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族歌劇《野火春風斗古城》演唱解析

2022-05-30 17:17洪宜德葉寬
藝術科技 2022年8期
關鍵詞:民族歌劇演唱技巧情感

洪宜德 葉寬

摘要:民族歌劇是我國特有的藝術瑰寶,要求歌者不僅要有成熟的演唱技巧,還要掌握正確的發聲方法和擁有熟練自如的舞臺表現,更需要刻苦鉆研臺本,打動觀眾,成功塑造鮮明的人物角色。文章以選段《不能盡孝愧對娘》為研究對象,從民族歌劇的誕生、發展過程、作品曲式分析、演唱技巧、未來發展方向等方面進行深層次的剖析,從語氣、咬字等角度對該選段進行探討,以期使演唱者做到技術性與藝術性的完美表現與詮釋。

關鍵詞:民族歌劇;演唱技巧;情感;《不能盡孝愧對娘》

中圖分類號:J61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2)08-0-03

民族歌劇是我國特有的、不可或缺的藝術瑰寶,具有體現地方風情、維護社會統治、表達內心情感等作用。民族歌劇《野火春風斗古城》備受青睞,它是抗戰時期的作家李英儒的得意之作。而它的選段《不能盡孝愧對娘》更是世界聞名,其動人的情節和激昂的旋律深深吸引著諸多聲樂愛好者。因此,本文以《不能盡孝愧對娘》為研究對象,對作品進行深入分析,從而加深演唱者對作品內容、演唱情感等方面的認識,增強演唱的表現力。

1 民族歌劇的誕生及發展過程

1.1 民族歌劇誕生的背景

中國民族歌劇的誕生有特殊的歷史背景,它萌生于19世紀20年代,最開始以兒童歌舞劇的面貌出現,滿足了當時的社會需要,也非常符合觀眾的審美。1945年,《白毛女》誕生,其不僅呈現了載歌載舞的戲劇形式,還對時事進行表達,因此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深受觀眾喜愛。此后,一種獨有的中國新歌劇誕生,之所以稱為新歌劇,是因為其不僅具有傳統的民族藝術基礎,還融入了西方歌劇創作手法,且以戲劇為中心,有劇本和配樂,同時重視歌唱、旁白和表演,歌唱方法自然、放松。

1.2 民族歌劇不同階段的特征

1.2.1 萌芽期

20世紀初是民族歌劇的萌芽期,故事主題以抗戰救亡為主。這一時期的作品語言豐富干練、節奏鮮明、旋律動人,故事情節深扣人心,喚醒了中華民族抗日救國的決心,如聶耳的作品《揚子江暴風雨》等。到了四五十年代,新歌劇《白毛女》問世,其創新性突破了以往的作品框架、格式和演唱方法,融入了西洋歌劇的元素,并借鑒了中國戲曲中諸多唱腔的特點,如哭腔、板腔等。

1.2.2 成長期

20世紀中期,民族歌劇快速發展。這一時期,歌劇的演唱方式融合了歌唱、吟誦與道白,故事情節則以頌贊英雄和寫照生活為主。1957年2月15日,新歌劇討論會召開,闡述了歌劇和戲曲是兩種完全不同的體裁,總結了新歌劇的創作特征和發展路線,倡導群眾積極創作。此后,《洪湖赤衛隊》和《江姐》的出現,將我國民族歌劇推向頂峰。

1.2.3 輝煌期

20世紀80年代至今,是中國民族歌劇回升及鼎盛時期。20世紀80年代,政治環境相對寬松,文藝創作者們開始恢復創作。尤其是90年代,受思想解放的影響,音樂文化領域發生變化[1],歌劇的創作開始運用新的技術手法,情感方面也有了更為深入的研究,創作風格更為多元化,這促使作品的劇情更加合理、故事更加感人、織體更加飽滿、和聲更加豐富。

1.3 民族歌劇的現狀

中國民族歌劇雖然取得了非常好的成就,但依然存在以下兩個問題。

首先是認識上的不足。主要存在以下三點不足:一是崇洋媚外,認為西方歌劇完美無缺,可以照搬照抄,沒有必要探索民族歌劇的發展之路;二是閉門自賞,認為中國戲劇豐富,可以無窮無盡地為民族歌劇提供發展材料,無須取西方歌劇之精華;三是浮夸之風嚴重,常常過分追求奢華,搞大排場,違背了歌劇的初衷。

其次是創作上的缺陷。劇本是歌劇創作中必不可少的一環,中國民族歌劇劇本的創作,要求劇作者將音樂文化知識與戲曲規律結合運用,但能達到這一要求的創作鳳毛麟角。聲樂是歌劇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存在,本應得到重視,但現狀是歌劇形式單一,以詠嘆調與宣敘調為主,伴奏不能完美地呈現歌劇效果,就連唱法的安排也缺乏合理性。

2 選段《不能盡孝愧對娘》分析

2.1 創作背景及劇情簡介

《不能盡孝愧對娘》由張卓婭、王祖皆作曲,王曉嶺作詞,是為紀念抗日戰爭勝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而創作的。該作品有深深的時代烙印和濃厚的地域氣息。

歌劇的主要情節發生在一座古城的小鎮中,楊曉冬和金環正進城,遭到偽軍司令關敬陶盤查。此時,省府工作者高自萍聞風趕來,解救了楊曉冬,并把他帶到人群中進行掩飾,銀環也在其中,他們由此結識。畫面轉到戲園,園中城防司令關敬陶正在聽戲,楊曉冬也在他身旁并計劃策反,但關敬陶不同意抗日,并抓捕了楊曉東。高自萍在喝醉后找到金環,吐露了他對銀環的愛意,沒想到東窗事發,被敵人發現,并將二人抓起來關進監獄。不料高自萍獄中叛變,之后金環不僅刺殺日本軍官多田失敗,還丟了性命。叛變后的高自萍主動約見銀環,并將楊母被捕入獄的消息告訴她,銀環沒有禁得住他的花言巧語,鬼迷心竅之下透露了楊曉冬的藏身之處。高自萍得知消息后立刻告訴了日本人,銀環這才明白自己上當,奪過手槍要了高自萍的命。多田故意將被捕后的楊曉冬帶去監獄與他母親相見,這時他的老母親已被日本人折磨得血肉模糊,楊曉冬心中慚愧,眼淚奪眶而出。經典唱段《不能盡孝愧對娘》便在此時開始演唱,在唱段快結束時,楊曉東跪在了母親面前。而楊母摸著兒子的臉說“不會連累兒子”,轉身就跳下樓去。最終在關敬陶的起義下,楊曉冬被救出,故事以楊曉冬投身抗日為結尾,他們帶著革命隊伍最終解放了古城,取得了抗戰的勝利,體現了中華兒女面對敵人不屈不撓、堅持自己心中的信念不動搖的精神。

2.2 作品的結構

該唱段為單三部曲式,前9小節為前奏,第一板塊是10~32小節,第二板塊是33~74小節,間奏是75~82小節,第三板塊則為83小節直到結束。其中,引子以每分鐘124拍的速度進行,節奏以八分音符為主,旋律級進上行,營造出了緊張不安的氛圍。

第一段主要表達楊曉冬對母親的愧疚之情,開頭采用哭腔演唱,旋律多為跳進進行,情感充沛,動人心魂[2]?!拔业哪铩焙唵蔚娜齻€字卻用了四小節詮釋,特別是“的”一字運用了下波音修飾,再加上左手伴奏的快速進行,更生動地表現出主人公內心的激動情緒。

第二段則采用敘述性歌詞表達主人公楊曉冬心中之愧,“那一年孩兒我七歲上……把兒緊緊摟在身旁”,這一段與母親相依為命的故事要引起觀眾的同情心與共鳴,因此,演唱時要表達對地主的憤恨,又要表現自己命運的悲慘。緊接著,“兒是娘的心頭肉”與前面的平鋪敘事形成鮮明對比,“心頭肉”三個字的哭喊,使舒緩的旋律發生巨大變化。

到第三段,情緒隨著樂曲的進行達到頂峰,一句“男兒膝下有黃金,只跪天地和娘親”不僅融入了河北梆子緊拉慢唱的音樂特點,還使用快板進行[3],表達了楊曉冬和楊母堅定不降的誓死決心?!坝H”是整個作品中情感最強烈的表達點,不僅是整個作品中音高的頂峰,也是語氣與情感的頂峰,此時“親”一字應該采用爆破氣息和寬唱技巧來表現。

2.3 作品咬字、吐字的特點

歌唱中既包含音響音樂又包含語言藝術,語言藝術又包括咬字與吐字,所以唱好每一個字的字頭、字腹和字尾至關重要。字頭大多是輔音,不可延伸,演唱時要干凈利落,既不可咬得太僵硬,也不可太疏松。演唱母音時,口部應維持穩定,找準高位置,共鳴發聲,發音應口齒清晰、字正腔圓,不能模模糊糊、口齒不清。字尾則須收得巧、歸得好。唱段中有不少需要斟酌吐字、咬字的地方[4],如“娘”“腸”等都要歸韻到“ang”上,方可吐字清晰、咬音成韻,從而達到字中送情、情中帶字的境界。此外,咬字與口型尤為重要,正確的口型應該是垂直統一半打哈欠張開,且可隨音的改變而改變。如“母子相依訴情腸”中的“情”為閉口音,但在演唱中不能使口型僵硬,而是要相對放松地演唱,舌根要向外,防止舌根往內擠壓聲帶,發出干癟發悶、擠卡、不圓潤、不通透的聲音。

演唱該作品時,不僅要規范咬字,氣息上也應有所要求,要借助橫膈膜的力量來表現音樂的情感、力度等。唱段開始時,便在音高上達到了A,雖是級進進行,但對氣息控制力的要求是極高的,此時呼吸力度應不斷加大,以爆發的方式把男主人公楊曉東內心情感的高潮展示給觀眾。第二段開頭演唱“寒冬臘月災難降”時,氣息控制則是慢慢加強,把悲涼的感覺漸漸托出。而在演唱“更叫兒心中多敬佩”的“佩”一字時,應提前調整呼吸,加強氣息控制,使聲音圓潤響亮且具有穿透力,表現出男主角強烈的情感。演唱“男兒膝下有黃金”時應調節呼吸強弱,將氣息控制得像發絲般精細,從而打動觀眾。到第二次間奏前,換氣方式發生了改變,開始采用哭腔、抽泣的形式表現主人公內心的悲痛情感。如“男兒膝下有黃金,只跪天地和娘親”,情緒從激烈轉變為決絕,演唱時要放松喉頭,運用“半聲”的演唱技巧,通過氣息的持續,將情緒的對比表現得更加突出。

3 演唱技巧及民族歌劇未來的發展方向

3.1 民族歌劇選段《不能盡孝愧對娘》的演唱技巧

3.1.1 情緒對語氣的影響

語氣與情緒密不可分。唱段中有相同的歌詞,但在語氣要求上應有不同,第一句可以是各種語氣,但第二句一般不采用與前一句一樣的語氣,而應更為強烈,更有表現力,在情感方面更加突出。由于每個人的嗓音各有不同,每個人的理解方式也是獨特的,所以在同樣的唱段中,不同的人在語氣方面會有細微的差別,而語氣的差別會導致情緒的不同,所表現出來的情感也會隨之變化。由此可見,情緒時刻影響著語氣。

3.1.2 情緒對音量的影響

情緒的表現決定音量的大小,而音量的大小又決定著歌唱的美感和聽覺的享受,過于響亮的演唱不僅顯得沒有技巧,而且還會使歌曲失去美感,而過于呢喃的演唱也不能完美地表現歌曲的內涵[5]。如第一句“娘啊,娘啊,娘……啊”,“啊”字對音量的要求是不斷增強,這就體現了音量的變化。因為音量不斷增強,所以在演唱開頭的“娘”字時,就要控制好音量的大小,避免因聲音過小爆發不出情感,或因聲音過大顯得粗魯莽撞。只有把握好音量,才能將情緒更完美地展現出來。

3.1.3 情緒對音色的影響

音色比音量的要求更高。各個唱段的音色都不盡相同,在首段,演唱要采用帶有傷感、抽泣的音色來表現男主人公對楊母遭遇迫害的無奈、悲痛和心中的慚愧。在第二段,由于要表現楊曉東的成長歷程,所以在音色的選擇上要更加敞亮,并以敘述為主。在第三段,由于全曲達到高潮,所以音色要顯得剛強有力、有共鳴且充滿爆發力。

3.1.4 情感與氣息的協調

氣息與情緒有千絲萬縷的關系。聲音如果失去氣息的支撐,就會失去生命力,變得不夠雄厚、不夠飽滿、穿透力差,顯得干癟、刺耳。有氣息的支撐是甜美的,有共鳴的,充滿顆粒感。由此可見,在歌唱中,只有達到氣息與情感的配合協調,才能完美表達情緒。

3.2 研究作品演唱技巧的意義

分析《不能盡孝愧對娘》這一唱段,找出歌者演唱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有助于彌補演唱者在學習中演唱技能、人物塑造、心理活動、情感把握等方面的缺陷,優化演唱方法,增強演唱能力,掌握科學的演唱技巧,激發演唱情感,提高專業水平,進而達到技術性和藝術性的完美結合。

3.3 民族歌劇未來的發展方向

首先,要吸古代歌劇之精華,去現代歌劇之糟粕。戲曲作為古老的藝術,有許多值得學習和借鑒的地方,融合戲曲元素,有助于拓展民族歌劇的內容創作途徑,打造出令人驚嘆的作品。如《黨的女兒》就吸收了古代戲曲的精華,同時運用現代音樂元素,打造了一個既具有時代特征又蘊含古典氣息的作品,深受群眾歡迎。

其次,需要獲得政府的支持。每一場歌劇的演出成本都是巨大的,不僅受資金的影響,還受場地、設備、人員、消費觀念等因素的影響,這要求政府落實周密的計劃和健全的保障制度,只有這樣,民族歌劇才不會在市場中失去地位,繼續創作和演出,實現長遠發展。經過漫長的歲月,我國的民族歌劇不斷發展完善,已扎根于本土,但還沒有走向世界。民族歌劇必須繼承和發揚民族的風格和特色,不斷吸取其他劇種的精華,才能在世界歌劇舞臺上站穩腳跟。

4 結語

民族歌劇《野火春風斗古城》旋律動人、節奏性強、劇情曲折,扣人心弦,具有很強的藝術性。演唱者除了要達到音高和節奏的要求外,還要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對作品的速度力度、呼吸技巧、吐字技巧以及自身面部表情、肢體動作進行更加細膩的處理。只有這樣,才能更深層次地挖掘《不能盡孝愧對娘》這一選段所包含的藝術性,使演唱者更加充分、完美地演繹該作品。

參考文獻:

[1] 魏薇.現代民族歌劇《野火春風斗古城》的音樂學分析[J].戲劇電影與電視藝術,2016(6):72-76.

[2] 李佳敉.唱段《不能盡孝愧對娘》的演唱探析[J].戲劇之家,2016(3):106.

[3] 陳軍曉.歌劇《野火春風斗古城》男主人公楊曉冬演唱研究[J].戲劇電影與電視藝術,2015(5):41-43.

[4] 田福穎.論民族歌劇《野火春風斗古城》中主要唱段的演唱處理[D].徐州:江蘇師范大學,2014.

[5] 曹彥莉.歌劇《野火春風斗古城》的演唱特征[D].武漢:武漢音樂學院,2009.

作者簡介:洪宜德(1979—),男,臺灣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音樂藝術。

葉寬(1995—),男,江蘇宿遷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聲樂演唱。

猜你喜歡
民族歌劇演唱技巧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長,保持獨立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長,保持獨立
陸在易藝術歌曲《祖國,慈祥的母親》的演唱分析
民族聲樂演唱中的情感表達研究
淺析詠嘆調《我懷著滿腔熱情》旋律特點及情感表達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