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論文引用行為中評價者身份構建的學科對比研究

2022-05-30 21:57趙亦陽張樂
關鍵詞:期刊論文

趙亦陽 張樂

關鍵詞: 期刊論文;引用行為;評價者身份;學科對比

中圖分類號: H315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895X(2022)02 ? 0141 ? 09

DOI:10.13256/j.cnki.jusst.sse.2022.02.006

引用在學術寫作中不可或缺,指的是專業作者通過報道或參考前人文獻來引出自己的學術觀點[1],同時也是作者表達評價的主要手段之一[2]。國內外對引用的研究包括引用密度[1, 3 ? 4]、引用的語言形式及修辭功能[3 ? 5]、學習者引用行為[6 ? 8]、引用的學科差異[1, 3]、引用行為中的身份構建[9 ? 10] 等。

其中,語用學視角下的語用身份觀指的是“語境化的、語言使用者有意或無意選擇的自我或對方身份,以及說話人或作者在其話語中提及的社會個體或群體的他者身份”[11]。語用身份選擇是動態過程,是對話空間中交際雙方互動的結果,是為了達到對話者特定的交際目的[12]。學術論文作者在客觀呈現事實和命題的同時,也借助各種修辭手段來構建作者身份,表達學術觀點,增強說服力[13 ? 14]。因此,在學術話語中,作者的語用身份構建必不可少[15]。作者在論文中表達個人情感、評判已往或當前研究以構建評價者身份[16],提升當前研究的合理性與價值[10]。

但到目前為止,引用行為與語用身份建構的關聯研究并不多見。鞠玉梅[9] 對比考察了本族語學者英語論文語料庫、中國學者英語論文語料庫、中國英語專業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語料庫中的引述句主語特征,發現引述句主語是學術論文作者構建語用身份的重要手段。張立茵、陳新仁[10] 通過考察專家作為評價者所實施的引用行為,提出了引用參與建構評價者身份的分析框架。上述研究主要針對語言學學科的語料文本。諸多研究表明,引用行為受到學科的顯著影響[1, 3 ? 4]。比如,Hyland[1] 和Hu & Wang[3]均發現,硬科學與軟科學在引用的密度、形式以及功能上均有差異。軟科學的引用密度更高[3],且更傾向于利用引用展示自我立場[1]。硬科學比軟科學使用更多的非融入式引用,且幾乎不使用直接引用[4]。鑒于學科差異對實施引用行為、構建作者身份的潛在影響,本研究基于引用參與建構評價者身份的分析框架[10],使用四個學科的國際期刊論文,考察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期刊論文中的典型引用行為,對比分析不同學科專業作者構建評價者身份的評價維度及話語資源,為特定學科的英語學術寫作和教學提供參考。

一、分析框架

張立茵、陳新仁[10] 從語用身份視角出發,將引用中的評價行為定義為:“作者在證明研究意義和評價被引文獻的動機驅動下,通過自述或他言,對當前和已有研究做出的多級別的鑒別、評判和情感表達?!北狙芯坎捎盟麄兲岢龅姆治隹蚣?,聚焦于引用參與評價者身份建構的五個評價維度和五類話語資源,具體如圖1 所示。

在五個維度中,主體是指引用中評價的發出者,可分為作者和被引作者??腕w為評價對象,分為已有研究和當前研究。目標包括研究課題/內容、概念/定義、理論/工具、研究思路/方法以及研究結果等。態度的界定依據主要來自Chen & Li[17] 的分類體系,分為肯定、否定與中性??隙ㄔu價指的是認可研究的意義與價值,否定評價弱化研究成果,中性評價指的是作者先呈述前人研究成果,后指出研究不足。最后,強度也就是態度的表達力度。本研究采取張立茵、陳新仁[10] 提出的作者立場標記分類方式,分為基于強勢限定語的強勢表達、基于模糊限定語的弱勢表達以及無任何修飾詞的中性強度表達。關于強勢限定語與模糊限定語的詞語篩選和標注,本研究參考了徐昉[18] 提出的作者立場標記類別與舉例(見表1)。有些引述句未使用任何強勢限定語或模糊限定語,本研究將它們歸為中等強度表達。

首先,在五類話語資源中,融入式引用指的是被引作者姓名/姓氏出現在引述句中,該形式強調前人的研究者行為,非融入式引用指的是被引作者出現在括號、上標數字,或不出現在引述結構中,該形式凸顯的是信息本身[19]。第二,轉述結構即引述句的句子結構,其主語選擇影響作者身份建構[9],動詞選擇體現作者對信息所作出的真實、錯誤或不明確判定[4],動詞時態也反映作者的態度,比如,一般過去時評價單一研究[20],一般現在時表達普遍認可的學術觀點[21],現在完成時總結前人文獻或指出研究領域中的未解疑惑[22]。第三,補充性話語是作者用來解釋被引文獻的內容或功能,或對其進行評價的話語資源[23],典型例子是引用中經常出現的“e.g.”(舉例)或者“cf.”(對比)。第四,單一文獻和多文獻的選擇也影響著評價行為[4] 和作者表達立場的強弱程度[10]。最后,直接引用在最大程度上凸顯被引作者,使作者身份得以隱藏,主觀程度顯著降低,從而影響作者的評價行為[4]。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所用的語料來自“英漢語學術論文可比語料庫”[24] 的英文子庫。語料選取標準如下。第一,我們從語言學、社會學、生命科學與電子信息工程四門學科中分別隨機抽取了10 篇研究論文。選擇這四門學科是因為語言學和社會學屬于廣義上的社會科學,生命科學與電子信息工程屬于傳統的自然科學,它們作為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代表性學科多次應用于前人研究[1, 3 ? 4]。第二,根據刊物的實際情況,社會科學論文既有實證研究,也有基于個案或社會現象的定性分析,自然科學論文大多為實證研究,也有針對軟件、基因序列等一般性介紹。第三, 論文所屬的刊物均來源于SCIEX、SSCI 或A&HCI 數據庫,發表于2016 年至2018 年之間。語料庫收錄論文的摘要和正文,去除了參考文獻、注釋等其他內容,最終的總庫容為282 926 詞次,包含146 427 詞次的社會科學文本和136 199 詞次的自然科學文本?;谠撜Z料庫,研究步驟大致如下。

(1)人工識別語料庫中的引述句。首先,將自我引述和主流工具(如SPSS)介紹排除在統計范圍之外。引述句的數量統計遵循如下規則[3]:如果一個引用行為對應一個命題,計為“1 個引述句”(如例1);如果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獨立引用行為對應同一個命題,也計為“1 個引述句”;如果一句話包含多個命題的多個引用行為,那么,命題的數量就是引述句的數量。比如,在例2 中,前兩個引用行為計作1 例,第三個引用行為計作1 例。

例1 Felfernig et al. (2006) report applicationsof these technologies in the domain of financial servicesand electronic equipment.(自然科學)

例2 Research on functional range of epistemicexpressions showed that while L2 speakers used EMsfor both subjective and intersubjective purposes(Baumgarten and House 2010; Mortensen2012), insome cases they used EMs in a way that differed fromnative speakers (Zhang and Sabet 2016).(社會科學)

(2)參照引用參與建構評價者身份分析框架和引用行為中的詞匯語法特征,人工篩選出包含鑒別、評判和情感評價的引述句。典型標志詞包括部分轉述動詞(如confirm,overlook,見文獻[21][25])、名詞(如achievement,deficiency)、形容詞(如vital,insufficient)、副詞(如admittedly,persuasively)(見文獻[3])和實現上下文銜接連貫的but,however 等詞語。

(3)對篩選得到的評價性引述句在評價維度和話語資源兩個層面進行標注。

(4)統計各評價維度和話語資源(及其子類)的絕對頻數、標準化頻數(每10 萬詞)和占所有評價性引述句的比例,揭示學科間的引用行為異同,并分析異同原因。

上述人工識別和標注均由本文兩名作者獨立實施。初步標注達到80% 的一致意見,不同之處經過討論后達成一致。本研究采取語料庫分析方法,對比不同學科的期刊論文作者如何通過引用來實現評價者身份構建。研究旨在探索三個主要問題:1)不同學科中,作者通過引用來參與評價者身份建構的五個維度有哪些主要特征和異同?2)不同學科中,作者如何利用相似或不同的話語資源來實施引用行為、參與評價者身份建構?3)學科間的評價維度和話語資源異同有哪些原因?

三、研究結果

經統計,40篇英語研究論文的正文和摘要共包含2331個引述句。其中,社會科學包含1 208 個引述句(每10萬詞825 個),自然科學包含1123個引述句(每10 萬詞766.9 個)。社會科學中,共計495 個引述句參與評價(每10 萬詞338.1 個),約占所有引述句的40%;自然科學文本中,共計331 個引述句參與評價(每10 萬詞226.1 個),約占所有引述句的30%??梢?,無論是社會科學或自然科學,引用的評價功能不容忽視。社會科學作者通過引用來實施評價的次數更多,占所有引述句的比例也更高。下面作具體分析說明。

(一)評價性引用的維度和評價者身份構建

根據統計,評價性引用在兩大類學科和五個維度中的分布情況如表2 所示。

評價主體分為作者和被引作者。前者將觀點與發出者隔離,實現對文獻的間接分析,如例3;后者將觀點與發出者相連,實現對文獻的直接展示,如例4[10]。數據顯示,兩類學科的作者均傾向于以作者為主體來實施評價行為,這一趨勢在自然科學中尤為明顯(占91.8%,對比社會科學的78.8%)。利用被引作者實現評價功能的引述句在社會科學中明顯多于自然科學。

例3 Distinguished researchers have contributedto improving the extrinsic text plagiarism detectiontechniques and sys-tems..., are used to detect plagiarismat both the document and exhaustive levels(Barron Cedeno, Basile, Esposti, & Rosso, 2010;Shrestha & Solorio, 2014; Torrejon & Ramos, 2014;Stamatatos, 2011; Gupta, Vani, & Leema, 2016)(自然科學)

例4 AlSayyad and Roy ( 2004: 1) divergefrom De Sotos view of the state, and demonstrated thatgovernments actively facilitated activities and landusehitherto considered informal.(社會科學)

評價客體分為已有研究和當前研究??傮w來說,兩類學科均著重評價已有研究(如例5 和例6),分別占74.5%(社會科學)與62.5%(自然科學)。評價當前研究在自然科學中更加顯著,其比例和標準化頻數均高于社會科學,且大多發生于“研究方法”和“討論”部分。自然科學作者在“研究方法”部分展示前人所使用的模型和研究思路,暗示當前研究方法的合理性(如例5),或在“討論”部分建立和前人研究的關聯,表明當前研究結果真實可信(如例6),后者同樣也是社會科學對當前研究進行評價的主要形式。

例5 Our scheme for WQI modeling also considerstwo phases to construct the hierarchical model ofa WQI: tree construction and node labeling, as in Wuet al. (2009).(自然科學)

例6 These results are in agreement with earlierresearch that has shown that MTI has a positive impacton students minority language proficiency(Skolverket 2008; Bylund and Diaz 2012)( 社會科學)

就評價目標而言,社會科學尤為重視針對“研究課題”的評價,即在文獻綜述中歸納總結前人研究(如例2)。自然科學的評價目標除了“研究課題”以外,還集中于“理論/模型/工具”與“研究結果”,其發生次數和比例均高于社會科學。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均較少對“概念/定義/名稱”進行評價。

無論是社會科學還是自然科學,評價態度均以支持為主,這一點與諸多研究的結論基本一致[4, 26]。中性評價主要用于指出前人研究不足(如例7),在社會科學中的比例(11.1%)略高于自然科學(6.0%)。但是,自然科學使用反駁性引用的次數和概率高于社會科學。具體來說,自然科學作者在“研究方法”部分凸顯當前研究方法的合理性和科學性,或者在“結果”部分強調與前人研究不一致的結論,從而構建研究之間的關聯,也凸顯了當前研究的新意(如例8)。

例7 Although there have been a number ofstudies investigating the processing of MWEs, particularlyof idioms, in reading contexts (Conklin andSchmitt 2008, 2012; Siyanova-Chanturia et al. 2011a,2011b; Tremblay et al. 2011), these studies haveprimarily aimed at... There is still a gap in research onhow MWEs affect reading comprehension.( 社會科學)

例8 As our strategy is based on the visual andspatial properties of WQI components, the WQI structureas a rendered engine interprets it as crucial. That iswhy our strategy could perform much better for certaindomains. For example, compared to Furche et al.(2012) ...(自然科學)

根據評價強度,引述句中可出現強勢限定語、模糊限制語或無程度性修飾語。強勢限定語表達作者對所述事實的深信不疑,或表明作者親自參與實驗和對讀者負責的態度[27], 典型詞語手段包括demonstrate,show,argue 等轉述動詞和表達強烈感情的副詞(如clearly)。模糊限制語用于調整信息精確度,使表述更為禮貌、委婉、含蓄,從而增強論斷的可接受性[28],典型詞語手段包括suggest,hypothesize 等轉述動詞和likely 等程度副詞。統計表明,為了減少作者的主觀態度對研究客觀性的影響,兩類學科都趨于使用無程度性修飾語來實施評價行為。相較而言,強勢限定語和模糊限制語在社會科學文本中的占比(26.9% 和6.4%)均高于自然科學(11.9% 和4.7%)。這使得無程度性修飾語在自然科學中的比例非常高,但是其標準化頻數仍低于社會科學。

綜上,在引用參與建構評價者身份的五個維度上,社會科學工作者總體上比自然科學工作者更加積極主動。評價主體均集中于當前研究作者,特別是自然科學;兩類學科的專業作者均趨于評價已有研究,而自然科學比社會科學更積極地評價當前研究;評價目標均顯著聚焦于“研究課題”,但自然科學比社會科學更重視對研究模型、工具以及結果開展反駁性評價。兩類學科均趨于使用支持性評價語言,差異在于社會科學更多地使用中性引用,自然科學更多地使用反駁性引用。兩類學科的專業作者都盡量使用無程度修飾語來實施評價行為,這一點在自然科學中更為明顯。

(二)建構評價者身份的引用話語資源

表3顯示了作者在建構身份時的五種常用話語資源及其使用分布。

句法結構可分為凸顯作者的融入式引用和凸顯信息的非融入式引用。統計表明,兩類學科的專業作者都更趨于使用非融入式引用,這可能是由于專業作者注重呈現研究結果,弱化研究實施者的身份(如例4)。

轉述結構中,主語、轉述動詞和時態的調整變換都能影響態度表達的準確程度。第一,無論哪類學科,均主要使用研究名詞(如the study,the result)充當轉述結構主語,這可能是因為作者將注意力集中于研究結果的客觀報道,避免被引作者受到額外關注。研究名詞和作者姓名/姓氏在社會科學中的比例均略高于自然科學,但自然科學使用代詞或其他形式(如according to,the researcher)的比例略高于社會科學。第二,社會科學比自然科學更加積極地利用轉述動詞作為評價表達手段。在自然科學中, show,find 等“研究類”轉述動詞出現頻率較高,而社會科學更多使用suggest,believe 等“認知類”轉述動詞[1]。第三,現在時和完成時在社會科學中使用較多,前者用于介紹既定事實或話語社團共識(如例9),后者用來呈述前人研究,指出研究空白(如例7)。過去時在自然科學中的比例更高,多用于介紹實驗過程及結果(如例10),但從標準化頻數來看,二者幾乎不相上下。

例9 Establishing the scope of grammatical differencesbetween varieties of English around the worldin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is a quite popular researchtopic in the recent literature (e.g., Gries &Deshors 2015; Kortmann & Wolk 2012; Szmrecsanyi& Kortmann 2009).(社會科學)

例10 More recently, researchers have been ableto focus on complete publication content. Piwowar(2010) examin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itationrate of a publication and whether its data were madepublicly available for biomedical literature by usingNLP techniques on full-text documents.(自然科學)

補充性話語用于解釋文獻內容,典型實例為例6、例9、例11 中出現的“e.g.”和 “cf.”。補充性話語在社會科學中的出現比例高于自然科學,表明社會科學作者更積極地引導讀者查詢閱讀相關聯的文獻。

例11 Contemporary discussion of this subjectoften focuses on whether workingclass support forpopulism is based primarily on economic or culturaldevelopments (cf. Oesch 2008; Blyth 2016; Baker2017; Inglehart and Norris 2017; Guiso, Herrera, Morelliand Sonno 2017).(社會科學)

多文獻引用在兩類學科中均占所有引用的三分之一,體現了作者對文獻進行梳理、排列和概況總結的意識和能力。文獻的集中呈現有利于作者凸顯當前研究與諸多已有研究的共識和交叉,以此來提升結論的可信度。直接引用僅僅出現于社會科學,且比例僅為3%,這說明作者更傾向于通過總結和整理文獻,用自己的話介紹已有研究,使自己獲得更大的靈活性來強調引用內容中最重要、最核心的部分,同時消除直接引用帶來的冗雜繁復,使文章更加流暢[1]。社會科學出現17 次直接引用,這說明社會科學比自然科學更重視權威觀點的完整表述,這是提升結論說服力的策略。

綜上,為使論文更具“科學性”,兩類專業作者均傾向于使用非融入式引用,并在轉述結構中使用研究名詞為主語。社會科學中的轉述動詞使用頻率更高,尤其是“認知類”動詞。社會科學的一般現在時和現在完成時的比例高于自然科學,而一般過去時的比例低于自然科學。多文獻引用在兩類學科中比例相近,補充性話語和直接引用大多存在于社會科學中。

四、討論

諸多研究表明,專業作者利用引用來構建評價者身份,實際上是通過對當前或已有文獻進行評價與判斷,暗示自身研究的合理性與價值[21, 23]。從本研究可以看出,無論是評價主(客)體、目的、態度、強度等維度的選擇,還是(非)融入式結構、時態選擇、多文獻引用等話語資源的利用,作者把引用行為視為構建評價者身份的重要手段,或呈現本人觀點及研究方向的權威性與創新性,或暗示研究方法與結果的可行性與可信度。并且,不同學科所實施的引用行為中,評價者身份構建的具體維度與特定話語資源異同并存。

整體上,無論是評價維度還是話語資源的利用,兩類學科存在較多相似之處。原因大致可歸納為五個方面。第一,學術論文寫作是作者與讀者在學術空間中的對話,作者期望讀者接納并發展自己的觀點[1]。恰當合理的引用能夠展示作者對該研究領域或話語團體的熟悉與了解[29],從而構建權威可信的學者身份[30]。第二,作者和讀者同屬一個話語社團,對同行的認可和尊重是作者獲得支持的重要前提。因此,兩類學科專業作者都以已有研究為主要評價目標,實施積極評價行為。即使指出前人研究不足,也往往先通過正面引用表明自己的話語社團歸屬和當前研究對該領域發展的潛在貢獻[31]。第三,當前,學術研究的“科學化”趨勢日益明顯,其主要體現是研究結論的凸顯和被引作者身份的弱化[4]。在這個背景下,非融入式引用備受推崇。作者用自己的話總結歸納相似文獻和同類話題,既顯示對該領域的了解,又使行文流暢簡潔,避免打斷和干擾讀者的閱讀思路[32],這與Hyland[4] 的研究結論基本一致,同樣也解釋了兩類學科作者為何都趨于使用抽象名詞(如the method,the result)為轉述結構的主語。第四,隨著網絡學術資源日益豐富,可獲取的文獻數量激增,客觀上為文獻引用提供了便利條件[4],因此多文獻引用在兩類學科中都很普遍。第五,在本文隨機選取的40 篇論文中,有25 篇隸屬于實證研究,其中社會科學11篇,自然科學14 篇。實證研究在研究步驟和寫作模式上的共性也是兩類作者實施相似引用行為的原因。

與此同時,兩個語料庫的專業作者在引用行為中所構建的評價者身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異。自然科學研究借助標準化程序、方法和測量工具,在規定條件下檢驗假設[1],研究所得到的是以經驗、規則為基礎的、無人類主觀情感價值所操縱的權威結果,具備可復制性、可對比性[33]。為了表明真理來自于普遍存在的客觀規律,而不是來自于人的主觀臆斷[34],自然科學作者在實施評價時,有意識地弱化人為因素對研究結果及知識構建的影響。因此,自然科學作者比社會科學作者更積極地由作者自己發出評價,以弱化被引作者的顯現度;更趨于使用show,report,describe等轉述動詞,客觀展示研究結果、報道研究發現,比社會科學更頻繁地使用一般過去時來揭示研究的真實過程,較少使用強勢限定語或模糊限制語,較多使用客觀性更強的無程度性修飾語。另一方面,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自然科學的新型研究工具、模型、方法快速涌現,研究者既需要實施積極評價來維系讀者和作者的關系,也需要開展反駁性評價來凸顯研究新意,介紹最新成果。只是,大多不會直接駁斥其他文獻,而是通過客觀數據差異表明當前研究的方法更為合理可靠。

社會科學則認為真理是由大大小小不同的社會組構而成,人類的主觀思考對構建過程有重要作用[35]。社會科學研究包含了對人類行為、思想以及情感的解讀,以此探索自然秩序與規律中的復雜社會現象與人性[33]。社會科學研究過程中,通過“解釋與分析”得出的結論大多是個人的、不規則的,且受語境影響較大。某種意義上說,研究結論是否可信取決于論證解釋而不是定量數字[36]。所以,盡管大環境需要所有學科變得更加具有“科學性”,但社會科學中的引用行為仍具有自身的鮮明評價特征,具體表現為四個方面。第一,社會科學總體上比自然科學更加注重文獻之間互為依據,彼此支持。這既是由于社會科學問題的探索有追根尋源和爭鳴探討特色,也是由于本文所選的語言學和社會學有著顯著的跨學科特征,讀者學術背景復雜多樣,因此作者傾向于引導讀者盡可能廣泛閱讀文獻。高頻使用補充性話語就是一個典型策略。第二,社會科學更凸顯人為因素對研究結果及知識構建的影響,更頻繁地以被引者作為評價主體、以以往研究作為評價客體,更多使用直接引語來凸顯權威觀點和立場。第三,社會科學作者更頻繁地通過展現前人成果來建立自己的研究空間。使用現在完成時來評價前人課題,引出研究空白,其目的是展示當前研究的課題價值,提高論述的可靠性和說服力。在這個過程中,社會科學作者使用強勢限定語來進一步強化積極評價中的情感色彩。第四,社會科學作者更注重建設讀者和作者的關系,更有意識地使用一般現在時來創建雙方的共同認知,更多地使用模糊限制語來緩和語氣,給予讀者協商空間。出于保護讀者面子考慮,也由于社會科學側重于對結果的解釋,作者較少使用反駁性引用,對于觀點的碰撞更為包容,倡導在論辯中推進研究。

五、結論

本研究表明,無論是自然科學還是社會科學,評價性引用是研究論文的重要構成,其評價維度分布和話語資源選擇共同構筑了作者的評價者身份。這是因為兩類作者都需要建立權威可信的作者形象和彼此尊重的話語社團成員身份,也是由于學術研究的實證化、科學化趨勢和網絡學術資源的普及。主要差異在于,社會科學總體上比自然科學使用更多的評價性引用。具體來說,自然科學注重客觀性、公正性,強調研究方法和成果的新穎度,而社會科學所考察的社會現象有著突出的關聯性、跨學科性和讀者背景多樣化特征,更迫切地需要前人成果、特別是權威觀點來佐證當前研究價值,同時通過建設協商式的人際關系,使研究結論被同行認可??傊?,引用作為學術寫作的重要方面,需要在具體的學科背景下開展實踐和教學,構建合適的作者身份,滿足學科標準和引用規范。從本研究可見,學科區分至關重要,但研究類型(如實證研究、理論研究、個案分析等)可能也對引用行為和評價的實現有著一定的影響。本研究尚未涉及這一層面的對比考察,有待于進一步深入探索。

猜你喜歡
期刊論文
我國體育學領域高被引學術期刊論文特征分析
2018年金融服務法核心期刊論文盤點與分析
2016年金融服務法核心期刊論文盤點與分析
構建國際英文期刊論文的中文發布體系研究
國外英語學術期刊論文中建議話語的身份建構——一項實證研究
國內文物保護膠凝材料研究狀況及發展趨勢——基于中國知網近15年來期刊論文的定量分析
中文科技期刊論文LaTeX模板的研究與實踐
公共圖書館不應認可的職稱期刊論文探析——基于重慶圖書館職稱期刊論文的實證調研
人文社科期刊論文被引頻次和下載頻次相關性研究
國內跨文化語用學研究現狀分析——以1997-2014年CNKI期刊論文為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