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國際教育需求分析與改進策略

2022-05-30 23:57安娜鄭越洋滕珺李詩琴
世界教育信息 2022年7期
關鍵詞:國際教育研究生教育

安娜 鄭越洋 滕珺 李詩琴

摘? ?要:國際教育是培養創新性頂尖人才、促進高等教育質量提升和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內容。對B大學151名教育學研究生的國際教育現狀、需求及滿意度進行調查發現,不同年級與學位類型的學生在需求上存在顯著差異,研究生對已有國際化教學活動的形式、數量和深度,國際交流項目的層次和范圍以及校園文化環境建設提出更高要求,高?,F有的外語與非外語課程在目標、內容與評價手段的國際化水平上有待提升。鑒于此,高校應充分考慮學生需求,推進國際教育進一步精細化、具體化、差異化,通過完善現有國際化課程體系,拓展國際化教學活動形式并增強學生參與,創新管理、激勵與服務機制,建設國際化校園文化環境等方式促進研究生國際教育的發展。

關鍵詞:國際教育 研究生教育 教育學專業

一、問題的提出

隨著我國教育對外開放的進一步深化,研究生教育國際化已經被提升到國家戰略層面?!秾W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十三五”規劃》提出,要不斷擴大研究生教育國際競爭優勢,加快培養一批具有國際視野與跨文化交流能力、通曉國際規則、能夠參與國際事務和國際競爭的高層次專門人才。[1]時任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在全國研究生教育質量工作會議中指出,新時期研究生教育的核心任務是提高質量,促進內涵發展,為此要不斷提高研究生教育國際化水平。[2]

簡·奈特(Jane Knight)認為,國際化是把國際的、跨文化的或者全球性的維度融入教育的目的、功能及提供方式中去[3]。顧明遠認為,國際教育包括使受教育者獲得理解國際問題所必需的語言、能力、觀念和態度[4];羅伯特·漢威(Robert Hanvey)認為國際教育旨在使人提高理解自身所處的世界并做出有效判斷的能力,這種能力可以使人認識到自身追求的利益與世界上其他人之間的關系[5]。國際教育以增進國際理解為目的,國際理解是在改善全人類福祉的行為準則下,認識與理解跨文化的人類關系的復雜性,并在和平的國際秩序下調整現有的秩序以促進更美好的人類生活[6]??梢哉f,盡管“國際”這一概念包含理解上的多元主義[7],但學者對國際教育的定義都指出了其在促進公民意識培養、推動不同國家公民之間的相互理解、維護世界和平中的重要作用[8]。

目前,國際教育在國際組織、政府部門、學校等不同主體的實踐下形成了多樣化形式。作為實施國際教育的重要機構,高??梢酝ㄟ^制定微觀的項目策略與組織策略對受教育者進行國際化培養,其中項目策略包括提升學業活動、課外活動、學術研究合作的國際化水平,搭建國內或國際合作伙伴關系,組織策略包括提高領導、執行、服務與人力資源管理的國際化水平[9]。在具體的國際化要素上,顧明遠認為高等教育國際化的主要表現為:加強外語教學,增設有關國際問題的課程、專業和系科;進行廣泛的人員國際交流;進行教育和學術的跨國合作[10];陳昌貴等通過實證研究建立了評估我國研究型大學國際化水平的五類指標,包括戰略規劃與組織機構、人員構成與交流、教學與科學研究、相關條件與設施以及成果交流[11]??傮w而言,盡管不同學者在推動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措施與側重點上觀點有所差異,但都認同課程與教學變革、人員跨境交流、學術交流與合作、資源與環境的國際化是高等學校國際教育內容的主要維度。

近年來,國內大學以促進國際理解為目標,不斷深入開展多種形式的國際教育。與此同時,如何提高國際教育的質量與實效性已經成為學術界研究的重點問題,且已有學者通過理論分析與實證研究就如何完善高校國際教育體系做出了探索[12][13][14][15]。事實上,作為學生動機產生的原因和維持行為的動力,需求對學生主動參與國際教育起著重要作用,只有把外界供給和學生需求結合起來,才能系統地探索提高國際教育質量的途徑與方法。

教育學被視為需要推動全球傳播與獲得國際認同的學科[16],各大高校的教育學研究生培養方案中也明確提出了學生需要具備國際視野的要求[17][18]。因此,以教育學碩士研究生為研究對象,調查其國際教育的現狀與需求具有代表性和重要意義。本研究選擇了教育學科排名處于全國領先地位的B大學作為案例,對其教育學研究生的國際教育需求與滿意度進行調查。B大學為我國教育部直屬“雙一流”A類重點大學,其教育學科是全國最早設立教育學碩士、博士學位授權點的學科之一,位列教育部第四輪學科評估A+類,在世界范圍內享有盛譽。同時學校與學院高度重視國際化人才培養,在教育全過程中滲透國際化維度,強調學生國際視野和跨文化溝通能力的養成。

綜上所述,本研究以研究生教育為切入點,選取大學國際化辦學中廣泛提及的課程教學、人員資源流動、資源環境三個指標,從外語課程(主要指學習英語或其他語言的課程)、非外語課程、國際化教學活動和國際化校園文化環境四個維度出發,重點探究教育學專業研究生國際教育的需求和滿意度。

二、研究設計與實施

(一)研究對象

本調查研究的對象為B大學教育學碩士研究生,共收回問卷173份,其中有效問卷151份。樣本涵蓋B大學教育學部下屬的13個學院不同性別、年級、學位類型、生源地和家庭年收入的碩士研究生(見圖1),樣本具有代表性和隨機性。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問卷調查與半結構化訪談相結合的方法,在參考國內外國際教育評估指標與需求分析成熟量表的基礎上,結合本研究的目的與B大學實際情況編制預測試問卷,并進行了30人左右的預調查。對預調查問卷進行項目分析、信效度分析,專家審查后剔除了表意不清、不必要與重復性的題目,形成正式問卷。正式調查問卷包括兩部分。第一部分是學生基本信息,以封閉式問題從性別、年級、學院、學位類型、生源地、家庭年收入等方面全方位了解學生的基本信息。第二部分是學生國際教育需求現狀及滿意度。從外語課程、非外語類國際化課程、國際化教學活動和國際化校園文化環境四個維度,以選擇題和量表題相結合的形式進行調查。

為保證調查的可靠性與有效性,對問卷進行了信效度分析。內部一致性信度(internal consistency reliability)分析結果顯示,該問卷的克隆巴赫系數(Cronbachs α)為0.832,具有較高的內部穩定性與一致性。采用探索性因素分析(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EFA)中的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對問卷的結構性效度(construct validity)進行分析,結果顯示問卷總體KMO①(Kaiser-Meyer-Olkin檢驗)值為0.906,Barrletts球形檢驗卡方值為5257.526,自由度為1035,檢驗概率值為0.000,達到顯著水平,證明問卷非常適合進行因子分析。采用正交方差最大法進行因子旋轉,提取了五個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累計解釋率為51.022%,可以代表分析因子的大部分信息,證明問卷結構效度良好。根據結果,將五個因素分別命名為外語課程功能滿意度、非外語類課程教學過程與功能滿意度、國際交流功能滿意度、校園文化環境國際化滿意度和總體滿意度。

(三)研究過程

問卷和訪談進行的時間為2019年9—10月。通過問卷星平臺發放電子問卷,回收有效問卷151份,回收率為87.3%。問卷調查前后,在遵循樣本可獲取原則的基礎上,采用目的性抽樣與滾雪球抽樣的方法選擇訪談對象,選取的研究生盡可能覆蓋案例大學教育學部各院系、年級與學位類型,最終共選取8名教育學部的碩士研究生和1名教育學部國際交流與合作辦公室的教師進行半結構化訪談?;厥盏膯柧聿捎肧PSS 18.0進行數據分析,對訪談數據則按相同主題進行歸納和總結分析。

三、研究結果與分析

(一)對外語課程的需求

總體而言,教育學碩士研究生對外語課程帶來的學習收獲呈現中等偏上水平的滿意度,以五等級形式表示其滿意程度,各項平均值在3.17~3.95之間波動。其中,均值最高的兩項為“擴寬了國際視野”(3.95)和“提高了閱讀與理解英語學術文獻的能力”(3.85),均值最低的兩項為“提高了批判性思維能力”(3.44)和“增強了自身對中華民族文化的認同感與歸屬感”(3.17),對這兩項表示“非常贊同”和“贊同”的學生分別占樣本總數的50.4%和32.4%(見圖2)。這說明B大學在外語課程教學中對研究生批判性思維、民族文化認同感的培養上還不夠充分。在知識經濟時代,批判性思維是推動知識社會前進的主要動力。[19]經合組織也在報告中將批判性思維列入21世紀學生必須掌握的十大核心技能之一。[20]民族文化身份認同是在多元、復雜的文化環境中找到明確的自我定位和自身不可替代的價值優勢的根基,是自信、積極地與他人溝通、合作以開展工作的基礎。[21]因此,在當前全球化背景下,有必要在外語課程的設計上強化對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教育、民族文化認同感的培養。

調查發現,樣本學生對外語課程提高其閱讀外文學術文獻、外語寫作與口語交流的能力的認同感分別為74.2%、61.6%、57.7%,依次遞減,可見學生對于外語課程實際應用的效果總體評價一般,寫作與交流能力的培養需要進一步強化。此外,分析發現,不同學位類型的學生在外語課程提高“用英語進行學術寫作的能力”上有顯著差異,學術型碩士的滿意度明顯高于專業型碩士(見表1),說明B大學在專業學位研究生的英語學術寫作能力的培養上還有待加強。

(二)對非外語課程的需求

1.對課程內容的需求

總體來看,國際化非外語課程的主要內容是“探討其他國家的教育實踐”,72.7%的樣本學生選擇此項,選擇其他內容的人數比率均低于40%(見圖3)。其中,僅有20.5%的樣本學生選擇了“涵蓋一個國家以上的區域研究”,說明B大學非常缺乏區域研究相關課程,無法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僅有6.6%的樣本學生選擇了“為學生未來從事特定的國際化職業而制定的課程”,可見B校面向學生開放的聚焦國際化職業素養培養的課程較少。然而,學生對該課程的需求卻并不低,通過訪談發現,B大學曾為研究生開設過“國際組織理論與實務”一課,旨在通過學習國際組織的性質、目標與工作,讓學生了解主要國際組織的背景信息和工作內容,以及中國在當今世界全球治理中的參與情況。該課程受到了學生較高的評價,如受訪學生談到,盡管自己未來可能未必會前往國際組織任職,但是這種課程可以開拓視野并幫助自己樹立全球公民的身份認同。由此可見,教育學碩士研究生對國際化職業導向的課程需求較高。

2.對教學方式的需求

總體上看,教育學樣本學生對非外語課程教學過程的滿意度呈現中等以上水平,各項平均值都在3.29~3.97之間波動。其中,均值最高的是“經常使用合作學習的方式”(3.97),而對“課程目標和評價明顯包括跨文化交流的內容和技能”(3.44)、“采用國外原版教材或其中譯本作為教材或參考書目”(3.43)和“對學生評價采用國際標準或慣例”(3.29)這三項的滿意度相對偏低(見圖4)。這說明B大學在課程目標、學生評價的國際化程度上還有待加強。

3.對師生國際化水平的需求

在非外語類課程的師生國際化水平方面,樣本學生對“任課教師有出國經歷”的滿意度得分均值為4.22,說明滿意度在中等程度以上,對“與外國學生在課程學習期間進行交流”(3.00)和“部分或全部課程由外教授課”(2.93)的滿意度得分均值則偏低,對此兩項表示“非常贊同”和“贊同”的研究生分別占樣本總數的38.4%和36.4%(見圖5)。前者可能是因為學校把中國學生與留學生分在不同的住宿區域以及不同的班級,使得中外學生之間交流機會少。正如受訪者L同學所表示的“我沒有參加過國際化的校園活動,我也不知道我們學校有沒有類似的活動”“學校給我一種‘我們(中國學生)是我們,他們(留學生)是他們的感覺,沒有一種特別融合的氛圍”。A同學也談到“其實留學生非常希望能和中國學生有更多的交流,能交更多中國朋友,但是由于住宿和日常上課都是分開管理,他們沒有很多機會和中國學生進行學術或生活上的交流”。后者可能是外籍教師數量或學生選課的偏好造成的。正如在訪談中,T同學提到由于學校開設的外教課不太多,而且對外教授課的具體情況不了解,有畏懼心理,學生會避開外教教授的課程。另外,在非外語課程“部分或全部由外教授課”上,不同學位類型的學生呈現出一定的差異,學術型碩士對此項滿意的比例高于專業型碩士(見表2),可見學校為專業型碩士安排的外籍教師數量有所欠缺。

4.對國際化課程效果的需求

在非外語課程給學生帶來的收獲方面,總體上看,樣本學生滿意度水平呈中等以上,各項平均值都在3.48~3.77之間波動。其中,均值最高的是“拓寬了國際視野”(3.77),最低的兩項是“提高了跨文化交流與國際合作能力”(3.52)和“提高了語言水平”(3.48)。不過,對各項收獲表示“非常贊同”和“贊同”的樣本學生占比都超過樣本總數的50%(見圖6)。這表明樣本學生對非外語課程提高跨文化交流與國際合作能力、語言水平的需求較高。另外,在非外語課程“提高了民族文化認同感”上,不同學位類型學生體現出差異,61.3%的學術型碩士生對此表示滿意,僅31.5%的專業型碩士生對此表示滿意(見表2),說明在對國際化課程提高民族文化認同感方面專業型研究生比學術型研究生的需求更大。

(三)對國際教學活動的需求

1.對國際化活動種類的需求

在境內國際交流方面,樣本學生主要參與過“境內舉辦的國際會議、論壇、培訓等”,有78.8%的樣本學生選擇此項;少數學生參加過境內國際組織實習,占總樣本數的11.9%(見圖7)。原因主要有兩方面:一是學生不了解參與國際組織實習的渠道,二是學生自身能力或經濟條件有欠缺。另外,不同年級學生在對“參加境內舉辦的國際會議、論壇、培訓”的需求上有顯著差異,研二和研三的學生對此項活動的需求較高,研一學生需求較低(見表3)。由此可見,學生對此項活動的需求隨年級的上升而增長。

在國際化學術活動方面,有51.7%的樣本學生參加過以國際問題為主題的講座、論壇、培訓、會議等。而參與國際性問題或國際合作的課題研究(27.8%)和在以國際性問題為主題的會議上作報告(13.9%)的樣本學生比率偏低(見圖8)。另外,不同年級學生在“參與國際性問題或國際合作的課題研究”上有顯著差異,研三學生對此項活動的參與度較高,研二和研一的學生則較低(見表3)。

在境外學習交流方面,樣本學生主要參加過短期項目,有70.83%的樣本學生選擇此項。其他的交流形式按選擇的人數比率由多到少依次是交換生(31.25%),參加國際會議、論壇或培訓(25%),境外實習項目(4.16%)和單項訪學項目(2.08%),對聯合培養項目則沒有需求(0%)(見圖9)。通過訪談還發現,部分學生認為,在合作院校的區域分布與層次上,B大學有較多中日韓交流項目,但是與歐美高校合作的項目相對較少,希望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多與相同層次的學校交流的機會。

另外,不同年級的學生在參與各項境外學習交流上都有顯著差異(見表3),在“短期項目”(時間不足一學期)、“交換生項目”“參加國際會議、論壇或培訓”等活動中,研三學生的參與度較高,研二和研一學生相對較低?!熬惩鈱嵙曧椖俊焙汀皢雾椩L學項目”(一學期及以上)等活動,只有研二學生參與。

2.對國際化活動效果的需求

在國際交流經歷給學生帶來的收獲方面,總體上看,樣本學生對此呈現出中等以上水平的滿意度,各項平均值在3.58~3.91之間波動。其中,均值最高的是“拓寬了國際視野”(3.91),最低的是“提高了批判性思維能力”(3.58)。對各項收獲表示“非常滿意”和“滿意”的研究生都超過了樣本總數的50%(見圖10)。

通過訪談發現,大多數學生參加短期出國交流項目的目的是“了解他國飲食、教育、社會等方面的文化”“拓寬視野”“理解其他國家的教育制度”等,這些目標基本都實現。訪談中不少學生認為短期項目提供的課程內容深度不夠。例如,Y同學表示他參加的暑期項目中,部分課程內容零散,基本沒有涉及到深層思維的課程內容,甚至還沒有國內認真備課的教師講得好。X同學在訪談中也表示,在他參加的短期項目中,對方院校安排了很多講座,種類過于繁多,雖然能給學生帶來多種體驗,但對于研究生來說,課程內容不用覆蓋那么廣,應該更深入一些,聚焦一個話題或者主題進行深入學習和討論,走馬觀花式的學習方式不能提高學生的學術能力和國際化能力。與此同時,學生對與國際學者和國際學生針對學術問題進行深層次交流的需求較強。如Y同學表示,學生日常與國際學者的交流局限于聽講座,而在跨國交流項目中不同國家的學生之間也缺乏交流機會。因此,在國際教育交流活動中,高校需要為學生提供更多深入交流的機會,并在活動內容的設計和實施上做出調整,如采取合作科研等形式。此外,分析發現,不同生源地研究生對國際交流帶來的收獲在“增強了國際意識與全球意識”方面的滿意度有所差異,城市學生的滿意度高于鄉鎮和農村的學生(見表4)。

3.對國際交流項目管理與服務的需求

在對B大學國際交流合作辦公室的H老師訪談后發現,B大學為學生參加境外國際交流項目提供的管理與服務主要包括:校方和學院努力爭取與其他國家或地區高校開展項目合作,為學生盡可能多地提供交流機會;向學生提供有關國際交流機會的通知信息;在學生出境學習之前舉行行前會,交代注意事項和進行安全教育;為學生出境交流提供資助;叮囑學生及時進行項目總結等。在訪談中,多數學生表示對目前學校在國際交流項目的宣傳方式不太滿意。目前,B大學對國際交流項目的宣傳形式主要是官網公示和消息通知,并利用各年級、各班級的微信、QQ進行消息擴散,但有些信息學生們還是可能錯過。正如Z同學在訪談中所言,“如果同學們不把這個消息發到群里,我也不會去看學校的官網,所以我覺得學校在宣傳上還是需要加強的”。在部門管理方面,L同學表示希望學校能加強部門間的溝通,簡化出境交流辦理手續的流程;在報名條件方面,C同學表示學??梢赃m當降低交流項目的報名門檻,讓更多學生有機會參選等;在出境交流資助方面,Y同學提到B大學對學生的資助都是“一刀切”,不論家庭貧富情況,都按照統一標準實行補助,缺乏彈性。

(四)對校園文化環境的需求

在校園文化環境方面,總體上看,樣本學生對此呈現出中等以上水平的滿意度,各項平均值在3.03~3.71之間波動。其中,均值最高的是“學生、教師、科研、管理人員的國際化意識和觀念濃厚”(3.71)。對學校各類設施的國際化、參加過的國際文化主題活動和與外國學生在校園活動中交流表示“非常滿意”和“滿意”的學生比率均低于50%(見圖11)。訪談發現,大部分學生對于B大學精神文化環境的國際化程度較為滿意,但是在物質文化環境上,與世界一流大學相比,B大學的建筑風格相對傳統,內部設施現代化程度不高。如L同學表示,“我們的校園既不能給人一種百年老校的感覺,也不能給人一種十分現代的感覺,文化氛圍不太濃厚”。分析發現,不同年級的學生對校園文化環境中“參加過以國際文化為主題的活動”方面滿意度有所差異,研二和研三年級學生的滿意度高于研一學生(見表5)。

總體評價從1到5,分數越高表示評價越好。在管理與服務體系、形式和數量三方面,打分在3分及以上的學生分別占總樣本數的88.74%、92.72%和91.39%(見圖12),這表明教樣本學生對B大學國際教育現狀總體滿意度較高。

四、研究結論與建議

總體來看,B大學教育學碩士研究生參與國際教育的動機主要是職業發展、個人興趣、豐富生活這三方面,參與國際教育的困難主要是外語水平不高和經濟能力不足。學生充分認識到國際化教育的作用,但校園文化環境建設未能滿足學生的國際化需求,同時,特定種類的課程和國際化教學方式需要增加,國際化教育交流活動的深度有待提高,學校的管理與服務體系需要進一步完善。

(一)加強外語教學,提升教學國際化水平

B大學在外語課程教學中,對學生批判性思維訓練和民族文化認同感與歸屬感的培養有待加強;外語教學的實用性有待提高。為提高雙語教學質量,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在外語教學中加強中西方文化的比較和融合,幫助研究生正確認識本民族文化與異國文化之間的異同,在文化交流中培養研究生的批判意識,啟發學生的文化自覺,增強研究生的民族文化自信;二是在實踐教學中,應更加強調對研究生外語聽、說、寫、譯能力的培養,鼓勵學生用外語進行學術交流與寫作,使外語成為研究生參與國際活動的推力。

(二)完善國際化課程體系,改進教學方式

在非外語課程的內容方面,B大學教育學研究生對探討當前國際問題的歷史淵源、涵蓋一個國家以上的區域研究和為學生未來從事特定的國際化職業而制定的課程的需求較高。同時,學生對課程能培養學生跨文化能力與國際合作能力、提高語言水平也有一定的需求。因此,高校要通過多種途徑推進課程體系的國際化建設。一是開設專門的國際教育課程,如開設以國際化職業為導向的課程和區域教育課程,以使研究生意識到國家之間的相互聯系。二是增加碩士研究生專業課程內容的國際維度,提升學生對本專業國際發展趨勢的了解、對跨國知識的認識、對跨國溝通技能的掌握度等,在促進學生把握本專業最新發展動態的基礎上,較好地適應國際化競爭環境。三是開設國際化短期課程,由于時間與教學目的限制,這類課程內容往往直奔前沿問題,不僅可以使研究生接觸到多元化的學者,而且對于拓寬碩士研究生學術視野、增強其前沿意識具有積極作用。四是通過制定明確的標準評選雙語課程教師、安排歸國留學人員承擔雙語課程和選派教師出國專修雙語教學等形式,提高教師的雙語教學能力。

在非外語課程的教學方式上,樣本學生對課程目標和評價、教材和參考書目、學生評價標準的國際化程度提出了較高的需求。因此,要進一步強化課程目標的國際化,更新教師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式。例如,采用雙語教學模式,有效利用國外優質的教育資源,在課程評價中明確體現跨文化交流的內容,采用綜合性的考核方法對研究生進行評價。

(三)開展豐富多樣的國際教育交流活動

在國際化教學活動方面,B大學存在以下問題。第一,研究生參加境內國際組織實習的機會和次數較少,這可能是學生不了解參與國際組織實習的渠道,以及自身能力和經濟條件不足造成的;第二,研究生在以國際性問題為主題的會議上作報告的比例較低;第三,B大學現有的短期交流項目存在課程內容的深度不夠、講座種類過于繁多等問題;第四,境外合作院校的區域分布與院校辦學水平與B大學不匹配,研究生希望能有更多與同層次歐美高校合作的項目。對此,高校應不斷豐富現有的國際教育活動的數量與內容,同時不斷拓展國際教育新形式。為研究生提供更多參加國際會議、境內國際組織實習和境外實習的機會,鼓勵研究生參與國際會議并展示自己的學術成果。在今后的國際教育交流活動中,高校需要為研究生提供更多深入交流的機會,并在活動內容的設計和實施上做調整。例如,以跨國科研合作項目為載體的國際教育,是推動研究生深度參與國際教育的重要形式。高??梢灾鲃訉ふ遗c國外高校合作的機會,同時積極支持師生參加其他高?;蚨噙吅献鞯膰H科研計劃,不斷拓展合作領域,與國外高校建立起穩定的科研合作及學生合作培養的關系。此外,當前高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還未充分重視研究生的國際化學習實踐,尤其是在海外的學習實踐。大部分研究生的實驗教學、畢業設計和專業實踐往往局限于國內的實驗室、企業,導致研究內容常常難以與國際前沿相聯系。對此,高校應重視研究生的學習體驗,以學生需求為導向,不斷調整與優化現有國際教育的內容與形式,加強研究生國際化學習實踐。

(四)加強跨文化交流,營造國際化的校園環境

在校園文化環境方面,多數樣本學生對B大學文化環境的國際化程度較為滿意,但是訪談發現,學生認為B大學建筑風格相對傳統,內部設施現代化程度不高。高校應該為研究生的學習和生活提供更加積極、便利、健康的環境。例如,提高校園建筑、教學設備和生活設施的現代化程度;為學生提供廣泛的外文文獻資源;在正式會議及校園活動中,對特定人員的稱呼、地址的表述與機構的縮寫等都應考慮其國際性;為提高留學生的認同感、歸屬感和交際信心,校園環境設置中應更多使用符合國際慣例的指向表達。

盡管B大學在為外國留學生提供生活條件方面已有明顯改善,如新建或改造外國留學生宿舍、增加休閑娛樂設施、修建專門的留學生食堂等,但校內的中國學生與留學生的住宿和日常上課都是分開管理,中外學生的接觸受限,交流機會少。對此,高??梢蕴峁└嗟臋C會讓中外學生交流,例如,開展外國留學生與本國學生“結對子”活動,學生們通過學習、交流,互相了解彼國的文化;學校也可以在大型的節日舉辦聯誼活動,讓留學生更好地融入到校園日?;顒又?。

(五)提升高校國際教育的管理與服務水平

在國際教育的管理與服務方面,訪談發現,B大學樣本學生對外教授課程的參與度較低,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教學資源浪費。同時,B大學對于國際化交流活動的宣傳力度有待提高,很多較為被動的學生對參加國際活動,如國際研討會、國際交流項目等的積極性不高。對此,首先,高校應提高對外籍教師授課課程的宣傳力度,如列出有關課程清單并配以簡要說明,讓研究生獲悉該課程的內容、教學與評價方式等,提高學生在此類課程上的參與度,避免國際教育資源的浪費。其次,高校在舉辦國際活動時,應利用各種渠道給予學生及時充分的資訊。在出境交流項目方面,高校的宣傳不僅要停留在消息通知層面,還可以提供更多形式,如用大型海報將一定時間階段內的一系列國際項目和活動一覽表展示出來,給有意向的研究生提供一個系統索引。再次,針對同一個交流項目舉辦分享會,由參與過的學生分享其經歷和經驗,讓有意向的學生能更全面、詳細地了解項目內容,提前做好準備工作。同時,加強項目后期的反饋,如展示參與過項目的學生總結,讓學生對于各項目的了解更加生動具體。高校也可以定期對研究生做出國意向調查,為有意向出國交流的研究生建立專門的交流群,使大家能更集中、有效地獲取此類信息。最后,在研究生國際交流項目資助方面,為減輕學生的經濟負擔,高??梢约哟筚Y金支持,根據學生的不同經濟狀況提供彈性與差異化的國際資助補貼。

注釋:

①KMO(Kaiser-Meyer-Olkin)是用于比較觀測變量之間的相關系數和偏相關系數的一個指標,其值越逼近1,表明對這些變量進行因子分析的效果越好。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關于印發《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十三五”規劃》的通知[EB/OL].(2017-01-17)[2020-03-06].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s7065/201701/t20170120_ 295344.html.

[2]劉延東.在全國研究生教育質量工作會議暨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三十一次會議上的講話[EB/OL].(2014-11-05)[2020-03-06].http://www.moe.gov.cn/jyb_xwfb/moe_176/201501/t20150105_182734.html.

[3]KNIGHT J. Updated definition of internationalization[J]. Inter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2015(33):2-3.

[4][10]顧明遠.教育大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958-1209.

[5]HANVEY R G. An attainable global perspective[J]. Theory into practice, 1982,21(3):162-167.

[6]UNESCO.Desirability of adopting an international instrument on education for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 co-operation and peace[R]. Paris:General Conference of UNESCO,18th Session,1974:23.

[7]SIMANDIRAKI A.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and cultural heritage: alliance or antagonism?[J]. Journal of research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2006, 5(1):35-56.

[8]CAMBRIDGE J,THOMPSON J. Internationalism and globalization as contexts for international education[J]. Compare: a journal of comparative and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2004,34(2):161-175.

[9]KNIGHT J. Internationalization: concepts, complexities and challenges[M].Dordrecht: Srpinger, 2007:207-222.

[11]陳昌貴,曾滿超,文東茅,等.中國研究型大學國際化調查及評估指標構建[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9,7(4):116-135,190-191.

[12]劉翠瓊,馬履一.國家公派研究生項目情況的調查研究——以北京林業大學為個案[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0(10):22-24.

[13]胡亦武.基于描述性統計分析的大學資助國際化項目的實證研究[J].云南財經大學學報,2009,25(3):149-153.

[14]史康.基于POA的研究生國際學術交流英語教學實證研究——以海南大學為例[J].教育學術月刊,2018(12):101-108.

[15]余荔.海歸教師是否促進了高等教育國際化——基于“2014中國大學教師調查”的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8,39(8):66-76.

[16]李政濤,文娟.教育學中國話語體系的世界貢獻與國際認同[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18,16(3):62-72,188.

[17]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 2016 版教育學研究生培養方案[EB/OL].(2016-07-19)[2020-03-16].https://fe.bnu.edu.cn/html/002/1/201607/27135.shtml.

[18]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部. 華東師范教育學部學術型碩士研究生培養方案[EB/OL].(2019-12-12)[2020-03-16].http://www.ed.ecnu.edu.cn/?p=26575.

[19]鐘啟泉.“批判性思維”及其教學[J].全球教育展望,2002(1):34-38.

[20]滕珺,喬鶴,沈蕾娜.未來國際教育會怎么發展[N].中國教育報,2016-07-15(11).

[21]滕珺,杜曉燕.經合組織《PISA全球勝任力框架》述評[J].外國教育研究,2018(12):100-111.

編輯 王亭亭? ?校對 朱婷婷

猜你喜歡
國際教育研究生教育
中西教育之鑒:論新東方邁格森全球公民培養模式
論案例教學法在漢語國際教育教學中的應用
美國中小學國際教育研究
研究生教育管理中的問題分析及對策研究
MOOC在研究生教育中的應用探究
美國高校數字傳媒專業研究生教育調查分析
中國高校數字傳媒專業研究生教育調查分析
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職業性的缺失與對策研究
高??蒲袌F隊與研究生創新人才培養研究
高中生留學預科類國際教育課程的互聯網及教育模式創新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