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談兒童詩歌的修辭主觀性

2022-05-30 08:19許亞云黃已玲
美與時代·下 2022年8期
關鍵詞:修辭主觀性認知

許亞云 黃已玲

摘? 要:兒童文學在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上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但兒童自己創作的詩歌卻較少受到關注。兒童詩歌的修辭主觀性研究將運用修辭學的相關理論以《孩子們的詩》一書為實例,采用描寫、統計與歸納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從兒童主體的心理特征和辭格的運用來討論兒童詩歌的修辭主觀性。由于創作主體顯著的形象思維特點和認知特征,《孩子們的詩》收錄的作品大量運用內視角來敘事抒情,頻繁使用比喻和擬人的修辭手法,具有很強的主觀性。

關鍵詞:兒童;認知;修辭;主觀性

一、研究緣起

吳禮權對修辭的定義是:所謂修辭,就是表達者(說寫者)為了達到特定的交際目標而應合題旨情境,對語言進行調配以期收到盡可能好的表達效果的一種有意識的、積極的語言活動。因此,寫說者自身的主觀化因素對他們所選擇的語辭使用方式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在兒童創作的詩歌中,創作主體的特殊年齡階段使這一因素的作用更為顯著。

2017年果麥文化出版了一本《孩子們的詩》,其中收錄了70余首詩,都是由3至13歲的小朋友創作的。當這些詩被讀者們“曬”到社交網絡上時,它們立刻因創作主體的年齡與詩歌的語言特色引起了廣泛的關注與熱議。人們一面驚艷于孩子們充滿靈氣的詩作,一面感傷于成人詩意的喪失。盡管這些詩的作者有著不同的年齡、性別和成長背景,這些詩的主題、內容也不盡相同,但都給讀者們帶來了純粹美好、震撼心靈的閱讀感受。這不禁讓人思考,作為一個特殊年齡群體的“孩子”所創作的詩歌具有怎樣的修辭特點。因此,本文將運用修辭學的相關理論,采用描寫、統計與歸納相結合的研究方法,討論《孩子們的詩》一書語言的修辭主觀性。

二、寫說者的主觀化因素

寫說者的主觀化因素,在語言的運用中起到引導、控制、影響的重要因素作用。主觀因素包括語言使用者的條件和特點,如思想感情、生活經歷、文化素養、心理特點、習俗文化等等。話語主體自身的種種因素都制約著表達主題對語言單位的選擇和排列,并對話語的形成發生作用。

(一)話語主體心理特點的影響

《孩子們的詩》是一部作品集,其中的詩歌都是由3歲到13歲間的孩子創作的。那么詩歌所使用的語言單位必然受到了這個年齡階段兒童心理特征的顯著影響。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對兒童年齡的規定是0-18歲。而人們公認兒童是0-12歲,此時的兒童處于認知和學習的初始階段。讓·皮亞杰的兒童認知發展階段論將兒童的認知按照年齡劃分為感知運算階段、前運算階段、具體運算階段和形式運算階段。2-7歲屬于前運算階段,7-12歲屬于具體運算階段。在這77首詩歌中,年紀最小的作者僅3歲,年紀最大的作者為13歲。13歲的作者僅有一首詩歌,因此在下文的研究中去掉了這一作品,使剩余76首作品的作者都處于12歲及以下的年齡區間內,以便于討論兒童的心理特征。

1.自我中心化特征與視角的選擇

在認知發展的初期階段,兒童還不能將自我和外部世界明確分開。他們把每一件事情都與自己的身體關聯起來,好像自己是宇宙的中心。這個時候,他們會根據自己的需要和感情去判斷和理解事物、情境和人的關系。這就是皮亞杰所說的自我中心化特征。在前運算階段,這種心理特點尤為明顯。去中心化貫穿于個體生命發展的各個階段,隨著年齡的增加,自我中心言語逐漸減少。而在具體運算階段向形式運算階段過渡時,自我中心化特征再次集中出現。這種兒童心理特征反映在詩歌語言層面上,突出表現為敘述視角的選擇。

通過對全篇4969個字的詞頻統計,可發現第一人稱代詞“我”是本書中詞頻最高的實詞,其在76首詩中出現了83次,占總字數比為2.4614%,僅次于“的”和“了”。大部分詩歌是從話語主體出發認識外部世界,抒發感情的。而在3-7歲階段的15首詩歌中,13首詩歌以“我”為敘述者,使用內視角敘事,僅兩首詩歌不出現敘述者,使用零視角敘事。在8-12歲階段的61首詩歌中,35首詩歌以“我”為敘述者,26首詩歌不出現敘述者。由此可以發現,7歲以下年齡階段的詩歌非常顯著地體現了兒童的自我中心化認知心理。無論描寫對象是自然環境、親屬好友還是客觀物品,他們都能將這些對象與自身建立起聯系,傾向于從自己的視角觀察外部世界,直接表達自己的所見所聞和所感所想。而在7歲以后,使用第一人稱的內視角的頻率下降了,但仍高于使用零視角的頻率,可見兒童創作的詩歌具有很強烈的主觀性。

在自我中心化心理特征的制約下,《孩子們的詩》傾向于使用第一人稱來敘事抒情,就像一個孩子旁若無人地自我獨白,又像欣喜地對人傾吐自己的感受,毫無保留,不加修飾。這種修辭視角的選擇能夠直接快速地傳達作者的思想感情,體現了孩子們自然、率性的個性特征。

但在這些詩歌中,也存在一部分作品以“旁觀”的方式,提供一種貌似客觀的敘述視角,將世界中的某個場景呈現出來。例如:

(1)沙發上

一個女人優哉地吸著煙

另一個女人

悠閑地玩著手機

還有一個

十一歲的小女孩

在翻滾

誰也看不出

她們在焦急地等待

——《等待》

(2)骨頭

我們的骨頭

穿上了人肉

我們一笑它就笑

我們哭了它也哭

我們的心里有神秘

我們的骨頭會和我們一起生活

——《骨頭》

例1作者使用隱藏敘述者的方式,描繪了三個人在等待的一個場景,試圖以一種不加分析的描寫方法提供一種客觀的陳述。但作者使用的幾個形容詞“優哉”“悠閑”“焦急”都是形容心理狀態的感情色彩比較濃烈的詞語,仍然體現出了作者視角的主觀性。實際上,作者的視角清楚地存在于這首詩歌中,并以自己的心理來推理描寫對象的情緒。

相比之下,例2雖然使用“我們”第一人稱復數的敘述視角,但從文本內容來看反而是將敘述主體從自我上抽離出來,使用了“陌生化”的手法。人是靈肉合一的動物,我們的骨頭、皮肉與精神是一個整體。但作者卻將骨頭和皮肉從這個整體中剝離開來,升格為獨立的主體,與人共享相同的情緒,甚至一起“生活”。我們難以想象,一個孩子是如何以一種冷靜到近似嚴酷的眼光看待人類的肉體與精神的,但又能在這首詩中感受到作者單純的情緒表達,對自我又愛又憐。這首詩讀來令人戰栗,用孩童天真單純的視角表達了比成人所想象的還要深刻的意蘊。

可以發現,孩子們在創作詩歌時,大多數傾向于使用內視角的表達方式直接表達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想。但有一些孩子已經開始嘗試去自我中心化地選擇旁觀的敘述視角來掩飾自己的修辭主觀性,想要以一種更加冷靜客觀的方式表現這個世界。但他們仍然不可避免地將自己的視角呈現在讀者眼前,體現了修辭的主觀性質。

2.適切題旨情境

(3)燈把黑夜

燙了一個洞

——《燈》

(4)樹枝想去撕裂天空

但卻只戳了幾個微小的/窟窿

它透出天外的光亮

人們把它叫做月亮和星星

——《星月的來由》

(5)一下子

扯開夜

這個黑色大睡袋

的拉鏈

飛快地

就像做錯事的孩子

就是這樣

就是這樣

流星慌慌張張地逃跑了

黎明從拉開了的/睡袋中伸出頭來

沒看見什么

縮回腦袋

睡袋關上了

拉鏈沒拉開

沒拉開

沒拉開

——《黎明》

這三首詩所寫的是同一個主題:黑夜與光。有趣的是,三個作者為了適切這個主題不約而同地使用了比喻,將黑夜這個無形的本體與某種有形物質聯系起來。這是兒童的心理認知特征所決定的,體現了他們調配語辭時的主觀性。具體的喻體在前兩首詩中都沒有出現,在第三首詩中被明示為“黑色大睡袋”。但通過“一個洞”和“窟窿”這樣的近義詞,我們依然可以感知到在孩子們的想象中,以他們為中心的夜晚世界被一層物質包裹住了,這層物質將所有的光都屏蔽在了外部。直到這層物質被撕扯開“洞”或者“窟窿”,屏障外部的光才透了進來。而這些縫隙里投進的光,被他們分別稱作“燈”“星月”和“黎明”。

盡管三首詩都使用了零視角,卻集中體現了自我中心化的認知特征。他們對黑夜和光的認識,都是由自己出發從內往外構建的世界模型。同時,他們對外部世界充滿了強烈的好奇心與探索的欲望,因此在詩中使用了“燙”“撕裂”“扯開” 等具有破壞力的動詞,將“燈”“樹枝”“流星”賦予人的主體性,借由他們之手去探索屏障外的未知世界。當成年讀者讀到這幾首小詩時,對黑夜與光的固有框架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兒童視角下富有動感的認知過程。這種認知心理與行為,使這一組詩歌新穎奇巧,充滿靈性,體現了新奇靈動的語言風格。

(二)兒童生活經歷與主題的選擇

下表為《孩子們的詩》中所有詩歌主題的分類統計。

從上表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出,本書中詩歌所涉及的主題主要集中在自然、家庭和情感三個方面。這是由兒童的生活經歷所決定的。2-12歲兒童的主要活動空間在家庭和學校內部。在他們認知世界的過程中,四季、氣象、白天、黑夜等是他們每天都會接觸的自然現象,父母、兄弟和老師也是最熟悉的人,更不用說他們自己內心的情緒。而他們筆下所涉及的植物與動物,也是生活和書籍中最普遍的物種。從主題來看,這些詩歌所構建的世界中,出現的人和事物都是為人熟悉和安全的,給人一種親近自然、溫暖純粹的氛圍。

三、辭格的運用

在《孩子們的詩》中最顯著的特點是比喻和比擬兩種辭格的大量運用。

(一)比喻

在七十余首詩中,有近三分之一的詩歌都使用了比喻的手法,且種類豐富。

1.明喻

明喻是一種形式俱全的比喻模式,包含本體、喻體和喻詞。例如:

(6)寫詩有點像拍蚊子

——《詩是什么?》

(7)白云就像棉花糖一樣

——《極樂天堂》

明喻修辭文本在形式上明顯,使用上也非常普遍,顯得隨意自然。

2.隱喻

隱喻是一種以“是”“變成”等喻詞綰合本體與喻體,或省略了喻詞的比喻模式,這種模式較之明喻更加含蓄委婉。例如:

(8)白天是/面具批發市場

——《白天與黑夜》

(9)我夢到茂盛的森林/把心事變成小鳥

——《心事》

3.借喻

借喻是將本體與喻詞一并省略了的比喻模式,這種模式是一種隱奧的形式,在接受上需要接受者用心體會和解讀。例如:

(10)一場大雪過后

冬天感冒了

路過森林的時候

鼻涕落在樹枝上

一根一根

晶瑩發亮

——《流鼻涕的冬天》

例10“鼻涕落在樹枝上/一根一根/晶瑩發亮”是一個借喻修辭文本。在這里, 作者是將落在樹枝上的學比作冬天的鼻涕,“鼻涕”是喻體,本體“雪”和喻詞都沒有明示出來。在表達上,隱去本體,讓喻體直接呈現于接受者的眼前,使雪“晶瑩發亮”的屬性特征更為突出,也使敘寫更富形象性與生動性。

4.博喻

博喻是一種以多個喻體對某一事物或某一事物的幾個方面進行說明描寫的比喻模式。其中用多個喻體說明事物幾個方面的類型又稱聯喻。例如:

(11)春天是一只小哈巴狗

他的尾巴是湖邊的狗尾巴花

他的叫聲是冰破裂的聲音

他的舌頭是暖呼呼的太陽光

他的毛是許多小草

他的四肢是粗壯的大樹

春天是一只誰都可以認領的小哈巴狗

——《春天》

例11首先用隱喻的手法將“春天”比作“小哈巴狗”。在此基礎上,運用聯喻的手法,,分別用“狗尾巴花”“冰破裂的聲音”“太陽光”“小草”“大樹”來形容“小哈巴狗”的各個屬性特征。聯喻在結構上整齊一致,具有氣勢,全面地描摹了本體的多個特征,使語言生動形象。

低年級兒童的抽象思維正開始發展,而具體形象思維還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他們具有很強烈的感知覺變化,會把一個物體想象成多種不同的事物。多種比喻模式的運用正體現了兒童顯著的形象思維的特點。比喻建立在喻體和本體之間的相似性之上,可以“變未知為已知”“化抽象為具象”“化平淡為生動”。而孩子們選用的喻體也往往別出心裁,出乎意料,既貼切又新穎,令人讀之眼前一亮,反復回味又覺意蘊豐富。

(二)比擬

比擬,是語言活動中將人之生命情狀轉移給物,或將物的情狀移植到人身上的一種修辭文本模式。比擬可分為兩類,一是將人比作物的擬物,一是將物擬作人的擬人。兒童文學作品是公認的常使用擬人辭格的文本。在全書70余首詩中發現27例擬人修辭文本,3例擬物修辭文本。

擬人修辭文本例如:

(12)清晨

躺在綠葉上的露珠

早早睜開了眼睛

風一來,它們都玩起了滑滑梯的游戲

恰巧

兩顆露珠同時滑了下來

緊緊地抱在了一起

生出了滿地的娃娃

——《露珠娃娃》

“露珠”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自然現象,是無生命無情感的事物或現象。作者卻將“躺”“睜開”“玩”“抱”等人類才具有的動作行為運用到了“露珠”的描寫中,更顯生動形象,富有趣味。擬人手法的大量使用,也體現了兒童在認知過程中的自我中心化心理特征。他們傾向于以自己為中心觀察自然,于是將自己的行為、心理狀態等特點都賦予了其他事物,想象他們與自己是相同的生命個體,體現了強烈的主觀性。在表達上,擬人修辭文本體現了作者的物我合一的聯想,使平常的普通事物增添了新的不可能特征,增添了文本的生動性和形象性,從而使詩歌語言靈動飛揚。

擬物修辭文本例如:

(13)嘩啦啦的大雨瓢潑而下

把太陽淋成了落湯雞

我呢

快活得像一條泥鰍

在草塘里

游來游去

——《睡覺》

例13將“泥鰍”游動的情態賦予人,生動形象地表現了“我”在下雨時“快活”的心情,同時也讓“我”與自然融合為一,表達了作者對自然的熱愛和閑適的心情。

比擬手法的使用打破了人與物之間的隔閡,建立在物我同一的移情作用的心理機制之上。這體現了兒童在認知發展初期的自我中心化特點和形象思維方式,是兒童修辭主觀性最好的體現,展現了他們豐富而獨特的想象力,也使詩歌語言更添生動形象和靈動有趣。

四、結語

通過以上幾個方面的論述,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在修辭格方面,大量的比喻和擬人修辭文本的建構使詩歌語言具有生動形象、活潑靈動的特點,體現了兒童的具體形象思維能力和自我中心化的認知模式,表現了較強的修辭主觀性,而這些是由兒童這一特殊年齡群體的心理特征和生活經歷所決定的。

參考文獻:

[1]果麥.孩子們的詩[M].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10.

[2]霍四通.直觀、旁觀和通觀——修辭主觀世界中的觀察者[J].語言研究集刊,2012:331-340,362.

[3]吳禮權.論修辭學與語法學、邏輯學及語用學的關系[J].平頂山學院學報,2006(4):65-68.

[4] 吳禮權.比喻造詞與中國人的思維特點[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2):97-104.

[5]吳禮權.現代漢語修辭學[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91-92.

[6]葉蜚聲,徐通鏘.語言學綱要[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0.

[7]皮亞杰.兒童的語言與思維[M].傅統先,譯.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0.

作者簡介:

許亞云,復旦大學中文系博士研究生。

黃已玲,復旦大學中文系碩士研究生。

猜你喜歡
修辭主觀性認知
耳鳴掩蔽和習服治療在主觀性耳鳴治療中的效果觀察
可口可樂廣告語修辭應用及其漢譯分析
李白詩歌修辭與英譯賞析
《紅樓夢》隱喻認知研究綜述
從社會認同淺談蕭峰之死
關注生成,激活學生認知
法官判案主觀性減弱
“沒準兒”“不一定”“不見得”和“說不定”的語義傾向性和主觀性差異
從情態角度看語言意義的主觀性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