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年人急性心梗的臨床特征分析

2022-05-30 08:28林希李大超
醫學食療與健康 2022年13期
關鍵詞:臨床特征急性心肌梗死老年人

林希 李大超

【摘要】目的:分析老年人急性心梗的臨床特征。方法:本次研究采用回顧性調查的方式,從本院近年來收治的急性心?;颊咧须S機抽取216例作為研究對象,根據患者年齡的不同,將其分成老年組和非老年組。對兩組患者的相關臨床資料加以分析,總結老年人急性心肌的相關臨床特征。結果:研究顯示,比較兩組患者的男女比例,老年組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比較冠心病、無痛情況、心力衰竭、休克、室上性心律失常發生率、再梗率和病死率,老年組均明顯高于非老年組(P<0.05)。結論:老年人急性心梗的主要特征是無痛性較多,并發癥發生率、再梗率和病死率相對較高。

【關鍵詞】急性心肌梗死;老年人;臨床特征

【中圖分類號】R542.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249(2022)13-0177-04

急性心梗是臨床中比較常見的一種疾病,最近幾年,隨著人們生活習慣的改變以及人口的老齡化發展,急性心梗發生率也呈現出逐漸上漲的發展趨勢[1]。急性心?;颊咄ǔJ枪跔顒用}產生突然性的長時間缺血和缺氧問題,促使缺血心肌發生壞死。該病起病較急,患者預后較差。在出現病死情況的患者中,大約占據30%比例的患者是由于患者在病情發作以后2小時中,沒有在第一時間內送至醫院治療出現死亡的情況。急性心梗的發生通常不會受到患者年齡的限制,各個年齡段均有發病,而其中老年患者的發病,因為發病癥狀不是十分典型,加之存在比較多的合并癥問題,因此比較容易出現誤診的情況,導致患者錯失疾病的最佳治療時間,所以臨床中應對此種情況加以重視。強化針對老年急性心梗發病規律的認識,以有效提升老年急性心梗的診斷和治療水平,為患者身體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提供有力保障?;诖?,本次研究選取本院的216例急性心?;颊?,對老年急性心梗的臨床特征加以分析,報告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本次研究對象為本院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的216例急性心?;颊?,根據患者年齡的不同,將患者分為老年組和非老年組。老年組患者的年齡為60~85歲,其中包括94例男性,42例女性。非老年組患者的年齡為33~59歲,其中包括64例男性,16例女性。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不存在顯著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1)與世界衛生組織所規定的急性心肌相關診斷標準相符合[2];(2)患者對研究內容知情,并自愿進行了知情同意書的簽署。

排除標準:(1)患有精神疾病;(2)存在一定的交流障礙問題或是意識障礙;(3)具有其他較為嚴重的疾病。

1.2 方法

1.2.1 診斷標準

(1)臨床癥狀表現?;颊叱霈F突然性的劇烈心前區疼痛,持續時間超過30分鐘,并伴隨惡心嘔吐、出汗、焦慮煩躁等表現;含服硝酸甘油以后并不見效;產生比較嚴重的心律失常問題,情況嚴重者還產生心衰、心臟停搏和休克等相關表現。對患者進行查體:在尖區可以聽及第一心音有所變弱、奔馬律等[3]。(2)心電圖表現。 S-T 段呈現為弓背向上抬高,病理性Q 波,或是S-T 段壓低和 T 波倒置。(3)心肌酶學表現。肌酸激酶同工酶、肌鈣蛋白及其心電圖的動態性演變,肌鈣蛋白上升為臨床診斷的必備條件。

1.2.2 研究方法

研究采用回顧性調查的方式,針對患者的相關臨床資料加以收集,主要包括患者年齡、過往臨床表現、并發癥發生情況和治療情況等信息。分析老年人急性心梗相關臨床特征。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 SPSS 21.0統計學軟件處理此次研究的數據。以[ n (%)]表示計數資料,實施χ2檢驗。 P <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患者的一般資料對比

兩組患者男女比例和冠心病發生率對比,差異顯著(P<0.05);兩組患者糖尿病、高血壓和高血脂發生率對比,差異不顯著(P>0.05),見表1。

2.2 患者的臨床表現對比

兩組患者典型胸痛和不典型胸痛發生率對比,差異不顯著(P>0.05);兩組患者無痛情況發生率對比,差異顯著(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

兩組患者心力衰竭、休克和室上性心律失常發生率對比,差異顯著(P<0.05);兩組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和傳導阻滯心律失常發生率對比,差異不顯著(P>0.05),見表3。

2.4 兩組患者再梗率和病死率情況對比

兩組患者再梗率和病死率情況對比,差異顯著( P <0.05),見表4。

3 討論

關于急性心梗,其是因多種原因在患者冠脈發生病變的基礎上,出現冠脈血液供應突然性減少,或是發生中斷,導致其對應的心肌出現較為嚴重,且持久性的急性缺血,促使其心肌發生壞死的情況,病情通常較為兇險,是心血管疾病中比較嚴重的一種急危重癥,同時也是全球范圍中致殘率和致死率較高的疾病。

自從美國通過大規模前瞻性研究首次將心血管病“危險因素”的概念提出以后,闡釋了心血管危險因素和心血管病發病之間的關聯性[4]。近些年來,心血管疾病防治研究相關領域,最為主要的研究進展主要是針對各種致病危險因素的認識和防控。對于患者而言,若是一同存在越多的危險因素,便會更加容易導致冠心病的發展。人們通過大量研究觀察到,即便采用了最佳的疾病治療方法,依然無法比較滿意地降低終點事件的發生率。許多患者在發病以后較短的時間內便會出現死亡的情況,并不具有充分的時間與機會予以相關治療措施的開展,這也表明影響急性心梗預后的相關危險因素并未得到較為有效的控制。

急性心梗存在較多的疾病發生危險因素,這里作出簡要闡述:(1)年齡。高齡會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人體心血管系統相應的結構與生理發生變化,主要為人體全身血管所具有的順應性有所下降、左心室舒張功能出現異常、左心室結構發生變化等。伴隨年齡的不斷增長,動脈壁內膜纖維會出現增生性增厚的情況,內皮細胞相應的密度也會降低,較大或是巨大的多核內皮細胞有所增多,導致動脈壁相應的結構與代謝功能受到一定影響。并且伴隨年齡的不斷增大,促凝因素和抗凝因素的比例也會加大,這樣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加大老年人血栓性疾病的發生率。在上述因素的一同作用之下,促使年齡成為急性心梗病死率的相關影響因素,所以伴隨人們年齡的不斷增長,動脈粥樣硬化情況的發生率也會有所升高,急性心肌梗死相應的發生風險也有所加大,急性心梗病死率和泵衰死亡率都會有所升高,患者身體各器官功能都會降低,比較容易產生臟腑器官衰竭的情況,且并發生較多,病死率較高,預后效果差[5]。(2)過往病史。并發有卒中患者的急性心梗發生率較高,是急性心梗事件復發的高危人群。相關研究顯示,并發有腦卒中患者在30日中的病死率在62.3%左右[6]。也有文獻報道中指出,缺血性腦血管疾病和冠心病是并存的關系,同時和冠狀動脈狹窄程度之間存在較為密切的關聯[7]。陳舊性腦梗死組患者冠脈造影結果3支發生病變與左主干病變比較多。伴有陳舊性腦梗死的患者,具有心血管與腦血管多系統的病變問題,通常病變較為廣泛,患者的臨床病情也會比較嚴重。對其原因加以分析,主要是由于缺血性腦血管疾病和冠心病之間存在共同的發病原因,也就是動脈粥樣硬化問題。關于動脈粥樣硬化,其是一種進展性、持續性以及全身多系統性的慢性血管炎癥性疾病,能夠一同對人體腦血管與心血管進行侵犯,并且心腦血管動脈粥樣硬化相關的危險因素存在眾多共同之處,例如高血脂、高血壓、肥胖、遺傳史等。存在腦卒中史的患者,可能會出現反復性的心肌缺血問題,患者心功能比較差。(3)心率。心率和心血管疾病的發生之間存在較為密切的關聯,即便是再灌注時代,心率依然是心血管疾病發生率與疾病病死率的強預測因子,在其中占據較為重要的位置。并且心率也是最為容易精準測量與獲取的一項參數,是一種不僅簡便,且具有較高價值的危險分層指標,同時亦是人體比較主要的有效生命體征。在急性心梗的發生和發展中,心率起到較為關鍵的作用,可以將其當作積極干預的靶點。在冠脈出現狹窄,儲備有所減小的情況下,要想確保肌體氧氣的供應需求,唯有依靠加大心率得以滿足。心率的增加會促使心臟舒張期有所減短,而人體心肌的血液供應便是依靠舒張期得以完成。因此,心肌缺氧和缺血情況也會較為嚴重,為了確保身體主要臟腑器官的氧氣供應,加速心率,收縮力加大,便會導致心力衰竭問題的加重,引發眾多心臟功能衰竭的問題。心率的加速除卻會對心臟形成不利的影響,更為主要的心率代表著交感神經激活的“窗口”,交感神經系統過度的激活進而會促使心肌缺血的加重,且會導致心率的加速和心室的重構,最終引起心力衰竭的問題[8]。心率加速也會導致人體心肌耗氧量的加大,造成梗死面積逐漸擴大與延伸,從而形成惡性循環。

急性心梗是一種較為兇險的疾病,若是沒有進行及時有效的治療,便會導致患者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脅,但因為老年急性心?;颊甙l病癥狀不夠典型,容易出現誤診的情況。因此,應對老年人急性心梗的臨床特征加以細致分析,從而予以針對性治療措施。本次研究中,將21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據年齡分為老年組和非老年組。研究結果顯示,在21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年齡超過60歲的老年患者為136例,占比62.96%,多于非老年患者。另外,伴隨患者年齡的不斷增長,男性和女性患病比例逐漸縮小。其中老年組男女比例為2.24,非老年組男女比例為9.00,經檢驗比較,兩組男女比例之間存在明顯差異(P<0.05)。對其原因加以分析,可能是女性在進入老年以后,由于絕經促使其磁性激素有所消散,所以發病性別之間的差異漸漸變小;過往確診是冠心病的患者,老年組中所占比例明顯高于非老年組(P<0.05)。然而兩組在高血壓、高血脂和糖尿病上差異不顯著(P>0.05);在無痛性急性心梗上,老年組患者所占據的比例明顯高于非老年組(P<0.05)。對其加以分析,可能存在如下原因:(1)老年患者長時間慢性心肌血液供應不夠。(2)心臟植物神經衰變問題,患者相應的敏感性與反應性都會與之降低。(3)一些患者由于病情加重,疼痛被其他相關并發癥問題所掩蓋;在并發癥的發生情況上,老年組患者休克與心力衰竭情況的發生率要明顯高于非老年組( P <0.05)。在心律失常上,老年組患者的室上性心律失常發生率要明顯高于非老年組(P<0.05)。對其原因加以分析,可能是老年患者因為年齡的增長,出現退行性心臟相關病變,心臟功能儲備有所減弱,心肌所具有的收縮力也明顯變差。另外,因為老年患者冠心病病程時間比較長,所以心肌長時間處在缺血的狀態下,也會導致出現上述并發癥問題;在再梗率上,老年組明顯高于非老年組(P<0.05)。對于老年患者而言,在急性心梗發病初始階段的1~2年中,病情相應的復發率較高。對此,針對急性心梗發病后兩年的患者,應予以高度關注。在病死率上,老年組明顯高于非老年組( P <0.05)。急性心梗病死情況的發生通常和老年退行性心臟病變、梗死面積的大小及其心臟功能基礎之間存在較為密切的關聯。

綜上所述,急性心梗不典型發病患者通常多見于老年患者,且老年患者的相關并發癥發生率、再梗率和病死率相對較高。在針對患者進行診斷的過程中,醫生應對患者的病情加以全方位考慮,以有效規避誤診情況的發生,導致急性心梗問題的產生,給患者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威脅。就老年急性心梗所具有的發病特征而言,醫生在針對患者實施治療的過程中,需要結合患者病情的不同,予以針對性治療措施,這樣才能使其獲取較好的疾病預后效果,減少病情情況的發生。另外,患者急性心梗發病后的兩年中,應針對患者實施二級和三級預防,這樣可以有效降低急性心梗的復發率,使得患者的壽命有所延長,加強患者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 李愛英,徐海全,劉艷陽,等 . 高齡急性心肌梗死病人臨床特征及冠狀動脈病變分析 [J]. 內蒙古醫科大學學報,2017,39(1):54-59.

[2] 張愛玲 . 老年心肌梗死臨床特點及護理觀察體會 [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6,4(26):145-146.

[3] 徐潔蘭 . 老年人急性心梗臨床特點及護理觀察體會 [J].大家健康(學術版),2016,10(7):210.

[4] 吳博華 . 溶栓治療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 40 例的臨床探討[J]. 延安大學學報(醫學科學版),2015,13(3):27-28.

[5] 許浩軍,于宗良,顧明,等 .70 歲以上老年急性心?;颊吲R床特征和急診 PCI 術后預后觀察 [J]. 心血管康復醫學雜志,2013,22(6):562-565.

[6] 胡啟芬 . 老年人急性心梗臨床特點及護理觀察體會 [J].中國藥物經濟學,2013,39(5):501-502.

[7] 宋芙榮,孫鴻彬,彭旭輝,等 .21 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死亡原因的臨床分析 [J]. 中國現代醫生,2013,51(9):156-157.

[8] 劉琰珠 . 老年急性心梗 78 例臨床特點分析 [J]. 陜西醫學雜志,2010,39(6):745-746.

(收稿日期:2021-10-25)

猜你喜歡
臨床特征急性心肌梗死老年人
認識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談情說愛”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辦
越來越多老年人愛上網購
結直腸癌腦轉移的臨床特征及其治療
縱隔大B淋巴瘤22例臨床分析
蕁麻疹患者臨床特征與護理干預探析
重癥肺炎臨床特征與治療護理效果分析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中醫辨證治療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