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不是橘子皮”

2022-05-19 14:20顏婭娜
今古文創 2022年18期
關鍵詞:消費主義

【摘要】阿瑟·米勒一位多產的美國當代劇作家,因其深切關注社會現實和底層人物的生活困境,被譽為“美國戲劇界的良心”。其代表作《推銷員之死》,以20世紀30年代的大都市紐約為背景,講述了威利·洛曼等人在物欲橫流的消費社會中的生存境況。本文從法國社會學家鮑德里亞的消費社會理論來重讀《推銷員之死》,通過人的“物化”和人性的“異化”來解讀在大眾消費主導下美國的真實社會景觀,進而揭示阿瑟·米勒對20世紀物化危機的警示性,以及對當今社會仍然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推銷員之死》;鮑德里亞;消費主義;異化危機

【中圖分類號】I712?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2)18-0016-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2.18.005

《推銷員之死》被認為是阿瑟·米勒最著名的劇作,盡管作品發表于20世紀40年代,但其作品對社會的深刻思考和人性的揭示,對當今時代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該劇自問世以來,受到眾多學者的青睞,學者從多重角度解讀《推銷員之死》的意義,其中對造成威利悲劇原因的研究成果頗豐,但鮮有學者從消費主義的角度來分析威利所處社會的弊端。本文借助法國社會學家讓·鮑德里亞的消費主義理論,探析威利都市生存困境的原因,以及生存困境的表現,進而提出都市生存的救贖策略——理性消費。

一、威利都市生存困境的成因:大眾消費

“今天,當我們還沒有足夠的鈔票用以購買它們以前,物品就已經在那兒了,它們超前了它們所代表的努力的工作,因此可以說,它們的消費比它們的生產先行?!盵1]信用貸款、分期付款的消費方式讓人們提前感受了物品的實用與便捷,與此同時也進一步控制著人們,讓人們不停地用勞動進行償還。在《推銷員之死》中,威利家的房子、電冰箱、吸塵器都是通過分期付款來進行消費,“是這樣,咋們到了一號,電冰箱得交十六元錢”,“洗衣機還得付九元六,到十五號還得交三元五的吸塵器分期付款,還有屋頂,還剩二十元錢”,“還有,威利,別忘了跟他預支點工資,因為咋們得付保險費?!盵2]威利每次回家,妻子林達都會催促他支付各種賬單,威利家各項開支都需要威利跑到各地去推銷商品,才能得以維持,“再加上零零碎碎的開銷,到十五號咋們總共得拿出一百二十塊來”[3],年近五十的威利,面臨各種賬單的壓力,每天都得為這些商品奔波,在不知不覺中失去自由,逐漸變成了這些商品的奴隸。

“不可讓物品逃脫死亡的命運?!盵4]鮑德里亞認為,任何產品的流行和創新都是為了讓物品更加脆弱,讓物品縮短使用壽命,讓物品被更加先進的科技所取代,從而達到人們自愿為新產品買單。威利家風扇的皮帶壞了,要交一元八毛錢;洗澡間的蓮蓬頭漏水,得維修或者更新;汽車的馬達修理費;光修理熱水管道就花了九十七塊五。改造房子用的洋灰和木料,當威利一家陷入經濟困難時,所有的東西都壞了,“他們生產這種東西的時候都算計好了,等你付清最后一筆款,東西也就該壞了?!盵5]這些商品,尤其是電器并沒有給威利一家的生活帶來幸福,而是讓威利一家陷入資本家的營銷和支付手段中。諷刺的是,威利作為一名推銷員,自己也成了資本運營的工具,劇中并未透漏威利推銷的商品是什么,因為獲得利潤才是推銷員的唯一目標,與賣什么東西無關。在消費社會,資本家為了謀取利益,故意讓商品存在這樣或者那樣的缺陷,目的是為了讓消費者,不斷購買、消費。而威利也深陷其中,遭遇了被開除的同時偏逢“連夜雨”。

除了分期付款和營銷手段,廣告作為最出色的大眾媒介,也成為消費社會的催化劑?!皬V告的大眾傳播功能是讓一個符號參照另一個符號,一件物品參照另一件物品,一個消費者參照另一個消費者”[6]廣告不斷沖擊人們的購買欲望,“威利:‘我就希望咋們買的這冰箱沒有上當?!诌_:‘這家的廣告比誰的都大!’”[7]在威利和林達的對話中可以看出,大眾的消費心理并沒有從商品的實用角度出發,而是通過廣告的誘惑來決定是否購買產品?!皬V告大”意味著價格高,價格高從某種程度反映了一個人的階級特征。為了滿足其虛榮心,人們會自覺地購買具有階級特征的商品,這樣不僅滿足的消費的欲望,同時也進一步強化了階級身份的標志。

在《推銷員之死》中,除了威利以及威利一家淪為商品的奴隸外,老板霍華德也在看似自由的表面之下受到商品的限制。當威利找霍華德辭職時,霍華德向威利炫耀他新買的鋼絲錄音機,“真把我迷住了,一輩子沒見過這么妙的機器。折騰的我一夜沒睡”[8],“我告訴你吧,威利,我要把我的照相機,我那個轉盤鋸,所有我那些嗜好,全扔掉。我從來沒見過這么消閑解悶的玩意兒?!盵9]對霍華德來說,機器比站在他前面的人更重要,而且,霍華德的愛好在媒體或市場鼓吹下,也只是商品經濟生產出來的“新產品”。根據鮑德里亞的說法,生活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的人們,因為“受到物的包圍”,而越來越成為一種“官能性的人”,看到物的產生、完善而消亡的卻是我們自己。

此外,汽車這一在文中即是幸福的象征,也包含對現實困境的絕望的意象,也在大眾消費的推動下,壓垮了威利?!捌嚲哂袃仍诘拿苄裕杭词且粋€居住空間,同時又是一枚炮彈?!盵10]正如威利對汽車的矛盾態度,“雪佛蘭是造出來的最了不起的汽車”而后因為還要出化油器錢,“我一個子兒也不給他!這種倒霉的雪佛蘭車,應該禁止生產!”[11]汽車不僅讓威利可以體驗在公路上的速度與愉悅,可以在閑暇時,載著全家外出郊游,同時,汽車也因為車禍,駕駛執照,汽車燃油費,修理費困擾著威利,甚至在最后開著汽車的威利將自己變為商品賣給了資本。汽車并沒有給人帶來自由和便捷,帶給人的卻是永遠付不完的賬單以及最后淪為汽車終身的奴隸。

大眾傳媒不僅讓人成為汽車、房子的奴隸,而且也讓人陷入一種消費符號和消費文化的陷阱。從鮑德里亞的觀點來看,一旦物體被符號化,它們就可以分為不同的層次、類型和個性。在消費社會中,符號價值超越了商品的使用價值,可以表現一個人的身份、階級、地位和權力?!胺杻r值代表商品之間的差異”[12]隨著經濟的發展,住宅不僅是一個用來居住的地方,同時也是一個人財富和地位的象征。在《推銷員之死》中,哈皮和比夫的對話耐人尋味,“就算我當上了銷售部主任又怎樣?他是我的好朋友,他剛剛在長島蓋了一所了不起的房產……有時候我坐在我的公寓房子里——就我一個人,我就想我每月付的房租。那簡直貴得荒唐?!盵13]從哈皮的話語中可以看出,住房不僅代表了一個人收入的高低,同時也在表明一個人的消費能力。

總之,在大眾消費的神話下,人不知不覺間被物品包圍,淪為商品的奴隸,不停地為商品工作,以及對各種符號價值的追求使人陷入消費主義的陷阱,使人在代表金錢的消費符號中迷失自我,使他們內心空虛、孤獨,最終陷入都市生活困境。

二、都市生存困境的表現:異化危機

鮑德里亞認為,“作為一種語言,消費是我們互相交談和交流的一種方式”[14]在消費社會中,“今天的符號或物體構成了我們的語言,我們的代碼,整個社會交流和交談的代碼”[15]人們受到不同符號價值的支配和操縱,并且不是通過語言,而是通過各種消費進行交流。所以,人和人也是物化的關系,社會關系也可以像商品一樣進行買賣。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成了物與物之間的純粹關系。

在消費文化的影響下,人們迷失在功利的物質主義中,同時人們感覺到了孤獨和空虛感,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越來越淡薄。正如鮑德里亞認為,在消費過程中,“沒有靈魂,沒有目標,也沒有存在的矛盾。只有符號的發送和接受……這種社會特征的標志就是缺乏思考”[16]這種相互疏離,彼此間越來越冷漠的關系可以從威利和妻子的夫妻關系,威利和比夫的父子關系,威利和霍華德的雇傭關系,威利和他人的社會關系以及威利和自己的關系中看出。

在劇中,妻子林達也無法避免受到商品價值的影響,被商品化了。她從金錢的角度來看待威利,林達總在激勵威利賺更多的錢,并經常拿一位八十四歲的老推銷員戴夫·辛格曼的成功經歷督促自己的丈夫,甚至精確地決定威利的價值,直到最后一分錢?!拔覀內迥陙眍^一回眼看就誰的也不欠,都清了。他只要有一點點工資就都夠了。他連牙科醫生的賬都付清了”[17],林達認為威利付清了所有的債務就會幸福,其實在這一過程中,她忽略了丈夫所需要的家庭的關懷。另外,作為妻子的林達除了照顧威利的物質生活外,并沒有過多地關心他的內心感受,即使親密的夫妻也將自己封閉起來,不將自己內心深處最脆弱、最苦惱的部分共同分享,“因為我真寂寞啊——特別是生意不好,又沒人可談的時候?!盵18]作為一對夫妻,林達只是把威利視為一個能夠創造更多財富的人,而不是一個具有內在價值之人。

在消費社會金錢至上的影響下,作為父母的威利和林達也將自己的兒子看成和商品一樣,認為比夫能賺到錢就是好兒子。當比夫回家,威利的第一個問題就是“我只是問他是否賺到了錢”[19],威利評判比夫的標準就是是否賺到了錢。在一味地追求金錢時,威利和林達作為父母甚至忽略了兒子內心的感受和想法,他們甚至不同意比夫待在農場,認為比夫待在農場沒有出息,“他待在個農場上怎么發揮長處?那也叫生活嗎?當個農業工人?”[20]而相反,比夫內心正是追求那種在田園里的生活,這就和威利的想法背道而馳,造成了父子之間不可逾越的鴻溝。甚至,威利在最后通過自殺,來換取兩萬元的保險費時,天真地認為這是對兒子最后的愛??梢娫谙M文化的影響下,父子之間的感情也被金錢所取代。

在《推銷員之死》中,這種疏離和異化的關系,在威利和他的老板霍華德之間表現得淋漓盡致。當威利向老板提出不再奔走碼頭銷售時,霍華德不僅沒有因為威利是昔日老員工的份上同意威利的請求,而且開除了威利?!拔以谶@個公司里干了三十四年,可是現在連保險費都交不起啦!你不能吃橘子皮把皮一扔就完了,人不是橘子?!盵21]在消費社會,人與人之間那種簡單和善良,已經不復存在?!澳悄暝吕镞@一行里講的是人品,霍華德,講的是尊敬、義氣、有恩必報?,F在,光剩下謀利,再談交情、義氣,沒人理你——不講人品了。你明白嗎?人家不認我了?!盵22]人與人之間除了互相利用,資本家除了不斷謀利,已經沒有任何空間讓威利喘息。人就像“橘子皮”一旦用完就毫無價值,威利如同“橘子皮”一旦老了,就再也不能給公司帶來任何價值,所以只能面臨被開除的命運。

威利的社會關系的異化體現在他和情人的物化上,威利和某婦人的關系在物質交換的基礎上。在他們的交往中,威利要送新的絲襪給某婦人,讓某婦人高興,她才會讓威利和買主通上電話,威利因此也才可以認識更多的買主推銷商品。威利送新絲襪給情婦,也和作為妻子的林達在補絲襪形成鮮明的對比。而比夫也因為發現威利和情婦之間的關系,從此對威利感到失望,開始了自暴自棄的生活。在消費文化猖獗的社會中,人們為了謀取利益,活得體面,做出違背自己內心的事情,將親情拋之腦后。

最后,威利和自己的關系或者評定自我價值時,威利個人也被物化了,成了一件商品。在威利被老板開除,并且得知兒子比夫也沒有籌到錢時,他為了兒子能有好的未來,“等他兜里有了兩萬塊錢,你想想他得多么出類拔萃!”[23]為了兩萬塊錢,威利將自己賣給了保險。這也是對消費社會的控訴,威利的死遠遠大于活的價值,威利只有將自己變成商品一樣的功能才體現出他的價值——兩萬元。這也暴露出,在消費社會,衡量一個人的價值以及激勵人們通過財富的多少來界定自己的消費文化的腐蝕性。

三、都市生活困境的救贖策略:理性消費

威利的困境與其說是個人困境,不如說是一個當今社會的普遍困境。威利與商品的物化關系,以及與家庭和社會的異化關系對受到消費主義約束的人類深有啟發。威利最終價值兩萬元,這一事實揭示了消費社會把“宇宙之精華,萬物之靈長”的人變成了商品,它使人失去了人性。在這個高度發達的消費社會之中,我們也看到一種社會資源的重新配置和生產,威利也近乎成為當代的每一個人,從這個意義來說,米勒對20世紀物化危機的前瞻性和預見性,同樣適用于今天的全人類。

從鮑德里亞的消費理論,結合《推銷員之死》中威利都市生存困境的成因,可以看出,在大眾傳媒和消費文化的共謀下,人們的消費走向了非理性。當今社會的“房奴”“車奴”“分期付款”各種超前消費的流行下,大眾消費的神話下,和威利一樣陷入了深層次被奴役的境地,而在非理性消費的背后,我們也看到消費者精神需求的失落,親情的喪失,人與人之間純粹和善良的關系的消失。為此,我們必須借助大眾傳媒的力量,倡導健康理性的消費觀念,構建合理的消費模式,避免造成新時代下威利悲劇的重演。

參考文獻:

[1]讓·鮑德里亞.物體系[M].林志明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174.

[2]阿瑟米勒.推銷員之死[M].英若城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20:74.

[3]阿瑟米勒.推銷員之死[M].英若城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20:75.

[4]讓·鮑德里亞.物體系[M].林志明譯.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161.

[5]阿瑟米勒.推銷員之死[M].英若城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20:126.

[6]讓·鮑德里亞.消費社會[M].劉成富,全志鋼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4:116.

[7]阿瑟米勒.推銷員之死[M].英若城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20:74.

[8]阿瑟米勒.推銷員之死[M].英若城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20:131.

[9]阿瑟米勒.推銷員之死[M].英若城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20:133.

[10]讓·鮑德里亞.物體系[M].林志明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67.

[11]阿瑟米勒.推銷員之死[M].英若城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20:75.

[12]讓·鮑德里亞.消費社會[M].劉成富,全志鋼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4:57.

[13]阿瑟米勒.推銷員之死[M].英若城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20:79.

[14]讓·鮑德里亞.消費社會[M].劉成富,全志鋼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4:57.

[15]Jean,Baudrillard.The Consumer Society:Myth and Structures.London:Sage Publication,1998.p97.

[16]Jean,Baudrillard.The Consumer Society:Myth and Structures.London:Sage Publication,1998.p10.

[17]阿瑟米勒.推銷員之死[M].英若城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20:220.

[18]阿瑟米勒.推銷員之死[M].英若城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20:77.

[19]阿瑟米勒.推銷員之死[M].英若城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20:133.

[20]阿瑟米勒.推銷員之死[M].英若城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20:45.

[21]阿瑟米勒.推銷員之死[M].英若城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20:138.

[22]阿瑟米勒.推銷員之死[M].英若城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20:138.

[23]阿瑟米勒.推銷員之死[M].英若城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20:214.

作者簡介:

顏婭娜,彝族,云南大理人,碩士研究生在讀,云南師范大學,研究方向:英美文學。

猜你喜歡
消費主義
You’ve got questions? she’s got answers
人造兇猛
最高衣櫥
美國消費社會是怎樣“煉成”的
中國商業廣告中的“自我”呈現
社交媒體受眾商品化的兩種路徑
網絡直播下身體在場的冷思考
娛樂與消費的共謀
消費主義視域下我國網絡文學產業發展分析
基于哲學視角的消費主義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