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秘主義”研究在中國:21世紀以來我國學者對“神秘和弦”的理論研究綜述

2022-05-30 17:17邱旭玲
藝術科技 2022年8期
關鍵詞:神秘主義

摘要:斯克里亞賓以其極具個性的音樂語言獲得了國內外學者的關注。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學者們多元化的研究視角為理解斯克里亞賓的“神秘和弦”提供了許多思路,也讓“神秘主義”變得不再神秘。文章根據21世紀以來我國學者對“神秘和弦”的理論研究,從如何理解、如何體現、如何展現“神秘主義”三個方面進行綜述,以回答以下問題:相關研究具體討論了哪些問題,運用了何種研究方法,還有什么領域處于待開發狀態?

關鍵詞:斯克里亞賓;“神秘和弦”;“神秘主義”

中圖分類號:J61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2)08-0-03

進入20世紀,作曲家們探索的腳步引領音樂朝著五彩紛呈、極富個性的世界邁進。古典調性體系已無法滿足作曲家們的追求和向往。他們從不同方面破壞原本的大小調體系,將20世紀音樂引向多元化、個性化的道路。

在20世紀紛繁的音樂流派及主義中,斯克里亞賓以獨特的神秘音樂特質引起了國內外學者的關注。后世將斯克里亞賓的創作分為早期、中期、晚期三個階段,學界一般認為《普羅米修斯:火之詩》是斯克里亞賓進入晚期創作階段的標志,代表一種特殊的和聲體系的建立,即以“神秘和弦”為中心的和聲體系。誠然,斯克里亞賓在世時以精湛的鋼琴演奏而聲名赫奕,但他的音樂創作則是在其逝世后才引起了學者們的重視。國外以俄羅斯及美國的研究最為深入,這些專著對斯克里亞賓的生平經歷、音樂作品等進行多方面闡述,很多相關著述也被翻譯傳至國內。

20世紀80年代,“神秘和弦”的理論研究進入我國學者的視野,研究主要集中在“神秘和弦”的運用及和聲技術分析領域。據筆者所知,我國最早的相關研究為汪成用的《“神秘主義者”斯克里亞賓及其和聲手法淺釋》[1],探討了斯克里亞賓的“主義”歸屬問題,并從具體作品切入,探究斯克里亞賓作品中主和弦及調性觀念擴大化的問題。進入21世紀,有關“神秘和弦”的研究獲得了更多學者的關注,相關研究專著、期刊文章、論文有百余篇。學者們從音樂美學、音樂史學、音樂分析學、音樂哲學等角度展開論述,相關研究數量呈上升趨勢。這些文章都很好地解釋了什么是“神秘主義”,“神秘和弦”與“神秘主義”有何種關聯,“神秘和弦”是如何形成的,如何在作品中展現神秘特質等疑問。

本文意在呈現21世紀以來我國學者有關“神秘和弦”理論的研究成果,對文獻進行整理與分類。從研究角度來看,學者們從和聲技法、創作特征、音樂史學、演奏技法、曲式結構、音樂美學等方面展開論述,對“神秘和弦”進行了多角度審視。筆者從研究思路著手,將百余篇文獻分為兩類:一類以“神秘和弦”為出發點,從斯克里亞賓的時代背景、生平經歷及音樂作品探究“神秘和弦”的形成過程、形態特征、認識方法、具體應用等;另一類則從斯克里亞賓的作品出發,以某部作品或多部作品呈現出“神秘和弦”的具體實踐,從而以小見大,窺探斯克里亞賓的創作技法、創作承衍、演奏運用、美學觀念及音樂性格。兩種研究思路從不同側重點研究“神秘和弦”,前者將“神秘和弦”作為研究主體,采用其他事物檢驗和弦的應用;后者以作品為基準,在作品中例證和弦的特性。

可以說,“神秘和弦”無論是在創作實踐上,還是在美學、哲學觀念上都是20世紀音樂的映射,是復雜性和個性的體現。通過對斯克里亞賓音高關系的研究,探究從傳統至現代結構演變的潛在規律,能更好地總結20世紀音樂的共性特征。綜合21世紀以來的學術論述,可將文獻概括為三個方面,即如何理解“神秘和弦”,如何體現“神秘和弦”,如何展現“神秘主義”,以期回答我國有關“神秘和弦”的研究具體討論了哪些問題、運用了何種研究方法、有什么領域處于待開發狀態這三個問題。

1 如何理解“神秘和弦”

如何理解“神秘和弦”是我國學者持續關注且深入研究的話題。學者們多方面、多角度地理解和闡釋“神秘和弦”,意在揭開“神秘和弦”的神秘面紗。

1.1 有關“神秘和弦”的和聲分析占據相關研究的最大比重

這些文章主要從和弦本身著手,從和弦的產生、結構、形態及繁衍等方面闡述新和聲體系的發展。胡向陽長期、深入探究“神秘和弦”,1997年便發表了對斯氏晚期作品和聲研究的相關文章。他認為“神秘和弦”是從傳統和聲中衍生出來的,可以從斯克里亞賓中期的后幾部作品中看出復合的跡象。在斯克里亞賓的晚期作品中,組合產生了兩種復合的特殊和弦,即“神秘和弦”與“新神秘和弦”[2],胡向陽通過分析總結出復制是這兩種和弦繁衍的方法[3]。后來胡向陽受新黎曼主義理論的核心概念——節儉聲部的啟發,為理解和弦提供了更為直觀的分析模型[4]。周偉從傳統和聲理論、“神秘和弦”的復合與復制、“神秘和弦”與“有限移位調式”的關系這三個角度理解“神秘和弦”,為理解斯氏的和聲技法提供了多角度的參考[5]。除了對“神秘和弦”本身展開音高組織關系及和弦結構的探究外,許多學者還結合具體作品探索斯克里亞賓的和聲手法。王文以斯氏晚期五首鋼琴奏鳴曲為例,從“神秘和弦”的縱向結構形態及橫向調性控制展開論述,認為這五首鋼琴作品中體現出的調性手法是受“神秘和弦”調性思維控制的,得出和弦縱向排列和橫向多聲運動的對稱性是以“神秘和弦”為基礎的[6]。

1.2 從美學角度來說,學者們將斯克里亞賓的神秘化進行精神溯源

宋莉莉認為斯克里亞賓在接觸通神論后獲得了有關“神秘主義”的觀念,這樣的特殊理念在他的創作題材和創作技法中都有所體現[7]。高拂曉從斯克里亞賓的鋼琴音樂出發,探討其內含的美學問題。他提出“神秘主義”對斯氏的鋼琴音樂有三方面的影響:宗教哲學、象征主義及世紀末美學。他更是提出用“神秘語言”代替“神秘和弦”進行描述,以展現“神秘主義”已突破和聲框架,進入深層次的思維高度[8]。

1.3 史學研究是理解該和弦的重要環節,許多文章或多或少都有涉及

學者們對和弦的形成及名稱的來歷作出了自己的判斷,如宋莉莉對“神秘和弦”作出歷史推斷,提出不論是“特殊和弦”[3]“普羅米修斯和弦”[9]還是“神秘和弦”等名稱,最終展現的都是斯克里亞賓區別于傳統的個人特征[7]。

以上論述為理解“神秘和弦”提供了不同的角度和方法。但不論運用何種方式,最終都展現出斯克里亞賓極具個性和勇于探索的一面,他不以他人為標榜,稱自己是“斯克里亞賓愛好者”[10]。這些思想及理念體現在他的作品和表演之中,閃爍著神秘的光芒。

2 如何體現“神秘和弦”

如何體現“神秘和弦”可總結為三點:斯克里亞賓如何在自己的作品中運用和弦,和弦能帶來何種聽覺體驗,和弦能展現出何種音樂特征和創作手法?學者們從具體作品出發,圍繞以上疑問展開論述。

宋莉莉提出“神秘和弦”從開始使用至全面形成的過程中,能夠體現出斯克里亞賓對傳統的復雜化和擴充,即對主和弦、屬和弦的變化及復合和弦的使用[7]。杜珊試從《#f小調鋼琴協奏曲》中探求“神秘和弦”在早期作品中的存在,她從作品結構、和弦運用、旋律與動機及創作內涵四個方面進行分析,認為斯氏對四度疊置和弦的使用可看作“神秘主義”的早期顯現[11]。閻冰以斯克里亞賓最后一首鋼琴奏鳴曲為研究對象,先通過結構分析得出斯氏的和聲語言以色彩性的“神秘和弦”為基礎,再根據作品中的顫音、動機、織體、調號及節拍的運用,總結出斯克里亞賓綜合藝術的音樂觀[12]。

有關“神秘和弦”的聽覺體驗,高拂曉認為“神秘和弦”的多等級層次性是帶來神秘體驗的原因?!吧衩睾拖摇笔且粋€復合和弦,包含四、七、九度等音程關系,還常采用二、三、五度結合形成的和弦及半音階,從而形成一種緊張感和神秘心理驅動感[8]。劉學嚴選取第六至十鋼琴奏鳴曲中具有“神秘和聲”特色的段落進行分析,得出斯氏的和聲奧秘是變屬結構和弦及其搭載的旋律。他還一一解釋材料的細碎化和“塊移動”“塊”的交叉與重疊、調性布局、高潮寫法等,詳細地敘述了斯氏的和聲特色、作曲家所要烘托的氛圍和聽覺感受[13]。

徐平力從交響詩《普羅米修斯》著手,探求斯氏的創作特征。他從具有象征性的短小主題、新式音高關系、色彩鍵盤、“神秘主義”思想、綜合藝術理念等方面展開論述[14],展示了斯氏的超前意識。孫威從鋼琴作品出發,觀察斯氏的神秘性質。他先從音樂哲學觀念的形成及對音樂傳統的繼承等角度闡明斯氏的神秘特征,又通過分析音階、和聲、節奏與節拍、調式與調性等的特殊運用得出結論:斯克里亞賓的創作具有既顛覆傳統,又繼承傳統的特征[15]。

3 如何展現“神秘主義”

“神秘主義”可以從斯克里亞賓的作品演繹中得到展現。高拂曉對斯克里亞賓的鋼琴演奏展開研究,指出斯氏在左手演奏方面開發的炫麗技巧、在小場合演出的個人偏好、俄國風格的演奏傳統、舞臺表演的紳士風度及演奏中的“飛翔”動作都為他的“神秘主義”增添了神秘色彩[8]。李賀澄梓也從演奏角度出發,強調了演奏斯氏作品中應有的演奏心理和即時性,很好地剖析了演奏作品時的學理和心理[16]。其實,如何展現“神秘主義”是學者們喜愛討論的話題,此類論述主要集中于學位論文之中。例如,劉玥梳理斯克里亞賓五首《圓舞曲》,深入探究“神秘和弦”在作品中的運用。她從柱式和弦、琶音和弦和分解和弦這三種和弦形態展開論證,分類描述不同和弦帶來的效果,以展現出不同和弦所具有的“神秘體驗”[17]。三位學者雖然都從作品演奏展開研究,但是研究方向和目的并不相同。他們從斯克里亞賓的作品本身、肢體動作、思想文化、喜惡偏好等方面呈現出“神秘主義”在作品中的表現,為理解斯克里亞賓的演奏提供了理論參考。

4 結語

梳理前人研究,可清晰地看出我國學者圍繞“神秘和弦”研究的聚焦范圍。他們從不同的角度和視野對其進行闡述,為更好地理解和運用“神秘和弦”提供了多種思路和方法。在學術不斷繁榮發展的今天,這些極具價值的文章拓展了研究的深度和寬度,使更多的研究思路被挖掘,更多的研究視角被發現,更多的研究方法被使用。但也不難看出,前人將更多注意力投注在厘清“神秘和弦”與其他類型和弦的關系上,也都將“神秘和弦”與斯克里亞賓綁定起來,較少提到其他作曲家對此和弦的運用,容易導致“神秘和弦”研究的單一化。此外,盡管我國學者不斷求索20世紀現代音樂技法和藝術理念,但是少有文章將該和弦的運用擴展至我國音樂創作的理論研究之中。當前,有關“神秘和弦”的研究不斷深入,筆者相信未來會有更多高標準、多層次、新視野的學術文章隨之涌現。

參考文獻:

[1] 汪成用.“神秘主義者”斯克里亞賓及其和聲手法淺釋[J].音樂藝術,1982(1):34-47.

[2] 胡向陽.特殊和弦的誕生及其繁衍:斯克里亞賓晚期和聲剖析[J].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02(1):24-30.

[3] 胡向陽.斯克里亞賓晚期和聲的構成方法:“復合”與“復制”[J].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1997(4):30-32.

[4] 胡向陽.“神秘和弦”生成的和聲關系及和聲張力[J].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20(2):110-118,167.

[5] 周偉.多思維,多角度的審視:斯克里亞賓“神秘和弦”[J].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2014,33(1):125-128.

[6] 王文.斯克里亞賓晚期五首鋼琴奏鳴曲和聲手法研究[J].中國音樂學,2008(1):138-144.

[7] 宋莉莉.橫看成嶺側成峰:對斯克里亞賓“神秘和弦”的歷史審視[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05(1):

53-58.

[8] 高拂曉.神秘主義:斯克里亞賓鋼琴作品及表演的美學問題[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15(4):14-26.

[9] 繆天瑞.歐洲音樂的和聲發展述要(下)[J].中國音樂學,2002(1):5-24.

[10] ?!つ咂?涅高茲談藝錄[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277.

[11] 杜珊.斯克里亞賓《#f小調鋼琴協奏曲》創作特征探究[J].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2014,33(4):111-114.

[12] 閻冰.簡析斯克里亞賓《第十鋼琴奏鳴曲》[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16,34(2):119-121.

[13] 劉學嚴.斯克里亞賓晚期鋼琴奏鳴曲的和聲特色:探秘“神秘和聲”的巔峰之作[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08(4):25-41.

[14] 徐平力.銜接傳統 探求未來:斯克里亞賓交響詩《普羅米修斯》音樂分析[J].中國音樂,2011(2):152-160.

[15] 孫威.狂人的“謎”思:以鋼琴作品為例析斯克里亞賓的神秘主義音樂[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14,32(4):147-150.

[16] 李賀澄梓.琴鍵中的永恒:談斯克里亞賓鋼琴奏鳴曲演奏的幾個瞬間[J].音樂天地(音樂創作版),2020(12):46-49.

[17] 劉玥.斯克里亞賓《圓舞曲》Op.38的文本特征及演奏技法研究[D].武漢:武漢音樂學院,2019.

作者簡介:邱旭玲(1999—),女,福建南平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音樂學。

猜你喜歡
神秘主義
西方漢學界關于莊子哲學之神秘主義性質的論辯
博托·施特勞斯《大與小》中的神秘主義色彩
論賈平凹小說中的神秘敘事
解讀《時代》關鍵詞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