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與行: 論盧文笙的儒家精神風范

2022-05-19 14:20李志輝
今古文創 2022年18期

【摘要】葛亮在《北鳶》中,力圖再現民國時期的波詭云譎,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精神在跌宕時代中的重要作用。本文著重從盧文笙的成長過程切入,通過知與行,分析其溫柔敦厚的個人品格,誠敬仁義的處事風格,忠孝節烈的家國情懷,探討作為中國傳統民族文化精神的核心——儒家思想,在個人成長中的主心骨作用。儒家精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儒家精神風范的繼承與發展對社會進步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北鳶》;盧文笙;儒家風范

【中圖分類號】I206?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2)18-0004-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2.18.001

葛亮在《北鳶》中以商賈世家子弟盧文笙的成長歷程為線索,勾勒出民國時期的風尚與動蕩,通過他的知行合一,呈現儒家傳統精神在個人成長與社會變革時期的主心骨作用。時代不斷發展,社會不斷革新,蘊含在文化中的傳統精神會被人們割裂、忽視。作者力圖重新梳理文化譜系中淡去的血脈,尋找傳承至今精神上的接續感。精神上的溯源,需要回到歷史當中,以“在場者”的身份去反省文化中積淀下的風骨。正所謂“大風起于青萍之末”,作者借用盧文笙這一“在場者”,直接進入歷史,接續文化血脈,呈現儒家風骨。

魯迅曾說過:“人物的模特兒也一樣,沒有專用過一個人,往往嘴在浙江,臉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個拼湊起來的角色?!备鹆涟炎娓傅摹爸幸幹芯亍?,外公的“與人生和解的能力” ,以及儒家精神的“仁、義、禮、智、信、勇、恕、誠、忠、孝、悌”,熔鑄成盧文笙內在的主心骨。作者通過他的知與行,彰顯著儒家精神風范,體現“以開放的姿態善待周遭”,坦然面對生活的變故、時代的驚濤駭浪,避免在物欲橫流中迷失自我。任由滄海桑田,時光流變,儒家思想依然在散發著無窮價值,能夠幫助人們塑造美好品格,完善處事風格,并且成為家國情懷的內在支撐。

一、溫柔敦厚的個人品格

個人的成長不僅僅是外在變化,更重要的是品格的塑造。品格決定了這個人回應人生處境的方法,體現在日常生活的吃穿住行等行為舉止上。而品格的形成則深受時代與民族內在精神的影響。在動蕩年代中,個人品格的定型更加依賴傳統精神的延續,精神的傳承則需要家庭與教育來維系?!侗兵S》中的盧文笙在1926年隨生母逃荒流落襄城,他的哭聲吸引了昭如,被其收養。養母昭如是孟先賢的后代,在文笙兒時常給他誦讀儒家經典。父親盧家睦早年從儒,辦私塾;而后被迫經商仍“向有孟嘗風”,他用自己的行動與關懷影響著文笙。文笙幼年師從名士吳清舫,自幼被儒家思想所包圍,又因其內在性格使然,養成了溫柔敦厚的個人品格。

在第二章的“孩子”一節寫到:“眉宇間十分平和。闊額頭,寬人中,圓潤的下巴。這眉目是不與人爭的,可好東西都會等著他”。中國老話說,面由心生,這樣的面相正是其內在性格的外顯,平和圓潤,暗合儒家精神中的仁和思想?!墩f文解字》中寫到“仁,親也。從人,從二”。而文笙自小就脾性溫和,仁義待人,受人喜愛,面對別人的善意,常以微笑作為回報。無論是面對初次見面的養父、舅父,還是看病的外國醫生,他總是以笑應之。笑,在中國傳統禮節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不僅能緩解尷尬,表示友善,還能體現一個人的修養。文笙的微笑往往是一視同仁,發自肺腑,正如孔子對于教育的態度,提倡“有教無類”,體現了平等的思想。在文笙結識凌佐后,有人非議凌佐繼父的出身。文笙沒有因此疏離凌佐,而是平等待之。他還通過面部表情與說話語氣,表現出對非議的厭惡,講出“由他們說去”的話語,可看出他深知“道聽而途說,德之棄也”。他不僅接受了儒家精神中的仁與恕,還用自己的行動來淋漓盡致地演繹出來。

當然除了性格中的仁與恕,他還是個安靜,木訥寡言之人。他雖屬虎,但在日常中卻有著貓一樣的性情,雖生的健壯可人,但卻一直保持著沉默,秉性溫和,神情怡然自如,頗有一番高瞻遠矚的樣子。不僅能穩坐練字,即使看戲“眼神也是靜止的,看不出喜樂,像個木頭人一樣”。而他的這些安靜與木訥,卻并不是母親所擔心的癡傻,而是他的聰慧與專注使然。逃難路途中僅僅看了兩遍,就已經能有模有樣地打出一套螳螂拳,能在危難時分看出大姨昭德的決絕,能夠輕易看出克俞繪畫上的缺失。在母親給他誦讀經典時,安靜地看著母親,人生開口說的第一句話是“一葉知秋”,并且帶著端木的神情,空洞、略帶憂郁的眼神。在《淮南子·說山訓》中寫到“見一葉落而知歲之將暮”,尚且年幼的文笙,看到落葉卻能有此感悟,可見正是儒家思想的熏陶與自身聰慧使然。傳統儒家精神在學習的基礎上,還需要智的思考,才能達到靈活運用。當面對日本人時,他用地道的牛津語朗誦布萊希特的詩,保護了自己,掩護了愛國人士的安全撤離,通過自己的智慧轉危為安。當一個人有了智,才能更加全面高瞻遠矚地觀察事物,有更加開闊的胸襟,不會被眼前的利益迷失雙眼。即使面對著琳瑯滿目的各色物件,依然能夠 “眼中含笑”地宛如旁觀者一樣的望著眾人,擁有“乾坤定奪之量”。

當然作者塑造的并不是一個遠離生活的人物。文笙平和穩重,聰明仁義之外,孩童的活潑可愛也在其身上綻放:在第一次看戲時,高興得手舞足蹈起來;面對多時未見的父親,像其他兒童一樣躲到母親身后。他會扯別人的胡須,會被兇惡的雕塑所嚇到,也會拿著土司到姨夫碗中蘸大醬。見到雪的時候,目瞪口呆;看到小風箏,眼中閃爍光芒。正是有了這些細致的刻畫,才使得儒家精神更加動人,更加親切,而不是成為孤立無援的無萍之水。作者通過文笙的知與行,生動地展示了儒家風范對于個人品格的塑造,展現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就存在日常生活中,貴在個人的學習與接受,同時通過自己的行動來踐行。

二、誠敬仁義的處事風格

品格的養成,會在日常的處事風格上顯現出來?!墩f文》中寫到“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敝腥A民族自古以來就重視對禮的遵守,大到國與國之間的關系,小到人們之間的相處,無不以禮作為根基。儒家精神風范也包含著禮的內容,強調以禮待人,要求人們恪守禮儀。文笙深諳禮儀之道,每次見到長輩,總是主動鞠躬行禮,禮貌稱呼,令門房感嘆“這學生真懂禮”。在跟隨母親流亡到圣保羅醫院避難時,面對葉醫娘的關心愛護,他禮貌回應,及時答謝。牢記母親教誨“不要隨意接受饋贈”的同時,不忘因時而變,接受了葉醫娘贈送的衣物,并及時答謝。這不僅顯示出他的禮貌,還體現他熟知儒家思想中的靈活變通之道,一味地遵守禮節而不知變通,難免成為泥古不化之人。

朋友之交,需要的是彼此之間的真誠與仁義,以及相互幫助。文笙在得知神父受傷后,主動向雅各詢問神父傷勢,跟隨雅各拜訪神父。正是由于他的誠敬與友善,才與雅各結識,成為打小放風箏的好朋友。當然與雅各的相交并不圓滿,由于理念的不同最后也只能形同陌路人。文笙幼時曾告訴雅各,放風箏要“順勢而為”,但雅各在人生中順勢的同時卻遺忘了自己的主心骨——誠信與友善。做生意時投機倒把,為了自己的利益欺騙永安,最后導致富有抱負的姚永安投河自盡。相對于雅各,文笙則以誠待人,勢要堅守住自己的主心骨。面對與自己觀念不同的凌佐,他沒有因為其出身而輕視,雖與凌佐只有一面之緣,仍關心他為何沒有上課,并到家中看望。把他當作朋友一樣對待,并主動幫助,在戰場上對于受傷的凌佐也是不離不棄。而作為朋友的凌佐,主動幫助文笙,引導文笙接觸新思想,讓文笙看清自己的理想與方向。待人誠敬仁義正是儒家思想的要求之一,他們二人的相交體現出:有了禮敬,才能把路走得更寬,讓人樂于親近。永安曾多次邀請文笙投資“錢生錢”的生意,他婉然拒絕,堅持實業致富。雖然拒絕了永安的邀請,但在永安落魄時,仍盡心盡力地幫助他,收留他留在人世的兒子,給予永安作為朋友能給予的一切幫助。作者正是通過盧文笙的知行合一,展現出儒商風骨的內在風范,體現儒家精神中的禮、義、誠。

中國傳統思想中提到: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文笙的善行也間接幫助自己找到了人生理想,收獲了愛情。堅守和善的文笙,在凌佐的引導下認清了現實,主動接受學習新思想,喊出“入寇未滅,何以家為”,為自己的人生做了一回決定,當然善報的源頭還是來自個人內在品性。書中描寫龍寶給文笙分享風箏上色的訣竅,“繁而不煩,艷而不厭”,而這正是文笙的人生寫照,他就像虎頭紙鳶一樣,中正平直,栩栩如生,斑斕得將這晦暗的秋景染出了一道明黃。而在晦暗的民國時期,文笙用自己的言行堅守儒家思想,熠熠生輝,令人敬佩。

在傳統思想的發展過程中,儒家精神很少涉及愛情,更多強調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但是作者卻描繪了一番命中注定的甜美愛情。愛情自古就是文人筆下的寵兒,而且在愛情時空籠罩下的青年男女,會更加鮮活動人,富有生氣。日常生活中也缺少不了愛情的點綴,文笙遵守禮節的凝固微笑也被愛情中的苦淚所打斷,正是有了愛情的填充,他才更加充實立體。作者所塑造的文笙正是“看到了別人的熱鬧,看到了別人的大開大合,但同時自己非常冷靜和溫和地活在這個世界的人物,匯聚了祖父的“中規中矩”與外公“與人生和解的能力”。而且在民國男尊女卑的時期,文笙平等對待仁楨,以真摯動人的感情為底,這正是作者想要表達的“崇尚自然和諧的性別關系,尋求男女相互尊重、對等的生存意義”,正是現實中長輩們愛情的體現,對于現實生活中的青年男女具有很強的啟發意義。

三、忠孝節烈的家國情懷

忠孝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重要內容,是立國之本,是中華民族綿延數千年,歷經磨難而生生不息的重要精神支柱。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家庭的前途命運同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緊密相連。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重視家庭、重視親情,正所謂“天下之本在家”。尊老愛幼、母慈子孝、耕讀傳家、遵紀守法,家和萬事興等中華民族傳統家庭美德,銘記在中國人的心靈中,融入中國人的血脈中,是支撐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傳的重要精神力量,是家庭文明建設的寶貴精神財富。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文笙,在堅持“仁、義、禮、智、信”的同時,不忘孝敬父母。在書中第七章“歸來”中,仁楨與文笙探討從軍歸來問題,文笙說“人,總要有些牽掛”,而讓文笙所牽掛的正是心中對孝的遵守、對家的關懷。剛到天津舅父家,文笙主動向母親寫信報平安,生怕母親牽掛,面對生意學習上的不順遂,選擇隱瞞不讓母親費心。在母親看到他對雪的喜愛,為他堆雪人凍紅了手時,僅僅四歲的文笙,就已經知道心疼母親,用自己的小手包裹溫暖母親的手。風箏作為貫穿全文的意象,也是文笙最喜愛的物件,但在祭奠父親時,文笙還是毫無猶豫地把風箏投入到了火中,以表示對父親的緬懷。在隨后的人生中,也多次提到父親,回想起與父親放風箏的畫面,表現出對父親的深切思念。面對國文課的提問,文笙引用了《詩經》中的“孝子不匱,永錫爾類”,正是有了孝,有了牽掛,文笙才有了能夠坦然面對大時代跌宕的主心骨。家庭的教育能塑造個人的品格,而個人對孝道踐行又能給家庭帶來溫暖。

愛國,是人世間最深層、最持久的情感,是一個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是儒家精神的核心內容。愛國之情隨著儒家思想,熔鑄在每個中國人的文化血脈之中。文笙性格溫柔敦厚,對任何人都一視同仁,以微笑應之,但是面對日本人的善意,他卻并不領情。面對姐夫拋妻棄子,為日本人服務,他指責其為虎作倀。而這正是由于他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愛國行為的表現。當文笙在新思想的影響下決定投筆從戎時,表妹可瀅問他是否還會回來,“文笙沉默了半晌,說,自然是要回來的,但要心里敞亮地回來?!毙睦锏某琳菄业姆€定獨立。只有國家穩定了、強大了,家庭才能幸福。國就是由千千萬萬的家組成,國的破碎必然導致家的分崩離析。在文笙第一個本命年時,正是國家被入侵之時,許多家庭因此而分崩離析,人們流離失所。云嫂家中的十三口人都死在了日本人的槍下,饑餓的嬰兒趴在死去母親的身上,最后被野狗叼走。一幕幕的場景都是國家被侵犯帶來的悲劇。即使是溫順如貓的文笙,在面對國家危難時,“被火炙得扭曲了一下,原本似貓的面目,一時間變得兇猛”。

正是有了對家的熱愛,才會義無反顧地保衛由眾多家庭組成的國。正是有了對國的忠誠,才會有幸福美滿的家庭。在報效祖國時仍要不忘對家的堅守,正是有了家的牽絆,在戰場上才能更加勇猛。幸福生活的建立既需要溫良敦厚,仁義善良,還需要忠孝節烈。儒家思想不僅能幫助塑造美好品格,完善處事風格,還是愛國情懷的內在支撐。

四、結語

文笙的故事已經結束,但他的溫柔敦厚,平等待人,仁義和善,忠孝節烈,仍熠熠生輝,彰顯著中國傳統文化價值,體現著儒家精神的魅力。時間在流逝,生活在變遷,但是經過時間洗滌的價值觀與審美觀卻有著自身的砥礪。個人會犧牲,家庭會斷代,國家會變化,但文化譜系中的脈絡卻一直存在?!侗兵S》以收養為開始,又以收養作為結尾,這種圓形結構的描寫手法,正是作者對于傳統儒家精神風范傳承的形象再現。葛亮正是通過文笙這一“在場者”的知與行,去接續中華文化中看似斷裂的血脈,強調中國傳統精神——儒家思想,對于現時人們與社會的意義。中國傳統文化所熔鑄的主心骨,不僅在歷史中堅挺無比,在現在仍光彩奪目,相信在未來仍會輝煌燦爛。

注釋:

①葛亮:《民國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于不拘一格》,騰訊網,http://cul.qq.com/a/20160923/025015.htm,2016年9月23日。

參考文獻

[1]葛亮.北鳶[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7.

[2]魯迅.魯迅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

[3]張艷艷.葛亮《北鳶》的歷史敘述與文化想象[J].上海文化,2020,(02).

[4]葛亮.由“飲食”而“歷史”——從《北鳶》談起[J].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41(01).

[5]凌逾.開拓新古韻小說——論葛亮《北鳶》的復古與新變[J].南方文壇,2017,(01).

作者簡介:

李志輝,漢族,河南確山人,青海師范大學文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當代地域文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