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新時代道德觀引領大學生道德教育的三重維度

2022-05-30 04:50裴文慶王彬彬鄭珠仙溫福英肖振宇
大學教育 2022年11期
關鍵詞:道德教育維度大學生

裴文慶 王彬彬 鄭珠仙 溫福英 肖振宇

[摘 要]習近平總書記曾在多個場合論述道德的內涵和作用,號召人們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大學生正處于道德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堅持用新時代道德觀指導大學生養成崇高的道德品質是當前高校面臨的重要課題,具有重要的時代價值。調查顯示,當前大學生道德觀總體向好,但也存在一些問題。以新時代道德觀為引領探索大學生道德教育實施路徑成為我們思考的重要內容。

[關鍵詞]新時代道德觀;大學生;道德教育;維度

[中圖分類號] G6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22)11-0126-04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立德樹人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意義,多次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大學的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大學生正處于道德觀形成的關鍵時期,需要堅持用新時代道德觀引領大學生通過道德教育養成崇高的道德品質。在這一過程中,應充分認識到大學生的道德觀教育是新時代高校育人的首要任務,應因地因時因人制宜,選擇推進新時代大學生道德教育的有效路徑。2018年9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要在加強品德修養上下功夫,教育引導學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踏踏實實修好品德,成為有大愛大德大情懷的人。 ”[1]

一、時代價值:新時代道德觀對大學生道德教育的指導作用

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曾在多個場合論述道德的內涵和作用,號召人們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并對黨員干部明大德、嚴公德、守私德提出了嚴格要求。大學生擔負著實現偉大民族復興重任,認清新時代道德觀對推進大學生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一)新時代道德觀為大學生樹立理想信念提供指導

新時代的道德觀旗幟鮮明地堅持馬克思主義道德觀、社會主義道德觀,倡導共產主義道德。中國共產黨自成立時就把共產主義確立為遠大理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馬克思主義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必須堅定的信仰,當前堅定信念可以描述為“四個自信”,即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理想信念的堅定與社會發展是分不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多年來,尤其是改革開放40余年以來,中國用幾十年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工業化歷程,走出了一條在貧窮落后的人口大國建設現代化的人間正道。中國的發展奇跡,促成了我們理想信念的形成與發展,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更接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實現,因而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堅定共產主義理想。我們所一直倡導和堅持的理想信念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正是靠著對理想信念的篤定,因而我們才一步一步從站起來到富起來,最終走向強起來。堅韌不拔的意志、樂觀向上的精神、篤定的理想信念,必將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更大進步和不斷完善,促進中國夢的實現。

有理想就有人生的精神動力,有信念就能開辟美好未來?!爸井敶娓哌h”。一個人的理想信念只有同國家的前途、民族的命運相結合才有價值,一個人的信念追求只有同社會的需要和人民的利益相一致才有意義。筑牢理想信念之基,就是要深入學習和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不斷用其武裝全黨、教育人民。筑牢個人理想信念之基,就是要把共產主義遠大理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統一起來,把實現個人理想融入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偉大夢想之中,加大宣傳和教育,引導人們不斷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二)新時代道德觀為大學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質提供指導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新時代道德觀的核心內容。高校應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將國家、社會、個人層面的價值要求貫穿到大學生道德建設各方面,引導他們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不斷提高思想道德素質。崇德修身是個人成長成才的前提和基礎?!耙粋€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大學生是引風氣之先的社會力量,一個民族的文明素養很大程度上體現在大學生一代的道德水準和精神風貌上。

提高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要繼續聚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國家、社會、個人層面的價值要求貫穿到道德建設各方面,以主流價值建構道德規范、強化道德認同、指引道德實踐。要把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作為著力點,推動大學生成為社會好公民、好建設者、家庭好成員和養成好品行。要踐行以文明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護環境、遵紀守法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德;踐行以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辦事公道、熱情服務、奉獻社會為主要內容的職業道德;踐行以尊老愛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儉持家、鄰里互助為主要內容的家庭美德;踐行以愛國奉獻、明禮遵規、勤勞善良、寬厚正直、自強自律為主要內容的個人品德 [2]。

(三)新時代道德觀為大學生做到知行合一提供指導

堅持提升道德認知與推動道德實踐相結合是新時代道德觀培育的原則之一。真正發揮道德觀的作用,必須落細、落小、落實,融入社會生活,讓人們在日常實踐中感知它、領悟它。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注意把社會主義核心道德觀日?;?、具體化、形象化、生活化,使每個人都能感知它、領悟它,內化為精神追求,外化為實際行動,做到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 [3]。

知行合一中的“知”是指人們對客觀世界的認知。不同的道德觀念也會導致人們對社會的認知、對社會事件的看法不同。新時代道德觀是一種主流道德觀念。教師只有明確什么是主流道德觀念,才知道怎么培養主流道德觀,才能辨識出與其他道德觀念的差異,才能規范和改變我們的行為方式。知行合一中的“行”指人們改造世界的行動,最重要的表現就是要注重實踐、行穩致遠,在平凡中做出不平凡的成績。習近平總書記曾勉勵大學生要“志存高遠、腳踏實地,轉變擇業觀念,堅持從實際出發,勇于到基層一線和艱苦地方去,把人生的路一步步走穩走實,善于在平凡崗位上創造不平凡的業績” [4] 。沒有腳踏實地則行之不穩,沒有志存高遠則致之不遠。知行合一,是人們認知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統一。用新時代道德觀指導大學生知行合一,可以讓大學生在參與社會實踐的過程中深化道德認知、濃厚道德情感、堅定踐行信念、鍛造踐行意志、矯正道德行為,促進他們的新時代道德觀養成。

二、時代現狀:當前大學生道德教育面臨的主要問題

近幾年來,大學生思想道德問題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點。雖然作為社會驕子、時代精英的新時代大學生思想道德狀況主流具有積極、健康、向上的特點,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為了弄清問題,我們于2020年進行了一次網上問卷調查,共向全國77所高校的在校大學生發放問卷385份。經過分析,我們發現當前大學生思想道德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對新時代道德觀有所認知,但缺乏普遍性

參加答卷的385位大學生的情況為:男生175人,占45.45%;女生210人,占54.55%。所在年級為大學一年級的45人,占11.69%;為大學二年級的315人,占81.82%;為大學三年級的25人,占6.49%。關于“你了解習近平道德觀內容嗎”,表示很清楚的有155人,占40.2%;表示聽說過,但不清楚的有220人,占57.14%;表示一點都不清楚的有10人,占2.6%。由此可見,不清楚的比例較高,為59.74%。

(二)缺乏高遠目標,道德目標平庸

在調查中,缺少高遠道德目標的有286人,占74.29%。將近四分之三的學生缺乏高遠的道德目標,這是我們始料不及的,但細想一下,也是可以理解的。社會文明程度的提高為當代大學生道德目標的確立提供了基本遵循。在多元化、自我化、功利化的社會現實中,多數大學生認為道德目標只要與一般公民的基本道德水平相一致即可,因而缺乏更高層次的追求,其道德目標趨向平庸。

(三)缺乏遠大理想,理想信念淡化

調查中發現:缺少遠大理想的有185人,占48.05%;缺少崇高抱負的有180人,占46.75%;缺少對未來的希望的有210人,占54.55%;缺少認真態度的有305人,占79.22%。據此可以看出,還是有部分學生對未來沒有明確的目標,缺少學業、職業甚至是人生規劃。超過四分之三的人做事情的態度也不夠認真。

(四)缺乏艱苦奮斗精神,不愿到艱苦的地方工作

調查數據顯示,有185人認為大城市機會多,更容易實現自己夢想,占比48.05%;而想在中小城市或鄉鎮發展以實現自己夢想的人只有35人,占比9.09%;想去農村的只有5人,占比1.3%。當然,也有160人表示地域并不能決定自己是否能夠實現夢想,占比41.56%。農村鄉鎮和中小城市的工作條件相對艱苦、工作機會相對較少,這使多數大學生更青睞大城市。

通過調查可以發現,部分大學生缺少人生目標、生活熱情、認真態度;部分大學生缺少崇高抱負、遠大理想和對未來的希望,不愿到艱苦的地方工作。因此,高校對大學生的道德教育還任重道遠。

三、時代路徑:以新時代道德觀為引領推進大學生道德教育的對策

重視和加強大學生道德教育是黨的優良傳統。在我國進入新時代的今天,大學生道德教育面臨著更為嚴峻的挑戰,高校教育工作者須在總結歷史和現實經驗的基礎上,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持續增強大學生道德教育的主動性、針對性和實效性。

(一)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主渠道育人功能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5] 。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思想政治理論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深刻闡述了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大意義,為我們推進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為了更好地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主渠道作用,實現良好的育人實效,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首先,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進一步強化主體責任意識。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六要”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業務準則和“八個統一”課程建設目標,努力提升業務水平,切實承擔起鑄魂育人的時代重任,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站穩政治立場,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紐扣。其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做好教材內容的轉換工作。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需要把全國統編的優秀教材中有高度、有深度的內容轉換成學生愛聽、愿聽,愛思考、愿思考的內容,把政治語言、理論語言轉化為生動活潑的生活語言,實現思想政治理論課入腦、入心。只有將規范的教材體系成功地轉換成生動活潑的教學體系,教材價值的潛在性才能變為現實性。最后,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探索學生喜歡的教學方式方法和科學的評價方式。注重課堂教學與課外實踐相結合的方法,將學生分成每8至10人的學習小組,開展學習實踐;注重啟發式、互動式的教學方法;改變“重期末、輕平時”的課程評價模式,注重加強對考勤、課堂發言、課后作業等學習過程的評價。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精心組織、選取具有代表性和說服力的案例進行講授,還可以開展演講、辯論、討論等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啟發學生,提高課堂的教學效果。

(二)豐富大學生道德教育教學內容

要充分利用時事政治題材?!皟蓵钡恼匍_、重大災情、國際形勢等問題是大學生關注的新聞熱點、焦點。例如,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病毒肺炎疫情,中國舉全國之力集中打好武漢保衛戰、湖北保衛戰,人們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彰顯了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充分體現了黨和國家對生命的重視與關愛,充分體現了人與人之間的溫情與善良,給我們每一個人上了一堂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課。再如,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高票表決通過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關于建立健全香港特別行政區維護國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執行機制的決定》,教師可據此引導大學生感受中央維護國家安全、維護“一國兩制”的堅強意志和堅定決心,以使學生增強國家統一意識、厚植愛國主義情懷。鮮活的事例容易引起大學生的學習興趣,高校教育者可以借機引導他們查閱、掌握相關的背景知識,并通過一些專家學者對相關事件的講述分析來幫助大學生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并激發他們養成高尚的道德情操。

要適當借助音像媒體資源。音像媒體資源包括紅歌、紅色電影,也包括一些現場演講、談話,甚至是一些紅色藝術作品,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閱兵,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文藝演出、群眾游行、晚會等視頻,毛澤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創作的詩詞等。與單純的知識講授相比,這類教育資源以直觀、藝術、生動的形式來教育大學生,使他們從藝術作品中“親見”“親聞”不同地域、不同時期人們的精神風貌,領略不同形勢、不同經歷的人們的思想智慧,通過“活”的“歷史現場”來獲得對所學內容的感性認識,通過“面對面”的思想碰撞來彌補學識、閱歷上的不足,在寓教于樂的過程中受到愛國主義的熏陶,感受革命精神的鼓舞,從而樹立起正確的道德觀。

要有效挖掘地方文化寶庫。每一座城鎮都有獨特的地方文化,而每一所高校都建立在一個城鎮中。因此,充分挖掘城鎮地方文化,可以為高校進行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提供獨特的地域、歷史、文化等教育資源。運用地緣優勢,結合與社會生活實際相關的紅色文化、傳統文化等,開展針對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能夠讓大學生在感受文化積淀的過程中升華道德情感和認知,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有益補充。例如,充分利用當地紅色文化教育基地、傳統文化教育基地和先進文化教育基地等,讓學生在寓教于地、寓教于景中感受歷史文化、陶冶情操、受到教育。

(三)完善大學生道德教育教學方法

我國始終堅持社會主義道德觀一元論,灌輸法也是道德觀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但隨著國內外形勢的變化,傳統的單向灌輸法面臨著諸多挑戰和沖擊。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還應注重結合其他教學方法。

一是案例解析法。在課堂教學中引入大量經典案例,通過活生生的社會現實對大學生進行道德觀教育,將理論灌輸與感性認識結合起來。道德觀教育的根本目標不在于讓學生掌握幾個抽象概念,而在于引導他們以科學的態度來對待生活和個人發展。案例是真實生活的展現,透過案例大學生可以清晰地了解到不同道德觀選擇所帶來的不同后果和影響,讓他們在前車之鑒及有例可循之下更為理性地做出自己的選擇。

二是選擇質疑法。盡管我國貫徹的是一元道德觀,但是社會上存在著不同的社會思潮和價值取向是不爭的事實,這就意味著大學生面臨多元道德觀選擇是客觀存在的。面對這一問題,高校教育者單純采用強制灌輸主導道德觀的效果可能不好,可以將主導道德觀與其他道德觀進行對比,以此來凸顯社會主義道德觀的科學性。具體的做法是在課堂教學時引入一些時政要聞或熱點話題,組織學生進行評論、分析和表態,讓學生在辨析思考的過程中糾正或強化自我道德觀,使之與新時代道德觀相一致。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每個學生的家庭條件、個性品質、生活經歷不同,他們的道德取向也不盡相同,因此高校教育者要耐心勸導、久久為功,幫助學生認識并糾正其不良的思想傾向,提升精神境界,切不可放任自流或操之過急。

三是體驗滲透法。所謂體驗滲透式教學,就是通過創造類似的情境和機會,再現或還原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知識、能力、情感滲透的教學形式。比如在課堂教學中,可以由學生自行組織演講比賽、辯論賽、教學實踐,鼓勵學生在討論分析國內外熱點問題或欣賞紅色題材的影像資料、文學作品后進行人物角色扮演。在這種教學形式下,學生不再是一個旁觀者,而是一個參與者、不同情境下的主角。通過自我或他人角色的塑造與扮演,學生可以更好地進行情感體驗和換位思考,體悟革命志士的胸懷情操,領略共和國開創者與建設者的智慧氣度、領袖風范,激發自己的思想潛力與愛國激情,在自主體驗中不知不覺地實現知識與思想的內化、理想與道德的升華。

四、結語

“人才培養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統一的過程,而育人是本。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6] 。加強新時代大學生道德教育既是個人成長成才的必然需要,也是國家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各高校應從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主渠道作用、豐富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手段等三個方面進行有益探索,把握好新時代大學生的思想、思維和心理特點,形成好的教育模式,建立健全道德教育體系。各高校要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把道德教育內化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各個方面、各個環節,營造全員協同育人的良好氛圍,培養道德高尚、知行合一和全面發展的新時代大學生。

[ 參 考 文 獻 ]

[1] 習近平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N].人民日報,2018-09-11(1).

[2] 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N].人民日報,2019-10-28(1).

[3] 陳桂花,王東維.論習近平系列講話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 [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4(8):8-10.

[4] 習近平寄語廣大學子[DB/OL].(2019-09-03)[2021-02-19].http://www.wenming.cn/djw/djw2016sy/djw-2016syyw/201909/t20190903_5240919.shtml.

[5] 本報評論員.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N].中國教育報,2019-03-21(1).

[6] 本書編寫組.習近平總書記教育重要論述講義[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46-47.

[責任編輯:鐘 嵐]

猜你喜歡
道德教育維度大學生
中小學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顧與展望
整合校外教育資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淺論詩中“史”識的四個維度
帶父求學的大學生
大學生之歌
光的維度
“五個維度”解有機化學推斷題
如何對幼兒開展道德教育
成人:道德教育的使命
人生三維度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