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莫高窟唐代壁畫中建筑透視的“科學性”與“美學性”

2022-05-16 01:16郭兆龍
錦繡·下旬刊 2022年1期
關鍵詞:透視莫高窟科學性

摘要:透視學在如今繪畫創作中已經是必要法門,中國與西方其實早已在透視方面進行了長期實踐,西方正式應用“透視法”、“解剖學”是在文藝復興佛羅倫薩畫派;中國在“魏晉南北朝”開始就使用“散點透視”,南朝宗炳提出山水遠近比例,宋代郭熙提出“三遠法”,這都是理論可見的,但是在創作方面,唐代莫高窟石窟塑像已經將人物骨骼肌肉完美地表現出來,壁畫中建筑也運用了一定程度上有著“焦點透視”的影子,多種透視結合,唐代石窟藝術是理性美與感性美的結合。

關鍵詞:莫高窟;壁畫;透視

一 中西方繪畫透視學的發展

1、西方繪畫透視學的發展

從原始藝術開始,就可將中西方藝術分別出來,法國拉斯科洞窟巖畫多以渲染技法表現,而中國新石器時代彩陶已經決定了中國繪畫往線性構成中不斷發展。

文藝復興時期,佛羅倫薩畫派從中世紀的平面裝飾風走了出來,更加注重嚴謹與科學,喬托、馬薩喬算是最早將科學透視法廣泛運用到繪畫上的畫家,不僅在形體遠近上運用科學透視,而且將人體解剖運用到藝術領域,“成角透視”、“隱沒透視”等使得畫面更加立體化;19世紀印象主義吸收巴比松畫派及庫爾貝寫實主義影響,又在光學理論的啟發下,注重畫面的光學之美,每次西方繪畫的崛起更像是“科學藝術”的發達。

2、中國繪畫透視學的發展

中國早期藝術是從線性與裝飾性開始的。新石器時代彩陶、秦漢畫像石、畫像磚、漢代帛畫也都以簡單平面為主,未有明顯“透視”;中國人最早對于美的追求應該是“神”,有神則美,有神則靈,東晉顧愷之的“通神”觀開辟了中國畫論新領域,南齊謝赫提出的“六法”之一“經營位置”也就是如今的構圖、章法布局,既然是構圖、布局,這一定程度也包含了透視中的比例關系;魏晉南北朝時期繪畫也主要是長卷式構圖、散點透視,這也是中國藝術獨有的透視形式;唐代人物畫將長卷式散點透視已經運用到爐火純青,多用橫長式畫面描繪宮廷場景或是神話故事,山水方面還處于“或水不容泛,或人大于山的情形”;南唐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將長卷式創新式發展,以“蒙太奇”式手法表現了韓熙載夜宴之場景。北宋郭熙所提“三遠法”是研究山水畫透視原則和空間處理的重要法則,張擇端《清明上河圖》不僅是風俗畫的杰出代表,更是將散點透視運用到絕美的境地。20世紀以來,一批留學藝術家,正式引入解剖法、透視法,使得中國畫像更加“科學”的方向發展。

二 莫高窟唐代壁畫中的建筑透視

1唐代石窟壁畫中建筑的畫面表現

印度與犍陀羅藝術早期是“以塔代佛”,逐漸以繪畫、塑像的形式來表示佛像,不論在壁畫還是雕塑,始終強調主體性;而自從傳入中國,古代藝術家一直將中國式元素應用到畫面表現,不論是魏晉時期的“秀骨清象”、唐代時期“雍容華貴”,還是建筑中的“亭臺樓閣”、“宮闕形式”,無不體現了當時藝術家的中國化創造。

唐代絲路繁榮,敦煌成為絲路要地,藝術發達,莫高窟開鑿達到鼎盛。石窟形制方面覆斗頂式最為流行,中心柱窟也有發展,唐王朝推崇佛教,涅槃窟與大象窟等新式窟形出現;彩塑方面群塑流行,傳神達意,大佛造像也極具唐代風韻。在壁畫方面題材主要有故事畫、供養人畫像與經變畫等;唐代經變畫作為壁畫的主要內容,往往在一個氣勢恢宏的建筑里構圖與表現,也就是以佛國凈土世界為中心的經變畫,中唐172窟北壁、盛唐217窟觀無量壽經變畫、148窟東壁北側藥師經變、彌勒經變尤其突出。

2、莫高窟唐代壁畫中建筑的透視

《歷代名畫記》這樣評價董伯仁與展子虔:“董則臺閣為勝,展則車馬為勝”,可見當時描繪就有在建筑畫領域有所成就的畫家,由于董伯仁時仍殿內大將軍,并在長安、洛陽等地繪制了大量寺觀壁畫,這一定程度影響了當時石窟壁畫的發展。最初石窟壁畫造像都是以主體為主,或是只表現主體,后來為了宣揚需要,不斷去加故事情節,相關山水樓閣等背景開始應用到畫面當中,發展成中國式的石窟壁畫形式。

莫高窟217窟北壁全壁面繪制出《觀無量壽經變》,上為宮闕樓閣,主要表現西方凈土世界,中為說法圖,下部則表現了凈水、樂舞飛天,這幅經變畫如今來看,更像是“鳥瞰圖”,其畫面之宏大以及天宮亭臺樓閣、中間說法像以及樂舞飛天之角度,都令人嘆服。藝術家無意間以“焦點透視”將天宮樓閣的“近大遠小”表現出來,對于觀者為仰視,說明建筑之大;從近處亭臺樓閣眺望遠處,“近低遠高”說明觀者之俯視角度,如此角度意味著觀者能夠看到畫面全貌,整體偏“鳥瞰式”;再看主尊說法,在比例上來說體量龐大,但從視角上來說,更像與人同大,以同幅畫面的建筑襯托極樂世界之龐大,但是對于觀者又是平視主尊,似凡人卻高于凡人。

中唐172窟“環抱式”建筑突出中間說法像,整個構圖為“魚骨式”構圖,建筑也正是大唐宮殿式形式,這也反映了都城藝術對于敦煌本土的影響,唐代木結構宮殿已近達到及高水準;盛唐148窟東壁南北兩側的《觀無量壽經變》與《東方藥師經變》建筑也極其壯美。

故事畫中“石佛浮江故事”畫更像是一個現實中的場面,建興元年時吳淞江口,兩石像浮于海面,多人設法,風浪大作,佛教居士朱應與東林寺僧人及教徒來到江邊,設齋向石像稽首唱贊歌,江面風平浪靜,兩石佛踏水而至,當時雖無特別的畫論說明遠近關系的理論,但此時的藝術家已經將畫面中人物“近大遠小”“近實遠虛”的空間關系表現得極其明確了。

三 莫高窟唐代壁畫中建筑透視的美學特征

莫高窟壁畫唐代壁畫,在雕塑、壁畫等各方面都取得了極高成就,在西方透視學還沒興起前,中國古人藝術家在7世紀時就將“透視法”表現了出來,就從217窟北壁經變圖建筑來看,中央殿堂的仰視角度以及“近大遠小”,俯視角度下遠近樓閣的“近低遠高”,這種透視關系,準確地表現了凈土世界的龐大,這是具有真正透視的“科學性”;畫面中建筑與主體沒有統一使用“焦點透視”,而是將主尊及中央人物采用平視的角度,可能也是藝術家有意為之,以建筑與造像的比例顯示主尊之龐大,但又以平視使得人們更能感受到心靈慰藉,這又是其畫面的和諧性,這也是其亭臺樓閣透視的“美學性”;不失理性而又高于理性,這也正是當時藝術家所追求的,更是中國畫所需要的,如今在藝術創作中,應該也要在注重科學理性的同時,也要注重和諧美與整體觀感。

參考文獻

[1]趙聲良.敦煌石窟藝術總論[M].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2013.

[2]王伯敏.中國美術通史[M].山東教育出版社,1996.

[3]林碩.敦煌莫高窟唐代壁畫構圖研究[J].山東大學,2012.

作者簡介:郭兆龍(1995-)男,民族:漢族,籍貫:甘肅蘭州,學歷:碩士,單位:西北民族大學美術學院,研究方向:美術

猜你喜歡
透視莫高窟科學性
莫高窟晚唐經變畫樂器內容比較研究——以第18、12窟與第85窟為例
人間藝術長廊:敦煌莫高窟
注重職校學生職業素養訓練的科學性系統性
關于青少年科幻畫創作輔導的幾點思考
淺析中國山水畫構圖與平面構成的關系
“透視”近視
如何為我們的教學語言插上飛翔的翅膀
音樂劇《變身怪醫》中杰克角色的演唱與情感特點透視
莫高窟里看藻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