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詩回情境自登高樓

2022-05-24 05:54麻春雅
中學語文·教師版 2022年5期
關鍵詞:破題詩歌鑒賞情境

麻春雅

關鍵詞 詩歌鑒賞 情境 思維 破題

近四年來,新高考的詩歌鑒賞主觀題備受教師關注,源于主觀題的設置,顯得“不合套路”——先看常規的主觀題,以浙江卷為例,有“分別賞析上片的寫景藝術和下片的敘事藝術”(2021·浙江卷),有“全詩是如何運用多種手法塑造李將軍的獨特形象的?請結合詩句分析”(2019·浙江卷),有“這首詩與柳永《雨霖鈴》詞都運用了點染手法,試賞析本詩的點染手法”(2018·浙江卷)等,在題干中明確了考查對象,如“寫景”“敘事”的技巧賞析,又如“點染”的手法分析,使學生可以迅速地從腦中的詩歌考點思維導圖中定位到相關知識點,快速根據詩歌組織答案,拿到頗為滿意的分數。而新高考背景下的詩歌,卻避開了這些給學生提供答題思路的關鍵詞,于是死記硬背了滿滿當當的知識點的學生,盡管熟悉各種表達技巧和語言風格,但當拿到試題的時候,發現“毫無套路可言”,腦中也許會如雷德蒙·卡佛思考愛情一般思索起來:當我們談論詩歌時,我們在談論些什么?

一、摒棄套路,詩回情境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中明確了命題原則,即以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為考查目標,以情境任務作為試題主要載體,讓學生在個人體驗、社會生活和學科認知等特定情境中完成不同學習任務,以呈現學生語文素養的多樣化表現。換言之,高考的詩歌鑒賞主觀題考查的不再是套路,而是對詩歌真正的理解與品鑒。

以近四年的新高考真題為例:

顯而易見,近幾年的詩歌鑒賞主觀題幾乎摒棄套路,題干中沒有一眼便能抓住并引申出系列知識點的關鍵詞,有的考查意象分析,有的考查內容理解,尤其2018的詩歌鑒賞主觀題更是沒有標準答案,既可以同意題干中的解讀,也可以自立觀點,體現了極大的思維張力,這些題型的存在,都將情境作為載體。2020年的浙江卷也向新高考模式靠攏,在詩歌鑒賞主觀題中設置了這樣的問題:前人評《送柴侍御》“翻新脫妙”。比較《秋江送別》與《送柴侍御》兩詩的后兩句,分析后者寫法的妙處。此題的設置也一改之前的直觀提問,而是需要學生精準審題,這變化也在透露一個信息——“套路”再也不是得分機器,滾瓜爛熟的知識點有可能無法在新高考的主觀題中被簡單運用,詩歌鑒賞也不再是低階的機械操作,而應該是一種高階的思維活動,需要的不僅是知識,更多的是綜合審美素養的參與。

摒棄了“套路”的詩歌鑒賞主觀題,果真無邏輯可循?不然,詩回情境,精準地破解題干,才是關鍵。

二、精準破題,自登高樓

詩歌鑒賞的主觀題,破題需先行。面對看似毫無答題方向的主觀題,我們首先要做的是辨析這題主要考查的形式,或理解分析,或思想情感,或靈活對比,或自由評析,每一種類型的背后,都藏著可以挖掘的關鍵詞以及可以運用的方法,只有精準破題,才可以逐步解析,教授學生以方法,同時注重教學的整合與更新,如此,學生方能自登詩歌的高樓。

1.回歸獨立性,讓詩成詩

在其他地區考著技術性的“手法”“技巧”時,全國卷經常堅定地讓學生分析“情感”。手法大體是通用的,情感或許也有相似,但當考查詩歌思想情感時,這首詩的技術成了裝飾,試卷中的詩回歸了它自己,需要考生走進詩歌的情境,方能準確理解。于是,破題的過程中,如何理解詩歌情境,首先是讓詩回歸詩。以2020·新高考Ⅰ考查的《贈別鄭煉赴襄陽》為例,頸聯寫到峨眉、峴首兩座山,對表達離情有何作用:學生眼中是陌生的山,殊不知題干中藏著關鍵詞——“離情”;怎樣的兩座山可以表達離情——相距甚遠。無需結合背景,無需聯系作者,僅因為在離別的人眼中,這兩座相隔遙遠的山,仿佛綿延不斷的山脈橫亙在兩人面前。此題答案乍一看像極了遠離套路的腦筋急轉彎,而實質確是引導師生不再用固定思維來進行詩歌解讀,而是讓詩回歸詩本身,賦予它最初的獨立性,進入詩歌的情境,去理解每一處獨特的設定,更真實準確。

又如2018·全國卷Ⅱ考查的《題醉中所作草書卷后(節選)》,問及詩中前后兩次出現“酒”,各有什么作用,若一味聯系平常所學,那么“酒”的意象指向的是“愁”,很明顯在陸游的這首詩歌中,套路是無處可用的,都需回到獨立的詩歌本身——“酒為旗鼓筆刀槊”中的“酒”,“為旗鼓”,詩人把它比喻成戰場上的旗鼓,起到醞釀情緒、積蓄氣勢的作用,全然不是消愁意;而“須臾收卷復把酒”中的“酒”,則被用來表現創作完成之后詩人的心理狀態,接著之前設置的情境,成書后他“如見萬里煙塵清”,似乎贏得了一場戰役的勝利,心滿意足、躊躇滿志。此題答案的設置,全然回歸了陸游的詩歌本身,讓師生充分意識到詩歌鑒賞時所該遵循的獨立性,也重視其特有的情境。

2.利用互文性,詩以群分

法國符號學家茱莉亞·克利斯蒂娃( Julia Christeva)曾提出經典的“互文性”,即不同文本之間的相互關系,在詩歌中自然也適用。新課標下的語文教學注重“群文”意識,那么,詩歌也可以群分,既可以在教學過程中生成較為成熟的詩歌鑒賞體系,也可以在答題過程中展開充分的聯想來破題。

例如2021·新高考Ⅰ考查的《寄江州白司馬》,在答題前,學生已可以運用已掌握的知識把握大概信息,包括白居易的生平,包括在詩中白居易可能擁有的心境,都可以由課內的《琵琶行》展開,較為容易地理解了題干中所講的“委婉勸告”,只要找到尾聯“莫謾拘牽雨花社,青云依舊是前途”直接勸告的點,即不要沉迷佛法,便可聯系第二句“惠遠東林住得無”用“惠遠”“東林”兩個意象,得出已早早勸告好友不要輕易逃避等情感。而這一層情感,由白居易自己的作品《琵琶行》是不難推導的。這是教材與高考題之間的聯通。由此,教師可以有意識地將課內所學詩歌進行群分,或以題材分,或以詩人分,或以手法分,進行主題式的通讀,利用互文性將課內詩歌進行充分運用,也緊密聯系真題或習題,注重對學生的“詩感”培養。

在語文高考詩歌鑒賞主觀題中,也可能出現這種“群分”,即詩歌的對比閱讀。例如2020年浙江卷將王勃的《秋江送別》和王昌齡的《送柴侍御》進行對比賞析,2019年新高考Ⅲ卷將劉禹錫的《插田歌》與他的《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進行對比賞析,前者對比不同詩人不同詩作的寫作手法,后者對比同一詩人不同詩作的語言風格,而這些“對比”是建立在平常的群文教學基礎之上的。在詩歌鑒賞教學過程中,利用起“互文性”,建構以題材、手法等主題的“比點”知識框架,將異同進行較為系統的梳理,使學生可以在詩歌的相互聯系中,破解情境與其它。

3.建設跨界性,漸入詩境

新課標引導學生思考不同每節的語言文字運用,而建設跨媒介學習共同體也是豐富語文學習的手段。在新高考背景下,如何運用此進行更高效率的詩歌鑒賞的教學,是語文老師摸索的一個角度,跨媒介恰不失為一條可行的路徑。

例如在進行李清照的《聲聲慢·尋尋覓覓》與蘇東坡的《念奴嬌·赤壁懷古》的教學時,教師可以設置情境任務,即聯系跨媒介的視頻腳本,用鏡頭語言來進行意象的描述,從而更好地進入詩歌的情境。學生可以通過鏡頭語言的重塑,賦予詩歌新的內涵,也能對詩歌進行獨到的也較為貼近詩歌內核的理解。

回歸高考詩歌鑒賞主觀題,例如2018年考查的王建的《精衛詞》,問到“一般認為,詩最后兩句的內容是以精衛的口吻表達的,你是否同意這種解讀?請結合詩句說明你的理由”,這個極具張力的問題,正是需要學生發揮聯想進入最恰當的情境,做這一題時,更像設置了一個跨媒介的鏡頭語言——假設,我們正為《精衛詞》拍攝視頻短片,我們可以用廣角鏡頭拍出大海的無垠,也可以用中景拍出精衛鳥的忙碌,更可以用特寫鏡頭拍出精衛的傷痕與堅毅,而彼時,需要添加旁白了。此時的考生,正如一個個有著自己拍攝思維的導演,最后的“高山未盡海未平,愿我身死子還生”,既可以是精衛的獨白,即使自己在有生之年不能完成移山填海的事業,也希望子孫后代能夠繼承遺志,填海不止,更可以是導演對精衛的崇敬與同情,在鏡頭之外對詩歌進行獨家的解讀,不僅充分發散思維,更是足夠融入詩歌獨特的情境。

綜上,詩歌不是語言的碎片,而是文學的瑰寶。詩歌鑒賞是培養學生審美情趣的重要途徑,精準破題,結合詩歌的獨立性、互文性、跨界性,教師當帶領學生進入詩歌的情境,讓學生能自登詩歌的高樓,深度思考來實現文化的理解與傳承。

猜你喜歡
破題詩歌鑒賞情境
不同情境中的水
創設情境 以說促寫
護患情境會話
高中語文詩歌鑒賞題和閱讀題的審題訓練芻議
通過微課培養高中生的詩歌鑒賞能力
深化創新 破題前行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基于情景交融的詩歌品讀教學研究
醫改舉措“單兵推進”亟待破題
用問題倒逼醫改破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