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村制宜”模式下的鄉村人居環境提升與更新策略

2022-05-30 22:02村為例鞏曉昕
設計 2022年17期
關鍵詞:人居環境同質化

村為例 鞏曉昕

關鍵詞:因村制宜 人居環境 提升與更新 西柵子村 同質化

中圖分類號:TU9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069(2022)09-0060-04

引言

自2012年啟動傳統村落保護以來,傳統村落的發展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隨著鄉村人居環境水平的顯著提高,鄉村文化得到了更好的延續和發展,因此,村落風貌不斷展現出強烈的“個性”。相比之下,非傳統村落在發展的過程中所出現的同質化問題處于被忽視的狀態。一方面,產業薄弱、基礎設施落后導致空心化現象阻礙了鄉村的發展;另一方面,“照搬”或“抄襲”相似的發展模式逐漸使鄉村變得“千村一律”。那么,在發展的過程中,如何在提升和更新鄉村人居環境的基礎上避免風貌同質化是我們如今所要考慮的重點和難點。

因此,基于國家發展的大背景以及相關政策的支持下,我們應當“因村制宜” 找尋鄉村自我發展的道路,運用本土優勢和條件實現良性發展。

一、西柵子村概況

西柵子村屬于北京市懷柔區雁棲鎮,距城中心約為38公里,大約于清代中期成村,至今約有三百多年的歷史。西柵子由 7 個自然村組成,現有不到 400人,主要以種植業和服務業(民宿、農家樂)為主。據說,村民們因習慣用木柵欄做圍墻,所以得名為西柵子。

(一)自然環境

西柵子屬于溝谷型村莊坐落于黑坨山的南坡,其東面、南面和西面環繞著雄偉的箭扣長城。整個村莊包裹于群山之中并依地勢而建呈帶狀分布,四周高聳的地勢形成天然的“屏障”,因此,山中植被保持較為完整且植物種類豐富多樣,但在某種程度上阻礙了與外界的溝通(如圖1、2)。村落整體嵌入自然環境并與蜿蜒盤繞在山脈的箭扣長城遙相呼應形成獨特的自然文化景觀。

(二)文化資源

1.建筑文化:鄉村地區的傳統建筑是鄉村文化及村民智慧的結晶,體現了村民的營造思想及日?;顒拥暮圹E[1]。西柵子村的房屋為雙坡一字型院落式形制具有明顯的北方特色,院落內可種植少量的瓜果蔬菜,其建筑依地形而建顯得“錯落有致,富有節奏”。建筑門窗、屋頂內部結構采用木制,其墻體為土坯、磚石混合砌筑形成簡單質樸的造型,就地取材最大程度維持建筑的原真性和生態性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如圖3、4。

這些保存較為完整的鄉村建筑,雖然建造的時間不長,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展現出西柵子村的原始風貌。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舊的建筑不斷拆除和改造,村落風貌逐漸失去了原有的特色。

2.長城文化:西柵子村作為觀賞箭扣長城的“最佳之地”,如圖5、6,為進一步推動北京市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和長城文化帶的建設,經國家文物局同意,西柵子村于2020年9月19日建立了首個長城保護修復實踐基地用于加強長城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對于西柵子村來說,長城保護修復實踐基地既是提升鄉村品質和人居環境的契機,同樣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3.荊編文化:自清代以來,西柵子村一直保留著以農業生產工具和日用盛物器皿為主的荊編傳統,如圖7。而其荊編技藝則是懷柔區所公布的第六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由于當地多以玉米種植為生,家家戶戶的門口幾乎都會放置用荊條編制的玉米簍子,如圖8。如今,會荊編的村民越來越少且銷售渠道閉塞,傳統的荊編工藝逐漸沒落。

二、西柵子村人居環境現狀分析

由于位置偏遠、交通不便、教育醫療缺乏導致西柵子村逐漸空心化繼而又引發了多種發展問題造成惡性循環。因此,房屋年久失修、基礎設施簡陋、田地無人耕種等問題成為制約西柵子村提升人居環境質量和水平的難點和重點。整體來說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新舊建筑交替產生風格混亂的問題

西柵子村現存的鄉村建筑可分為兩類:一是租用他人;二是閑置荒廢。村民由于對鄉村文化認同感的缺失和受現代文化影響下,傳統住宅多被扣上了落后、貧窮的印象,也導致了村民對城市建筑的模仿[2]。所以,村民為了改善居住環境或在原址上拆舊建新,或另選新址新建;有些保存較好的老房子則多由外國人租借修繕后用于度假。新建筑不再受技術、材質的限制,村民則具有更多的選擇性,導致新建筑在環境中顯得格外突兀。因此,鄉村建筑的修繕和新建筑的建造問題受思想觀念和個體經濟因素的不同所產生的無秩序化和無制度化使得新舊建筑在交替的過程中產生風格混亂的現象。

1.鄉村建筑破損坍塌的問題

(1)建筑破損自身因素:經過多年的風吹日曬且無人管理,有些建筑表面雖看起來相對完整,但其建筑內部卻早已出現問題。建筑的防火性越來越差、內部結構破損越來越嚴重,隨之修繕的成本也就越來越高。除此之外,原始格局也早已滿足不了現代人的居住需求,調整和改造內部結構都可能對建筑造成不同程度的傷害。

(2)建筑破損客觀因素:①人口流失:西柵子村由于人口外遷,村中的建筑因無人管理、無人居住加速建筑的破損。②缺少保護意識:村民對居住環境的要求逐漸提高,大多數人在思想和價值觀上對鄉村建筑的修繕和保護有著錯誤的認識,以民宿和農家院等新業態的引入導致的亂搭亂建破環村落的原始風貌。③缺少資金:村民經濟條件有限,僅僅依靠村民的經濟能力不能長期維護和修繕。

2.新建筑與村落風貌不和諧的問題

(1)建筑材質的不和諧:新建筑多采用價格低廉且易得的混凝土、塑鋼板、噴涂以及金屬材料等。材質的模數化以及預制件的便利化給建筑的建造和維護提供了便利,但功能性良好的人工材質卻與以木制、土坯和石磚等自然材質為主的舊建筑形成差異。

(2)建筑色彩的不和諧:現代材料的混合使用使建筑色彩雜亂無章,村民會選擇自己喜歡的色彩進行粉飾和鋪設。因此,新建建筑往往與樸素的鄉村建筑形成巨大的色差,冬季尤為明顯。

(3)建筑形制的不和諧:一方面,現代人普遍追求更加寬敞舒適的居住環境;另一方面,建造技術的成熟和材質的多樣性打破了空間上的局限,建筑不再受到規模和形制的約束。因此,風格迥異的新式建筑破壞了村子的整體風貌,如圖9。

(二)公共空間及公共建筑的缺失問題

公共空間和公共建筑不僅僅具有改善人居環境的作用,還兼有傳播鄉村文化、展現鄉村個性風貌的重要功能,因此,在村莊的發展規劃中占據重要的地位。筆者在調研的過程中,發現除了對外經營的民宿、農家院以外,整個村莊缺少服務于村民和游客的文化活動空間、服務中心等公共場所不利于村莊的發展。例如,村內缺少市場和超市,多數村民會選擇乘坐一個半小時的公交達到城鎮進行采買或者等待一周來一次的“移動超市”,對村中老年人和游客來說極為不便,如圖10。

(三)公共基礎設施功能性和服務性的問題

西柵子村作為觀賞和游覽箭扣長城的“最佳之地”,現有的公共基礎設施由于缺乏功能性和服務性,利用率極低。其公共基礎設施的主要問題體現在以下方面如圖 11、12:1.公共活動設施:村內以老人為主,活動設施的設置不滿足人群需求并且存在安全隱患。2.鄉村導視系統:箭扣長城因未被開發而禁止攀登從而村莊未設置相應的導視系統,而導視系統對于游客游覽村莊、餐飲住宿、以及尋找拍照和觀測長城最佳位置極為重要,同時完善的導視系統也是鄉村文化和風貌的重要體現利于文化的輸出和傳播。3.公共交通設施:當地交通還算便利,有通往市區的公交車,但車次很少。西柵子的游客以自駕為主,村民主要靠電動車和自行車通行,對乘坐公共交通自行前往游覽的游客極為不便。

三、“因村制宜”模式下的西柵子鄉村人居環境提升與更新策略

針對西柵子村的產業優勢和文化優勢,在“因村制宜”的模式下積極探索自己的發展道路,目的是為了改善村民的人居環境、傳播和發揚鄉村文化,同時激發產業活力實現村內的可持續發展助力美麗鄉村的建設。

(一)舊建筑修繕與新建筑建造策略

鄉村建筑是傳承文化的重要載體,是展現村落風貌的個性符號。對于具有保護價值的鄉村建筑來講,在保護與改造的過程中,要以保持建筑原有的風貌為原則,達到建筑保護和改造的目的[3]。因此,為了最大限度地保持鄉村建筑的原真風貌,我們首先對西柵子村的建筑進行考察記錄,通過綜合評估后再制訂相應的保護策略;對于新建建筑,應當建立相應的標準和要求,在一定的范圍內進行設計和建造。

1.舊建筑的修復和保護:針對閑置破損的舊建筑,在房屋所有權的村民允許下,村里通過政策進行統一的修繕和保護,避免因私人修繕而產生更大的問題,不利于建筑得到更好的保護和延續。

根據建筑受損程度的不同,制訂不同的保護和修繕策略。對于保存完整的建筑,相關部門應當加強日常的維護;對遭受一定破損但不影響使用的建筑,根據評估意見在原有建筑的基礎之上采取外部修復,內部加固的方式;對于破壞嚴重且不易修復的房屋,可在原址之上進行重建,但外觀需要符合當地的傳統房屋元素。如果進行重建修復工作則應采取用相同材料,收集原有形制資料,在尊重歷史面貌的基礎上進行重建工作[4]。屋頂的灰瓦造價較低,且容易仿造,通過替換和加固盡量維持原狀;以土坯和磚石混合砌筑的墻體可采用噴涂保護層的保守方式;建筑門窗為木制大多保存完整,可進行防水、防腐和防蟲的處理,結構破損的地方應當及時修補保持門窗形制完整利于延長使用壽命。修繕后的鄉村建筑在允許的情況下可通過改造賦予簡單的商業功能參與到經濟社會的發展。

2.新建筑的建造規則和標準:新建建筑的設計不必追求修舊如舊的“仿古”,既然是新建建筑,就應用新的建筑語言表達[5]。在維持村莊原有的肌理、體量以及色彩的基礎上進行建造,采用環保材料和現代建造技術實現新舊建筑風貌的統一性。

首先,應當對新建筑的規格進行限制;其次,應當繼續采用建筑的基本形制,形制的“過度”改變會破壞建筑的風貌,同時還要注重協調建筑與周圍環境的關系。最后,我們要平衡舊建筑的傳統表現與新建筑的個性表現,新建筑既要展現出舊建筑的基本特征,還要通過提取傳統建筑的元素進行重組用新的設計語言去展現新建筑的個性。

(二)“活化”公共活動空間的提升策略

鄉村公共空間是鄉村活力的體現,也是鄉村公共空間的核心,村民的主體參與在空間中的作用是任何其他要素無法取代的[6]。因此,我們要注重村民對公共空間的參與度和使用率。在公共空間活化設計的過程中,切不可為追求經濟效益或視覺效果而對村落進行肆意改造,應充分考慮場地原有環境特點,注重對當地生態環境和人文風貌的保護,保留鄉村原有的肌理和結構,這樣的活化設計才是可持續發展的[7]。結合西柵子村的現狀以及調研情況,其公共活動空間應當從室內和戶外兩大方面考慮。

1.建設鄉村“文化+功能”建筑綜合體:公共建筑是傳播和發揚鄉村文化的載體,應當兼具多種活動功能提高村民參與性和互動性充分發揮公共建筑的引導作用。公共建筑功能定位的更新需要對村落的發展以及村民的需求進行綜合的調查分析以及考量,將衰退的建筑功能轉化為現在缺失的或者未來需要的建筑功能,在建筑更新的過程中保證村民的主體地位又要滿足游客的需求[8]。

為更好地融入到當地的環境,應關注村落中建筑的普遍特征,分析建筑形式與當地自然條件和人文習俗之間的關系,提煉并運用具有當地特色的建筑元素,如屋頂形式、建筑肌理特點等[9]。通過對當地鄉村建筑元素的提取進行解構和重組,如圖 13,在符合新建筑策略要求的基礎上進行設計,采用覆土式和下沉式的方法將建筑融入西柵子村原有的風貌且不失現代建筑的個性。

通過實際調研的情況來看,西柵子村可建造一個集文化活動中心、游客服務中心、荊編技藝館等多種功能空間于一體的建筑綜合體,針對不同人群、不同時期均能發揮自己的作用提高資源的利用率。目的在于激發當地文化產業活力、豐富村民的精神生活促進西柵子村的良性發展。建筑主體可分為兩部分:前者為村民與游客共享的開放活動空間如荊編技藝館、休閑活動室、游客服務中心等;后者為民宿部分,由前臺旁邊的側面長廊進入民宿保證了游客的獨立性和隱私性;前后建筑所圍合的院落則為下沉式的村民活動中心可用于日常舉辦各類活動例如長城文化節等,如圖14-18。

2.改造荒地打造“產業+文化”特色景觀:西柵子村內自然生長著許多野生荊條,荊條柔軟、不受蟲蛀、容易編織。在生產條件落后的年代,當地人喜歡用荊條來編織一些日常用具,所以荊條本身不僅可以形成系統的文化產業鏈,還能打造特色觀賞景觀形成自己的產業發展模式,如圖19。從文化上講,當地荊編技術成熟,是懷柔區公布第六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一定的傳承價值。從經濟上講,荊條一般在6-8月開紫色花,花期時間較長且美觀,其花含蜜汁,是極好的蜜源植物;花和葉子的精油含量較高,可進行芳香精油的提取;而荊條的種子、根、莖葉甚至是汁液還具有藥用可用于治療鎮痛、驅蟲等。除此之外,荊條的老根經過修剪和蟠扎可以作為盆景用于觀賞。從生態上講,荊條耐旱耐寒、喜陽適合西柵子的自然環境,荊條能夠形成天然的綠色屏障有利于防止風沙,對保護長城及保持水土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西柵子村因地形地勢的原因很少有平坦開闊的空地,因此,存在著許多不適合種植農作物和經濟作物的狹窄荒地。鄉村產業是區別于城市的一大特色,產業本身也構成一種景觀圖像,運用創意思維和藝術思維將主體產業進行再加工,轉化成視覺觀賞性為主的藝術作品和活動,增加產業品牌價值,進一步提升經濟效益[10]。荊條對生長環境要求不高、適應性極強,在尊重地形地貌并保護原有的林草植被的基礎之上,因此,村民可用荊條在閑置荒地上打造“產業+文化”的特色景觀。針對西柵子村的實際情況,以村內的主要交通路線為主軸線打造景觀帶不僅起到視覺連貫性的作用,還給游客美的享受,如圖20。荊條成熟之期可進行統一收割,鼓勵村民參與到荊編產業并借助網絡平臺打開市場。編制的成品可放于游客服務中心進行售賣,游客還可到荊編技藝館參與荊編體驗不僅利于荊編文化的傳承同時還能增加村民的收入,真正實現用產業促進發展。

(三)公共基礎設施的更新策略

1.提升公共活動設施的服務性:針對村內的受眾人群,可以結合其未來的鄉村旅游,對村莊內部的公共空間以及公共設施進行適老性優化,為村內的老人和外來游客提供更加安全、健康的活動場所[11]。公共活動設施也應當從鋪裝、材質考慮到無障礙化的處理,增加用以遮風避雨的休閑娛樂平臺。根據場地和人流的狀況需配以相應的文化、教育等特色主題景觀小品以提升西柵子村的文化氛圍。

2.加強鄉村導視系統的功能性:鄉村導視系統應當包含著村落游覽圖、公共基礎設施、警示牌以及指示牌等引導性圖例為游客提供便利,通過系統化的設計促進文化的輸出和傳播。針對西柵子村的情況,應當建立完善的鄉村導視系統加強游客的體驗感和視覺感受。作為公共基礎設施的一部分,首先應當注重滿足所有群體的需求,例如增加語音播報、一鍵講解等無障礙化的功能及時協助游客更好的游覽和觀賞本村。

3.注重公共交通設施的便利性:完善的公共交通設施不僅加強鄉村與外界的溝通,還能促進經濟的發展。經過實地考察,西柵子村公交站??课恢帽容^合理,但設施簡陋且標識不明顯。目前,功能單一的新公交站使用率并不高,村民往往會按照發車時間進行等候。在更新和改造的過程中,應當將公交站點融入到日常的休閑活動設施以便提高資源的利用率。除此之外,公交站旁邊可設置少量的共享單車,通過“規定”的停車點可串聯起西柵子村內部的游覽線路,不僅為游客提供便利,還便于設施的管理。

良好的公共基礎設施能夠改善村民的生活質量,提升鄉村發展的潛力。因此,應當對村莊現有的基礎設施現狀進行整體評估后,在最大限度地保持植被及降低建造費用的基礎上,更新公共基礎設施滿足村莊的發展需求改善當地的人居環境。針對西柵子村現狀,其公共基礎設施需通過增加功能性、服務性以及便利性用以提高資源利用率,可將公共活動設施、導視系統以及交通設施進行整合設計,如圖21。為使公共基礎設施充分與村落風貌融合并展現個性,需采用鄉土材料進行搭建,其位置應當選擇在地形平緩以及人群的密集處,保證村民和游客的使用更加便利、安全。

結語

現如今,我國存在許多如同西柵子村在改善人居環境的過程中面臨同質化發展問題的村落,而鄉村的發展需要依靠自身優勢和潛能為依托,一旦失去了自身的特色,鄉村就無法立足。為盡量避免發展出現風貌同質化的現象,現階段的鄉村應當找到阻礙改善人居環境的真正“病因”,通過挖掘自己獨特的文化和價值實現“個性化”和“差異化”的發展,補齊短板真正解決“千村一律”的機械化發展模式。因此,“因村制宜”模式是鄉村實現個性化發展的必經之路,也是鄉村振興的必然選擇。

猜你喜歡
人居環境同質化
基于自然人文景觀資源的人居環境優化探析
“創意人居城市”的結構方程模型分析
淺談園林藝術
同質化市場背后致富路指何方
淺析中國娛樂節目同質化現象
時事新聞報道如何避免“同質化”
戲曲“同質化”現象之思考
“規培”同質化與醫生“精英化”
電視相親節目同質化中的差異化競爭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