砌墻的工人
認識麻痹性貝類毒素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