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環境支持系統理念下幼兒園課程開發的實踐探索

2022-05-26 02:23辛均庚
黔南民族師范學院學報 2022年2期
關鍵詞:支持系統水果兒童

辛均庚,冉 婷

(1.黔南民族師范學院,貴州 都勻 558000;2.都勻市第一幼兒園,貴州 都勻 558000)

一、全環境支持系統課程開發的提出

課程是實現教育理念和目標的主要途徑或載體,沒有一流的課程,就沒有一流的教育。對幼兒園課程進行研究和實踐的過程,是幼兒園辦園理念提升、辦園特色形成的過程,也是一個多層次、多因素協同推進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過程。

兒童的學習發展,與成人最大的不同,是要通過直接感知、實踐操作、親身體驗等手段,以游戲的方式在一日生活中來實現。這些手段和方式又要依賴于兒童對各種各樣的環境探索來實現;這就需要提供和創造有準備的、有意義的環境,來激發兒童去感知、操作、體驗,從而達到有效學習和發展[1]?!队變簣@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展?!盵2]兒童的發展離不開有意義的環境,兒童只有在充滿愛與自由的,快樂與便利的環境下,才能更好釋放天性,發展其內在的生命力和潛能。環境是兒童學習獲取直接經驗和體驗的首要資源,能影響兒童情緒情感發展和建立歸屬感,促進其良好生活習慣的養成。

創設有意義的環境需要“全環境支持系統”理念,充分整合幼兒園、家庭、社區、高校等教育資源,在教師、家長、專家支持下,教師、家長、兒童等教育相關人員在活動中交往互動、互相影響建立起來,是能夠積極促進和強化兒童獨立、自主、自由發展的一切環境,涵蓋幼兒園內外部的物質環境和精神環境。全環境支持系統課程是以“全環境支持系統”理念為指導,以促進幼兒主動學習為價值取向,以直接感知、實踐操作、親身體驗為主要學習方式,以實現幼兒學習和發展為目標而開發的覆蓋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等領域的系統系列活動課程[1]。

二、全環境支持系統課程開發的理論

(一)理論基礎

教育的宗旨在于為兒童發展構建一個有意義的世界。有意義的世界實質上是一個有意義的環境,有意義的環境本質上是一個能開發兒童潛能,釋放兒童天性,得到自由自主發展的精心準備的適宜環境。蒙特梭利認為,為兒童準備適宜的環境,使兒童從影響其身心發展的障礙中解放出來,以激發和滿足兒童的內在需求,發展其內在的生命力;教育必須尊重和理解兒童的自然發展規律,在充分尊重和理解的基礎上,整合一切適宜的環境資源,創設一個有準備的、有意義的環境,讓兒童能最大限度地發展自身的潛能[3]。幼兒園、家庭、社區等兒童發展教育相關主體承擔起各自責任,關心兒童、滿足兒童,為其提供物質環境和心理環境,實現培養自由全面創新發展的新人目標。

(二)理論構成

意大利瑞吉歐教育思想認為,兒童是一個自己能認識、能思考、能發現、能想象和表達世界的活生生的生命主體,要以兒童的思維與立場來看待兒童,要相信兒童,不要過多限制兒童的自由,要為兒童創造一個兒童、教師、家長都感到舒適滿意的適應環境,使其在輕松自由愉悅的環境中主動建構知識、充分表現兒童的無限潛能[4]。瑞吉歐教育環境涵蓋廣場、工作坊、教室、餐廳廚房、戶外空間等,是基于地方特色文化和兒童成長規律,富有創意地設計,讓兒童在環境中自由地感知、探索、想象、表達、互動、分享,從而促進兒童創造性的全面發展。瑞吉歐教育思想本質上體現了全環境支持理念,不論是有形的廣場、工作坊、教室、餐廳、戶外空間等教育物質環境,還是無形的指導、互動、合作等教育精神環境都彰顯出兒童教育需要幼兒園、社區、家長合作共育的全環境支持育人本質。

1.兒童的學習

兒童的學習主要分為自主學習和他人指導。自主學習主要借助于有意義的支持環境,在與環境的互動中,兒童自主地進行感知體驗和探索學習。兒童是環境的主人,教師是環境的設計者,材料是環境的主體。環境是兒童獲取直接經驗的首要資源,環境的設計和準備要能真正服務于兒童,滿足兒童的不同年齡和個性發展的需求,讓兒童在這個環境中逐步建立起歸屬感,使兒童愿意喜歡在這個環境里自由感知、操作體驗,開展游戲活動。特別是在豐富多元的環境中開展各種游戲活動,能體驗不同游戲角色,學會與人交往,解決問題,從而促進兒童社會認知發展。

2.環境與兒童的學習

環境對兒童學習是支持或是阻礙,取決于環境是否是有準備有意義的創造。一個有準備有意義的環境,能為兒童學習活動提供寬松自由、安全包容、理解尊重的支持性心理環境,讓兒童自由大膽地嘗試、探索。一個有準備有意義的環境,必定要設計和提供符合兒童年齡特點的,與兒童所熟悉的生活經驗的支持性學習內容,使兒童更易產生親切感和歸屬感。一個有準備有意義的環境,必定要提供富有層次性結構性的多元支持性材料和工具,滿足兒童開展自主性學習活動。支持性材料涵蓋基礎性、自主選擇性、日常生活性、小組或集體學習性材料,支持性工具主要在區域活動中提供,這些材料和工具能有效提供兒童自主開展探索和自我服務活動,零距離的感知周圍環境和事物[1]。一個有準備有意義的環境,必定是一個教師全方位支持引導幫助兒童學習,關注每個兒童發展,確保每個活動中的每個兒童都能發現和找到自己感興趣的活動。一個有準備有意義的環境,必定是一個全環境支持兒童學習的環境,是一個有生命的可持續發展的文化沉淀,是兒童發自內心喜歡的學習樂園。

三、全環境支持系統課程開發的設計

(一)目標設計

全環境支持系統課程以創設有意義的環境來促進兒童自主學習,實現全面發展目標。在全環境支持系統中,以兒童學習發展為中心,在家—園—社合作基礎上,營造兒童學習生活環境,幫助兒童實現獨立自由自主的全面發展。

基于《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具體目標在健康領域達到兒童健康生活,養成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有勞動意識;在語言領域達到兒童自由自然進行聽說讀寫,有較好的語言人文素養;在社會領域達到兒童能主動參與各種活動,樂意與人交往、合作、分享,遵守基本行為規范,樹立初步責任意識,形成初步的愛黨愛國愛家鄉等情感;在科學領域達到兒童對周圍世界具有較強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學會初步解決生活和游戲中的問題,體驗事物的數量關系,喜歡親近大自然、愛護動植物,有初步的環保意識;在藝術領域達到兒童能感受環境、生活、藝術中的美,樂于表現和創造藝術,具有初步的藝術欣賞和審美能力。

(二)內容設計

兒童教育是全納、全科、全面的啟蒙性教育,兒童教育內容涵蓋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五大領域,各領域內容相互滲透,從不同角度促進兒童健康與安全、認知與情感、知識與能力等方面的全面發展。全環境支持系統課程開發的內容主要是園本主題活動的集體課程和區域游戲活動的分組課程。主題綜合活動課程通過一個主題來整合五大領域內容和調動教師、幼兒、家長的充分參與和體驗,促進兒童全面發展,真正體現全環境支持理念;區域游戲活動課程通過創設不同區域,投放不同的多層次結構化材料和工具,滿足不同兒童的自主性、主動性、探索性、創造性、社會性發展。主題綜合活動課程更多的是面向所有兒童,區域游戲活動課程更多的是面向個性差異的每一個兒童,二者共同構建完整的全環境支持系統課程,共同促進全體兒童的全面發展。

主題綜合活動課程具體可以設計植物類、動物類、語言類、自然環境類等系列主題活動,從兒童最熟悉的人、物、環境設計開始,層層遞進,尋找每個班級和每個主題的切入點,形成縱橫交錯、豐富多彩、和而不同的系列課程。每個主題綜合活動是一個層層推進、逐步深入、綜合拓展的完整活動,包括主題活動生成、主題活動思考、主題環境創設、主題活動開展,全環境支持主題活動等幾個階段;區域游戲活動課程具體可創設日常生活區、語言區、科學區、美工區、建構區、表演區等游戲活動,游戲活動是兒童感知和探索世界的基本方式,能支持兒童學習的發生和持續發展,呈現出有意義的學習過程。每個區域游戲活動包括區域功能明確、區域環境設計、區域材料投放、區域游戲指導、區域游戲反思等幾個環節流程,在基于兒童特點定位區域具體功能,基于功能設計區域環境、投放相應材料和工具,觀察指導兒童游戲活動,反思改進環境設計和材料工具投放的適應性。

(三)評價設計

支持與促進幼兒身心全面發展,是幼兒園課程開發的根本目的,對兒童的學習與發展成效進行評價是衡量課程開發的重要依據[5]。幼兒園課程效果評價主要看課程是否促進幼兒、教師或家長等教育相關主體的發展。幼兒園課程效果的判斷是復雜的、動態的,既不能單純看兒童的發展結果,也不能只憑特定內容的兒童發展評估,而是要充分系統全面考察兒童的家庭環境、社區環境、幼兒園環境、兒童特征、教師特征等一序列因素基礎上,通過系統的采用質性評價與量化評價相結合手段,對兒童發展、教師發展、家長參與、社區支持等方面內容進行評價。全環境支持系統課程評價強調全員評價和全程評價,全員評價包括教師對兒童發展的評價、家長對兒童發展的評價,教師和家長的自我評價等;全程評價涵蓋課程開發方案、課程實施、課程成效;評價的材料收集有文字、視頻、照片、圖片、表格、活動記錄、兒童成長檔案袋、教師成長檔案冊等[1]。

四、全環境支持系統課程開發的案例——主題綜合活動

幼兒園主題活動早在陳鶴琴五指活動課程中就有闡述,他認為,幼兒園的課程可從環境和社會選擇兒童感興趣又適合兒童的人、事、物為中心,以單元主題來組織,各項活動圍繞著單元主題開展,從而構成全領域的整合題,讓兒童得到全面系統的發展[5]。主題活動課程是幼兒園課程改革中為克服學科(領域)活動過分強調學科(領域)自身知識體系二割裂學科(領域)之間聯系的弊端而提出的。主題活動通過一個主題,把各學科(領域)學習內容有機融合,打破學科(領域)之間的界限,實現兒童學習與發展的全面性。主題活動一般包括主題內容的建構、主題環境創設、主題活動的開展、主題活動的反思等方面內容。下面以小班“水果”主題為例進行分析。

圖1 主題綜合活動橫向結構示意圖

(一)主題建構

1.主題生成

主題的生成既要圍繞著兒童學習與發展的需要,圍繞著兒童已有的學習經驗,又能激發兒童學習的強烈欲望。水果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食物,也是兒童經常接觸的食物。因水果的形狀、顏色、氣味等特點能引起兒童的好奇心,通過準備日常生活常見的水果,開展看一看、摸一摸等感知活動,直接體驗水果的不同特點,激發探索水果的興趣和喜愛。

主題活動的有效性取決于教師、兒童、家長等配合和相互了解程度,可組織家園主題研討,圍繞水果主題進行思考,明確目標和任務,如兒童能獲得哪些經驗和學習發展,教師要提供哪些支持,家長能提供哪些支持,家長有哪些建議、可以怎樣參與進來等問題。

2.主題結構

在主題明確和研討基礎上,需對主題活動進行系統而整體的規劃,圍繞主題活動特征來建構主題活動的具體內容。水果主題活動以水果為基點,根據水果的名稱、顏色、形狀、結構、味道、功能、生長、吃法等方面與兒童五大領域學習發展融合起來。如水果的名稱可開展語言領域活動,水果的功能可開展健康領域活動,水平的顏色、形狀可開展藝術領域活動,水果的分類開展科學領域活動,水果的吃法可組織健康領域、社會領域活動。

圖2 水果主題結構示意圖

(二)主題環境

1.主題氛圍

主題活動開展的有效性和持續性,需要營造主題氛圍。主題氛圍營造需注重主題的凸顯性、主題的藝術性、主題的整體性。在水果主題氛圍營造中,可通過新鮮水果展示、水果食品展示、水果主題墻、水果音樂、水果盆景等形式來營造濃濃的“水果”主題氣息。

2.主題材料

主題材料投放既要考慮兒童的基礎學習材料需要,又要考慮整體主題環境的氛圍營造,體現各學科領域之間的均衡發展需要而有針對性、目的性、層次性的投放。

主題材料投放需充分考慮材料的安全性、豐富性、趣味性、開放性、探索性、層次性、變化性、多元性等原則。特別是在材料的探索性上要綜合考慮,既要有高結構材料,又要有低結構材料。高結構材料以成品材料為主,低結構材料以自然材料、半成品材料組合為主,高結構材料一般具有特定的功能用途,直接用于操作和探索“是什么”“有什么用”,而低結構材料因其用途的非特定性與多元化,就可能因兒童不同產生不同的功能。

全環境支持系統課程強調兒童的感知體驗、操作實踐,因而主題活動材料需要投放一定的操作性材料。如在生活區投放切、擰、夾等工具,可促進兒童小肌肉的靈活與協調性發展;在數學區投放拼圖、測量、排序等工具,促進兒童數概念的認識與理解;在美工區投放畫筆、貼花、紙張、橡皮泥等工具,促進兒童通過繪畫、粘貼、泥工等方式再現水果;在語言區投放圖書、繪本、圖片、文字等材料,促進兒童全方面認識水果,激發學習興趣。

主題材料投放還可在墻面、走廊、樓梯、天花板、區域間隔物等加以創設。如在墻面或懸掛水果圖片,可按照分類、功能維度設計。

(三)主題活動

全環境支持系統課程強調兒童學習的全過程和全面性,因而滲透在游戲活動、戶外活動、區域活動、學科活動、轉換環節等教育活動中。如在游戲活動中可開展水果品種、水果顏色、水果形狀、水果味道、水果手感、水果季節、水果產地等接龍游戲,不僅能增進兒童對水果更全面的認識,還能培養兒童專注、傾聽、反應、記憶、分類等方面的能力。

表1 “水果”主題活動部分內容

1.兒童主題學習

在全環境支持系統主題活動中,能最大限度激發兒童的各種感知體驗,對水果的顏色、形狀、大小、味道、手感、氣味等富有好奇心,另外在操作實踐中,促進兒童發現科學知識,獲得“深度”學習。如在水果袋投放大小不一的水果,兒童在操作過程中會發現內在的秩序,學習排序,獲得大小、多少、高矮等排序的初步概念和認知。在水果手感體驗中,兒童通過不斷觸摸,能獲得水果越來越精準的信息,分別出光滑、粗糙等不同手感,促進兒童比較、分類思維的發展。

表2 “水果”主題活動后兒童發展前后對比(部分內容)

2.教師主題指導

觀察與指導是教師專業發展必備的能力和品質。幼兒園教師與中小學教師相比,更需要觀察力,更需要一雙善于發現的慧眼,去觀察兒童的學習操作,在觀察分析基礎上,及時做出改進和完善。比如在水果的粗糙與光滑分類中,教師觀察到一些水果兒童不好界定就是粗糙的或是光滑的,就增加較粗糙和較光滑,既可豐富詞匯發展,又更精準認識水果。此外,教師在觀察指導過程中,還要有意識地拓展主題學習,整體構建,如拓展與水果相關的葉子、花、昆蟲等,從而不斷推進系統學習。

表3 “水果”主題活動指導——觀察兒童發展前后對比(部分內容)

3.家長參與教學

家長參與課程活動,與教師協同共育,見證兒童學習與發展的軌跡,是全環境支持系統課程的重要特色。在主題活動開展前,教師與兒童家長一起研討主題,發表各自意見和想法,加深對主題的認識,為主題活動順利開展做好準備。在活動實施中,家長通過提供主題相關材料,全面配合主題活動,如提供水果書、真實水果、仿真水果、水果種子等;家長參與水果主題相關的親子活動,如找水果、榨果汁、水果拼盤、種植水果樹、參觀水果園、水果蛋糕制作等活動。此外,還可根據家長特點開展一些與主題活動相關的家長參與的特色活動,如英語爸爸、科學爸爸、美食媽媽等親子活動。

(四)主題反思

在兒童學習與發展方面:兒童在水果主題活動中展現出強烈的求知探索欲望,如在觀察水果、觸摸水果、說說水果、制作水果汁、畫畫水果等活動環節中體現更為突出。兒童的各種感官在整個主題活動中被充分調動起來,在不斷的主動感知體驗、操作實踐中逐步探索、認識水果,發現水果世界的奧秘,進而發現事物之間的關系與特點,促進兒童的身體動作協調發展,能樂于交流表達與分享合作。

在教師專業發展方面:教師通過全面系統地設計主題活動并實施,體現出教師不斷的創意和新的思考,更能關注和觀察兒童的細微變化和發展,能及時作出相應的調整,力求在細化活動和材料投放方面更為科學、完善、適宜。尤其在語言與科學領域更需要教師的創意設計和思考,通過設計說水果游戲、晨讀、觸摸水果游戲等活動環節來實現。

在家長參與和改變方面:家長在全環境支持系統課程主題活動中,通過轉變育兒理念,有效地參與兒童學習與發展的教育活動,讓家長更了解幼兒園教育活動特點和安排,更加認識到兒童學習與發展需要全環境支持,尤其是家長、教師不可缺席,在參與活動中,更加了解自己孩子的興趣特點、發展情況,能更有效地進行家庭教育。由此,幼兒園提供家長參與兒童學習與發展的教育活動,能改變家長的育兒觀念,會更加主動、積極投入、參與幼兒園教育活動,形成家園共育特色,真正做到“親—子—師”三位一體教育,全面促進兒童身心發展。

總體來說,經過“親—子—師”三位一體探索“水果”主題活動,能真正體現全環境支持系統課程內涵特點,把家—園—社有效教育資源充分融合,親—子—師在主題活動中互相交往、溝通,互相支持、促進,全面地促進和強化了兒童自主學習與發展,同時教師和家長也得到相應程度的發展和收獲。

全環境支持系統課程開發的主題活動課程雖是目前幼兒園教育活動的創新主流,強調學科知識復合交織,但從本質上來說看,還是以知識學習為特點,是學科課程的綜合形式;而對于要以實際問題為邏輯組織時,則需從強調各學科知識之間的有機聯系到強調兒童內在整體心理結構的建構,主題活動也可以不斷完善和升級,真正做到知識學習與心理發展,形式與內容高度融合,更能體現全環境支持系統課程的本質內涵。

猜你喜歡
支持系統水果兒童
心理健康支持系統對2~3歲聽障兒童干預后的影響
“長征”五號地面發射支持系統短期快速恢復實踐
誰是你的支持系統
誰是你的支持系統
四月里該吃什么水果
留守兒童
六一兒童
水果篇之Cherry
水果暢想曲
好看更好吃的水果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