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銀發寫作的歷史、現狀與展望

2022-05-30 10:48鄒鈴聲
名作欣賞·評論版 2022年11期
關鍵詞:銀發沖動群體

摘要:“銀發寫作”既是一個古老的現象,也是一個全新的概念。本文試圖對“銀發寫作”這一概念進行闡釋,指出其對象的多樣性,產生語境的特殊性,并回顧其歷史,展望其未來發展的可能性?!般y發寫作”概念的提出,旨在發揮老年人的余熱,激勵他們寫出歷史、寫出自我,同時還能提升老人們的尊嚴意識和生命意識,使“銀發寫作”成為新時代文壇的一個新亮點。

關鍵詞:銀發寫作銀發群體歷史回眸現狀與展望

新時代以來的老年人寫作群體越來越多,是文壇涌現的新現象、新趨勢,極大地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從知名作家到非職業寫作者,他們以自己的經歷、經驗為主,以老年人的視角和思維對社會現象給予現代觀照,表達自我生命的體驗和情感,反映時代和歷史的變遷。有寫新中國成立前親身經歷的,有回憶往事歲月的,有的記述一些重大的歷史事件,有的抒寫過往的真情實感??傊?,是以老年人為經驗主體、思維主體、審美主體和言說主體的文學創作,這種老年人的寫作熱,正如火如荼地鋪展開來,一個新概念也不知不覺地在人們心中悄悄醞釀而呼之欲出,這就是“銀發寫作”。

一、“銀發寫作”概念界定

“銀發寫作”概念乍看似有嘩眾取寵之嫌,細思又覺不無理據?!般y發寫作”顧名思義,大概就是指上了一定歲數的人,具有較豐富的人生閱歷、人生智慧,具有一定的審美情趣、一定的文字寫作功力和表達欲望,能用文字來記錄和抒寫自己多年積淀的感受與理性思考的藝術活動,“銀發寫作”也可以看作是老年人的生命史、成長史和精神史。

所謂“上了一定歲數”,從年齡上看,一般指60歲以上的老年人;從年代來看,大致包括20世紀20—60年代出生的人,不論他們是否有了銀發,但一定具備了比較豐富的生活閱歷,情感經歷和人生智慧的積累。他們中的大多數具有某個方面的獨特審美趣味,比如吹拉彈唱,琴棋書畫,詩詞歌賦的愛好,或對某門藝術有獨特的鑒賞能力與品味。他們通常對文字有一種天生的崇敬與喜好,具備一定的寫作能力,并具有強烈的表達欲望;他們隨時可以用文字來傾訴自己的喜樂與憤懣,可以真切地表現自己對社會人生的感悟和體驗,盡情地抒發自己對自然的熱愛、對人生的贊嘆;可以對那些誘人的故事、撩人的心緒進行剖析和講述,也可以描摹細膩優美的閑情逸致;亦可以對人間萬象進行品頭論足,嬉笑怒罵?!般y發”并非只是年齡上的數字增加,更是人生經歷、閱歷、經驗、智慧、情感、哲思的相伴相隨。

“銀發寫作”其實就是指老年人寫作,那人們會問,從古到今、世世代代不是有無數的老年人寫作過嗎?以后隨著一代代人的老去,不是也有無數的老人要寫作嗎?這一概念的提出,有著什么樣的意義呢?

首先,這一概念的提出有著特殊的意義,這恐怕跟我們國家特殊的年代、特殊的環境下誕生的幾代人有很大關系。我們先來看看20世紀40年代出生的人,這批人可以概括為“生在舊社會,長在新中國”。他們經歷過又窮又餓的生活,經歷過新中國成立前夕黎明前的黑暗,又經歷過新中國熱血沸騰的青春歲月,總之,他們的經歷太多太多,他們的一生就像一本厚厚的書,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而20世紀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同樣有異常豐富的經歷。艱苦的生活和時代的發展,鍛造了他們吃苦耐勞、勤奮努力的品格,使他們成為新中國最熱愛黨和祖國,最有擔當,最能吃苦耐勞、忍辱負重,最具有奉獻精神,最服從大局,當然也是最知足常樂、淡泊超脫的,具有崇高革命精神和廣闊胸襟的一代。

因此,“銀發寫作”就是針對這類龐大群體而提出的,他們以自己的親身經歷,以他們的赤誠之心,以他們豐富又深厚的生活經驗,以及雖歷盡艱辛卻還能超然物外,熱情地擁抱生活,以詩意的方式來敘寫和抒發自己那份真摯而富有時代印記和理想主義色彩的革命情懷;同時,也鞭撻批評那些丑惡的人性,不合理的社會現象,陰暗又扭曲的意識。他們的作品不僅傾注了自己的主觀情感,也記錄了當時的客觀現實生活和自己的生活歷程,為后人提供了可資借鑒的歷史經驗教訓。他們的作品不僅具有文學的價值,也具有政治、經濟、社會等方面的文化和文獻價值。

數據顯示,到2018年末,中國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已達2.49億,占總人口的17.9%。這時,我國人口年齡構成如下:81—85歲的人,達2038萬;76—80歲的人,達3123萬;71—75歲的人,達4959萬;66—70歲的人,達7400萬;61—65歲的人,達7338萬;由此可見,20世紀40—60年代出生的這批人,正是我們所聚焦的“銀發寫作”群體,他們正是生活閱歷豐富,曾是各個行業的精英和能手。他們曾在職場中拼搏與奮斗,在商海中競爭與廝殺;大多經歷過曲折坎坷的風雨人生,親歷和見證過許許多多悲歡離合,跌宕起伏的愛恨情仇;人生晚年之際,正好有充裕的閑暇時光來舞文弄墨,為自己也為后人留下富有意義和價值的文學作品。因此,“銀發寫作”現象的勃興,銀發寫作群體的應運而生,是與社會進程和時代發展相呼應的,也正好契合了“老有所養、老有所樂、老有所為”的時代精神與理念。

二、“銀發寫作”的歷史回眸

寫作,本是一種難以界定的生命勃發現象,是不應該分什么少年寫作、壯年寫作、老年寫作的;有的人成名較早,如朝日噴薄,而后則銷聲匿跡;有的中年發力,有的大器晚成;有的卻從少年到生命盡頭,一直保持旺盛的創作精力;當然,如果我們把視線凝聚在所謂“銀發寫作”上,還是可以在文學歷史長河中找到不少例證。

應該說,屈原算是我國古代第一位有明確記載的銀發寫作先驅,他的名篇《離騷》就是在他晚年被放逐時寫就的 a;《史記》的作者司馬遷也是在42歲后開始撰寫的;唐代詩人陳子昂,宋朝作家蘇洵,都是大器晚成,文名大盛于老年時;據說吳承恩正式寫《西游記》時已經是72歲的高齡了;蒲松齡數十萬言的《聊齋志異》也主要是在老年階段寫就,得到當時主政山東的學政施閏章的贊揚:“觀書如月,運筆成風?!弊源宋拿笳?,書未脫稿,便在朋輩中傳閱。

杜甫盛贊的“庾信文章老更成”中的庾信,滯留北方期間的詩作文賦較之前期更成熟、深刻、動情。其實,杜甫本人的詩作又何嘗不是如此呢?他在去世前所抒寫的詩,思想內容上更加凝練,情感更加深沉,藝術水準達到登峰造極之境。

以上可知,在古代的確有老年人寫作的現象,但卻構不成寫作群體,特別是構不成具有跟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同步變化的,老年人口數量居于一定比例的,如此龐大的這么一個特殊群體。因此“銀發寫作”這一概念,它是特指的,是專門針對60歲及以上這一特殊群體而言的。同時,深刻認識這一時期的政治生活、社會生活、經濟生活、文化生活、社會心理等,將會決定人們對“銀發寫作”這一概念的認知程度。

三、“銀發寫作”的現狀

豐富的生活經歷和豐厚的經驗積累,為銀發群體的寫作做好了寫作的素材和生活鋪墊:一是正視現實事實而非粉飾它;二是重視真實情感的抒發;三是摒棄虛假的大我而突出真切的自我。

當前,銀發寫作群體旺盛的寫作動因是豐富的生活經歷和深厚的生活積累與情感積淀:青年時代的迷茫,艱辛度日與吃苦耐勞;中年時期經濟大潮下的忘我工作,養家糊口,上有老下有小的繁重負擔以及打工掙錢的甘苦;下海經商的成敗得失,下崗創業的艱辛;這些人的歡樂與悲傷、幸福與屈辱、驕傲與沮喪都時刻在他們心中激蕩;老年時期的休閑寧靜與頤養天年的生活,使老年人有充分的時間可以回憶過往,反思自我,這些都為他們或淺唱低吟,或放聲高歌做好了準備。

銀發寫作群體的另一個優勢是,青少年時期所受教育踏實而具體,課余時間占據了生活的很大一部分,他們有時間發揮自己的個性特長,自制各種玩具、玩各種游戲,學校有多種文娛體育活動項目,還經常學工學農,參觀體驗工廠和農村的各種工作和農活,他們的生活閱歷是非常豐富的?,F在這群老人能歌善舞、琴棋書畫,吹拉彈唱少有,可見在那個物質生活相對匱乏的年代,他們的精神生活卻并不匱乏,成就了他們德智體的全面發展。雖然他們多數人學習的課程內容不夠深奧,但廣闊的生活體驗使他們具備較高的綜合素質,成為他們文學表達的基礎,為他們在銀發時代煥發出藝術青春做了很好的鋪墊。

由于銀發寫作群體的人數較多,他們來自天南地北,雖然以前從事的職業不同,經歷不同,但當他們拿起筆來寫作時卻形成了一股生氣勃勃的寫作洪流,創作實力不容小覷。他們的作品代表著成千上萬老年人的心聲,是那一代人的代言人。其強大的寫作力量不可忽視,必將形成巨大的影響力和號召力,他們的創作不僅會影響著眾多的老年人群體,也會影響著年輕一代。

四、“銀發寫作”的展望

“銀發寫作”是一個應該引起高度關注和重視的現象,這與提高老年人的文化藝術修養,精神境界,美好情操,終極關懷都息息相關,也充分體現了“老有所養、老有所樂、老有所為”的時代精神??梢哉f,銀發群體的寫作熱情就像“丟一顆火星就會燃燒”一樣,我們應該鼓勵與扶持,激發與提倡,讓銀發群體的晚年過得更豐富、更有詩意,也更有尊嚴,營造一個有文化傳統、文明傳統的時代氛圍,開創中華文明的新篇章,并且“銀發寫作”現象與模式可以推廣出去,形成一種養老方式,讓每一個老年人的人生階段都過得富有意義,富有價值。

我們生活在這個瞬息變化的宇宙中,我們所擁有的許多東西稍縱即逝,因此總是有人試圖將我們所關心的、所摯愛的,認為美好的、有價值的據為己有,使其永久地保留在自己身邊。盡力使有意義、有價值的東西具有永恒性??梢哉f,這就是人類本能地追求永恒的沖動。b 這種沖動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而銀發寫作就是實現此意義的途徑。托爾斯泰在《藝術論》中曾寫道:“藝術開始于一個人為了要把自己體驗過的感情傳遞給別人,于是在自己心里重新喚起這種感情,并用某種外在的標志表達出來?!边@是一個艱辛的過程,是體力腦力的并用,也是給人最大快樂的過程,是一種樂己悅人的活動,是一種能體驗自由、獲得永恒的不朽活動,又何樂而不為呢?現在還有不少老人有所顧忌,認為自己以前受的教育不夠,沒有較高的學歷,或沒有受到過文學寫作與文學理論方面的熏陶與訓練,害怕文筆不過關,寫的東西沒什么價值。其實,他們沒有認識到,老年人豐富的閱歷和經驗本身就是一個無盡的寶藏,是尚未被開墾的處女地,富有極大的人文價值。因此,“銀發寫作”研究就應該激勵他們振作起來,拿起筆寫出自己的獨特心聲,并通過閱讀和寫作不斷地豐富和提升自己。

對“銀發寫作”我們充滿期待,銀發寫作群體的作品的人物或許會呈現不同的層次,其中有樸素的寫實作品,有浪漫的愛情故事,有現代文學的各種表現技法;有紀實性的非虛構作品,也有虛構的小說戲劇、熱情洋溢的詩歌;有古典的詩詞歌賦,也有現代的自由體詩歌;有傳統的章回體敘事作品,也會有現代的片段拼接整合的故事。有的朝著作家詩人方向發展,有的老老實實地固守真情實感的抒寫;有的產量很多,有的少而精;有的會出名、轟動一時,有的卻默默無聞。不論在什么樣的狀態下,他們堅持“我手寫我心”(葉圣陶語),寫出真情實感和真知灼見,形成自己獨一無二的風格。寫作,首先應該是取悅自己,其次才影響別人,這才是銀發寫作群體應有的風范。

最后,我們想強調的是,“銀發寫作”的倡導,并非僅僅是號召老年朋友們拿起筆來敘寫自己的人生、自己的情感理趣,更是要喚起整個社會對老年群體的重視,也包括老年人對自己的珍視,除了重視他們的身體狀況、物質條件外,更應重視他們的精神和心靈,他們的幸福不應該僅僅是健康安逸的物質生活,更應是豐富快樂的精神層面的追求。不僅這幾代人如此,更應該世世代代都如此,讓這種文明、文雅的生活方式充實自己、提高自己,在不斷實現自我價值、充分發揮自我潛能的同時,也為社會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a關于屈原《離騷》的寫作時間大致有三種看法。司馬遷在《史記·太史公自序》里說:“屈原放逐,著《離騷》?!睆乃抉R遷之說。

b這兒提到的“沖動”概念,與德國席勒講的“游戲沖動”概念不同。游戲沖動是席勒在《審美教育書簡》中提出的,指人實現審美狀態的意志、要求和活動,是感性沖動和形式沖動的統一。席勒認為,源于人的物質存在的感性沖動和源于人的精神存在的形式沖動各有片面性,并受到自然要求和理性要求的強制,人在這兩種沖動中是不自由的。只有形成一種新的沖動,將這兩種沖動結合為一時,人才會“既意識到自己的自由同時又感覺到他的生存(從感性方面),他既感到自己是物質同時又認識到自己是精神”(第十四信),這種新的沖動就是游戲沖動。

作者:鄒鈴聲,湛江科技學院教授,研究方向:文藝理論、對外漢語教學。

編輯:趙紅玉E-mail :zhaohongyu69@126.com

猜你喜歡
銀發沖動群體
“沖動”不是真擔當
追求原始沖動和意念的自由釋放
通過自然感染獲得群體免疫有多可怕
“銀發一族”消費升級
銀發網紅
“群體失語”需要警惕——“為官不言”也是腐敗
沖動
再現“銀發”風采——“2015銀發達人”名單揭曉
村里有支銀發護衛隊
關愛特殊群體不畏難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