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區域中小幼思政教育一體化建設的探索與實踐

2022-05-25 18:01常曉霞
遼寧教育·教研版 2022年5期
關鍵詞:英雄思政育人

常曉霞

近年來,丹東市振興區教育局和振興區教師進修學校始終堅持把“讓寶貴的抗美援朝精神紅色基因在中小學幼兒園傳揚”作為思政教育探索和實踐的著力點。在新時代背景下,如何把紅色資源運用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培養一代又一代合格的時代新人,引領廣大中小學生和幼兒系好人生的第一??圩?,做共產主義事業接班人?如何在中小幼思政課上滿足學生成長需求和期待?如何引領教師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道德與法治、思想政治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如何讓學生從校園“小課堂”走向社會“大課堂”?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給我們指引了方向。同時,我們深入領會“遼寧省大中小幼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建設”精神的內涵,引領全區各中小學通過多種渠道、多種形式,踐行丹東市“傳承抗美援朝精神”的核心理念,力求“落實思政課程”,力爭“強化課程思政”,具體進行了以下四方面嘗試。

一、課程育人“融”起來

(一)抓好思政課程建設

思政課作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教師責任重大。為上好思政課,我區在2019年制訂并印發了《振興區中小學加強思政課工作實施方案》,形成由區教育工委全面領導,以區教育局為主導,以區教研部門為指導,以各基層學校為主體的工作領導小組。明確了相關部門的職責和思政課教師的選拔任用標準,為開好思政課提供有力的組織保障和制度保障。

振興區充分開發和利用形式不同的序列化抗美援朝主題課程資源,各學段、學年安排抗美援朝文化課程不少于5課時,班、團、隊會不少于3個專題教育,做到有課時、有教案、有主題,把抗美援朝紅色教育資源融入思政課教學。要求各中小幼學校根據不同年級和不同課程特點,充分挖掘各門課程蘊含的思政資源,將思政內容有機融入到課程教學中。語文、歷史、地理等課要利用語言文字、傳統文化、歷史地理常識等豐富的思想道德教育因素,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引導;數學、科學、物理、化學、生物等課要加強對學生科學精神、科學方法、科學態度、科學探究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促進學生形成求真求實、勇于創新的思想品質;音樂、體育、美術、藝術等課要加強對學生審美情趣、健康體魄、意志品質、人文素養和生活方式的培養;外語課要加強對學生國際視野、國際理解和綜合人文素養的培養;綜合實踐活動課要加強對學生生活技能、勞動習慣、動手實踐和合作交流能力的培養。

(二)培訓思政教師隊伍

振興區緊緊抓住教師隊伍建設這個契機,對全區的道德與法治和思想政治課教師的自然情況做了摸底調研,要求各中小學認真落實《關于加強新時代中小學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精神,加大對思政教師的培訓力度,持續開展系列化專題培訓,持續提升思政教師育人水平,包括名師引領、中小學思政課教研員上示范觀摩課、培養區域內中小學骨干思政課教師隊伍。要求教師講好“四史”(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必須將中國人民志愿軍的英雄事跡和偉大精神融入思政教育中,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為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奉獻自己的力量。全區力求建設一支“政治強、情懷深、思維新、視野廣、自律嚴、人格正”,傳承英雄精神的教師隊伍。

(三)開發區本教材

1.創編系列區本教材《致敬最可愛的人(課程試用本)》

為了用好丹東本土紅色資源這本“活教材”,我們設計“丹丹”和“東東”兩個吉祥物,引領紅色少年在身邊的10處遺址遺跡開展紅星打卡,吸引學生走進歷史、了解歷史,進而講好中國人民志愿軍英勇無畏、保家衛國的感人故事。在課程架構上,以抗美援朝歷史中的關鍵事件為線索,用20個主題向“最可愛的人”致敬,并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情景窗、故事屋、知行園”三個板塊來展開編寫,以“小切口”“小故事”來講好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大文章”“大精神”。這樣的創編讓全區近2萬名師生受到英雄事跡的激勵,更具體深刻地汲取傳承紅色基因的精神動力,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以此致敬最可愛的人,進而爭做新時代“最可愛的人”。

2.成立“思政教育研發中心”

在探索和推進課程育人的過程中,我們深切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復雜性和艱巨性,僅憑學校的一己之力很難達到預期效果。只有打破校際壁壘,整合全區優質資源,實現區域內優質資源共享,才能實現“1+1>2”的效果。我們將區進修學校德育教研部教研員和區直屬中小學的五星班主任、骨干德育主任、優秀少先隊輔導員及校外輔導員等人員組織起來,聘請抗美援朝精神研究會的會員和遼東學院、市委黨校的專家,成立振興區“思政教育研發中心”。研發中心成員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以思政教育為核心,以大思政理念推動工作思路、內容形式、方法手段的創新,加強頂層設計,注重中小幼學段銜接,加強年段研究,積極構建一體化育人格局,使其成為思政課學科教學的先行者、思政課教師的引領者和品牌創建工作的指導者。

目前,振興區緊緊圍繞立德樹人,融合課堂主渠道和不同主題的思政教材研發,用好地方和學校課程,把中小幼德育內容細化落實到各學科課程的教學目標之中,滲透到教育教學全過程。

二、協同育人“引”進來

(一)組建思政講師團

在加強思政課堂教學主渠道的同時,把思政“小課堂”和社會“大課堂”有機結合起來,利用好豐富的社會資源,凝心聚力,協同育人。我們以思政課講師團的形式將社會大講堂移到校園來,并責成相關部門制訂了詳細的服務宗旨、入選準則、宣講內容及職責和義務等。依據“政治要強、情懷要深、思維要新、視野要廣、自律要嚴、人格要正”的標準,我們在100多名志愿者中,篩選出不同領域的在社會上有影響力的退休軍人、專家學者、勞動模范等共計28名,聘請他們為振興區首批講師團成員。

2021年3月,振興區在六緯路小學舉行了思政課講師團成立大會并開啟了第一講,收到良好效果。宣講員根據自身優勢,結合中小學生年齡特點準備自己的宣講材料,組織專人審核后向全區中小學提供菜單式服務。目前,這支流動行走的社會思政課講師團隊伍結合各校需求,走進校園,圍繞英雄城市、英雄贊歌,為師生講述英雄故事、英雄精神。各校通過升旗儀式、國旗下講話、紅領巾廣播、班(隊)會、手抄報、校園微視頻等多種渠道傳承英雄精神,講述英雄的戰斗故事,讓志愿軍精神在這座英雄城市中延續并發揚光大。目前,“行走的思政課”足跡已經遍布全區城鄉近100余所中小學、幼兒園。

(二)成立學生宣講團和家長宣講團

區直屬27所中小學共成立學生社團458個?!熬飞鐖F”“精品培訓”“精品活動”的“三精”理念文化深入人心,每校均有一個學生(家長)抗美援朝精神宣講團。我們做到了“三規定”。日規定:每天“晨誦一刻鐘”“午讀半小時”“暮省十分鐘”;周規定:每周一至周五下午為全區社團活動(課后服務)時間;月規定:每年4月為“致敬英雄行動月”,10月為“抗美援朝精神宣傳月”。

三、實踐育人“走”出來

全區上下加大了社會實踐課的比重,讓學生從校園“小課堂”走向社會“大課堂”,堅持知行合一。通過向學生講述社會發展,教育引導他們“立鴻鵠志,做奮斗者”。

(一)走進家庭(社區)

“老志愿軍·小志愿者”敬老愛幼活動是我區常年堅持的一大亮點。師生攜手致敬英雄,定期去干休所慰問抗美援朝老戰士,每學期約百余人次。師生與老戰士互動、交流,老戰士給學生講英雄故事,孩子給老戰士表演文藝節目。萌芽村小學每學期都組織師生去看望抗美援朝老戰士姚玉華爺爺,愛老敬老致敬英雄。永昌小學師生定期去看望抗美援朝老戰士尹維傳爺爺,帶去親手制作的鮮花、賀卡等禮物。海華小學師生經常去看望抗美援朝老戰士丁寶鑒爺爺,帶去才藝秀。山上小學班主任韓老師的父親韓修琬也是一位抗美援朝老戰士,每次主題班會韓老師都會請來老父親講述抗美援朝故事。經常性開展的探訪慰問抗美援朝老戰士活動,讓孩子們了解到更多革命歷史,也對那段崢嶸歲月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中國軍人鐵骨錚錚、不畏強敵、英勇奮戰的革命精神代代相傳。

(二)走進抗美援朝紀念館

區直屬各校與抗美援朝紀念館協作共建師生愛國主義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實踐基地。每年各學校全體學生走進抗美援朝紀念館,或參觀學習,或舉行入團入隊儀式,或當小小宣講員。各校定期開展組織學生參觀實踐活動,抗美援朝紀念館贈與學生宣傳冊、筆記本等,在友好互動中傳承了抗美援朝精神。

(三)走進烈士陵園

丹東市有多座烈士陵園,振興區內花園溝、四道溝、浪頭鎮、濱江村等地皆有志愿軍烈士陵園和零散的烈士墓。多年來,每年的清明節和烈士紀念日,區內中小學生都會來到烈士陵園掃墓獻花,開展少年先鋒隊入隊宣誓等活動。學生立誓要把抗美援朝精神傳承下去。

四、三全育人“動”起來

(一)著力打造傳承抗美援朝精神特色校

山上小學與抗美援朝紀念館同在英華山上,比鄰而居。為了利用好這個得天獨厚的優勢資源,從2020年9月開始,山上小學創建“館校共建手拉手,英雄精神代代傳”“映山紅”德育品牌。學校精心設計育人環境,開發紅色校本教材,開展特色實踐活動,全力打造紅色品牌,為區直屬其他學校的品牌創建工作提供了成功的做法和經驗。目前,山上小學“映山紅”館校聯動育新人的特色做法正向全區輻射,帶動全區中小學亮出英雄城市英雄兒女的名片,在德育“一校一品”的基礎上創建“一校多品”。

在丹東設立銘牌的10處抗美援朝遺址遺跡中,振興區占9處,分別是鴨綠江斷橋、中朝友誼橋、中國人民志愿軍指揮所舊址、安東火車站站臺、中國人民志愿軍入朝前指揮機關舊址、遼東人民廣播電臺遺址、安東三馬路慘案遺址、安東電報電話局舊址、抗美援朝戰爭浪頭機場。在社會變革日新月異的今天,有必要讓學生記住歷史、不忘初心。這些遺址遺跡都是極其寶貴的精神財富,將激勵學生不忘歷史,讓抗美援朝精神代代相傳。

我們要求各校結合臨近的遺址遺跡,開展傳承抗美援朝精神活動。站前小學、福民街小學等離鴨綠江斷橋近的學校講述彭德懷過江的故事;湯池中心校、西城小學、接梨樹小學、浪頭小學講述一支年輕的志愿軍空軍駕駛戰鷹從浪頭機場起飛的故事。丹東經歷和見證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全過程,被譽為“英雄城市”,“一把炒面一把雪”“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等故事,全區各校都可以講起來。

(二)砥礪深耕遼寧省大中小幼思政課一體化建設丹東試點工作

丹東各試點學校按照“幼兒園講人物、小學講故事、初中講歷史、高中講精神,大學講責任”的思路,聯合開發抗美援朝精神課程資源。

幼兒園、小學階段圍繞政治思想與道德啟蒙,注重選擇有關抗美援朝的故事、文物、歌曲等,激發學生對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和學習意愿,體現出具體性、形象性、靈活性的特點。

中學階段圍繞政治覺悟提高和品德錘煉,注重選擇抗美援朝事件、偉大成就,使學生了解中國共產黨領導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程,做到“知史愛黨、知史愛國、知史愛軍”,努力用實際行動把紅色基因傳承下去,展現奮發進取的精神面貌。

1.打造“12345弘揚抗美援朝精神”邏輯體系

為推進大中小幼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我們進行了振興區深耕“12345弘揚抗美援朝精神”探索實踐。

一是成立“一個中心”,即振興區思政教育研發中心。研發中心分為五部,即專家顧問部、區域校本教材研發部、品牌創建指導部、教學部和活動推廣部。研發中心深入探討領悟“遼寧省大中小幼思政教育一體化建設”精神內涵,引領全區各中小學通過多種渠道、多種形式,踐行丹東市“弘揚抗美援朝精神”的核心理念,落實思政課程,強化課程思政。

二是組建“兩支隊伍”,即由老戰士、老專家、老干部、老教師、老勞模的志愿者組成的“微德育講師團”,以及政治強、情懷深、思維新、視野廣、自律嚴、人格正的思政教師隊伍。

三是統籌各方面資源力量,協同“學校、家庭、社會”三方配合。

四是夯實抗美援朝紀念館課程、市編課程、區本課程、校本課程四大課程,進行課程研發,讓英雄城市、英雄故事、英雄精神形成序列教材,讓每個課程都有教育的力量。

五是落實“五育”并舉,通過“德智體美勞”讓立德樹人落地有聲。

2.構建振興“大思政”實踐操作體系

與“12345弘揚抗美援朝精神”邏輯體系相輔相成的是振興“大思政”實踐操作體系,即“六個一行動”——“一旗一會一英雄,一地一月一主題”。

“一旗”即每學期的“弘揚抗美援朝精神”主題升旗儀式;“一會”即每月的“弘揚抗美援朝精神”主題班會;“一英雄”即小學生講志愿軍英雄故事、中學生講抗美援朝歷史;“一地”即指導中小學根據學校屬地街道就近把抗美援朝遺址作為實踐基地,讓學生帶著對家鄉丹東的熱愛和自豪感,從一座橋墩、一灣江水、一處殘垣中,追尋志愿軍的足跡;“一月”即每年10月為區“抗美援朝精神宣傳月”;“一主題”即抗美援朝精神在英雄城市必須被銘記、被傳承。全區各校在德育“一校一品”的基礎上創建抗美援朝精神主旋律下的“一校多品”,亮出英雄城市英雄兒女的一張張名片。

3.完善學生綜合素養評價機制

我們還深入探索評價體系,完善評價機制。把“志愿軍精神在英雄城市永流傳”作為考核學生綜合素養的一項內容,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皞鞒屑t色基因,爭做英雄兒女?!睆募t色環境熏陶人、紅色課程教育人、紅色活動培養人三個維度,精心設計育人環境,開發紅色校本教材,開展特色實踐活動,全力打造紅色品牌,真正做到用創新的思想改進德育,用建設的思想抓實德育,用開放的思想推進德育,以鮮活生動的教育活動和多樣化的教育方式使德育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逐步形成中小學縱向銜接,分層推進,常態開展,學校、家庭、社會共同參與,課堂教學、社會實踐、校園文化互為一體,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新格局。

作為英雄城市的教育人,接過薪火相傳的“接力棒”,我們多舉措傳承好、發揚好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以“小切口”“小故事”講好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大文章”“大精神”,區直屬各校紛紛打造紅色教育品牌。用大思政觀培育時代新人,是振興德育人的使命擔當,關乎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我們將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著力打造一批在全市乃至全省有知名度的特色品牌學校,推動振興區教育均衡優質發展。

(責任編輯:趙昆倫)

猜你喜歡
英雄思政育人
英雄犬
文化育人的多維審視
評價賦能:思政課一體化教學的必然向度
清華大學:“如鹽在水”開展課程思政
育人鑄魂守初心 賡續前行譜新篇
家校社協同育人 共贏美好未來
思政課只不過是一門“副課”?
借力大數據分析 創新“三位一體”思政課教學模式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與實踐
重走英雄路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