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浩然詩歌中的生態美學分析

2022-05-30 10:23張朵
名作欣賞·評論版 2022年10期
關鍵詞:生態美學孟浩然詩歌

關鍵詞:孟浩然 詩歌 生態美學

從古至今,文學領域都將生態美作為重要描述與表達對象,這與我國遍布秀美的山川河流有著緊密關聯,而當這些自然物象與文人墨客心境相契合時,它們就不再是“外物”,而是成為可品、可感、可寄托情感的“內物”。孟浩然將眾多自然物象引入詩歌中,成為唐代開啟山水田園詩作風格的第一人,他吸收前人智慧與感悟,又在當時社會背景與文學思潮下追求自我獨特風格,創作出了別具一格的詩歌作品。孟浩然詩歌蘊含著深刻的生態美學思想,通過分析解讀不僅能了解該思想統領下的觀念和觀點,還能對孟浩然處世哲學、內在追求等深入了解。

一、孟浩然生平概述

孟浩然出生于襄陽城(今湖北襄陽),他家境殷實,自小生活無憂,有充足的時間與財力讀書、練劍。在這樣的生活環境中,他的詩歌才華得到開發,二十歲時創作《題鹿門山》,將他的才華充分展現出來。良好的生活條件與不俗才華造就了孟浩然極高的心氣與追求,他沒有像其他文人那樣走科舉求官道路,而是四處漫游,過起了無拘無束、無欲無求的生活。這一過程中,孟浩然廣結名士,也深入深山鄉土之中“與民同樂”,這成為他創造以山水田園為素材的詩歌的重要依托。他的足跡遍布祖國名山大川和人文古跡,期間不僅創作出了大量詩歌,而且廣為流傳,名氣也變得更為響亮。孟浩然五十三歲因病與世長辭,在他的生命旅途中,旅行時間占了很大部分。他也有多次求官經歷,但均未成功,之后便在旅行中縱享自由自在的生活。

二、孟浩然詩歌生態美學淵源分析

(一)沿承東晉山水田園詩

孟浩然作為唐代山水田園詩集大成者,傳達出了深刻的生態美學思想,而在對這一思想追根溯源時,不得不提東晉山水田園詩。從山水田園詩發展軌跡來看,其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已然萌芽,而真正成型并進入人們生活則是在東晉時期。東晉只有半壁江山,并且沒有實力收復北方土地,人們在潛移默化中形成了“偏安一隅”的心理狀態,開始追求寧靜閑逸的生活。很多詩人不關心政治,將更多精力放在山水游覽、品味花鳥蟲魚等方面,所創作的詩歌作品也多與這些內容密切相關,滲透出濃厚的悠閑自得、高雅脫俗風格。但是現實終究無法逃避,藏在心底的“壯志未酬”和“國土未收”等情感時刻影響著詩人的心緒,因而田園山水于他們來說更像是尋求情感解脫的載體,供他們欣賞與審美,并從中獲得美的感受。唐代之后,山水田園詩的格局為之大變,大一統環境下“偏安一隅”的心態不復存在,山水田園詩創作者在欣賞自然景色美麗多姿的同時,也會將其放在與自身平等視角進行深入品味與解讀,這讓詩人們的審美情趣得到新的刺激,獲得進一步升華,并趨向于尋求與自然和諧相處之道。東晉山水田園詩與唐代田園詩在很多方面存在不同,但是其中的生態美學思想卻有著諸多沿承,成為孟浩然詩歌生態美學思想進一步升華的重要支撐。

(二)盛唐氣象鑄就不俗追求

田園山水詩歌創作中,詩人心胸、追求等與自然生態相碰撞時,心胸越寬廣,追求越高雅,越能從容面對自然生態,除了將其內外之美充分展現外,還能實現生態美學思想的深刻化。孟浩然生在盛唐時期,家境本也不錯,加之國力強大、兼容并蓄的盛唐氣象烘托,使他的生命態度得到進一步催發,即充滿自信、無所畏懼,而除了這些情感外,孟浩然在面對外物時也表現出包容開放的胸懷。一方面,孟浩然在全新生命狀態下開啟了旅行進程,為他近距離接觸自然生態創造了條件,而這些自然生態在他的眼中是“朋友伴侶”,帶給他諸多美好感受,不會像東晉詩人那樣雖深處自然之中卻因心事重重而難以感受;另一方面,孟浩然對各種文化思想都來者不拒,如東晉山水田園詩歌文化、儒釋道文化等皆得到孟浩然品鑒吸收,這與盛唐時期“海納百川”氣象息息相關。兩方面共同加持下,孟浩然詩歌生態美學思想走向宏大,所展現出的美學追求雖平凡卻無絲毫俗氣,給人以浩然大氣之感。由此可知外在環境對文學創作會產生很大影響,當對文學鑒賞與相關思想追根溯源時,外在環境必須得到足夠重視,才能獲得更全面、更深入的研究成果。

(三)佛禪思想深入浸潤

儒釋道文化在唐朝時期均得到良好發展,并且有所融合,這成為本土化佛禪思想形成之基,并在全國范圍內廣泛流傳。佛禪思想注重“悟性”,而對參悟之地并沒有太大局限,只要能靜心而悟,無論是繁華市區還是深山老林皆可獲得思想層面的升華。孟浩然年輕時不愿走科舉入仕之道,并不是想要完全歸隱,遠離世俗,而是受心中不愿受羈絆、向往自由自在生活思想理念所影響,當步入中年后他開始嘗試科舉求官,反映出孟浩然也如大部分文人那樣希望通過做官實現心中抱負。前后相比看似有所矛盾,但實際上是一種正常的心路歷程,是“出世”與“入世”共生共存的表現。佛禪思想重悟性不重參悟之地的特征十分契合這種心路歷程的形成,因而得到了孟浩然的認可,并在潛移默化中深入浸潤。孟浩然生態美學思想也必然受到佛禪思想影響,比如一些詩歌作品中并沒有簡單使用文字描述與表達這種思想,而是追求更深層次的傳達與滲透,如展現一幅世俗生活面貌,將情感、追求等融入其中,只有擁有親身經歷并能深入品味的人才能有所感悟。a 如此一來,孟浩然詩歌中生態美學思想便具有了更深內涵,所描寫與塑造的自然生態景象不只是詩人欣賞與觀看的內容,還能與“人”同存在并相互交融,使得生態美學思想具有更突出的禪境,讀之、品味之,猶如與心性通達、修養頗高的佛界高士交談闊論,所獲內容將能正確指導人生,引領人們走出誤區,走向正軌。

(四)隱逸情結驅動詩人貼近自然山水

隱逸可以是一種生活方式,也可以是一種生活態度,有隱逸思想的文人追求遠離世俗,成為隱士。很多人評價“隱逸”時認為這是一些人“待價而沽”的手段,會在獲得關注和朝廷給予官位后退出“隱逸”狀態。而對于孟浩然來說,也許他也希望通過這一手段謀取官位,但終其一生并未實現,“隱逸”由手段變為了事實。反過來分析,孟浩然能夠長期“隱逸”并保持正常心理狀態,可以反映出他有著深厚的隱逸情結,表現為他并不排斥“隱逸”,而是能在“隱逸”狀態中自娛自樂。在“隱逸”狀態下,孟浩然得以游覽自然山水,并在平常心境下去體會自然山水美感,因而他的詩歌中山不改高聳之姿、水不改清澈之態,加之精彩的文字描繪塑造,自然山水便真真實實地呈現在讀者眼前。如此所展現出的生態之美是極為自然的,沒有一絲一毫矯揉造作、惺惺作態。孟浩然出生于山水環繞的襄陽城,優美的自然環境對孟浩然性格形成產生了很大影響,安逸、喜靜等性格特質融入孟浩然血液中,伴其終生。一方面這樣的性格驅動隱逸情結形成并持續產生影響,另一方面孟浩然將自然山水作為成長摯友,不只是用來觀賞和寄托情感,還是物我一體、從中獲取成長動力與內在支持的重要來源。孟浩然的心境是平和的,可在自然山水中寫詩飲酒,也可尋佛問道獲取更多人生智慧,這使得他的生態美學思想不斷深化,拉近了自然山水與人生發展的距離,也成為隱逸狀態下平靜自處的調和劑。

三、孟浩然詩歌生態美學內涵

(一)生態自然觀

生態自然觀指的是人們對自然關系的認知態度,由于自然生態客觀存在并有著自身成長發展規律,因此人們認可自然生態價值并尊重其生長規律是追求生態自然觀的表現。從長遠視角分析,認可與尊重自然生態才能為人類繁衍生息打下堅實基礎。孟浩然詩歌中的自然生態景象十分真實,有巍峨的高山、郁郁蔥蔥的森林、生趣盎然的生物、秀美的河流等,而這些自然生態景象不僅展現出自然風光之美,還能將詩人的主觀情感帶入其中,使得詩歌作品具有更強的藝術效果并發揮思想啟迪作用。比如《過故人莊》中“綠水村邊合,青山郭外斜”對外景進行了塑造,讓讀者得以一睹“田家”之地的美景,而這一美景并不是靜態而立,在后續“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烘托下與動態生活場景融合起來,顯得自然美景更具煙火氣息,將詩人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思想充分表現出來。從創作層面分析,該首詩歌作品所描述的場景如此真實客觀,說明詩人擁有切實的生活經歷與體驗,才能在創作時得心應手。孟浩然很真實,這從他的詩歌中能夠充分體會,自然生態真實描寫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在真實描寫同時融入真實情感。b 不同于王維、謝靈運等經歷官場黑暗后借助自然生態描寫抒發憤懣之情,孟浩然仕途不順,因而長期生活于山水田園之間,他詩歌中的自然生態是他近距離觀摩與體會后塑造而出的,也會圍繞“入仕”訴求,用相應自然生態物象進行烘托,這均是本真自我的發散,毫無做作表現,向讀者呈現出一個真實的孟浩然,心如明月、訴求明朗,而這樣的心境下又會使自然生態得到贊頌,自然之美由衷流出。

(二)生態共生觀

我國古人在對宇宙萬物發現認知中形成了“統一共生”的思想,認為宇宙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其中的自然生物、動物等互相制約,但彼此地位是平等的,不存在高低貴賤之別,因而和諧共存也是宇宙發展的重要特征之一。這種生態共生觀在孟浩然詩歌中有著突出表現,主要通過“清”進行塑造,李白、杜甫等評價孟浩然時均運用了“清”字眼,“清”能對自然生態進行描畫,如“江清月近人”中的“清”用于表達江水之清澈悠遠,但該詩句卻不只是描畫外景,而是起到了襯托詩人內在情感的作用,即借江水之“清”表達出作者迷茫、悵惘、失落等感情。如此一來,自然之景與詩人情感實現了進一步融合,“景”與“人”相互映襯、相互溝通,經過交匯磨合之后,“人”的負面情感逐漸減弱,反而增添了一份溫馨與自然,營造出一幅人、江、月融為一體的美好景色。對于作者來說,他能夠創作出這樣的詩句,必然經受了負面情感與周遭外景的碰撞過程,而作者能夠消弭負面、增加積極面,得益于其對自然生態的由衷熱愛。孟浩然仕途不順,滿腹才華卻無從展現,這對于“心高氣傲”的他來說必然會滋生大把煩惱,但是縱觀孟浩然詩歌,卻沒有發現太多的負面情緒。究其原因是孟浩然能依托自然生態與自己和解,反映出孟浩然平等對待自然生態,達到了物我一體、天人合一境界,這正是生態共生觀的突出體現。

(三)生態智慧觀

人活著要有智慧,不能被外物太過拘泥本心,否則會變得不快樂。孟浩然一生短暫,求官不得,徒有才華而無處展現,按照常規眼光看待,他是一個失敗者,可細細探究其生活過程卻也是豐富精彩的,尤其是融入真情實感,真真實實地活了一輩子。從他的詩歌作品中可以看出,他是以“詩意”眼光看待自然生態的,一方面挖掘其中的素材為創作服務,另一方面將自然生態升華為“生活良藥”用于“醫治”自己受傷的心靈,因此他的詩歌作品少有負面內容,成為后世眾多讀者驅趕悲傷、凈化心靈的重要載體。自然生態有智慧,不會“明知不可為而為之”,而是以自身獲得成長與發展的目標,比如竹子以“剛直不屈”而聞名,但在自然界竹子遇到不可抗力壓迫后也會有所彎曲。孟浩然貼近自然、了解自然,也會在潛移默化中習得這一智慧,比如他在《武陵泛舟》一詩中寫到“坐聽閑猿嘯,彌清塵外心”,表達出他對隱逸生活狀態的滿足,雖有壯志未酬、懷才不遇之遺憾,但并沒有破壞他的生活興致,反而在自然生態美感渲染下拋下了痛苦,積極去迎接新的生活。另外,孟浩然的生態智慧觀還表現在對高潔人格的不懈追求上。外物不得會帶來暫時痛苦,內物不得卻會成為長久傷痛,孟浩然沒有因外來打擊消沉,而是依舊迎著陽光,不斷追求著崇高品格。

(四)生態創造觀

自然生態是客觀存在的,詩人長年與自然生態共同生活,感受著它的美感與智慧,也在潛移默化中不斷充實自我。但是“人”也會有遠離自然生態的時候,誠如孟浩然在中年時為了進入仕途而中止旅行,遠離自然生態而參加科舉考試,并拜謁位高權重之人,希冀獲得提攜與幫助。這一階段他也創作了一些詩歌作品,如《長安早春》《赴京途中逢雪》等,其中也引入了諸多自然生態形象抒發情感,雖然自然生態并不在眼前,卻能夠如數家珍。這是孟浩然生態創造觀的重要體現,反映出自然生態在詩人心目中處于更高的地位,展現出詩人心系自然、始終向往美好生活的熾熱情感。從今之視角分析,工業文明的興盛提升了物質生活水平,卻也對自然生態造成了諸多傷害,讓人們在“鋼筋水泥”的世界中迷失自我。如果能將生態創造觀灌輸給現代人,讓他們在遠離自然生態局面下仍然感受自然生態之美,不僅有利于塑造良好精神狀態,讓人們內心更為平和,更好地享受當下生活,也能為改造當前局面提供精神動力,使得生態文明替代工業文明。生態創造觀的形成要建立在親近自然、對話自然的基礎上,只有如此才能真正感受自然生態魅力所在,才能對現實生活積極向往。

作者:張朵,碩士,西安思源學院基礎教育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文藝美學和小學語文教育。

猜你喜歡
生態美學孟浩然詩歌
詩歌不除外
舟中曉望
“新”“舊”互鑒,詩歌才能復蘇并繁榮
詩歌島·八面來風
春曉
懷特海有機哲學審美經驗觀的生態學審視
和諧之美
淺談綠色設計中自然材料的運用
春曉
春曉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