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移動互聯網時代中職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問題與對策摭探

2022-05-30 08:38劉家俊翟云山
成才之路 2022年17期
關鍵詞:養成教育移動互聯網中職生

劉家俊 翟云山

摘要:在移動互聯網技術強勢介入學生學習和生活的背景下,養成教育將面臨全新的挑戰?;诖?,中職院校要認識到加強中職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現實意義,并以突出問題為依據,創新教育方法、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形成優秀的道德品質、高尚的情操。在具體教學中,教師可運用教育說服法、情感陶冶法、實踐鍛煉法、榜樣模仿法,設計交互性、趣味性強的每日打卡活動,構建多元、優質的校園文化體系,多方法、多途徑推進養成教育。

關鍵詞:移動互聯網;中職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G71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2)17-0073-03

基金項目:本文系海南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課題“移動互聯網環境下中職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實效性探究”(編號:QZJ20200654)研究成果

養成教育是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語言習慣和思維習慣的教育,是德育的重要表現形式。良好的行為習慣對中職學生的職業發展、自我價值實現都具有深遠影響。因此,教育工作者應積極提升中職學生的判斷能力、認知能力,引導中職學生客觀、理性分析自身的行為,讓學生意識到好習慣對其長遠發展的積極影響。在開展中職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過程中,教師要全程做到以生為本,根據教育對象的個人意愿和需求以及行為習慣中的突出問題,采取具有層次性、智慧性、可操作性的養成教育新模式、新方法,正確引導學生的思想意識和行為,使學生在修正不良行為習慣的同時,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一、移動互聯網環境下加強中職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意義

1.增強中職學生的意志力

習慣養成是在時間作用下形成的具體行為,具有常態性和一貫性的特點。而無意識展現的某種行為體現的是學生個體的不同行為習慣,對他們的成長具有重要影響。因此,在移動互聯網環境下,教師要加強中職學生的行為習慣養成教育,利用科學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策略,增強中職學生的意志力,減少網絡生態中負面信息、負面情緒對其的影響。

2.強化中職學生的自控能力

強化中職學生的自控能力是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重要內容。教育工作者需明確移動互聯網環境下學生易出現的不良思想和行為,以此為方向設計教育內容、教育方法,將自控能力的培養和提升作為重點,使學生具備適應互聯網環境的必要能力。

3.多方位落實素質教育理念

在素質教育背景下,中職院校既要全面提高學生的崗位勝任力和職業道德水平,還要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行為習慣,積極遵守道德規范、行為準則,成長為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合格接班人。而中職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深度推進,是多方位落實素質教育理念的體現,是全面提高中職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有效措施。對此,教育工作者可根據素質教育理念,科學設計養成教育內容和策略,并將其作為重要的德育內容貫穿教育全過程。

二、移動互聯網環境下中職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存在的問題

1.忽視不良習慣的糾正

無意識下的常態行為體現著學生的行為習慣。而在實際開展養成教育的過程中,教師往往忽視糾正學生的不良習慣,過于強調教育內容、教育模式的創新和優化。中職學生的行為習慣養成教育應聚焦學生存在的不良習慣,以突出的問題為導向,有針對性地設計、選擇教育方法和教育策略。從教學現狀來看,部分中職院校教師忽視糾正學生的不良習慣,導致學生的自我抑制能力、自我完善能力無法獲得提升,學生一貫性和常態性的良好行為習慣也會在不良環境的影響下消失。因此,教師要利用豐富的養成教育方法,引導學生重復性地展現良好行為習慣,并在長期的堅持和訓練下形成一貫的、無意識的日常行為。

2.課程設置理論屬性突出

受“應試教育”影響,部分教育工作者過于注重理論知識講解,在開展行為習慣養成教育時,將大部分時間和精力放在專業技能教育中,圍繞養成教育所設置的課程內容理論屬性過強,缺乏實踐性。而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必須發揮實踐活動的催化和固化作用,即在真實的情境中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品質,使其遵守相應的行為準則。目前,課程設置理論屬性突出已成為養成教育的主要問題,教師需深度反思,多維度思考中職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創新和改革舉措。

3.良好習慣不能保持一貫性

在教師的引導和影響下,學生可在短期內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而有的學生卻不能保持良好行為習慣。這是因為部分教師對養成教育的意義和價值缺乏深刻認識,短期內完成教育目標和任務后,會快速進入到下一階段的教育工作中,沒有保證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連貫性和銜接性,而這不利于學生貫徹道德行為準則?;诖?,中職院校要引導教師認識到良好習慣的影響和作用,深度思考如何強化學生一貫的責任意識和行為,確保學生在常態化的學習與生活中始終保持良好的行為習慣。

三、移動互聯網環境下中職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方法

1.教育說服法

中職學生對道德行為準則的理解程度會對最終的行為習慣養成教育效果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因此,教師要合理使用教育說服法,將重要理論內容有效滲透到養成教育活動中,即將科學理論作為養成教育的有效工具,引導學生認識到良好行為習慣的價值和意義,并對優秀文化產生認同感。而只有充分認識到道德行為準則的深層意義和價值,學生才能將具體的理論轉化為實踐行動。從這個層面看,教育說服法對系統化開展中職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具有重要促進作用。對此,教師應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活動科學融合,充分發揮教育說服法的優勢和作用,并結合實踐鍛煉法,多手段開展養成教育。

2.情感陶冶法

豐富的情感、良好的共情,是培育學生形成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要因素。教育工作者需善用情感陶冶法,靈活、有效開展中職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即構筑一個充滿情感的學習場景,使學生在耳濡目染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對此,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的在校學習時間,創建具有情感色彩的交互空間,讓學生在自主探索和交流的過程中深刻認識到良好行為習慣的價值和意義。與此同時,教師還要充分發揮校園文化和班風的教育功能,實現以文化育人的教育目標,即充分利用不同的教育因素,對學生的意識進行科學引導。需要強調的是,思想引導與行為規范需協同并進,共同作用于學生的責任意識和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引導學生對養成教育的意義和價值產生情感共鳴,使其主動改進自身的不良行為,成長為有道德、講文明的學生。

3.實踐鍛煉法

教師要利用豐富和有趣的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即在養成教育的實施中,利用實踐鍛煉法最大程度激發中職學生的道德情感,并不斷增強他們的意志力。在移動互聯網環境下,教師可設計有趣的實踐活動,弱化虛擬網絡不良因素對學生的吸引和影響,引導學生回歸現實與課堂,積極探索更有現實意義的事情。良好行為習慣和道德習慣的形成不能脫離實踐活動,否則只是停留在書面上的理論。對此,中職院??蓪B成教育與學科教育融合,在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使其形成正確的行為習慣,即將尊師重道、孝敬父母、尊老愛幼等落實到實踐活動中,提升道德教育的實效性,培養出具有優秀品質和良好習慣的中職學生。

4.榜樣模仿法

教師的行為對學生具有天然的熏陶作用,因此,教師要自覺完善自我,為學生樹立良好榜樣。從學問研究層面來看,教育工作者要通達明理,正確講解樹立良好行為習慣的意義和相關理論,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帶動學生自覺進行自我管理、自我約束,促使其成為明辨是非、遵守法律、堅守道德的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四、移動互聯網環境下中職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策略

1.設計交互性、趣味性強的每日打卡活動

在開展養成教育的過程中,教師可根據學生突出的行為習慣問題以及興趣聚焦點,設計具有趣味性和交互性的打卡活動,鼓勵學生每日進行行為習慣的修正和改善。學生可將具體做法和實踐內容上傳到網絡平臺,并以打卡、簽到的形式,進行每日的自我反省和完善。行為習慣的養成需經過長期的堅持,教師既要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還要積極改善學生的不良行為習慣。相較于理論說教,每日打卡活動更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自我改善意識。對此,教師可利用移動互聯網技術設計具有趣味性的短視頻,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進行糾正和糾偏教育。在此基礎上,教師還可組織學生堅持做有意義的事情,讓他們形成頑強的意志力和自我控制能力。需要強調的是,每日打卡活動的設計要著眼于學生的理性反思和自我糾正,使他們清晰地看到自我成長過程,從而高質量完成教育目標。

2.構建多元、優質的校園文化體系

若想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構建優良的校風和學風是重點。對此,中職院校應主動構建多元、優質的校園文化體系,充分發揮環境的熏陶和催化作用。具體來說,中職院??衫眯S栆幏秾W生的行為,還可利用移動互聯網技術建設具有現代感和娛樂性的電子櫥窗,吸引學生閱讀或上傳優質的養成教育內容,或利用校園廣播站,帶領學生正確解讀我國優秀傳統文化,鼓勵學生以自媒體人的身份采集和制作新聞內容,圍繞校園內的勵志故事進行主題報道,以此逐漸形成優秀的校風、學風。與此同時,教育工作者要根據學生的反饋和各項校園活動參與情況,動態優化和豐富校園文化體系,如聚焦學生興趣點合理融入網絡文化,個性化設計和優化養成教育方法和內容,滿足學生多元化的成長需求。

3.多方法、多途徑推進養成教育

對于行為習慣養成教育中的突出問題,中職院校要持續完善、豐富教育方法和教育途徑,不局限于單一的手段和形式,即根據教育說服法、情感陶冶法、實踐鍛煉法、榜樣模仿法等不同教育方法的特點和優勢,多樣、靈活地推進養成教育。對此,教師要認真觀察學生,融合多種教育養成法,以提升學生的自我約束能力。例如,教師可定期組織集體活動,合理使用教育說服法,引導學生對良好行為習慣形成正確認識,而后運用實踐鍛煉法,強化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并發揮具有良好行為習慣和學習習慣學生的榜樣作用,對其他學生進行有效熏陶和積極影響,即充分發揮榜樣模仿法的作用和優勢,增強學生的自我進化和自我完善意識。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的積極行為,并利用班級制度約束和限制學生的不良行為,同時利用獎懲機制和考核制度,實現情感熏陶和制度約束兩手抓,多手段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五、結語

綜上所述,在移動互聯網環境下,教師要圍繞中職學生突出的行為習慣問題,創新、改革教育模式,既要關注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過程,還要積極改善學生的不良行為習慣。對此,教師可利用技術要素、制度要素、情感要素共同驅動中職學生的行為習慣養成教育,切實做到高質量、高水平育人,培育出具有良好自我進化和自我約束能力的人才。

參考文獻:

[1]胥慧珍.對中職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思考[J].吉林教育,2020(12).

[2]張娟.淺析中職學生日常文明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J].內蒙古教育,2020(02).

[3]管鶴.班級文化與中職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實踐探析[J].現代職業教育,2019(30).

[4]李志軍.談中職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J].職業技術,2017(10).

[5]李香青.淺談中職學校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J].職業,2012(03)

[6]李文峰.重視中職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J].河南教育,2012(12).

Exploration of the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Behavior Habit Formation Education for Secondary Vocational Students in the Era of Mobile Internet

Liu Jiajun, Zhai Yunshan

(Haikou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Haikou 571127, China)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that mobile Internet technology is strongly involved in students learning and life, nurturance education will face new challenges. Based on this, secondary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recognize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strengthening the education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tudents behavior habits, innovate educational methods and teaching strategies based on prominent problems, and guide students to form excellent moral quality and noble sentiment. In specific teaching, teachers can use the methods of educational persuasion, emotional cultivation, practical exercise and example imitation to design interactive and interesting daily clock in activities, build a diversified and high-quality campus cultural system, and promote the nurturance education in multiple ways.

Key words: mobile Internet; secondary vocational students; behavior habits; nurturance education; problems; countermeasure

猜你喜歡
養成教育移動互聯網中職生
工匠精神的缺失與高職院校的使命
小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教育探索
如何在語文課上提高中職生的口語交際能力
大數據環境下基于移動客戶端的傳統媒體轉型思路
基于移動互聯網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