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街道空間美學一以田子坊改造為例

2022-05-30 10:48楊子豪
設計 2022年17期
關鍵詞:空間形態設計美學

楊子豪

關鍵詞:外部空間設計 街道空間 設計美學 行為引導 空間形態

中圖分類號:J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069(2022)09-0044-03

引言

田子坊的街道空間可以分為主道路、次道路、小道,不同的街道空間形態擁擠程度是不一樣的,“從組成原因的視角上看,街道空間則應歸為線形空間,既擁有聯動的特性,又具有與持續的特點,既是一種以街道為基礎水平延伸的空間,又是一種以兩側立面來界定的三維空間”。[1]具體可從建筑的高度、建筑之間的距離、鋪設的材質以及人群的交往行為等層面進行分析,其街道空間環境的改善方式可以通過合理的空間劃分、交往行為、秩序化和行為引導層面對環境進行疏通。因此,文章將從田子坊的街道空間出發,試圖將蘆原義信的外部空間理論納入其中,用其中經典的十分之一理論反證田子坊的街道空間,并找出問題,根據外部空間的交往行為從而對田子坊的街道空間提出新的設計觀點。

一、空間形態概述

“空間基本上是由一個物體同感覺它的人之間產生的相互關系所形成的,這一相互關系主要是根據視覺確定的,但作為建筑空間考慮時,則與嗅覺、聽覺、觸覺都有關,即使是同一空間,根據風、雨、日照的情況,有時印象也大為不同”。[2]蘆原義信對空間觀念的思考并不是局部的考慮具有實體概念的建筑上,而是依據感覺空間的人作出的一種思考,而人又是做出交往行徑的自發主體。比如:在戶外這樣一種周圍沒有任何建筑物的環境中,以一個人為中心,呈發散式角度分布一群人,因此它們構成的便是緊湊型的圍合空間,等到以某個人為中心的其他人散去,這一圍合空間也就不存在了。也就是說,空間的概念并不能局限于具體的物來定義,就像蘆原蘆義信所說的,“捏土造器,其器的本質也不再是土,在它之中也形成了無的空間,但設計者在塑造這種無的空間時 ,土做為材料是必須的”。[2]而對于街道空間來說,在分析空間時考慮的因素不僅只有封閉式形成的建筑本體,此外還必須考慮到街道與空間的關系、及街道是怎樣形成的?因素有哪些?

街道是剖析空間很關鍵的因素,街道的型式是受建筑形狀而產生的。以西方建筑為例,歐洲的建筑大多都是以石頭堆砌為主流,他們的房屋都是依著街道而建,歐式建筑窗和門的開口是直接建在簡單的外墻之上的,“歐式建筑將內部空間與外部空間相融合,形成推窗便是街景的特有風格,從空間領域來講,這是內部空間和外部空間互相融合和滲透的一種秩序”。[3]

因此,街道空間的組成是和圍合其建筑還有建筑間的寬度相關的,但在構成街道空間的諸要素中建筑雖占主要地位,鋪裝材料、人、植物也是影響街道空間的輔助因素。

二、外部空間分析法

(一)尺度

建筑的表現手法是各樣的,簡要可分群落式的,也可以是孤立的。在《外部空間設計》中,設計者用建筑高度(H)與鄰幢間距(D)間的關連討論空間尺度問題。如果建筑作為孤立的形式存在,建筑的性質就會以雕刻式或是紀念碑式的形式存在。如果兩個建筑坐落一起,那么這兩個建筑之間就會產生封閉性空間,且可相互干擾。當建筑1(H)與兩幢建筑之間的距離(D)=1為空間測量標準,就會發生D/H<1和D/H>1的空間關系。D/H=1即是舒適空間關系的轉折點。當D/H<1時,空間距離就會逐漸縮小,形成緊湊型的空間,面積相對較小,人與人之間的感受也會更為親密,如果快要接近零界點的時候,人與人之間就會產生壓迫感;當D/H>1時,則兩者之間的距離會越來越大,形成遠距離感?!袄缱呃鹊木嚯x以及其采光效果等多方面的因素,都對走廊的的寬度上的視覺感有著相當大影響作用,一般來說,長度越長、采光越不好、并且走廊兩側有房間或者是有墻壁的過道,在設計的時候都應該將其走廊寬度加寬一些,或者采取變換走廊長短的設計手法進行處理,避免走廊出現又長又窄、采光不足的情況,影響了視覺的效果也容易造成心理的不適”。[4]

田子坊的巷道從主巷道、次巷道、小巷道的建筑寬度通過估算依次為約4米、3米、2米。若建筑之間的寬度為4米,旁邊的建筑高度為2.8米,依據D/H>1的尺度分析,主巷道的空間屬于舒適空間;若建筑之間的寬度為3米,依據D/H>1的尺度分析,次巷道的空間屬于舒適空間;若建筑之間的寬度為2米,依據D/H<1的尺度分析,小巷道的空間屬于壓迫空間。

因此,如果空間尺度比逐漸小于1時,再這樣的空間里,分析的元素就不止包含人,也應該將空間中的材料,街道布置,門窗、座椅、建筑形式納入考慮范圍。

(二)“十分之一理論”

根據上述從尺度的方法來分析空間,外部空間能選用內部空間的8到10倍的尺度作為設計外部空間的分析方法,這類設計方式稱為“十分之一理論”。舉例來講,日本的“四張半榻榻米文學”是符合完美的空間尺度。作者將榻榻米一邊的長度為2.7算,將這一尺寸擴大到8—10倍,如此空間增加后的尺寸便是21.6—27米的外部空間應有的合理范圍。21.6—27這個尺度又剛好符合人與人之間剛好看清對方面孔的距離也就是21.34—24.38的距離廣度。例如:蘆原義信在《外部空間設計》一書中提到“卡米洛希特做了有關廣場大小的論述,他認為廣場寬度的最小尺寸和主要建筑物的高度是相等的,最大的寬度不能超過建筑物高度的2倍,按照理論分析,如果尺度過小,建筑之間就會相互干涉”。[2]

田子坊按照不同商鋪的類型,其面積大小也不同,因此,街道空間的形態也分為舒適、壓迫等不同程度的空間感受。在這樣的尺度中,街道空間形態又可分為陰角空間、陽角空間、運動空間、停滯空間。田子坊街道的空地區域為正方形,在區域周邊被道路包圍形成“井”字形,道路外側為建筑,整個空間被建筑圍繞,因為空地周邊存在道路,不是完整閉合空間,因此也包含了“陽角”空間。建筑中如有凹陷區域,則又會產生出“陰角”空間。

舉例來說,在兩側街道中都有單開門的聯排式建筑,當商戶的門窗打開后,就形成了內外聯動的統一秩序,將兩側商戶的四角聯系起來,再考慮到人可能會因為某一個感興趣的店面而停留,這時,四角圍合起來就形成了一個半封閉空間和停滯空間和可運動空間互相融合的一個復雜性空間(這里的可運動空間是指并不是經過這里所有的人都會停滯,也并不是都會“向前”,所以稱為可運動空間),在這種彈性空間里,店面內外若相互流通,停滯空間也將不存在,如果店面只有一個窗口,內部空間不可進入,這時停滯空間是存在的。在這相連接的4點空間里,還有陽角/陰角空間,陽角空間相較陰角空間來說,更能維持外部空間設計的自主性,陰角空間是會給人一種被包圍的庭院式感受,陽角空間則是相對獨立的外部空間,如果將這4點圍合空間中劃出中間的空地區域,并向四周縮減,然后換上與周邊不同的材質,那么在視覺感受上,也是建立空間秩序的有效方式,如圖1。

三、田子坊街道空間形態分析

(一)空間類型

田子坊作為商業街區最成功的案例,空間中不同的單元模型包括獨棟型、院落型、混合型、線性型、環形、網絡型等。街道空間既包括陰角空間也包括陽角空間,在陰角空間和陽角空間中又有運動空間和停滯空間。

以泰康路210弄為例,將整條街定義為不同的空間形態,圖紙最下方黃色部分是門戶開間,兩幢建筑門戶的四點可以圍合成半封閉式空間+陽角空間+停滯空間/運動空間。在這個空間里可以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門戶可進入,另一種是門戶不可進入,但是兩種情況都可以達到內外聯動的統一秩序。當門戶可進入的情況下,停滯空間是不存在的,在此空間片區的設計表現上就可只注意運動空間。如果門戶不可進入,例如奶茶店之類,這時停滯空間就是存在的,那么在這段空間的設計手法上就要考慮使用空間行為引導來避免人流量大、交通堵塞、人員踩踏等不必要因素。

(二)空間要素

街道空間形態的各異造就了不同的空間要素,空間要素作為空間形態的必要組成部分在街道空間設計起到的作用也是不同的。每一種空間可以通過自身元素進行設計方法解決相應的問題。在田子坊的空間要素主要歸為:基礎設施建設、綠植景觀、引流要素。

1.基礎設施建設:基礎設施建設包含指向標、路燈、座椅、垃圾桶等元素。在街道空間中這些元素的布置方式應該充分考慮到人流量、人們當前的運動狀態、交往方式,應做好每一種可能發生的準備,方便人群正常流通;路燈或是指向標、綠植可以結合形成創意點引導人群流向。

2.綠植景觀:綠植恰到好處的應用可以設計成垂直性空間將空間劃分為動區和靜區,也可做隔斷使用,不僅可以起到空氣凈化的作用、也可為停滯的人群提供休息處。

3.引流要素:引流的處理是針對人群擁擠程度做出的“看不見”的設計,具體可包括“向心型空間”和“鏈帶型空間”,“向心性空間”主要是依據部分群體的活躍程度設計的一種空間;“鏈帶型空間具有較強的流動性,多沿著街道周邊分布”。[7](圖2、3)

四、街道空間設計優化策略

(一)設置空間環境距離

商業街的橫街存有由鄰接建筑群間的空間覆蓋面積引致的街道變窄問題,如何在有限的街道空間里將功能、美感、個體感受相融合是改善街道空間的必要手段。不同交往方式、交往行徑構成的空間也是各異的,此種空間的特性也會因交往形式的改變而變化。通過分析田子坊的門店類別,觀察人們的動作,駐足習慣,交互行為,能夠界定為運動空間或是停滯空間。在街道空間中的自發行為可以有散步、或是向某個地方移動,或是門前排隊買食物。停滯空間中的自發行為可以是靜坐休息,等人、交談飲食、眺望景色等。經由前述分析推出交往形式是影響空間的重要因素。因此,可根據交往方式設計空間環境距離改善街道空間環境距離。

1.垂直高差綠化設施:當人們在靜坐時,需要的是一個相對獨立或是半封閉的空間狀態,我們可以將這一空間進行高低處理,通過高差產生新的環境空間。在不同高差的環境中,人們依舊需要交往,這時通過材料的選用可以在感覺上拉開空間距離,材質可以選用植物覆蓋、石階抬樓或是設置循環水源。植物可以選擇草坪作為地皮,這樣的綠色設計在狹窄的街道里可以緩解擁擠緊張的空間氛圍,也可以選用較為低矮的灌木叢,作為分隔休息區和運動區的隔斷,如果再配合循環水源設置流進綠色空間中,還可以起到凈化空氣的作用;若將石階作為臺面形成高差,根據石頭的物理性質來看,會隨著空間的冷暖改變石材本身的熱度。且更與街道空間的石磚相契合。

2.模塊化分割空間:外部空間設計必定與該空間的實際功用為依托,確定了某一空間人們的交往行為,最終定義這塊空間的性質來進行設計?!澳K在空間中并不只是作為單獨功能使用,更可以當作是容納功能的載體,它可以包含多種功能形式,又可以滿足使用者將來的需求”。[5]運動空間的人流較為大,突發事件不穩定,人多時極易引起踩踏。因此,運動空間可以根據交往方式進行“區域性”劃分,這種區域性空間作為一個包容空間,如果適當將這種空間垂直或者橫向抬高或者下沉分割,也是利用空間模塊化劃分空間距離的一種方式。比如:街道一角擺滿了桌椅,人們在這塊區域社交,或靜坐觀賞,或飲酒洽談。當我們確定了這樣的交往方式,就可以使用磚或者其他材質作為隔斷,根據人身高的尺度,在道路的中央或者兩側建立“墻”,這堵墻可以做成斜坡狀,由高到低,此起彼伏,形成半封閉的陰角空間,斜坡上可以設置器皿擺放處,既可滿足交往方式,也提高了空間利用率,也可以將空間秩序化。

(二)設置多功能型的空間模式

在外部空間設計中,可將空間形態分為:“外部-半外部-或半內部-內部,公用-半公用-半公共用的-私用的,多數集合的-中數集合的-少數集合的,嘈雜的-娛樂的-中間型的-寧靜的-藝術的,動的-體育性的-中間性的-靜的-文化的”。[2]以田子坊主巷道泰康路210弄為例,在這條巷道中有些空間是共用的,這種在設計外部空間的情況時,就不能只考慮單一空間的設計方法,要將空間結合起來選擇多功能的設計方法。具體設計方法如下:

1.利用材質結合高差設計劃分:通過不同的材質劃分出外部或者內部、多數集合少數集合等視覺感的空間,再將商鋪道路和供行人行走的干道區分開;或者利用綠化功能在商鋪的兩側種植灌木叢,再結合創意性的座椅與植物相結合形成綠色階梯。這樣從視覺走向和功能安排兩方面進行設計,可以有效地將人群自動化分,等待者既可以坐在階梯上,也可以滿足街道空間綠化過程。像在一些封閉店面可以排隊等候,兩側的植被也自動形成隔斷將外部空間和半外部空間區分開。這種劃分干道的方式“可以在商業性道路兩側形成疏密有致的街道旁側空間,同時也可以減少人群嘈雜聲音,通過圍合的空間可以有聚集性作用,凝聚商業氛圍感”。

2.功能融合劃分:在街道這種狹窄空間內,外部與內部空間聯合緊密,這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空間的使用率,因此,可以將空間的功能進行融合。比如:在外部空間設置導視牌的地方,可以結合樹池,將導視牌插入到樹池中,也可以設計水循環系統,將導視牌和綠植的結合設計為街道特色,并將導視牌串聯以此吸引行者從內部到外部、從多數集合到少數集合的空間流動,減少人群的擁擠程度?!爱斠粋€空間的多種功能重疊在一起,每一部分的功能都會試圖把空間重疊部分劃分到自己的區域,他們之間相互作用又不會破壞各自的屬性?!盵6]

(三)設置引導性、交互性的空間模式

1.引導性的“向心型空間”模式:邊緣效應:是行為學家德克通過分析研究發現,空曠的場地比如廣場、或者是沙漠這樣的地方,邊緣地區往往是人們無意識的第一選擇,而空間的中心位置因為缺乏安全感往往沒有人選。通過分析街道過往人群在所處空間的心里感受,選擇合適的空間在邊緣處設計桌椅板凳等元素。比如在一個較可能發生停滯行為動作的空間里,在邊緣設置桌椅不僅不會起到空間引導作用,反而還會造成交通堵塞和踩踏事故;相反,在一個完全可能發生運動行為的空間里,豐富邊緣效應,會起到疏通空間的作用,而且還會合理分配人員流向。這類行為是順理成章的空間設計導向行徑??梢栽?1的空間距離中,應該考慮更改以人為主體的自變量,更改的手段可以使用向心型空間,通過在節點處設置休息空間、等候區、娛樂活動等設施,將人群集聚于此,從空間設計上將人群從用于停滯空間的區域帶向節點處(結點處是指類似于中世紀建筑的核心區域)。

2.交互性的“鏈帶型空間”模式[7] :喚醒效應:布萊恩在1927年提出的一個新概念,他指出當人在一個復雜陌生的環境中可以表現出更的濃厚的興趣,換言之,不確定的空間因素能夠引發人的欲望,拉動人去探尋新事物。喚醒效應是人的行為、心理受到了刺激引導的主要因素之一。在相對復雜的空間環境里可以選擇空曠或者是過渡空間使用“喚醒效應”,具體做法可以是在這種節點空間中設計引人注目的圖示或者是節目,由于空間問題和周圍生活居民的情況來看,不能夠設立吸引人的表演式節目,但是可以利用無聲多媒體或者是燈光之類的顯示屏根據紅外人體感應器分時段播放,也就是說靠紅外人體感應測出人體在哪一個空間聚集較密集,哪一個空間聚集人較少,然后通過“喚醒效應”控制人的流動方向,此時,人在看到相比目前所處空間狀態更有吸引力的地方,喚醒效應就能發揮作用。這樣在道路連接處或是在較大空間的節點處區域設置互動或是增加一些設施就可以發揮“鏈帶型空間”的作用。

結語

借助閱讀有關書籍,搜集史料,剖析研究田子坊的空間形態,了解了現有空間型態所存在的問題,從建筑高度到建筑之間的距離、由鋪裝材質到空間功能劃分,這些都是影響街道空間舒適性的因素。綜上所述,從狹窄空間的交往行為分析或者從空間的功能劃分以及行為引導上做出改變,都可以將擁擠的街道空間環境變得舒暢。本文總結了影響街道空間舒適性的因素,為以后研究空間美學的發展提供參考。

猜你喜歡
空間形態設計美學
淺析現代平面設計中的設計美學原理
澧水流域傳統城鎮街巷的空間形態文化
日常行為下的湖湘村落問題
設計倫理與現代設計美學的構建
論設計美學在動畫中的價值體現
唐代銅鏡中的設計美學初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