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設計史論課程思政改革理論與實踐研究

2022-05-30 21:56張媛
設計 2022年18期
關鍵詞:教學成果理論研究教學研究

張媛

關鍵詞:課程思政 設計史論課 教學研究 理論研究 教學成果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069(2022)09-0113-03

引言

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各類課程都要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1]。在此之后,課程思政的教育理念被正式提出。近年來,教育部發布了《新時代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建設規定》對高校的思政建設及對教師隊伍的建設提出了明確的指示。2020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提出了相關更具體的課程思政理念與要求。

在這種背景下,各校、各專業、各門課程展開了積極的探索,力求按照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來系統構建“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育人格局,將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最終達到立德樹人的根本目的[2]。

阮勁梅提出藝術設計作為綜合性很強的一門學科,涉及范圍極廣,主要涉及到文化、社會學和美學、經濟、市場、科技等多個領域[3]。作為普通高等本科院校的設計史論課程建設,如何在此環境下順勢發展,是一線教師值得思考的問題。本文將在課程思政研究的最新成果及其他課程改革的經驗基礎上,分別從設計史論課程思政改革的理論及實踐兩個方面展開探討和總結。

一、新時代推進設計史論課程思政改革的理論研究

課程思政改革是新時代高校落實好“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客觀要求,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大戰略舉措。設計史論課作為設計專業重要的基礎課,其理論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在設計專業中,設計史論課不是某一門具體的課程,而是一類課程的總和,包括現代設計史、中外工藝美術史、中外繪畫史、建筑史、服裝史等多門課程。這類課程共同的目的旨在提高學生的專業素養及美育素養,進而影響學生的設計觀、文化觀,延伸學生設計的深度與廣度,因此對其理論研究具有一般指導價值,另外,只有做好相關理論研究才能明確思政改革的方向,并為實踐提供理論指導。

(一)設計史論課程思政及其特點研究

課程思政是一種先進的教育理念,與思政課程具有明顯的區別。思政課程是指在高校普遍開設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有具體的課程設置。而課程思政是一種教育理念,可以與專業課程相結合,在具體的課程中充分發揮各科的教育能動性、主動性,將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一起,相互補充、共同發展,從而達到立德樹人的根本目的。復旦大學教授高國希曾經指出:不應將“思政教育”狹隘的理解為“思想政治教育”,而是有著更廣泛的內涵,主要可以歸結為家國情懷、個人品格和科學觀等(如圖1所示)。

設計史論此類課程目標主要以課程內容所涉及的工業設計史、工藝美術史、建筑史、平面史等多個設計史論領域為依托,以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為主要研究方法,堅持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科學研究方法,培養學生理性的分析能力;在分析結構上采取縱橫相交的方式進行對比分析和研究,培養學生全面、整體看問題的基本能力,避免片面、極端的思維方法。從分析典型作品中得出這一時期或某個人物作品設計特點,引導學生形成自己的看法及完整的分析思路,并進一步鼓勵學生在專業特殊發展規律學習的基礎上摸索一般事物發展規律,提高學生的知識分析能力及邏輯思辨能力;設計史論課程中會提到中外各種優秀的設計案例及作品,在分析這些作品的基礎上,樹立學生正確的美感觀念,這是設計專業學生著重需要培養的方面,并且在吸取這些優秀作品設計精華的基礎上形成自己的設計風格;在設計史論課中有眾多設計精妙的中國作品,由此為契機展開介紹出現此類作品的歷史原因、社會特點等,從而讓學生了解我國優秀的文化作品,提高學生的文化歸屬感、增強文化自信心。

在擴展和完善設計類學生知識結構體系的基礎上,培養學生分析設計的能力和理論評價能力,進而完成學生思維、應用能力的價值塑造。改變學生重技能、輕思想、重專業、輕素養的現狀,改變理念淡薄、實踐弱化、課堂教學單一的教學模式,切實做到“三位一體”,即在傳播知識的基礎上,加強學生美學素養能力的培養,最終達到學生應用、創新自我價值塑造的目的。

(二)明確設計史論課程思政建設的新時代要求

《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提出:美育是審美教育、情操教育、心靈教育,也是豐富想象力和培養創新意識的教育,能提升審美素養、陶冶情操、溫潤心靈、激發創新創造活力。由于設計專業的特殊性,設計專業中的很多課程都可以歸結為對學生的美育培養。設計史論課程就是其中典型的美育課程,迫切需要緊跟國家號召,加快課程思政的建設。

一方面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還充斥著各種錯誤理念的設計和糟糕、浮夸的設計作品,向人們傳遞錯誤的設計概念,嚴重影響人們的審美,如一些城市大樓的設計,由于設計審美的錯誤認知,打著宣傳傳統文化的口號,卻是對傳統美學的扭曲和誤解(如圖2所示)。設計出的作品不倫不類,嚴重影響大眾的審美情趣,是一件十分危險的事情。這種問題僅靠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解決不了的,因此具有重要美育作用的設計史論課急需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共同承擔起立德樹人的責任與使命,美化我們的生活環境、凈化我們的心靈。

另一方面,設計史論課程不僅僅局限于“美育”教育方面,還應開展相應的“德育”教育,如面對日益惡化的自然環境,人們越來越了解到與自然共生的重要性,因此設計的角色不應只局限在如何把作品更好地服務于人和更好地傳達我們的文化,更應該深刻反思環境與人的關系、設計與環境的關系等。另外,其自身所特有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沒有得到充分挖掘,其自身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也沒有得到充分體現。在這一背景下,設計史論課程需要通過課程思政進一步加強自身課程建設,以滿足新時代對設計史論課程提出的新要求。如通過中國傳統文化元素融入課程設計傳輸愛國主義精神;課程設計綜合考慮社會、環境、可持續發展傳輸社會責任感;設計過程中注意遵守行業規范傳輸職業道德觀[4]。

(三)充分發揮設計史論課程思政建設的優勢

以作者所在學校為例,設計史論課中比較重要的一門課程《現代設計史》,其作為我校工業設計專業的學科基礎課,從2012版大綱開始一直作為專業必修課,在2017版大綱的調整中最為重要的變化就是把之前的課時從32課時提高到了64課時,體現了學院對該課程的重視;在2019版的新大綱課程目標中加強了對學生實踐、分析能力以及價值塑造的培養,在考核中加大了對過程性評定的考核,并提出了新形勢下新教學技術的引入等。

首先,從內容上:本課程以工業設計史為主要內容,并涉及到建筑、平面等多個設計領域。內容涵蓋整個中外人類社會設計文明的歷史,涉及到藝術史、科學技術史等諸多領域,可以看出從內容設置的目的上就是為了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及藝術修養,對思政教學中所要求的個人品格方面的培養完全吻合。同時在《現代設計史》的前兩章中涉及到國內外工藝美術階段的優秀作品,我國的工藝時期作品從科學性、美觀性、實用性等各個方面都體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將使學生認識到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提高學生的文化自信。在課程中加入對設計實踐環節的設置,如果只是簡單、單一的理論學生,學生勢必不會對其中的細節和應用掌握牢固,因此在64課時中設置了28節的實踐環節,通過讓學生制作設計具有傳統紋樣、造型特點的作品,使學生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并在實踐中牢固了對理論的認識(如圖3所示)。

再次,從理論方法上:本課程主要以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研究方法講授人類設計歷史的發展、變化,內容以產品為主,并涉及到建筑、平面設計、服裝設計等領域,體量龐雜。采取縱橫相交的方式進行分析、研究,以時間發展為研究主線,同時對各個時期不同地區和不同流派進行橫向分析和比較,既關注到點,又關注到線和面。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研究方法作為一種科學的研究方法,將有助于樹立學生的科學認識論和方法論,與課程思政中所提倡的科學觀的建立相吻合。

最后,從課程的成果上來看:課程的作業等形式多種多樣,除了傳統的理論考試,又加入了讓學生對某一開放性命題的設計表達及即興演講等形式。如在教學改革后開放性設計命題有“如何用材料、技法等,清晰的表現出釉上彩及釉下彩的區別”“新藝術、裝飾藝術主義、現代主義者眼中的秋葉”等,這些多種多樣的課堂成果形式可以有效地鍛煉學生的思維、推斷等能力,這也與思政教育的想法也不謀而合。

二、設計史論課程思政改革的具體實踐措施

(一)課程思政的教學手段

在多年的教學摸索過程中發現,設計史論課最容易出現的教學問題有以下幾個方面:1.學生習慣于將史論課程與專業課程區別對待,在學習過程中不自覺的將兩種課程割裂開來,不能與其他非史論體系的課程建立起有效的聯系;2.學生知識積累明顯,但應用能力、思維能力依舊欠缺,價值塑造成果不明顯;3.學生積極性未被全部挖掘,被動學習現象比較普遍,思維方式沒有發生根本變化。

以上羅列的一些教育問題是本類課程思政教學改革要重點解決的問題。以上問題從根本上說是課程內容設置的個性化、能力培養、價值塑造不足的一種體現。為此針對以上不足,提出:1.知識傳授方面。加強對思政教學設計后,在提高學生的文化歸屬感、增強文化自信心方面有了較大提升,另外,在設計史論這種以理論知識講授為主的課程中加入了設計實踐環節,加強了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聯系,知識體系更為融會貫通;2.能力培養方面。通過參觀博物館等途徑,加強對事物開放式的理解。此環節使學生調動自己更多知識,以更寬廣的視域來看待他們原本只停留在知識層面的問題,也能提高他們解決實際問題方面的能力;3.價值塑造方面。從本專業學生特點出發,針對性的進行學生學情分析,有的放矢開展專業課思政,提升學生對專業、自我價值的認識。課程模式發生變化,把“老師講、學生聽”轉換為“學生想、學生問、老師答”,翻轉課堂。課堂內容應把一定比例的傳統講授內容,轉換為討論、辯論等形式,改變學生單純知識積累,培養學生明辨性思維、辯證性思維及創造性思維等能力的培養。發揮線下課程主戰場優勢,打破沉默、煥發生機。

以上具體教學改革的實踐措施較有效的改變了之前學生重技能、輕思想、重專業、輕素養的現狀,以及理念淡薄、實踐弱化、課堂教學單一的教學模式。在傳播知識的基礎上,除了加強學生美學素養能力的培養外,也培養了學生實踐能力及獨立的思考能力,從而達到了學生應用、創新自我價值塑造的目的。

(二)課程思政課堂建設計劃

設計史論課程思政課堂建設主要劃分為三個階段。首先對課程內容可增加或加強課程思政部分進行整理,把適合思政教育的部分系統化;在系統化整理的基礎上,細化每一個知識點,探討網格化布置思政教育的可能性;確定出完整的思政教育方案及細節(如圖4所示)。

整理出具有一般普遍意義的規律,對本人的其他相關課程如工藝美術史、現代設計發展與鑒賞等提供借鑒,對藝術專業其他史論類課程提供借鑒、對相關文科類課程的思政教學提供借鑒。

(三)課程思政階段性成果展示

調整教學的內容,使其跟當今的設計趨勢聯系起來,增加當今的設計思想和設計案例,把古與今相結合、把不熟悉的與熟悉的相結合,改變課堂的節奏,增加學生的興趣。在課后訓練中從簡到難布置作業,如先讓學生進行資料整理,在整理的基礎上發現本質,然后再應用到設計實踐中。在設計實踐的訓練中也要講究循序漸進,最初布置的訓練以平面訓練為主,接著尋找一個元素進行立體化設計,最終形成一個完整的產品[5]。以本校設計史論課程《工藝美術史》為例,在課程中開展與課程相關實踐課題6項,包括以“制作一款或一系列文創產品實物”為主題的設計實踐等,這些實踐課題使本課與其他課程如設計表現技法、設計構成、計算機平面設計等緊密的聯系起來,并且有效地內化了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吸收。以下是本校學生部分作品見圖5。另外為了充分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利用課外時間開設班級設計史論課程讀書角,有能力和精力的學生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設計史論書籍進行自主閱讀,整理出讀書筆記按比例計入平時成績,解決一部分學生在課堂上“吃不飽”的問題,也體現了個性化教學的思路。

課程思政改革以來,不僅讓學習主體——學生收獲頗多,對教師的提升也是非常巨大的,在不斷的改革嘗試中,使得教師擴充了自己的知識儲備,充分調動了教師的教學積極性,改變了幾年不變的教學模式,并且也收獲了很多肯定和贊美,這是一場學生和教師雙贏的教學改革。

結論

專業課是課程思政改革的核心,需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滲透到整體教學與實踐訓練的全過程中,全面、深入地挖掘專業課程中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有效資源[6]。在新時代課程思政教育理念影響下,高校必須改變只注重專業能力培養的教學模式,應該在課堂上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開展適合本專業、本課程的課程思政改革,從立德樹人本質要求出發,站在國家意識形態戰略高度,將課程思政貫穿整個高等教育教學環節。

在國家倡導重視美育的大環境下,設計史論課作為美育的具體領域,應該發揮專業課程作用,切實參照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意見要求,在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及藝術修養的基礎上、加強課程思政改革,加強史論課與其他課程的聯系,從而提高學生設計實踐能力、用設計理論指導設計實踐,分享我國優秀的設計成果,探討設計作品背后的故事,提高學生的文化歸屬感、增強文化自信心,為培養新時代社會主義接班人做出努力。

在實踐的過程中受到個人理論水平、能力的限制,還有很多有待完善及改變的地方,今后在課程的教學設置及排布上要更加符合當代學生的思維方式,與時俱進把課程思政理念進一步做好。

猜你喜歡
教學成果理論研究教學研究
高中數學教學研究
注重教學成果轉化,拓展習主席系列重要講話精神“三進入”的實效性
服裝 CAD一體化教學課題論述
淺析我國競技健美操研究現狀與趨勢
中學生數學學習方式創新研究
生態翻譯學研究簡述
基于移動互聯網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美術手工課教學中的紙材拓展應用探討
交替傳譯中聽記平衡教學研究
語文課堂有效教學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