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形時間,有形刻畫

2022-05-29 19:43李嘉欣
數學教學通訊·小學版 2022年4期
關鍵詞:問題設計任務驅動數學思維

[摘? 要] 選用任務驅動法教學“年、月、日”在實踐中有一定的爭議。筆者通過磨課領悟到,深度學習背景下的“任務驅動”不僅能完成學習目標,還能促進學生思維發展。教學的關鍵在于素材選取要處理好深淺、問題設計要重質不重量、課堂對話要處理好預設與生成,這樣的“任務驅動”課堂教學才有思維性。

[關鍵詞] 任務驅動;數學思維;問題設計

“任務驅動”在一線小學數學教學中一直處于兩種實施狀態。一是學生可達到淺層學習,在外在任務驅動下,被動消極學習并加以記憶,不重視將新舊知識聯系,僅基本實現教學上的知識與技能目標。二是學生可達到深層學習,注重知識學習的批評理解,著意學習過程的建構反思,關注知識的廣度、深度、關聯度。

“年、月、日”一課的教學有很多方法,以下是筆者的實踐感想。

一、教材研讀:合理取舍,注重過程

“年、月、日”的教學是在學生掌握了“時分秒”的基礎上進行的,大多教師會根據自身教學安排和教材編排建議將例1、例2合并為一課時,使整節課更緊湊,知識點更飽滿。但仔細研讀編寫意圖,筆者認為教學時更要處理好過程與結果的關系,將教學重點側重于“較長時間單位到底有多長”這一感知上,因此削減一課時的教學內容,只講例1,讓學生在教師精設的任務中感受事件與時間的關系。這樣省下來的課堂教學時間就可以進行時間單位知識體系的整理教學,引導學生拓展到更大的時間單位的學習,比如“旬”“季”“世紀”等,讓學生在教師巧妙引領下學會整理時間單位并形成體系。

二、學法指導:任務驅動,注重探究

學法基于學情。對于“年、月、日”,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有初步的理解,但缺乏清晰全面的認識。比如學生知道一個月大概有30天,但不清楚具體每個月的天數情況。學生對于時間單位到底有多長也存在著模糊的感知,時間在流逝,時間很無形,這樣“無形”的概念需要教師有更好的學法指導。

因此,筆者認為可以改觀察歸納法為任務驅動法。通過任務“一瓶30片裝的鈣爾奇,每天吃1片,夠不夠吃一個月?”驅動學生主動思考“月”與“日”的關系,解決問題和知識學習有機整合,激發學習興趣。通過任務“一瓶鈣爾奇到底哪些月夠吃哪些月不夠吃”感知每個月的長度,以有形的天數去理解“無形”的“月”;通過任務“12瓶30片裝的鈣爾奇,每天吃1片,夠不夠吃一年”在半抽象的點子圖中感知“年”這一較長時間單位的長度……一次次的任務驅動,是通過知識學會思維,在過程中探究感受時間的無形,從而建立較長時間單位的概念。

鑒于以上思考,筆者將教學目標定為以下幾點。

(1)學生認識時間單位年、月、日,以及相互之間的關系。了解世紀、季、旬、星期等時間單位。

(2)以解決實際問題為載體,通過自主探索掌握一年有大月、小月、二月及其相關知識,知道每月各有幾天。

(3)通過數形結合,提高學生觀察、分析、判斷和推理的能力。

教學重點:年、月、日之間的相互關系。

教學難點:更好地建立時間觀念。

三、課堂實踐:精設問題,注重體驗

1. 課前設問,感知“無形”

展現已知,暴露未知,才能點明學習的方向,且便于教師把握教學的起點。筆者精心設計的幾個問題可以了解學生對時間單位掌握的程度并喚醒舊知。

片段1

課前任務單

問題1:

現在是:(? ? ?)年(? ?)月(? ?)日(? ? )時(? ?)分(? ?)秒

(1)“年、月、日、時、分、秒”是(? ? )單位,我們已經學習了(? ? )。

(2)在“1年、1月、1日、1時、1分、1秒”中,(? ? )最短,(? ?)最長。

(3)在括號里填寫相鄰兩個單位之間的進率。

(? ?) (? ?) (? ?) (? ?) (? ?)

年 ← 月 ← 日 ← 時 ← 分 ← 秒

任務1:

①先獨立填寫,再與同桌交流。

②你覺得1年、1月、1日、1時、1分、1秒分別有多長?

③你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通過填寫當下具體時間讓學生感受時間的動態性,引導學生回憶學過的“時、分、秒”,喚醒學生頭腦中的記憶,即“時、分、秒”這三個時間單位的長短,同時回憶相鄰兩個單位之間的進率,嘗試著寫出“年、月、日”之間的進率。從實踐中發現,98%的學生能根據生活經驗完全正確寫出一年有12個月、一日有24時,對于“一月有幾日”的答案不一,但答案基本也在28~31天,多數學生在此空上會填一個答案,也有個別學生知道不同的月,天數不同,不知道填多少才正確?;诖?,帶著“一個月到底有幾天”這樣的疑問非常自然地引入新課探索。

2. 問題引領,初感“有形”

問題是教師誘發學生主動探索新知的源頭。在問題的設計中,教師要關注有效的問題、高質量的問題,引導學生主動積極思考,從而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發展數學思維。

片段2

PPT出示一瓶30片的鈣爾奇圖片。

問題2:如果每天1片,這瓶鈣爾奇能夠吃一個月嗎?為什么?

任務2:為了明確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將書本翻到第76頁至第77頁,根據這兩頁上的2011年和2012年的年歷,完成第77頁的表格填寫和表下面的填空。要求:

①先獨立填寫,再與同桌交流。

②你發現了什么?

③你與同桌的答案哪里不一樣?

教學時,引導學生聚焦要解決“一瓶30片裝的鈣爾奇,每天吃1片,夠不夠吃一個月”,就要先梳理清楚每月天數情況。這時引導學生對教科書上兩年的年歷進行觀察、記錄、分析,得到初步的結論。這樣把目標和思考落實在問題的研究中,學生積極參與學習,可見問題引領比單純的觀察歸納任務讓學生的思維更能獲得發展。

3. 數形結合,理解“有形”

由于“年、月、日”都是較大的時間單位,讓學生理解一年或者一個月的時間有多長單靠數據是難以想象的。數形結合的任務操作能讓學生深刻地體驗事件與時間的關系,逐步地建立較長時間單位的觀念。

片段3

問題3:如果每天1片,這瓶鈣爾奇哪些月夠吃,哪些月不夠吃?

師:我們先來看看1月,1月1日吃1片,1月2日吃1片,1月3日吃1片……一天1片,夠1月吃嗎?為什么?

PPT出示涂色1月31日以表示這一天不夠吃。

任務3:請在下面的情景圖中涂一涂,圈一圈。

PPT出示任務要求:將不夠吃的這一日涂上顏色,將剛好夠吃的這個月圈一圈。

學生獨立完成任務三,教師巡視并予以個別指導。學生完成全班交流。

師:不夠吃的有哪些月?為什么?

師:哪些月剛好夠吃?為什么?

師:你有什么好辦法能快速記住大月、小月?

師:你認為哪個月比較特殊?特殊在哪里?

問題4:這12瓶鈣爾奇夠吃一年嗎?你怎么知道的?

問題5:如果一瓶鈣爾奇有60片,每天1片,哪兩個月夠吃?哪兩個月不夠吃?分別少幾片?

對于一個月有多長的時間觀念,不一定讓每個學生達到深度的學習,采用數形結合給學生一個學習平臺,讓中下水平的學生有一個更直觀的感受過程。多媒體課件上一天一片增加的鈣片數意味著一個月時間的流逝,讓學生有所感知一個月的長度,在一整頁點子圖的視覺沖擊下同樣初步感受一年的長度。雖然這樣的觀念建立需要一個長期的培養過程,一開始可能吃力,但若不如此,后面的學習會更難。

4. 建構體系,延伸“無形”

學生在學習“時、分、秒”的基礎上深入學習了“年、月、日”,應該自然引導至更大的時間單位加以延伸,并通過圖表建構其體系。

片段4

師:這節課我們學習了“年、月、日”之間的關系,你還知道更大的時間單位嗎?

PPT出示知識鏈接:

(1)1-3月為第一季度;4-6月為第二季度;7-9月為第三季度;10-12月為第四季度。

(2)每月的1日至10日為上旬;11日至20日為中旬;21日至月末為下旬。

任務4:在括號里填寫相鄰兩個單位之間的進率。

問題6:為什么上半年的天數有的年會不一樣?

師:有365日的這一年叫平年,有366日的這一年叫閏年。

本課設計將“年、月、日”的知識內容與生活中更常用到的旬、季度、世紀等時間單位連接,學生在一開始有一定的難度,教師就借助多媒體課件向學生展示何為一旬,何為一季度,在展示的同時追問學生:第一季度有幾天?第二季度有幾天?每個月的上旬有幾天?以便學生在建構體系時有整理的依據,有利于學生對時間單位形成清晰和較為系統的認識,從而進一步了解數學的應用價值。

四、課后反思:回顧生成,注重引導

1. 持續關注評價,引導深度反思

課堂教學研究的核心是為促進學習而教,在課堂語境中,教師提供怎樣的教學支持以實現促進學生學的境界呢?比如在課堂的開始學生嘗試填寫“月”與“日”之間的進率,教師不可無視學生的單一答案,應耐心地看向學生,這樣學生會思索自己的答案對不對,其他學生也會跟著思考,每種答案都會被教師及時記錄在板書上,并隨之開啟新課探索,讓學生帶著“自己的答案到底對不對”的疑惑融入課堂。再如課堂總結提問“今天你有什么收獲?”,學生在2月天數不一樣的知識基礎上,表現出對于平年、閏年的求知欲,教師關注學生內心,點明平年、閏年的概念,拋出問題“平年、閏年有什么樣的規律呢?”,既讓學生感受到自己被教師關注,提升了學習興趣,又能為下一節課的學習做好鋪墊。

2. 還錯例給學生,促使思維碰撞

當學生出現錯例時,教師不可因一節課的教學任務繁重而慌忙處理,要不急不躁地把錯例拋還給學生。比如在“一瓶鈣爾奇哪些月夠吃,哪些月不夠吃”的涂色探索環節中,有個別學生將不夠吃的月份涂出來,便提問學生“你有什么想對這位同學說的?”學生會自發觀察并相互提醒審題的重要性,把不夠吃的這一日的空格涂色,而不是把月份涂色。不但沒有讓做錯的學生的自尊心因老師批評而受傷,反而讓其明白自己錯誤產生的緣由,還培養了學生之間互幫互助的好學風。

任務驅動的課堂實施,從線性到塊狀,從導教到導學,從小問題到大任務。課堂教學中的任務,直指教學內容的本質,蘊含了豐富的數學信息,具有極強的探究性,能引導學生深刻理解內容。立意于此的“年、月、日”選用任務驅動法,從大任務“一瓶30片裝的鈣爾奇,每天吃1片,夠不夠吃一個月”到另一個大任務“梳理相鄰時間單位間的進率”,采用塊狀學習;引導學生在自主觀察歸納年、月、日之間關系的同時學會思考,學會整理同一板塊知識并形成體系。解決問題與知識學習有機整合,比學習知識本身更重要,更值得一線教師進行探索。

作者簡介:李嘉欣(1993—),本科學歷,二級教師,從事小學數學教學工作。

猜你喜歡
問題設計任務驅動數學思維
精設計,巧提問
淺論初中語文教學問題設計創新
讓小學數學活動綻放數學思維
任務驅動式教學模式在電子技術課程中的應用
任務驅動教學法在《網絡應用服務管理》教學中的應用
微課提問的設計:以一件獲獎作品為例
高等數學的教學反思
任務驅動, 啟發學生自學
任務驅動教學法在中職信息技術教學中的運用
數學歸納法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