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其芳散文研究綜述

2022-05-21 04:00楊徐嶸
參花·青春文學 2022年3期
關鍵詞:何其芳散文作家

何其芳的散文創作始于1936年出版的《畫夢錄》散文集,它以精致的筆觸勾畫出作家內心復雜的感傷與哀愁,成為“獨語”體散文的又一座高峰。然而1938年以后,何其芳的創作風格開始轉變,在散文領域,他開始放棄前期的刻意雕琢,逐漸走向樸素自然的風格,如《還鄉雜記》《星火集》以及《星火集續編》中那些樸實無華的文字。對其風格的轉變,評論褒貶不一,然而回顧過去幾十年對何其芳散文的研究,也許會對正確評價其風格的轉變有一定的啟示。

一、40年代的評價

1936年,散文集《畫夢錄》作為巴金主編的《文學叢刊》第二集之一,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內收《扇上的煙云》(代序)、《墓》《秋海棠》《雨前》《黃昏》《獨語》等散文?!懂媺翡洝钒l表之初就以其詩歌般的朦朧與精致引起文壇的關注,其好友李健吾先生在1936年9月發表于《文季月刊》第1卷第4期的《讀<畫夢錄>》可謂是對何其芳散文創作的最初評價。本文沒有直接就《畫夢錄》的文本進行評析,而是將何其芳的創作置于文學史的發展中去評述。

縱向上與廢名進行比較,文辭特點方面:廢名的描繪簡潔雅致且筆調精煉;何其芳卻是細致繁復且百轉千回。文脈發展方面:“廢先生先淡后濃,脫離形象而沉湎于抽象,他無形中犧牲掉他高超的描繪的筆致。何其芳先生正相反,先濃后淡,漸漸走上平康的大道”。而在橫向的比較中,李健吾選擇卞之琳和李廣田作為參照對象,認為“他缺乏卞之琳先生的現代性,缺乏李廣田先生的樸實,而氣質上,卻更其純粹,更是詩的,更其近于十九世紀初葉”。

在縱橫雙向的比較中,李健吾發現了何其芳散文創作的特質,那就是通過哲學的思維和生活的感味,以高超的藝術手法調和成悲哀的感覺。更加值得注意的,是李健吾先生的研究是具有預見性的,在與廢名的比較中,他發現了何其芳創作轉向的可能,他指出,“和廢名先生一樣,他說,‘我從陳舊的詩文里選擇著一些可以重新燃燒的文字,使用著一些可以引起新的聯想的典故’。不和廢名先生一樣,他感到‘有時我厭棄自己的精致’。讓我們重復一遍,他厭棄自己的精致”。對于精致的厭棄就預示對樸實的向往。這正好印證了1938年何其芳創作風格的轉變。面對何其芳即將轉變風格,李健吾這樣寫道,“讓我們致敬這文章的能手,讓我們希望他擴展他的宇宙”。

同時期的另一篇文章同樣引人關注,那就是艾青先生在1939年發表在《文藝陣地》第3卷第4期上的《夢·幻想與現實——讀<畫夢錄>》。文章中,艾青先生以現實主義的批評方法對《畫夢錄》進行否定。他談道,“我悲哀地發現了何其芳的同情心,對一面是過度的浪費,對另一面是可怕的吝嗇。然而這一切都發源于個人幸福的不可企求,卻依然貪戀著。歸根到底,所有他的出世與虛無的觀念不過是……”不過,當《刻意集》面世之后,艾青發現“他寂寞的靈魂在它摸索的中途找到了可喜的轉機,這種轉機將使何其芳由陰郁到明朗,由難解的愁苦到光輝的希冀,由孩子氣的虛無主義到成人的責任感,他將注目現實而信任未來是無疑的?!卑嗍且袁F實主義的批評方法直接介入何其芳前期的散文創作的,因此,才認為《畫夢錄》是“可悲的想象”,而《刻意集》是“可喜的轉機”。因為艾青關注的是何其芳風格轉變之后的作品,這些作品更加“注目現實”,自然符合現實主義的批評方法,在此,艾青用同一種批評方法批評不同藝術風格的作品,為的是先抑后揚,肯定何其芳創作風格轉變的意義。

二、50至70年代的評價

40年代,何其芳逐漸完成藝術上的“蛻變”。即《畫夢錄》《刻意集》之后,人們看到了《還鄉雜記》《星火集》以及《星火集續編》中逐漸成長起來的現實主義情懷。對自己從“畫夢”到“寫實”的這一轉變,何其芳本人是滿意的,而其他批評家的態度也是欣喜的。

王瑤先生在1951年完成的《中國新文學史稿》堪稱這一時期最為權威的文學評論集,其中就有對何其芳散文的專節評述。王瑤先生很敏銳地注意到在何其芳前期散文(如《畫夢錄》)中的詩意成分,并認為他是用“像詩一樣的美妙的文筆”來“組織成富于詩意的散文”“愛用賦予新意的譬喻或典故,來暗示他的美麗而縹緲的想象”;文字方面“濃麗精致”;在思想情感上,“表現的是一些嘆息青春易逝,多情而帶頹廢氣息的幽思”。王瑤認為,何其芳的這樣一種追求是“一種寫作態度”,是努力追求形式上的字句和意想的美妙。但是內容卻是“寂寞、哀愁和一些纖弱的感情”。在《還鄉雜記》和《刻意集》中,何其芳開始由“畫夢者”向“還擊者”轉變,創作風格也從精致冷艷轉向樸素自然,王瑤先生將這理解為寫作態度的轉變,認為這種創作上的劇變源于偉大的時代,“它不斷地改變著許多事情,也改變了許多人的面貌”,何其芳就是在這偉大時代的感召下走上戰斗的現實的道路,并開拓“嶄新的創作”。

三、80年代的評價

此前對何其芳風格轉型的評價似乎比較注重其轉變之后的創作,認為其開拓了作家新的表現空間和表現手法,對其前期的創作,雖然肯定了其藝術表現上的獨特,但是很少對其文學價值進行肯定。到了80年代,隨著文學評論的觀念以及批評方法的不斷更新,對何其芳前后期散文創作的評價也逐漸地趨于平衡。

在俞元桂主編的《中國現代散文史》中,曾這樣評價《畫夢錄》,“他的這種精雕細琢,字斟句酌,力爭篇篇都成為精粹的藝術追求,使他的散文帶上了唯美主義的傾向,這雖然免不了過于堆砌雕琢的弊病,但還是開創了‘精致美’的一格,提高和豐富了現代美文藝術,而且對注重藝術美的現代散文流派行程起過重要作用?!?982年,由香港昭明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新文學史》有司馬長風先生的一篇題為《何其芳確立美文格調——簡評何其芳的散文》的評論文章。作者認為,何其芳前期的散文在周作人的“言志派”散文的基礎上更進一步確立了美文的格調,“何其芳把抒情文當作完整獨立的藝術,確定和提高了抒情文的地位和格調,因此他的散文有統一的旨趣,絕不漫無歸,他使散文進入一個新時代,接近了‘純’的標準”。與此同時,還能夠深入何其芳后期散文文本,做出實實在在的評價。在《中國現代散文史》中,作者指出,“收集在《星火集》第二輯中的,是他1938年4月至1939年9月到延安前后主要的報告文學作品,這些作品……記錄了作者在前線的見聞和感覺,從一種藝術風格轉向另一種藝術風格,雖然在藝術上‘反而顯得幼稚和粗糙’,但由于文筆鋒利明快卻給人平易和清新的藝術感受?!倍占凇缎腔鸺m編》中的一批優秀雜文“或談學習方法,或談思想修養”“說理親切,委婉,透徹,文字樸素朗暢,這標志著作者雜文創作風格走向成熟?!薄斑@類雜文比起那些寫得粗疏,缺少美感,他自己也認為是失敗之作的報告文學作品更能表現作家散文創作藝術水平的新發展。因為那些報告文學作品,雖然寫得樸素明快,但藝術上比較粗放,缺少一種‘樸素美’。這時的雜文卻有這種‘樸素美’,這種‘樸素美’自然是同作家前期散文創作中的那些精致的藝術美屬于不同的藝術境界?!笨梢娫u論界開始以一種客觀的眼光評價何其芳后期的散文創作,將其視為一個發展過程。從一開始的“幼稚粗糙”成長為后來的“樸素自然”。這樣的評價,相比之前的評論籠統地稱其為“開拓了嶄新的天地”,更顯得成熟和中肯。

在80年代末,評論界的探索方向從描述何其芳散文的轉變軌跡轉向探究其風格變化的原因。葉公覺先生于1988年在《紅巖》發表的《試論何其芳散文風格的演變》就總結出三點導致何其芳轉變風格的原因:首先,是作家的生活道路及其創作思想影響了文學作品風格的演變;其次,是為了適應當時的需要,作家自覺地放棄抒情性的精致散文,轉而寫作雜文;最后,是社會文學潮流的影響。然而筆者認為,這篇文章的最大亮點在于論述了何其芳風格轉變的經驗和教訓。在肯定了“何其芳散文風格的演變是順應著歷史和時代的潮流頗有代表性”之后,很客觀地指出,“在這個演變中也有一個缺點,就是他在一定程度上拋棄了以前那種對藝術的刻意追求,正確的方法是從過去已經形成的風格中吸取有益的東西,用以豐富和開闊正在形成的新的風格?!辈⑻岢鍪惆l真情在散文創作中尤為重要,“雖然何其芳早期散文是雕琢朦朧的,但其中也灌注著作者當時蒼白而貧血的真情,而后期散文的平淡自然,實實在在地記錄下了親眼看見的真景,其中也融匯著作者對革命對人民的真情,所以前期能打動人,后期能激勵人”?!拔ㄆ淝檎妗辈粌H是對何其芳散文的整體評價,也是評論家給散文創作的最大啟示。

四、改革開放以來的評價

1988年,為紀念何其芳誕辰,學術界舉行了一系列的紀念活動?!段膶W評論》雜志在同年第二期就開辟專欄,刊登三篇紀念性文章,分別是劉再復的《赤誠的詩人,嚴謹的學者》,馮牧的《何其芳的為文和為人》以及唐達成的《懷念何其芳同志》。三篇文章幾乎都是從何其芳的為人、為文、治學方面肯定何其芳對中國文學發展的貢獻。雖然三篇文章都是紀念性的文章,但是卻為90年代的何其芳散文研究開拓了新的空間,他這些資料為研究者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如在作家的人生境界中分析作家作品。

程光煒于1993年發表在《文學評論》第5期的《何其芳、卞之琳和艾青四十年代的創作心態》就是從作家創作心態的角度分析在四十年代,幾位重要作家創作轉向的原因,之前的文章大多強調影響作家創作轉型的外部原因,然而這篇文章卻直面作家主動的文學選擇以及選擇之后的得失,為文學研究提供了一種新的視野。

新時期以來的文學評論受到西方文藝理論的影響,許多評論家開始以西方的文學理論成果分析何其芳的散文創作。其中,在近幾年發表的評論文章中開始出現“何其芳現象”這一專有名詞,如張桂鳳的《從唯美主義到現實主義——論何其芳散文創作的得與失》、林小芳的《焦慮體驗:思想進步與藝術退步的失衡——淺析焦慮體驗對何其芳散文創作風格轉變的影響》,還有馮佳和周斌的《近二十年何其芳研究述論》,等等。所謂“何其芳現象”就是反映何其芳創作過程中的“思想進步,創作退步”的傾向,很明顯,這是在指示何其芳后期創作在藝術上的退步。然而在之前的評論中很難看到直接指出其后期作品在藝術上有缺失的。這可以視為是對何其芳散文研究的又一次推進。在前輩的基礎上,新時代的評論者又把目光投射在《畫夢錄》這本集子上,如梁笑梅的《純粹的城堡還留在世上——<畫夢錄>的文體特征及其文化意味》,以及林美欽的《何其芳<畫夢錄>的思想意蘊探析》開始以“文體特征”“文化意味”“思想意蘊”這些新興的文學批評話語重新挖掘《畫夢錄》中的文學價值。

五、結語

回顧過去幾十年對何其芳散文的研究,批評家們以自己的學識,努力地為人們勾畫其散文發展的線條,筆者認為,對何其芳后期散文創作的評價似乎一直處于一種模糊的狀態之中。相較于前期的散文,后期的作品沒有了絢麗的外衣和獨特的個性,但是在藝術上也并沒有明顯的退步痕跡,只是作家選擇了另一種創作方法,并且在不斷適應和練習的過程中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何其芳后期創作的文學價值是否真的被充分挖掘出來,還要等待對其研究的繼續。

參考文獻:

[1]何其芳.何其芳文集(二)[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

[2]李健吾.咀華集·咀華二集[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7.

[3]王瑤.中國新文學史稿[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2.

[4]金欽俊.何其芳作品欣賞[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86.

[5]俞元桂,主編.中國現代散文史[M].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1988.

[6]易明善,陸文璧,潘顯一.何其芳研究專集[M].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1986.

(作者簡介:楊徐嶸,男,碩士研究生,貴州食品工程職業學院,講師,研究方向:中國現當代文學)

(責任編輯 劉月嬌)

猜你喜歡
何其芳散文作家
一座山,一杯茶(散文)
作家談寫作
作家現在時·智啊威
多重地方經驗的接續與何其芳的成渝想象
我與風
2021年《儷人·西部散文選刊》精品獎(30名)
何其芳:沒有官架子的正部級所長
生與死的尊嚴(散文)
何其芳詩歌研究概述
我和我的“作家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