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懷倫理學的普遍性論證

2022-05-30 07:29王天夫
理論觀察 2022年8期
關鍵詞:普遍性關懷

王天夫

摘 要:作為女性主義倫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關懷倫理學所關涉的重點從未離開過女性。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關懷倫理學自身的理論內涵也在不斷豐富和擴展,其擁簇者們不滿足自己的思想僅僅被當作女性運動背后的理論依據,他們希望建立一個真正意義上能夠跨越性別且具有普遍價值的道德體系來切實地解決問題。因此,他們有意識地開始尋找證明理論普遍性的基點。在他們看來,能夠普遍進行的關懷行為可以被看作該理論具有普遍性的核心依據,因為關懷行為背后蘊含著普遍存在的關懷關系和具有普遍意義的關懷價值,可以切實解決社會上普遍存在的問題。

關鍵詞:關懷倫理學;關懷;普遍性

中圖分類號:B82-069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22)08 — 0063 — 04

自20世紀60年代起,關懷倫理學作為女性主義倫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因其以女性視角作為理論出發點,承認男女之間存在的切實差異,彌補了以往社會理論以男性視角為主體構建的偏頗,對女性解放和倫理學的發展都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關懷倫理學發展到今天,它的思想內涵也在不斷豐富,其所關涉的主題已經不僅與家庭、朋友的私人領域相關聯,也與醫療實踐、法律、政治生活、社會組織、戰爭和國際關系相關聯[1]。關懷倫理思想能夠在如此普遍的領域展現出自己的價值,是它能夠通過指導具體的實際行動來切實解決現實中所存在的問題。另外,學者們也發現限制關懷倫理學發展的主要桎梏在于其過去只關注為女性發聲,而忽略男性與該理論的關系。要想彌合這一裂痕,應將關懷思想放置關懷行為之中。如何突破性別的分化,是當代關懷倫理發展必須克服的難點。

一、關懷是一種普遍行為——跨越性別與超越家國

“關懷”(care)這個詞本身并不表示一種品質或者品德,其本身應是一種行為動作。在關懷倫理學的視域中,關懷不再是一個簡單的行為表達,而被視為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道德實踐。

在西方傳統思想中,關懷作為“道德之外”的自然行為而被認為專屬于女性。古希臘時期,亞里士多德認為婦女的本性是像其他動物一樣進行生育,是有缺陷的男人;中世紀思想家則借用《圣經》把女性作為男性的附屬,阿奎那則將古希臘對女性的看法繼續傳播;到了近代,盧梭認為婦女如果不屈服于男性將造成社會的崩潰,康德也認為女性沒法成為有充分道德的人;即使到了20世紀,雖然人們已經開始重視女性在社會中的地位,但依然是把女性作為弱勢群體來看待。在理性至上的時代之中,關懷作為富有感性的行為方式自然登不上大雅之堂,更不要說將其放入道德所關涉的范圍之內。女性的關懷行為不僅局限于性別差異之中,也局限在家庭范圍之中,可以說在掌握絕對話語權的男性眼中,關懷與母子之間的哺育、養育行為無異。

20世紀60年代,女性主義思潮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女性著重強調與男性的差異,以女性視角來看待解決問題,以此追尋真正意義上的平等。這時興起的早期關懷倫理學則將關懷看作是與男性所追求的正義、權利相對的道德推理模式。這一時期的支持者們把關懷同女性認同、心理結構、社會歷史以及人們的社會地位相聯系[7],在道德推理過程中,女性所關注的不是“什么是對的”而是“以關懷的方式我如何回應”,其目的是尋求阻止傷害他人,提出關懷、維持聯系。[9]雖然這一階段,關懷倫理學將關懷的行為納入進道德體系之中,但因過度強調男女性別之間的差異與對立,有把關懷作為女性獨有行為的傾向,而忽略了男性也具有關懷行為的事實。

作為女性主義關懷倫理學創始人之一的吉利根也發現了建立在性別之上的關懷倫理學是有失偏頗的,其也承認了男性具有關懷行為的事實,在后期也表達了弱化性別的態度,但因當時的理論背景和出發點受限,并沒有找到合理的解決辦法,反而讓自己陷入了矛盾之中。隨著時間的推移,只為女性發聲,而無法做到切實維護女性群體利益的道德學說已不適合時代的發展,關懷倫理學的支持者們也在不斷擴充其理論的內涵和外延。雖然其理論研究的目的依然是為了女性,但這時關懷倫理學的理論出發點不再是女性而逐漸變成了關懷本身。他們承認關懷的重要性是通過女性視角發掘的,但他們認為關懷行為是具有超越性別意義上的普遍性。這時期的學者們將關懷行為看作一種勞動或者生產,并且強調關懷行為與其他勞動的不同,認為它是一種有情感的勞動,需要一種關懷的態度來進行。這種態度是人人都可以具有的。就像父親去工作,其一個很重要的目的就是為了掙錢去讓自己的孩子生活得更好,這就是一種關懷的態度,雖然不是直接去關懷自己的孩子,但也可以算是一種關懷行為。雖然關懷行為是具有跨越性別普遍性的,但是其真實的關懷效果卻因人而異。

在20世紀以前,關懷無法被當作一種普遍性的道德行為,是因為其自帶一種感性因素,在當時看來這與他們所追求的絕對理性背道而馳,在倫理道德層面,更是無法做到絕對的正義和公正,這與當時的道德價值完全相悖,這也是反對關懷倫理學的人所一直秉持的觀點,他們認為其理論只適用于家庭層面,母親因為天生所具有的母性而盡心盡力地呵護自己的孩子,這種情感和態度無法在國家政治層面運用。而關懷倫理學者們則認為將家庭等私人領域與國家等公共領域割裂是獨斷的,家庭與國家是具有一致性的,我們用關懷的態度、關懷的行為在政治、經濟等社會層面也是可行的。最早一批想要打破兩個領域的女性主義學者們將突破口放置在教育領域,諾丁斯就認為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兩者都需要進行關懷教育,老師就是學校里的母親,他們有責任去呵護兒童的成長。在針對政治、經濟、法律等問題上,相關學者們認為關懷行為本身就蘊含著一種不公平,因為地位、出身這些東西是天生具有差異的,無法決定的,但正因為如此,他們相信人們可以通過關懷的行為來達到一種社會層面上的和諧,例如國家福利制度的實施、社會上的人文關懷都是具體的關懷行為。不難看出,關懷行為不僅可以運用到家庭,也能運用到社會之中,具有實踐層面上的普遍性。關懷倫理學對政治、經濟、法律等層面的介入必然對西方傳統的模式造成影響,這實際上是其背后關懷價值觀與正義價值觀的博弈,如何對待、處理兩種具有普遍意義的價值觀是我們無法回避的問題。

隨著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不斷被人類重視,道德問題所關涉的范圍也從人類社會逐漸擴大至自然世界。生態倫理、動物權利等問題也被納入至衡量一種道德理念是否具有普遍性的根據。關懷倫理學也將自己的理論范疇延伸到自然領域,強調人類與自然的關系不是以人類為中心的,人類也是屬于自然的一部分。他們試圖將人類過去對自然界的破壞歸結為男性試圖征服一切的劣根性。他們承認人與自然以及自然中的存在物都存在著普遍的聯系,關懷自然其實就是在關懷自己。在看待人與自然關系的問題上,關懷倫理學更加強調將人自己帶入到自然本身,認為“‘大寫的自然與‘大寫的人會在這一過程中達到一種融合,自然環境展現出的價值愈多元,人的價值也將被建構得愈加豐滿”[13]。

二、關懷行為背后的普遍聯系——依賴與差異

在使用關懷一詞時,一定離不開關懷的施予方與關懷的接受方這兩個主體,也就是關懷者與被關懷者。從語言的使用上,就能感受出兩個主體之間存在著必然聯系,這種聯系構建的前提就是承認主體間的差異性,也承認人類同時具有關懷與被關懷的屬性。在前文中也說到關懷行為雖然具有普遍性,但是在有效性上存在著差異,造成這種差異的背后其實就是關懷行為構成背后所存在的普遍聯系。

諾丁斯曾總結出一套具有普遍意義的關懷關系邏輯:A:w關懷x;B:x承認w關懷x。其認為關懷的關系是相互的,光是一方對另一方給予幫助,這不能被稱為是關懷行為,這種單方面的付出與照顧、關心沒有過多差別。只有被給予幫助的人產生一種道德認識,意識到別人對他的好,這才能被稱為關懷。這一交互模式也被后來的關懷倫理學者所繼承。就拿做公益舉例子,愛心人士們向貧困人士捐款捐物,但是由于某些因素貧困人士沒有接收到這些饋贈或者說這些捐贈對于他們的生活并沒有很大的幫助,這種情況在關懷倫理學中就不被視為關懷,最多只能證明這些愛心人士是在關心他們。

絕大多數的關懷倫理學者都是情感主義者,他們認為情感對道德的形成發展起著重要作用,道德并不是具有高度普遍性的抽象,應該拒絕像傳統道德理論一樣拒斥情感。他們認為人們之間的情感交流、移情共情可以更好地將道德原則被大家接受,也能更好地發揮道德的作用。他們在這一邏輯體系下繼續追問,關懷者為什么要關懷被關懷者?被關懷者承認被關懷后又該怎么做?

就關懷者為什么要關懷被關懷者這一問題,大多數學者都將其歸納為“依賴”。赫爾德就認為人類一直存在于依賴關系中,母親關懷孩子也要考慮到自己年老時也需要被關懷。布貝克則認為“被關懷人的需求不可能從所需求人那里得到滿足?!盵1]就像孩子如果在小時候沒有接受到他人的關懷,自己是不可能正常成長的。我們可以從中看出,“關懷關系并不要求利他主義,而是在相互依存中共享利益的關系?!盵1]這種關系不僅僅局限在家庭之中,只要承認世界上存在著普遍必然的聯系,依賴關系便會一直存在。而這種關系除了適用于人類社會,也適用于自然界。人類的發展依賴于自然,人類保護自然其實也是為了自己的未來,這種依賴具有跨越代際的歷史普遍性。

被關懷者承認關懷者的關懷雖然就關懷行為本身可以算作是一個終點,但是放到社會層面,這顯然稱不上是道德的。諾丁斯也發現了自己所建立的原有邏輯所存在的這一問題。他將承認關懷改為回應關懷。這種回應不僅針對的是可以進行道德認知的人群,還將這一范圍擴大至缺少道德認知能力的群體,像幼童和智力缺陷人士都被包容在內,這種“回應”在一定程度上擴充了關懷的內涵。她的這種改變其實也將關懷的范圍自然擴大到自然界中,因為按照原有理論,自然是沒有像人類一樣的認知能力,無法承認人類對自然的保護,那么關懷倫理的思想就無法解釋自然對人類的饋贈,但是將承認變為回應,就彌補了這點的不足。人類對自然界的保護,可以從我們所看到的景色之中、所呼吸的空氣之中感受到自然對我們的回應。在關懷倫理學家看來,在道德層面,人們真正要關切的不是認識和承認到關懷,而是如何去踐行關懷、去回饋社會。這樣一代人與一代人之間的接續傳承必然賦予關懷歷史意義上的普遍性。赫爾德把這種傳承背后的動力總結為“敏感性”。這種敏感性被視為一種認知能力,可以在接受關懷時認識關懷,可以在實行關懷時傳遞關懷。

我們在前面的敘述中可以發現,這個具有普遍性的邏輯其實是一種理論框架,并沒有給具體的行為進行指導,我們并不知道該如何進行關懷。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是大多數關懷倫理學者都主張建立一種貼近現實的道德體系,拒斥傳統的形而上學的道德體系,反對將道德固化為抽象的概念。他們認為不同情境下需要有不同的解決辦法,關系的締結也是自然的、獨特的,承認差異的普遍性也是關懷倫理學的一個重要前提。他們承認社會關系中無法避免地會有偏愛行為,但他們不認為偏愛會破壞道德,反而會更好的保持人與人之間真實的關系,讓人們更好地去體會和反思道德。雖然說關懷行為能夠關涉一切現實中的道德問題,但也因其承認差異,就會造成對具體問題解決效果的差異。

三、關懷行為的普遍價值——范疇與運用

在前文講到關懷在20世紀以前根本沒被納入到真正的道德體系論證之中,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關懷行為充滿著感性因素,人們認為其無法在政治、經濟、法律等國家社會層面具有普遍價值。但在女性主義思潮的影響下,人們逐漸發現了通過關懷倫理的視角我們也能解決社會國家層面上的道德問題,對傳統社會所支持的正義道德觀產生了極大的沖擊。就拿對待殺人犯舉例,傳統的正義觀會借助法律來判處刑法;而用關懷的方法來處理,可能在犯人小時候就進行法律教育,阻止其殺人,甚至可以對殺人犯進行教育,讓其改過自新;這兩種方式最后都可以讓社會變得和諧。建立在普遍聯系基礎上的關懷倫理自然被人們認為其具有普遍價值。

可以明顯地看出與傳統正義觀注重結果相比,關懷倫理更注重目的。這可能與關懷關系與傳統道德所述的契約關系差異有關,斯洛特就把關懷倫理學作為當代美德倫理學的一種演變來看待。以往的倫理學家認為人在自然狀態下欲望滋生,必然會產生利益與道德的沖突,我們需要將權力讓渡給大家都能認可的第三方結成契約。這種契約關系需要盡可能的絕對公平來維護。而關懷倫理的擁簇者則認為母親與孩子的關系是最自然的關系,母親對孩子的愛可以被當作是一切關系的起點,社會的每一分子都是從孩童成長起來的,這也體現出該理論的普遍性。

當一個社會中同時存在兩種具有普遍性的道德時,必然會產生矛盾,如何調節二者矛盾,建立更完善的道德體系則成為一個亟需解決的問題。曾經主流的道德思想家把關懷倫理思想作為輔助,例如盧梭曾經在《愛彌兒》一文中認為,關懷教育的作用僅是為了防止權力的濫用,其他學者也認為關懷思想只能應對婦女兒童問題,這顯然是忽視了關懷價值的普遍性;關懷倫理學者們對此的看法也不盡相同,吉利根將正義與關懷作為一對非此即彼的概念,其認為針對具體問題要比較兩種價值,哪種處理的好就運用哪種價值,這種看法過于獨斷;諾丁斯則更加激進,認為正義觀應該為關懷價值輔助,道德教育比法律更加重要。但我更加支持赫爾德等人的主張,正義與關懷不可分離,“要保持二者在概念上的獨特性,也要詳細敘述各自具有優先性的適用領域?!盵1]針對關懷與正義這兩種價值,我們不應該秉持誰好誰壞的態度,而是應該針對不同情境來分析其優先級,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構建成一個更好的社會。赫爾德的理念對在具體問題中如何正確看待關懷價值的普遍性有著建設性意義,在去衡量關懷與正義等其他道德觀念的價值時,我們要用關懷的態度來分析利弊,不要固步自封,也不能一味融合,要把不同理論放入到具體問題之中,來全方位看待問題,尋找最優解。

我們要秉持這樣一種態度,關懷的價值是普遍的,但對關懷的運用是具體的。在婦女兒童、難民、貧窮等關懷價值占有絕對優先級的領域時,我們要發揮關懷倫理的優勢,在針對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相關問題上尊重差異,具體事例具體分析,以此來展現關懷價值的普遍性。在正義價值觀占優勢的方面,我們也要運用關懷價值去分析問題,用自己獨有的思維方式來豐富事件的解決辦法,這與關懷倫理學所遵循的情感主義特征是分不開的。但關懷倫理學不管如何發展,都無法改變其保護婦女等弱勢群體的宗旨,即便現如今的世界,女性的話語權越來越重,但是依然存在著性別歧視等問題,這與男權統治的歷史傳統分不開,這個只能靠時間來慢慢解決。大家現在所能做到的,就是讓更多的人感受到關懷,認識到關懷的重要性和普遍意義,讓更多人去接納這個觀點,加快實現平等的訴求。

綜上所述,我們必須承認關懷倫理學中所述關懷行為是普遍的,我們可以在面對問題時,運用關懷的理念,來展現關懷的價值。這是因為關懷背后存在著必然的普遍的聯系,這種聯系不但是普遍的,也是特殊的。雖然我們要承認關懷行為或者說關懷價值在運用到實際生活中針對部分問題并不是最優解,但是關懷倫理學對社會發展的多樣性的重要意義是不言而喻的。

〔參 考 文 獻〕

[1][美]弗吉尼亞.赫爾德.關懷倫理學[M].苑莉均,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11,43,52,23.

[2][美]邁克爾.斯洛特.關懷倫理與移情[M].韓玉勝,譯.北京:譯林出版社,2022.

[3][美]內爾.諾丁斯.學會關心-教育的另一種模式[M].于天龍,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

[4]肖巍.女性主義關懷倫理學[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5]邁克爾·斯洛特,黎良華.關懷倫理視域下的社會正義[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

32(04):1-5.

[6]肖巍.西方女性主義倫理學—訪艾利森·賈格爾教授[J].哲學動態,1997(02),33-35.

[7]肖巍.關懷倫理學主題與思考[J].教學與研究,1999(03):40-45.

[8]肖巍.當代女性主義倫理學景觀[J].清華大學學報,2001(01):30-36.

[9]趙勤,羅蔚.淺析當代哲學的新理論-關懷倫理[J].江西社會科學,2005(08):83-86.

[10]頡睿,武傳鵬.國內關懷倫理研究綜述[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12,14(08):155-157+160.

[11]陳歡.西方關懷倫理學的理論譜系[J].江漢論壇,2022(01):23-28.

[12]肖巍,石珊.當代女性主義倫理學發展的新趨勢——基于2015—2020年研究成果的描述分析》[J].山西師大學報,2022(01):89-96.

[13]路強.從敬畏自然到環境關懷——關懷倫理的生態智慧啟示[J].東南大學學報,2020(04):13-19+156.

〔責任編輯:侯慶?!?/p>

猜你喜歡
普遍性關懷
何不炳燭
從《政治學》第一卷看亞里士多德的 自然奴隸說
感悟關懷厚望 立志跟黨前進
論哲學的普遍性面向
No more ingesting lots of microplastics
No more ingesting lots of microplastics 人體內的塑料微粒
現代就是細枝末節的關懷
情傾贛鄱 殷殷關懷
讓真誠關懷為醫務人員減壓
珍惜信任 傳遞關懷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