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綺曼:環境藝術設計反映著人類社會的信仰和理想寄托

2022-05-30 10:48
設計 2022年16期
關鍵詞:藝術設計環境專業

編輯:李杰 林楠

受訪人:張綺曼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張綺曼教授,中央美術學院博士生導師,中國環境藝術專業(現環境設計專業)創建人,學術帶頭人,被授予“中央美術學院建校100周年杰出教授”榮譽稱號。張綺曼教授于1997年提出“綠色、多元、創新”的設計理念,倡導立足本土、傳承創新的當代設計方向;2004年又提出“為中國而設計”的學術主張,踐行綠色生態設計方向。張綺曼教授是中國教育部批準的第一位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博導,培養了中國第一批環藝專業博士23人。

《設計》 張綺曼

《設計》:請您介紹一下創建環境藝術系的背景以及這門學科的價值?

張綺曼:1987年,我通過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向教育部提出了在中國建立藝術類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申請,得到了高教部的批準。

環境藝術設計不同于環境工程設計,這個名稱很準確的概括了這個專業的特點。盡管近年來這個專業名稱多次修改,現已簡化為“環境設計”,但我們認為“環境設計”容易和環境工程類的專業混淆,環境藝術設計屬于藝術創作,設計藝術水平的高低具有核心價值。環境藝術設計更強調文化及藝術的內涵和表達,強調對精神內在的關注,具有一定的主觀性?!碍h境藝術設計”不僅要解決環境空間的物理功能需求,還要有效提供心理空間,使其更加舒適合理并賦有人文關懷,在更高的層面上還需要提供精神空間,反映著人類社會的信仰和理想寄托。

環境藝術設計對中國城市化建設至關重要。因為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從設立以來就緊密的伴隨和引領著城市化建設,為中國城市化《設計》張綺曼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因為經濟的發展必然需要提升人們的人居環境品質,而這正是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主要內容。環境藝術專業從廣義上講,它如同一把大傘,涵蓋了當今幾乎所有的藝術設計,是一個藝術設計的綜合系統;從狹義上說,它包含了室內設計和景觀設計,這兩個專業是當代環境藝術設計發展最為迅速的兩翼。

環境藝術設計具有社會功能?!碍h境藝術設計”是人居環境改善的重要手段。當代社會發展呈現出越來越多的環境問題,人類生存環境不斷惡化,而通過環境藝術設計的實踐能夠為解決環境問題提供有效的幫助,因此,關注環境設計也是堅持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觀的重要體現。

環境藝術設計具有美育功能。一個具有高水平藝術品質的環境是普及美育的最重要載體。生活美好是環境藝術設計的主要目標,這是環境藝術設計的基本性格。離開了與生活的聯系,環境藝術設計就失去其存在的意義。環境藝術設計美學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形式之美、方式之美、意境之美。

環境藝術設計承擔文化使命。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發展與國家命運、國家發展緊密相連,國家形象和文明程度是通過環境形象來體現的,環藝專業在這方面一直發揮著重要作用。就世界范圍看,中國設計的發展道路是什么?我認為應是立足本土文化、彰顯中國文化精神的創新之路。

《設計》:請您介紹一下中央美院室內設計的基本情況。

張綺曼:在老院長靳尚誼先生的倡導下,中央美術學院于1990年就開始籌建環境藝術專業。1993年在壁畫系就開設了環境藝術設計專業。1995年成立設計系,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就成為設計系的主要專業,中央美術學院開始從純美術院校向綜合性藝術院校轉型。2002年成立設計學院,2003年,將建筑學和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從設計學院分離出來,成立了建筑學院。至此,中央美術學院擁有了三個與環境藝術專業相關的設計學院,分別是建筑學院(2003)、設計學院(2002)、城市設計學院(2002)。第二工作室是我在建筑學院主持教學的環境藝術設計工作室。此后,環藝專業分為了室內和景觀兩個方向,現在央美建筑學院室內專業系主任邱曉葵教授,景觀專業系主任丁圓教授、中央美術學院圓明園研究中心主任吳曉敏教授、中央美術學院城市設計學院工藝美術系鄭韜凱主任等指導的畢業設計均獲得了優異成績,他們在教學、理論研究及設計實踐方面也都有很多重要成果和社會影響。

在學術方面,2003年,在時任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靳尚誼先生的支持下,我們在中國美協成立了環境設計藝術委員會,并且在2004年就提出了“為中國而設計”這一鮮明的學術主張,確定了以雙年展的形式結合國家建設和民生需求的動向來確定各次活動的側重主題,搭建了一個專業性強、能夠發揮學術導向作用的交流平臺,研究中國環境藝術設計中的重要問題,從理論研究及設計實踐兩方面及時總結經驗,為推動專業深化及發展發揮積極作用,為國家建設貢獻力量。到今年馬上要舉辦第十屆。每一屆大會都會出版作品集、論文集、年鑒等學術出版物。

目前隨著學科建設的不斷融合,各個設計體系也相互滲透,社會生產水平及環境意識逐步提高,科技的發展為人類社會提供更多的可能性,未來“環境藝術設計”的涵蓋面將更為廣闊。通過環境藝術設計來促進社會環境與自然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最終使人類的繁衍在社會與自然之間達到完美的和諧。

《設計》:中央美院室內設計的人才培養目標是什么?結合這個目標有哪些設計實踐?

張綺曼:以環境藝術專業為主體,我首先在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現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和中央美術學院建筑學院開始招收博士生,開設博士課程和授與學位,前后共培養了23位博士,他們是中國首批環境藝術專業博士,大多已經成為我國一些著名院校的領導、教學骨干、學術帶頭人,以及博導或碩導,持續且深入的開展環藝專業理論的建構和研究,并且成果豐碩。例如由我主編、十余位博士參與的93集大型音像書籍《中國室內設計藝術千年回眸》、王曉華博士新出版的《穴居的文化基因》、宋立民博士的《春秋戰國時期室內空間形態研究》、翟睿博士的《中國秦漢時期室內空間營造研究》、趙慧博士的《宋代室內意匠》、朱力博士的《中國明代住宅室內設計思想研究》、李瑞君博士的《清代室內環境營造研究》、孟彤博士的《中國傳統建筑中的時間觀念研究》、趙囡囡博士的《中國陳設藝術史》等學術專著,他們還在為環境設計專業理論建設不斷提出新的學術研究成果。

2008年,由我主持策劃的“為西部農民生土窯洞改造設計”四校聯合公益設計活動,在陜西、山西兩省實施,學生以此項目作為畢業設計課題,師生們走進西部黃土高原地區的生土窯洞,為農民做生態建筑窯洞的改造和提升,受到農民歡迎。該項公益設計影響廣泛,前后共獲得8項國內外嘉獎,包括2014年全國美術大展金獎(唯一一項設計類金獎),這也是首次由教授帶領多所藝術院校學生為西部農民生土窯洞進行改造設計。此項活動使窯洞這種原生態的住宅遺產受到了保護,也轉變了社會民眾對于傳統窯洞代表貧瘠落后的錯誤認知,也是對中華優秀民居文化的保護傳承與弘揚。

2003年至2019年,我的環藝工作室又進行了中國國家博物館、隋唐洛陽城國家遺址公園地標建筑天堂·明堂、浙江金華地標建筑萬佛塔室內和環境藝術設計,長期以來,還為各地做過諸多政府與民間的環境藝術設計項目,是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有效鍛煉。

在藝術院校里設立藝術設計專業更有優勢,學生們得到設計技術水平與藝術修養的全面提升。中央美院建筑學院的環藝專業有一流專家、教師任教;有央美造型藝術及理論研究專業濃郁的藝術熏陶,有利于藝術修養和審美水平的提高;與建筑專業放在一個學院有利于空間意識和立體思維的養成。本科學制5年,碩博各3年,在校專業學習共11年。在實踐和理論兩個方向培養可以引領中國環境藝術專業發展的創新型人才。很多畢業生在各大設計院、高校、文化機構成為了學術帶頭人、專業骨干,他們在學術研究、學科建設和國家建設等方面做出了積極貢獻,體現出環藝專業設立所應有的社會價值。

《設計》:中央美院室內設計在畢業生的培養方向上有哪些特色和優勢?

張綺曼:首先,基礎知識應該全面;其次,具有較好的藝術造型能力;第三,有比較好的藝術修養和審美水平;第四,有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和傳承創新的精神;第五,有良好的品德和團隊合作能力。

《設計》:在畢業設計選題方面有哪些指導方向?

張綺曼:“整體設計”方向遵循國際設計聯盟在1995年提出的“整體設計”概念,這些概念歡迎為每一個人的利益改善環境:(1)整體設計關照人的一生,從兒童到老年;(2)整體設計服務于與環境相聯系的所有設計原則;(3)整體設計確信,盡管人們可能有暫時的或永久的殘疾,他們卻不應受到其環境的阻礙;(4)設計師應對所有人的需要敏感地作出反應;(5)設計應該用最安全、最具功能性、舒適的方式服務于最多的人。

在藝術創新性方向上,通過創意思維,運用現代科技知識和技能、藝術修養,提出滿足功能和精神要求的優秀設計作品,給人們創造出更為優化的生活環境。(1)通過設計創新,達到設計作品“形式之美”、“方式之美”與“意境之美”的三個層面;(2)創新的目標應達到:創新設計應以國家民族文化的傳承和可持續發展為基礎,努力探索可持續發展的新模式。創新設計應當創造出更為合理、健康的人類生存方式。創新設計應當充分應用當代科學技術,體現信息時代的科技水平和成就,將技術與藝術完美融合。創新設計應當具有精良的細部設計和整體設計。創新設計應當具有創造性意匠,即原創性。

在文脈傳承方向上,基于多元文化時代,設計不僅要有功能,滿足人們的日常生活所需,又要能體現出對使用者的精神關懷和滿足文化消費的要求,設計與文化、藝術一樣承擔著人類文明延續的角色。強調文化含量,體現本民族和地域特色成為當代設計的重要特征。(1)回歸本土本民族的文化傳承與發展,在文化傳承中吸收領會傳統文化之精髓,找到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特有的核心價值,在此基礎上致力于創新設計。(2)對本民族文化遺產的深入挖掘和研究,將傳統元素提煉、創新為新的物象與內涵高度契合的當代設計語言,從有形到無形、從符號到精神。例如傳統圖案的研究、傳承與現代應用。(3)關注民生,挖掘研究本土民居文化遺產予以保護及傳承,將中國文化精神和傳統建造經驗凝鑄在中國大規模城市化建設成果中。

可持續發展是從人類前途命運出發至目前所能找到的最好的發展途徑;在世界范圍被廣泛接受的概念并予以實施和行動,是劃時代的新概念。最核心的理論基礎是: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它對人的思維方式、生產方式、生活方式都會產生重大影響和思想領域的變革;是人類社會一種時間和空間最為廣泛的發展觀。

注重對自然生態的維護和協調,以及人為的生態環境設計。以科技進步為依托,利用科技成果樹立環保、健康、文化的理念,在設計中盡可能多地利用自然元素和天然材質,創造自然、質樸的生活環境,通過綜合治理和城市建設把人口集中的城市建成一個有機的、統一的生態系統。在進行室內設計時,以生態設計理念貫徹始終指導設計,建立人與自然的同構統一,逐漸轉化為一種親情并道德的關系,在與大自然和諧共生中不斷達到改善人類生活環境的目的。

(1)遵循可持續發展的原則。探索人類社會生存、生產和生活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的新模式。(2)有利于保護生態環境,采用科學合理的建造方式,節約資源,控制成本,提倡資源再生利用。不以大幅破壞自然環境和極大的修復代價換取形式和功能的滿足。(3)通過設計對行為方式的引導培養使用者的節能意識和綠色環保的行為習慣。

猜你喜歡
藝術設計環境專業
一句話惹毛一個專業
長期鍛煉創造體內抑癌環境
一種用于自主學習的虛擬仿真環境
中國寶玉石(2020年4期)2020-09-23
《花月夜》
孕期遠離容易致畸的環境
專業降噪很簡單!
專業化解醫療糾紛
環境
更聚焦、更深入、更專業的數據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