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應用型本科院校信息類專業國際化人才教學模式改革與實踐

2022-05-30 03:54邢曉雙錢進李慧
電腦知識與技術 2022年31期
關鍵詞:教學模式改革應用型本科國際化

邢曉雙 錢進 李慧

摘要:該文以江蘇省應用型本科高校中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軟件工程專業、物聯網工程專業、數據科學與大數據專業為原型,從應用型本科院校信息類專業特點、國際化人才教學模式的現狀、思路、目標、舉措、改革實踐以及改革經驗總結等方面分析研究了國際化人才教學模式改革與實踐的成果,提出了“三體系協同”的國際化人才教學模式改革方案,旨在進一步為應用型本科院校信息類專業國際化人才教學模式改革做出貢獻。

關鍵詞:應用型本科;國際化;教學模式改革

中圖分類號:TP311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22)31-0164-03

1 應用型本科院校信息類專業特點

在新工科背景下,應用型本科院校相對于其他綜合性大學,更加注重學生應用實踐能力的培養[1]。應用型本科院校學生在了解一定理論知識、掌握一定創新能力的基礎上,通過更加豐富的實驗課程、更大強度的實踐訓練,有機會掌握更好實踐能力[2]。應用型本科院校中的信息類專業作為“互聯網+”時代的重要的工科專業,更是注重應用能力的培養[3]。信息類專業通常包括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物聯網工程專業、通信工程專業、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專業等。

信息類專業課程具有軟硬兼修的特點。如表1所示,主要課程包括單片機原理及應用、傳感器原理及應用、嵌入式系統與設計等硬件課程以及C程序設計、Java程序設計、Python程序設計等軟件課程。其中單片機原理及應用、嵌入式系統與設計等課程通常為核心課程。選修課程包括算法設計與分析、機器學習等,根據學生的興趣及擇業方向,學生可以按需選擇。

信息類專業課程資源具有更新迭代較快的特點。通常信息類專業課程在MOOC、智慧樹等平臺均有單片機原理及應用、傳感器原理及應用、嵌入式系統與設計等課程的線上資源,江蘇省也建設有“一流線上課程”“省級微課”“虛擬仿真課程”等線上資源,但信息類專業有別于其他專業的是,信息類技術更新迭代較快,相關課程資源基本上三年就會更新一輪,部分課程一年就會更新一輪。

信息類專業實驗室具有軟件偏多的特點。擁有信息類專業的高校通常建設有嵌入式系統實驗室、虛擬仿真實驗室、網絡實驗室等實驗室,主要硬件實驗儀器包括傳感器套件、虛擬仿真平臺、網絡攻防實驗平臺等設備。學生用得最多的是普通機房。但信息類專業普通機房其實并不普通,看似機房中只有服務器和電腦,實際上在軟件層面都會涉及C、Java、MySQL等軟件的學習使用。因此高校在建設信息類專業時不光要考慮硬件的投入,也要考慮軟件的投入。

信息類專業具有學生創新創業競賽豐富的特點。在國家級競賽目錄中,ACM國際大學生程序設計大賽、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嵌入式專題競賽、全國大學生智能車競賽等競賽主要參賽學生為信息類專業學生,“互聯網+”“挑戰杯”等競賽更是融合了信息類專業知識。因此學生創新創業能力能夠得到較好的鍛煉。

信息類專業具有學生就業較好的特點。在我國近五年的本科學生就業統計中,工科專業畢業生的收入相對于其他專業有一定優勢,信息類專業的學生就業收入優勢更加凸顯。在“互聯網+”時代,新基建等產業不斷在信息技術加持下不斷迭代,信息類專業人才就業前景將繼續保持優勢。

信息類專業具有國際化前景廣闊的特點。國際化專業建設接軌江蘇省國際化品牌專業建設項目,通過開展國際化合作,實現融合新技術、新理念、新能力和新產業,有效開闊學生國際化視野,了解國際先進技術,有效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2 國際化人才教學模式的現狀與基礎

江蘇省應用型本科院校通常具有較長的辦學歷史,相關學校均建設有省級一流專業。以信息類專業中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為例,江蘇省省內高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一流專業建設點共31個,信息類專業建設得到了省教育廳及各高校的高度重視[4-5]。教學方面,各應用型本科院校在省級一流課程建設、省級在線開放課程建設、省級高校重點教材建設、省級教學改革項目建設、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建設、省級重點實驗室建設、省級工程中心建設等方面均有較大投入,這為國際化人才教學模式改革奠定了不錯的基礎。

但是現有的國際化人才教學模式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例如,傳統的國際化專業存在課程教學內容單一的問題,實踐能力培養不足;傳統的國際化專業存在教學資源單一的問題,雙語資源建設不足;傳統的國際化專業存在教學模式單一的問題,學生自主學習意愿不足;傳統的國際化專業存在學生評價體系單一的問題,學生綜合能力評價不全面。

針對人才教學模式的現狀中的優勢與不足,本文提出“國際化三體系協同”信息化專業國際化人才教學模式改革方案,旨在進一步為應用型本科院校信息類專業國際化人才教學模式改革提供思路。

3 國際化人才培養的思路和目標

國際化人才培養,在江蘇省國際化品牌專業建設項目的引領下,在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省級重點實驗室、省級工程中心等平臺的支撐下,結合各高校所在地方產業特色和支撐政策,以“雙語雙能型”國際化實踐教學團隊為支撐,以“強國際融合改課程,強國際創新變訓練,強國際協同創支持”的實踐能力培養體系建設理念為指導,構建“國際化實踐課程體系、國際化實踐訓練體系、國際化實踐支持體系”三個體系協同作用形成合力的信息類專業人才實踐能力培養模式,在思想道德、認知、設計、創新和職業等層面提升學生職業道德、工匠精神、解決復雜問題能力、創新實踐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工程規范和實踐經驗等,最終實現國際化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如圖1所示。

4 國際化人才教學模式改革舉措

國際化人才教學模式改革主要舉措是以“國際化實踐課程體系、國際化實踐訓練體系、國際化實踐支持體系”三個體系協作形成合力,推進國際化人才教學模式改革與實踐。

國際化實踐課程體系方面,應用省級重點教改課題研究成果,強化學科交叉融合,改革實踐課程體系,構建 “基礎國際化平臺課程、學科方向國際化課程、融合應用國際化課程”三段國際化實踐課程體系。整合多專業學科基礎實驗課程,組成基礎平臺實驗課程群;優化各專業的專業實踐課程,組成學科方向實驗實訓課程群;融合多學科創新課程開發,組成融合應用實驗實訓課程群。

國際化實踐訓練體系方面,以省級教改課題研究成果為基礎,強化創新能力培養,變革實踐訓練方式,構建了“國際化規劃、國際化實施、國際化參與”的三化實踐訓練體系。通過系統的競賽和訓練,提高各級學生國際競賽和項目參與率。分層次遞進式國際化學科技能競賽、創新訓練項目、創新創業大賽。

國際化實踐支持體系方面,結合教育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強化國際化校地校企協同,創新實踐支持體系,構建了“國際協同機制、國際共建模式、國際育人格局”三維實踐支持體系,對實踐課程教學和實踐訓練提供全方位支持。從國外學校參與人才培養的國際化人才培養項目,到合作培養國外學校所需骨干人才的定向虛擬班,再到與國外學校聯合培養創新人才的聯合創新實驗室的建設,探索多種國際化共建模式。

5 國際化人才教學模式改革實踐

國際化人才教學模式改革實踐中需要政策支持和經費保障。高校根據教育部印發的《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教育部《來華留學生高等教育質量規范(試行)》(教外[2018]50號)、《關于做好新時期教育對外開放工作的實施意見》《留學江蘇行動計劃》《江蘇省教育廳關于申請江蘇政府留學獎學金》等文件,對高校教師出國研修、留學生招生培養建立政策性制度文件[6]。

信息類相關專業在學校政策的基礎上也需制定學生短期訪學、學分認定、留學生培養、中外共建課程等的資助制度。相關專業按照校際協議、經學校選拔赴境內外高校進行交流學習的具有本科高校學籍的全日制普通本科生進行學分認定和經費減免。信息類相關專業對來校接受學歷教育的來華留學生進行獎學金資助,并對各方面表現優秀學習的來華留學生進行獎勵。同時強化教學責任意識,保障留學生教學質量,保證教學任務的順利進行。高校需積極拓展多元化人才培養途徑,充分利用境外高水平大學的優質教育資源,培養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創新型、應用型、具有國際視野的人才。此外在國際化人才教學模式改革實踐還要注重國際化師資隊伍培養、國際化學生視野培養以及國際化創新能力培養。

國際化師資隊伍培養。為加強國際化師資隊伍建設,信息類專業需充分利用省市、學校人才引進培養政策,重點實施國際化聚英計劃、育英計劃、勵英計劃。聚英計劃:引進具有國際化水平高層次人才,參與教學科研以及學科規劃與建設工作。育英計劃:加強教師國際化培養,鼓勵教師參加國際化放學交流,鼓勵教師與國外高校聯合開展課程建設和科學研究。勵英計劃:突出品德、能力、業績、貢獻、國際化評價導向,科學制定考核標準,發揮業績考核激勵導向作用。

國際化學生視野培養。國際化人才培養中,關注學生下述知識、素質和能力的培養,包括:思想政治和意識形態的教育,讓學生擁有健康的心理素質,能經受多元文化的沖擊,在做國際化人才的同時保持自身的人格和國格;培養學生開闊的國際化視野和積極的創新意識;培養學生全面掌握本專業的國際化知識;培養學生熟悉掌握學習和生活中的國際慣例;培養學生擁有良好的跨文化溝通能力;培養學生靈活運用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國際化創新能力培養。鼓勵專業教師學生參加國際、境外訪學,鼓勵專業教師與國外研究人員合作開展研究、發表研究成果,鼓勵專業教師參加學術會議,交流學術成果。

6 國際化人才教學模式改革經驗總結

國際化人才教學模式改革通常需要四年以上實踐。相關專業將在服務國家戰略需求的基礎上從國際化教學科研師資隊伍、國際化人才培養、國際化一流課程建設、國際化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等四個方面著力打造省內一流、國內有顯著影響力、特色鮮明的應用型品牌專業。如圖2所示,具體而言:

課程建設方面,建設期內將本專業基礎課和專業骨干課用雙語、外語授課的課程數占比提高至20%,主編參編出版外文、雙語教材。深化國際化課程體系改革,積極順應外語、雙語教學這一高等教育變革趨勢,全面開展外語、雙語課程和教材建設,出臺政策,每一門課程給予教學工作量系數支持。

師資隊伍方面,建設期內提高擁有六個月以上國外工作或學歷教師比例至40%以上,引進外籍教師。主要舉措包括加大宣傳力度,開拓更多更高層次的項目平臺,主動及時提供相關咨詢服務,鼓勵更多青年教師參與海外交流,將海外經歷納入人才引進評分標準。

學術交流方面,建設期內對接高端外籍專家開展學術講座,主辦或承辦國際會議,參加國際會議。主要舉措包括從專業建設經費中劃塊支持青年教師學術交流,并將學術交流成果納入年終績效考核,為主辦或承辦國際會議的團隊提供經費支持。

人才培養方面,結合正在申請的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建設期內開始中外合作辦學招生,中外合作辦學學生數占比提高至20%,學分互認學生數占比提高至5%,累計留學生數突破50人,專業學生參加國際學科競賽突破10人。全面落實學校國際合作人才培育的各項任務,教學、學工、科研三條展現一體化推進國際合作工作。

參考文獻:

[1] 黃澤文.“新工科”課程思政的時代蘊涵與發展路徑[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47(3):162-168.

[2] 吳學松.應用型本科院校創新創業教育現狀、問題與對策[J].教育與職業,2020(5):56-61.

[3] 賓志燕,李煒,吳璨.信息技術類專業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J].產業創新研究,2021(20):148-150.

[4] 張晞,顧永安,張根華.地方應用型高校一流本科專業推進策略——基于江蘇20所高校特色專業建設的調研[J].中國高??萍?,2019(11):58-61.

[5] 華興夏,黃凱南,楊豐政.“雙一流”背景下我國高校品牌專業建設績效研究——以“江蘇高校品牌專業建設工程”為例[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9,39(30):3-5.

[6] 劉方林.“一帶一路”視域下邊境學校外籍學生跨境學習體驗研究——以云南為例[J].河南科技學院學報,2022,42(8):1-9.

【通聯編輯:梁書】

收稿日期:2022-05-12

基金項目:泰州學院教學改革項目:新工科視域下地方高校信息類專業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實踐;泰州學院2021年教學改革項(2021JGB25) :5G+虛擬仿真智慧教育在本科生創新應用能力培養中的探索與實踐

作者簡介:邢曉雙(1987—) ,女,山東煙臺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為物聯網通信、實踐教學;錢進(1989—) ,男,江蘇泰州人,講師,博士,研究方向為車聯網、實踐教學;李慧(1991—) ,女,江西上饒人,講師,博士,研究方向為邊緣計算、安全與隱私保護。

猜你喜歡
教學模式改革應用型本科國際化
聚焦港口國際化
人民幣國際化十年紀
網絡新應用環境下JavaWeb課程教學改革研究
家居空間設計項目化教學模式改革的國際比較研究
基于微課的高職藝術設計類專業教學模式改革
應用型本科院校高等數學課程建設改革
地方新建本科高校轉型發展的探索與實踐
直銷企業國際化并不難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