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業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鏈式服務平臺構建及應用研究

2022-05-30 10:48胡進靜張夢媛趙曉玲盧曉琳
南方農業·上旬 2022年9期
關鍵詞:平臺構建

胡進靜 張夢媛 趙曉玲 盧曉琳

摘 要 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是衡量農業科技發展及經濟建設的重要指標,我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起步晚、轉化效率低,亟需完善服務模式?;诖?,項目依托四川農業大學新農村發展研究院和成都都市現代農業產業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嘗試搭建農業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鏈式服務平臺,將農業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各環節進行整合,使轉化環節之間相互聯動,疏通轉化“堵點”,從而達到對農業科研技術的高效率轉化,促進農業發展。該平臺的建設機制是:搭建四大子平臺(信息共享平臺、熟化孵化服務平臺、產品質量監管平臺、新零售平臺),四大子平臺在運營過程中及時整理和反饋科技成果在轉移轉化過程中出現的各類需求問題,通過信息的下情上傳,以實現需求推動科學技術的應用型研發,形成“接地氣”的農業科技成果,并完成成果轉化的后續支持。目前,平臺每個板塊均順利運營,已取得較好的社會經濟效益。其中,新零售平臺實現了牛人、牛技術、牛產品的良性循環發展新模式,在全國農業高校尚屬首創。

關鍵詞 農業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鏈式服務;平臺構建;運營效果

中圖分類號:S126 文獻標志碼: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2.17.001

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是反映一個國家和地區農業發展的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標,也是衡量農業科技發展及經濟建設的重要指標[1]。2020年,《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提到“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大幅提高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成效”,這表明提高成效是未來轉移轉化工作的重要內容。然而,我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特點明顯,包括地域性、基礎性、周期長、不確定性和風險高等,成果轉移機構也多以公益服務性的方式進行[2]。此外,當前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模式主要是“點對點”,科技成果轉化鏈條中的持有者、中介服務和成果接受者三大利益主體相互獨立[3-4],導致科技成果在轉化環節存在脫節的現象。由此,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使得中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僅有30%~40%,遠低于發達國家。

為了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加快科技進步,國家于2015年頒布了新修訂的《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從法律層面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推進成果轉化落地,但目前科技成果轉化仍面臨著一些困難和問題[5]。涉農高校具有專業人才聚集、成果儲備豐富、創新要素齊備等諸多優勢[6],能夠激活、挖掘已有科技成果的應用價值,進而反哺促進更多的農業科技成果產出,實現某個或幾個領域在全產業鏈跨度、產學研維度的融合貫通。因此,農業高校在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也是國家農業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7]。此外,近年來推進高校、科研院所與地方政府及企業產學研合作創新的新型研發機構也在持續發展,日益成為我國創新驅動發展的新動能[8],也逐漸成為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推動力。本文從農業高校的成果及新型研發機構入手,通過構建農業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鏈式服務平臺,旨在整合農業科技成果、農業知識及相關技術服務,著手解決成果轉化中存在的信息不對稱、供給與需求側不匹配、“技術成熟度”低等問題,實現科技成果從研發到落地的全產業鏈服務,用新模式推動科技成果向產業轉化。

1? 需求分析及建設目標

1.1? 需求分析

目前,國內專注于農業方面的科技轉化平臺相對較少,平臺轉化服務大多為“點對點”的模式,存在農業信息落后、轉化環節之間協調難、轉化周期長等問題[9]。本文將要討論的農業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鏈式服務平臺,依托四川農業大學新農村發展研究院和成都都市現代農業產業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成都現代農業產研院),充分發揮四川農業大學自身優勢,保證四川農業大學的成熟涉農科研成果、科研人才、優質農產品等資源進入平臺,并完成成果轉化的后續支持。毋庸置疑,農業信息網站應該以用戶的需求為主要參考來建設網站板塊[10]。因此,農業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鏈式服務平臺基于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整個流程,針對用戶需求,將建設板塊主要集中在成果信息、成果推廣、產品安全和產品銷售四個方面(見圖1)。

在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期間,可能存在的需求程序主要有:1)成果信息。需要清楚地展示科技成果的信息、研發專家的信息、成果采納的技術咨詢及后續服務等,與終端農業產品或技術需求進行協商洽談。2)成果推廣。這是科技成果轉化落地的重要環節。具體需要對承載成果轉化落地進行宣傳、推廣和助力的企業進行培育孵化,需要相關專家進行扶持,包括專業知識普及、技術指導等。3)產品安全。由于農業的特殊性,部分農業科技成果在轉化落地后需要確保產品的質量安全。因此,本階段需求包括產品檢測和質量認證。4)產品銷售。主要內容為科技成果轉化后期的線上及線下銷售,為前端農業科技研發提供信息[11]。

1.2? 建設目標

面對科技成果轉化落地實施的全階段,構建農業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鏈式服務平臺,解決農業科技成果轉化中信息不對稱、供求關系不均衡、技術熟化度低等普遍問題,并根據科技成果的實際情況,組合轉化方式,保證在轉化周期內各環節的配合,從而縮短轉化周期,形成互聯、互動、互補的農業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鏈式服務體系[12]。

2? 平臺搭建

農業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鏈式服務平臺(見圖2)通過明晰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流程,鏈接上游,集聚農業科技資源及人才資源;做強中游,提供成果熟化、企業孵化服務;激活下游,建立農產品質量監管及新零售平臺,以農產品倒逼技術和人才,將優質農業信息與農產品有機結合起來,形成全鏈條式轉化模式。平臺將農業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各環節進行整合,使轉化環節之間相互聯動,疏通轉化“堵點”,從而達到對農業科研技術的高效率轉化,促進農業發展。

2.1? 全鏈條式服務平臺

成都現代農業產研院瞄準“區塊鏈+農業應用”廣闊前景,聯合國家信息中心、西南交通大學、四川農業大學、成都高新信息技術研究院等行業優質資源,打造了首個國家級農業公鏈——CNG農業鏈。全鏈條式服務平臺(CNG農業鏈)構建了農業產業互聯網新格局,能夠以農業公鏈網絡節點部署為基礎,集成區塊鏈和物聯網,鏈接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和各類經營主體,為“川字號”特色農產品的名品認證、全程溯源、訂單生產、品牌定制等方面服務。平臺主要利用區塊鏈可信網絡和不可篡改特性,對傳統農產品的溯源理念進行了升級改造,基于對區塊鏈和分布式儲存服務的研究,技術團隊定制開發了農產品區塊鏈追溯系統(見圖3)。以農業鏈區域算力節點為鏈條驅動中心,在溯源系統的上端,政府主管部門可對該區域的產品標準數據進行上鏈,或由算力中心直接從政府指定網站入口抓取農產品標準;在溯源的生產端,生產商可從鏈上查詢農產品標準,或實時上傳經過權威檢測部門檢測后的產品數據;在溯源的銷售端,銷售商或消費者可上鏈(直接掃二維碼)查詢產品是否符合相關標準。整個鏈條中的信息不可篡改,并實現了去中心化環境下的農產品防偽功能,具有權威性和安全性。

2.2? 信息共享平臺

針對農業科技成果信息分散、農業科技和需求不對稱等問題,我們建設了信息共享平臺(農科e站),該平臺是采用“互聯網+”模式,整合農業技術庫(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農業需求庫(政府、企業、合作社、農民、雙創人員),農業專家庫(科研院所專家教授、民間專家),農業企業庫(精選農業龍頭企業進行線上展示推廣),農業項目庫(“一帶一路”農業項目、政府發布的農業項目),農業案例庫(產業化經營失敗與成功案例)六大資源庫的農業科技創新要素發布系統(見圖4),主要利用大數據云計算對六庫資源進行標簽化、動態化管理,并結合林盤分組、林盤聚合、林盤定位等技術,清晰展示農業重點技術發展趨勢,更好地滿足科技成果順利轉化、企業獲取技轉服務、發明人權益保障三大需求。

2.3? 孵化熟化平臺

孵化熟化平臺主要功能是搭建雙線服務體系,協助高??蒲性核瘸晒瓿扇?、農業領域人群開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工作,為其提供四技(技術開發、技術服務、技術咨詢、技術轉讓)服務及政策咨詢服務。在農業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鏈式服務平臺中,孵化熟化平臺將根據農業需求庫數據信息,通過在農業技術數據庫中匹配相關技術,聯合成果完成人與需求方進行信息交流,探討成果轉讓事宜。對完成實驗室研究階段的技術,讓成果完成人和企業共同推動技術中試熟化。相應地,科研人員可以以需求為導向,開展定向科研項目,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孵化。

在本項目實踐過程中,平臺通過四川農業大學、成都現代農業產研院與政府部門的相關合作,從扶貧工作或產業振興項目中進行臻選,瞄準當地農業發展的技術瓶頸,提供相關新技術、新品種、新成果,建立農業科技示范基地,并對當地農民進行線上線下專業化的技術培訓,形成“點對點”“面對面”的網狀農業科技成果推廣模式。同時,充分挖掘四川農業大學資源,構架“1+1+1+N”創新模式(瞄準1個產業方向、遴選1個首席專家、搭建1個研發平臺、孵化 N 家企業的模式),通過控股、參股、引入培育等方式對研發平臺和科技企業進行孵化。平臺配備熟悉農業高新技術創業扶持政策的專職工作人員,為創業者提供政策咨詢、工商稅務登記代辦、開業指導、創業交流等相關服務;協助開展項目推介、項目評價、風險評估、創業培訓等工作;邀請創業輔導專家不定期為入駐企業提供針對性的咨詢和指導,解決創業過程中遇到的各類問題。同時,利用外部資源積極引進律師事務所、知識產權代理公司、人力資源公司等,為入駐企業提供全方位、全過程、個性化等多方面的服務。平臺還會通過開展農業科技成果推廣會、項目路演等交流對接活動,為成果“提供方”和“需求方”實地對接溝通提供相應服務。

2.4? 產品質量監管平臺

產品質量監管平臺采取共建、共享模式,通過市場手段優化科研資源配置,推動涉農檢測產業互聯和智能化。線上采取平臺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等互聯網衍生手段,自行開發 R-LAB 實驗室云平臺,為社會提供大型共享設備預約、試劑耗材管理、實驗室人員協作等實驗室管理服務(見圖5)。線下采用行業資源分類聚集模式,建設5個類別的共享實驗室即“新農村建設工程技術中心”“共享飼料檢測實驗室”“共享食品檢測實驗室”“農村水安全工程技術心”“共享環境檢測實驗室”。

2.5? 新零售平臺

基于四川農業大學的技術和社會公信力,構架“川農牛鮮生”新零售平臺,集線上“川農牛e購”和線下“川農牛鮮生”體驗店為一體(見圖6),通過產品溯源、檢測認證、專家或校友親自代言三重關卡,以產品倒逼技術和人才,將農業科技創新與尖點農產品供給結合起來,實現牛人、牛技術、牛產品的良性循環發展新模式,該模式在全國農業高校尚屬首創。

3? 建設機制與實踐

3.1? 建設機制

為了更好地推動農業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鏈式服務平臺建設,保障高??萍汲晒樌D化落地,并通過新技術、新模式提高農產品質量和農戶收入,以四川農業大學科技成果、科研人才為基礎資源,成都現代農業產研院負責整合社會各方資源及平臺構建的研究,雙方共同構建農業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鏈式服務平臺,實現平臺發展的可持續性。1)通過信息共享平臺整合農業技術、需求、專家、企業、項目、案例六大資源數據庫。2)通過熟化孵化服務平臺將信息共享平臺六庫數據進行資源匹配,并提供科技成果轉化熟化服務,為入駐科技型企業提供一站式孵化服務。3)通過打造以農產品檢驗檢測為主的共享實驗室和以區塊鏈技術為基礎的公共技術平臺,為產品提供質量監管。4)通過新零售平臺培育“川字號”特色農產品,形成尖點擴散。5)以尖點農產品倒逼技術和人才,將優質農業信息與尖點農產品有機結合起來,形成農業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全鏈條式服務模式。四大子平臺在運營過程中及時整理和反饋科技成果在轉移轉化過程中出現的各類需求問題,通過信息的下情上傳,以實現需求推動科學技術的應用型研發,形成“接地氣”的農業科技成果。

3.2? 實踐應用

目前,農業科技成果成產業鏈式服務每個板塊均順利運營。其中,“農科e站”信息共享平臺共收集整理了550份農業科技成果、495個農業領域專家、527條農業技術指導需求、122家農業相關企業、40條項目信息和50個合作案例;熟化孵化平臺共為133家企業或團隊提供服務;“蓉e檢”檢驗檢測平臺已在四川農業大學200余個實驗室推廣使用,線下聯合共建五大實驗室,取得CMA和CATL雙認證,具備3 000余項檢測能力。截至目前,已入駐機構58家、注冊人數7 932,服務客戶24 356次;“川農牛e購”新零售平臺已累計上架產品品類超過100種,推出專家教授代言產品20余個、農業種植者自己代言產品158個、深度貧困縣的高原特色農產品20余個,現有會員5 200余人,2020年累計發生成交額722.68萬元,2021年年度銷售額85.93萬元。

4? 小結與完善方向建議

4.1? 小結

高校是國家實現創新發展的重要支撐之一,四川農業大學與成都現代農業產研院共同搭建的農業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全鏈條式服務平臺,能夠真正實現農業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服務的垂直整合、跨界融合,集政、產、學、研、用等創新要素于一體,通過要素間的協同轉化,提供一體化的全鏈條式轉化服務,從而提高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效率,實現科技成果的最大效益。

4.2? 完善方向

本研究對農業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全鏈條轉化模式及服務平臺進行了初步的探索和實踐,但在實際操作中發現,平臺服務體系可能還需要在以下三個方面進行完善。

1)平臺建設機制。當前已有的農業信息平臺建設模式大多缺少前端農產品專家或科研院所背書,服務內容缺少專業性和權威性。本平臺在建設過程中,與農業領域專家或產品研發人員建立協同機制,能夠保障農業技術或產品的準確使用和持續推廣。但是在實際合作中,農戶或企業的個人咨詢頻率較高,相關農業專家或研發人員可能無法及時解答疑問,進而導致成果落地進度慢、效果不顯著等問題。因此,在后期的平臺建設維護中可以設定專家集中解答日程,并與相關院校深度合作,安排研究生或博士生實行輪班制,進一步促進產學研的深度結合,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落地。

2)構建農業科技成果服務聯盟。為了更好地轉化農業科技成果,可以針對具體的產業體系或類別構建服務聯盟,整合全國相關科研人員及行業專家的力量,以便于聯合全國相關的技術專家,構建推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服務的生態圈。

3)大數據分析研究。新零售平臺屬于本條鏈式服務的后端平臺,其主要功能是將農業科技成果順利傳送到消費者手中。終端面臨消費者數量較多,信息較為繁雜。因此,需要大數據分析消費者偏好和行為特征,以便于平臺準確地將產品推送給消費者,進而促使農業科技成果更好地被大眾接受并推廣。

參考文獻:

[1] 吳志剛,陳青林,謝婷,等.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知識服務體系的構建[J].江西農業,2019(22):38.

[2] 陸建珍,徐雪高,汪翔.我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現狀、問題及對策[J].江蘇農業科學,2021,49(17):238-242.

[3] 郭淑敏.農業科研院所成果轉化的機制與路徑研究[J].農業科研經濟管理,2021(4):7-11.

[4] 郎洪彥,尹敏晶,劉培興,等.新時期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模式探析——以吉粳830轉化為例[J].遼寧農業科學,2021(6):72-73.

[5] Wang L.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in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in Colleges[J]. Research & Exploration in Laboratory, 2019, 5(5):265-268.

[6] 王紅.農業高??萍夹畔⒎掌脚_的構建與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7,37(4):112-115,123.

[7] 李玲玲.高??萍汲晒D化實施模式與路徑研究[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1,34(22):26-27.

[8] 任志寬.新型研發機構產學研合作模式及機制研究[J].中國科技論壇,2019(10):16-23.

[9] 中國民主建國會北京市委員會.建立科技成果轉化融合發展新模式[J].北京觀察,2022(1):56.

[10] 楊小薇,林巧,何微,等.農業領域知識服務的實踐探索與思考[J].農業科技管理,2020,39(1):40-44.

[11] 孫媛,趙瑞雪,寇遠濤,等.面向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的知識服務平臺構建[J].農業展望,2021,

17(9):148-156.

[12] 高逸慧.農業科技成果與服務交易平臺的建設與運行[J].河南農業,2018(35):44-45.

(責任編輯:丁志祥)

收稿日期:2022-04-25

基金項目:四川省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平臺項目“構建農業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全鏈條式服務平臺”(2020ZHCG0019)。

作者簡介:胡進靜(1995—),女,云南楚雄人,碩士,主要從事農業項目管理。

猜你喜歡
平臺構建
創新創業視角下校企合作平臺構建
安徽農產品網絡流通平臺發展研究
“互聯網+”環境下校園創業平臺構建研究
智慧物流公共信息平臺構建策略探析
競爭與協同:廣東省開放式校企合作平臺構建
長三角經濟圈制造業與物流業協同發展平臺的構建研究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初中計算機教學創新思考
轉型期高職院校學生公寓黨建“立體”平臺構建研究
棉花輕簡育苗移栽技術網絡平臺構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