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邁向數字教育: 北京市教育數字化轉型的現實意涵與實踐策略

2022-05-30 10:48史陳新李艷燕方海光王紅劉雪嬌
中國教育信息化·高教職教 2022年10期
關鍵詞:教育信息化實踐策略

史陳新 李艷燕 方海光 王紅 劉雪嬌

摘? ?要:數字教育是國際上重點發展的新型教育形態。文章采用質性研究方法對北京市數字教育的建設與發展情況進行了調研分析,厘清數字教育的現實意涵,并提出北京市教育數字化轉型的六條實踐策略:一是夯實教育數字底座,提供高速、魯棒、綠色、安全的網絡服務;二是創新在線教育服務的供給方式,持續推進“互聯網+基礎教育”;三是推進教學模式迭代創新,深化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系統融合;四是提升師生數字素養與技能,有效開展信息技術教育應用培訓;五是聚焦精細化和科學化,全面推動數據驅動的教育管理信息化;六是加強數字教育隊伍建設,完善多部門跨層級協同聯動機制。

關鍵詞:數字教育;教育數字化轉型;實踐策略;教育信息化

中圖分類號:G434?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8454(2022)10-0058-09

一、研究背景與問題提出

隨著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數字技術加速創新、交叉融合,給各個領域帶來了顛覆性的影響。21世紀是數字時代,教育需加快面向現代化的數字化轉型,從理念、模式到流程再造,實現全要素、全業務、全流程、全領域的系統性改造升級。鑒于此,北京市重點助推教育領域數字化轉型,于2021年9月掛牌北京市數字教育中心(北京電化教育館)。

(一)數字教育政策的國際鏡鑒

在全球數字化戰略背景下,多個國家出臺了相關教育政策,以應對數字技術帶來的機遇與挑戰[1]。在全球數字教育演進的動態中,有兩條共同性線索貫穿其中:

1.培育師生數字素養是教育數字化轉型的先決條件

數字素養被視為在技術豐富環境下應用學習資源參與社會協作的意識、能力和態度的集合。德國在《數字世界的教育戰略》(Educational Strategy in Digital World)中提出德國學生的數字素養框架,并對課程標準進行升級,在各學科的教學中融入數字素養培育課程。2022年,澳大利亞發布《澳大利亞課程綱要(9.0版)》(the revised Version 9.0 of the Australian Curriculum),將數字技術列為多個學段的重要學習領域之一。俄羅斯通過開展“數字教育環境”(Цифровая образовательная среда)項目,在小學《綜合技術》課程中引入編程內容,確保四成以上中小學生熟練掌握數字技能。我國也把提升全民數字素養與技能作為當前一項重要的戰略任務。

2.優化數字化學習資源與基礎設施

澳大利亞在2008—2014年實施“數字教育革命”(A Digital Education Revolution)戰略。2018年,俄羅斯實施“數字教育環境”項目,旨在建立師生易用、有用的數字化基礎設施和平臺。2020年,歐盟啟動《數字教育行動計劃(2021—2027)》(Digital Education Action Plan 2021-2027),以提升教育系統對后疫情時代現實需要的適應性[2]。芬蘭實施“FINNABLE 2020”系列基礎教育項目,搭建數字化平臺,建立多元交互的互聯網學習社區。我國出臺的《教育部等六部門關于推進教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 構建高質量教育支撐體系的指導意見》也提出,建設教育專網和“互聯網+教育”大平臺,為我國教育高質量體系建設提供可靠、可信、有效的數字底座[3]。

(二)北京市教育數字化轉型的新階段

北京市教育信息化管理部門高度重視信息技術對教育的影響,在教育信息化領域出臺一系列相關舉措支持發展,具體情況如表1所示。

北京市數字教育中心(北京電化教育館)的成立標志著北京市教育數字化轉型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其對北京市教育改革與發展具有以下三個方面的意義:

1.實現北京市教育數字化轉型的重要舉措

北京教育網絡和信息中心更名為北京市數字教育中心(北京電化教育館),是實現北京市教育數字化轉型的重要舉措,也是實現教育現代化的重要步驟。數字教育是國內外重點發展的新型教育形態,北京作為首都和科技創新中心,需要承擔使命,持續提升數字教育建設能力和組織能力,扎實開展辦學條件、實驗室與圖書裝備研究,進一步促進教育教學融合,要在“十四五”時期形成教育數字化改革新格局。

2.有利于提高北京市全域師生數字素養與技能

北京數字教育中心(北京電化教育館)致力于推動北京市教育數字化轉型、智能升級、融合創新,著力增強師生的數字素養與技能,不斷提升教師應用智能技術促進教育教學方式創新的能力,構建全生命周期的教師數字素養發展機制[4],有助于緩解教育不公,促進終身學習,更好地服務首都經濟社會發展。

3.實現北京市教育高質量發展的牽引力量

北京數字教育中心(北京電化教育館)旨在建設高速、泛在、云網融合的數字基礎設施,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資源體系,大力推進教育科技創新應用,為學生、教育管理者、教師、企業、家長等利益相關者提供靈活多樣的教育服務。

其職能不僅僅是從事理論和應用研究,而應定位在科技教育應用創新體系和教育高質量體系建設的戰略突破口上,形成面向教育信息化領域的需求,充分調動內部和外部資源的多元協同聯動機制,具體的功能定位為:一是提供科學化的教育管理與服務。在北京市教育信息化職能部門的領導下,根據全市教育信息化建設的整體規則,做好對全市教育系統的電子政務、教育信息網絡平臺、市級教育信息系統、遠程教育學習系統、教育資源體系等的規劃、設計、建設、運維等技術工作。面向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領導和機關各處室,作好信息技術服務工作。二是提供高質量的支撐與運維。承擔北京教育信息網的規劃、建設和維護管理工作。三是加強教學視導與能力提升。面向北京市教育系統,開展教育數字化轉型研究、宣傳、指導和推進工作,承擔北京市教育系統教育技術工作人員的業務指導和培訓工作。四是加速優質數字資源的建設與共享,承擔北京市教育系統的教育軟件、教育教學數字和音視頻資源建設與管理的具體業務工作。

在全球數字化持續演進的背景下,北京市出臺了一系列保障政策來支持教育教學實踐,不斷創新教與學模式,積累了可借鑒、能推廣的經驗與案例。然而北京市數字教育的下一步建設與發展路徑尚需深入調研分析,數字教育的現實意涵亟待厘清,教育數字化轉型的實踐策略亟待進一步歸納并提出。

二、研究設計

(一)研究方法

質性研究注重以系統化視角,在真實情境下采用多種資料采集方式對社會現象開展解釋性理解和分析[5]。本研究對北京市多個區域教育信息化管理者進行質性訪談,進一步了解北京市數字教育建設與發展現狀,深入推進北京市數字教育工作,持續提升數字教育環境與應用建設。

(二)研究對象與樣本

本研究采用半結構化訪談方式,選取北京市16位區域教育信息化管理者進行訪談,訪談時間約為240分鐘,且完成匿名化處理,僅呈現訪談對象的編號,具體情況如表2所示。在訪談過程中,深入了解區域教育數字化轉型的具體做法,開展基線調研。最后,將訪談錄音轉為文本材料進行整理、分析,形成北京市教育數字化轉型研究的原始資料。

(三)研究實施

在設定北京數字教育建設與發展現狀訪談提綱的基礎上,對教育信息化管理者進行時長30~60分鐘的半結構式訪談,并開展資料處理、編碼和分析,完成對“數字教育”概念的質性研究。

三、研究過程

(一)訪談提綱設計

采用半結構式訪談法,圍繞北京市數字教育建設與發展現狀這一主題,設計了訪談提綱:①談談您對數字教育的理解?②談談您所在區域如何推進數字教育(政策文件、機制保障等作為附件列出)?③談談您所在區域目前數字教育發展現狀如何?④談談您在當前數字教育推進過程中遇到哪些困難?有哪些問題需要上級主管部門幫助協調解決?⑤談談您對北京市數字教育下一步推進工作有哪些建議?⑥談談您所在區域數字教育建設進程中,是否具有政企校一體化的數字教育協同推進機制、教研機制等?是否與企業、學校建立良好的互聯互通、共建共享機制?⑦談談您對數字教育在推動現代教育治理方面的理解,有哪些成效?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

(二)編碼過程分析

本研究對轉錄后的文本資料進行開放性編碼、主軸性編碼和選擇性編碼。開放性編碼方面,對6份原始資料進行條目化處理,通過檢視、歸納,形成105個概念標簽。在此基礎上,對原始標簽進行整合后,納入較高一級的初級類屬中,共計34個類屬。主軸性編碼方面,是對初級類屬進行概念化處理,對開放式編碼所獲得的類屬間的邏輯關系進行比較、分析和提煉,最終析出14個新的類屬。選擇性編碼方面,對類屬進行范疇化處理,即對主軸式編碼所提取的概念進行重組和有機整合,最終歸為5個類屬,即數字素養與技能、數字基礎設施、數字教育資源及應用、新型教與學模式、教育數字化治理。具體編碼情況如表3所示。

(三)模型闡釋

在教育數字化進程中,數字教育的關鍵要素之間既相互聯系又有區別,具體如圖1所示。

數字素養與技能是數字教育發展的目標旨向之一,也是數字時代人才培養的基本要求,主要包括信息素養、數字化能力、數字倫理等;數字基礎設施是數字化學習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實現數字教育的必要條件,主要包括教育網絡覆蓋率、數據應用與安全、教育云服務平臺及應用等;數字教育資源及應用優化了學習內容的呈現形態,提升了師生獲取資源的便捷性,主要包括數字化文化資源應用和數字化教學資源應用;新型教與學模式是信息技術與教育融合的體現形式,也是數字教育的重要標志之一,主要包括“互聯網+基礎教育”、信息技術與課程教學融合等;教育數字化治理可為師生教與學活動提供適切的支持與服務,如彈性教學支持與服務、家校共育、數據支持的教育管理等。

總之,上述五要素在數字教育全流程中形成閉環,相互交織、聯動推進,對北京市教育數字化轉型起到了一定的支撐作用。

(四)研究倫理及理論飽和度檢驗

為保護每位研究對象的隱私信息,訪談錄音均征得個人同意,且所有訪談均選取合適的時間、地點開展一對一訪談;關于訪談內容的真實性方面,利用剩余資料開展理論飽和度驗證。結果顯示,北京市數字教育理論的構成較為豐富,并未發現五個范疇之外存在其他新范疇和關系,而且這五個范疇的內部也沒有生成新的因子。由此可見,北京市數字教育的構成體系從理論上是飽和的。

四、結果討論與實踐策略

(一)結果討論:數字教育與教育信息化、智慧教育的關系

數字化發展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維基百科揭示了“數字化”的概念內容,即“一種使用數字設備進行通信、記錄和數據傳輸的數字方法”?!皵底只边@一概念不僅是將信息轉換成數字形式,而是綜合基礎設施、管理、行為、文化特征的復雜解決方案。換言之,互聯網和移動通信的發展是數字化的基礎技術。教育數字化在廣義上是一種復雜的社會教育轉型,與教育系統的信息產品、工具和技術的飽和有關。而德國數字教育的現狀,同樣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觀察,即各級各類學生乃至全民的數字能力(數字化作為內容)和教育領域的數字化程度(數字化作為手段)。

教育信息化是一個長期的發展過程,具有階段性的特征,當前正處于教育數字化轉型關鍵階段[6]。數字教育是在教學和學習過程中對數字工具和技術的創新使用,探索數字技術的使用,使教育工作者有機會在他們教授的課程中設計吸引人的學習機會,可采取混合或完全在線課程和方案的形式。

智慧教育是整合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等智能技術的增強型數字教育(Enhanced e-Education),是對數字教育的進一步發展[7]。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是信息化進程中三條同時進行、互不抵觸的路線。數字化能夠實現數據轉換與獲取,是信息化的底色;網絡化能夠促進數據流通與匯聚,是信息化的通道;智能化能夠通過多模態數據融合進行分析與可視化,有助于人類認識和處理復雜性問題[8],三個階段各具特色、各有側重。

目前盡管“數字教育”一詞并沒有統一的定義,但主要涉及到以下幾個方面,即數字素養與技能、數字基礎設施、數字教育資源及應用、新型教與學模式、教育數字化治理。因此,數字教育可理解為以數字基礎設施為支撐,應用多元泛在的數字資源與平臺,創新個性化教學模式,培育全民數字素養與技能,為師生提供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的數字教育公共服務,從而發展成為一種公平、公正、可持續、有韌性的新型教育形態。

(二)實踐策略

1.夯實教育數字底座,提供高速、魯棒、綠色、安全的網絡服務

北京教育信息網面向全市各級各類教育行政事業單位的多層次、開放式、智能型網絡系統,承擔著北京市教育系統各級各類學校、教育機構的網絡應用。北京教育信息網在網絡結構設計上分為三層:核心層、分布層、訪問層。其骨干鏈路全部為自鋪裸光纖鏈路,光纖里程達607公里(7035芯公里),骨干網絡帶寬已達到40Gbps,骨干節點與匯聚節點已實現萬兆聯通。當前采用各種物理鏈路方式接入北京教育信息網的用戶總量已近2000個單位,工作時間平均下載帶寬7.7G,平均上傳帶寬4G。在寬帶和無線網絡建設方面,北京市16個區(含燕山地區)互聯網寬帶接入學校率達到100%,千兆以上帶寬入校占比70.3%,各級各類學校也建成了不同規模的網絡環境,如圖2所示。

伴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在線游戲、社交網絡等將人與虛擬世界連接起來。這一進程的先決條件是信息與通信技術的有效性以及數字基礎設施的可用性。在此背景下,應完善網絡環境、健全數據中心建設、推動平臺開放協同,以實現教育數字底座的智能升級。

第一,完善網絡環境,構建高質量教育支撐方案。加強國家主干網、省市教育網和學校校園網的智聯融通,推進5G/F5G等網絡技術的規?;瘧?,按需擴展學校出口帶寬,助力中小學固定寬帶網絡千兆到校、百兆到班。此外,積極探索物聯網在校園一卡通、圖書館、設備管理等的深化應用,為精準化管理提供技術支撐。

第二,健全數據中心建設,促進教育數據應用。進一步規劃、布局和建設數據中心,建立健全資源調配、應急管理等制度,形成便捷、安全和穩定的運行機制。北京市教育數字化轉型旨在建設一個體系完善、平臺聚力和可持續發展的數字教育生態圈,北京市數字教育中心(北京市電化教育館)可為構建高韌性和高質量的教育管理與服務提供保障和條件。

第三,推動服務平臺開放可及,優化網絡學習空間。相關教育行政部門可以采用混合云方式建設教育云,為本地區的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提供服務(如圖3所示)。為了創建無縫的學習環境,確保不同教學單位之間的合作和知識共享,需要確保數字學習平臺之間的互操作性。相關教育主管部門需要提供并完善數字基礎設施以及創新學習環境。

為了促進具有創造性及創新性的終身學習環境,真正實現數字化學習,需要關注以下兩方面:①學習設備和支持。所有學生和教育工作者都需要使用數字學習設備。學習設備應具有包容性功能,以確保有不同學習需求的學生也可以訪問數字學習資源。②無縫的網絡連接。無縫的網絡連接,使學習者擺脫了人為的時間限制或地理限制,并支持所有學生和教育工作者通過學校、家庭或社區的網絡進行合作與分享。

2.創新在線教育服務的供給方式,持續推進“互聯網+基礎教育”

作為促進基礎教育均衡發展的舉措之一,北京市數字學校(如圖4所示)可為解決優質教育資源共建、共享等問題提供發展條件[9]。在教育領域中,數字技術不僅作為學生學習的一種工具,而且是一種學習環境,能夠幫助學生實現4A學習,促使個人從數字教育資源的用戶轉變為數字資源的創造者[10]。相關教育管理部門應按照“政府主導、多方參與、優勢互補、開放有序”的總體原則,積極推進“互聯網+基礎教育”工作的實施,通過現代信息技術使優質的義務教育教師資源、課程資源得到更廣泛的共享;打破班級、年級乃至學校、學段界限,使教師之間形成教育和專業發展的共同體,使學生之間成為互相學習共同進步的伙伴;通過先進技術不斷豐富學生課后學習的供給,努力構建時時、處處、人人的終身學習體系,努力打造“讓教師成為每一名學生的教師,使學生成為每一位教師的學生”的教育共同體。

第一,豐富數字教育資源,支持多元課堂形態。優化數字教育資源供給,構建數字化教育生態圈[11]。擴大優質數字教育資源覆蓋面,實施5G/F5G等新型互聯網支持的精準扶智,多措并舉地提升資源利用率。在數字時代背景下,應持續完善覆蓋多學段、全學科課程資源的“空中課堂”,打造全業務協同和多維化交互的“雙師課堂”[12],探索沉浸式、體驗式、場景式的“融合課堂”。

第二,促進線上線下教育融合,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應推進信息技術在課程教學和教育管理中的應用,運用新型多樣的信息化教學手段,打造現代信息化教學課堂。同時,加大力度建設與國家課程相匹配的虛擬仿真實訓系統、數字化實訓基地等,充分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改革。結合北京市數字教育發展現狀,通過充分發揮互聯網教育優勢,實現教育從理念、機制到實踐流程的數字化轉型,構建未來教育新生態。

3.推進教學模式迭代創新,深化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系統融合

北京市海淀區和東城區進入全國“智慧教育示范區”創建項目名單,標志著這兩個區的數字教育進程已邁入融合應用與創新發展階段。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為學生、教師和家長提供個性化、精準化的支持與服務,實時采集并集成分析師生的多模態數據和教育教學過程數據,促進學習者實現按需學習[13]。深入應用擴展現實、5G等智能技術融入教育教學,如北京市朝陽區實驗小學研究并應用基于5G網絡的虛擬現實教學服務,已通過實踐檢驗且取得了一定成效。

變革課堂教學模式,創新教育融合應用,探索前沿智能技術與學科教學的系統融合。2020年,北京市海淀區、朝陽區、房山區、通州區、密云區入選教育部“基于教學改革、融合信息技術的新型教與學模式”實驗區名單,進一步提高了教育教學質量[14]。圍繞教育數字化轉型目標,結合本地實際,應充分利用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開展線上線下融合式教學,加強新一代學習環境建設與應用,如智慧教室、虛擬仿真實驗室建設等。

4.提升師生數字素養與技能,有效開展信息技術教育應用培訓

“數字中國”呼喚數字化人才教育。我國教育改革呈現出需求動態多元化、學習全納終身化、學習產品智能化的新形勢,如何破解數字素養培訓亂象成為當前社會關注的熱點。針對現階段存在的頂層設計不足、數字道德規范意識有待增強、數字素養培育體系尚未完善等問題,應積極構建相應的頂層規劃及保障機制,助力全民數字素養與技能的提升。

第一,加強宏觀頂層設計,統一思想認識。應認識到推進人工智能融入教育領域的價值在于規范有序地服務于師生綜合素質培育,而不是簡單地應用技術與裝備提升數字素養與技能。要注重數字時代全民數字素養與技能的提升,從國家層面加強頂層設計[15]。

第二,關注數字倫理教育,提高信息安全意識。培養師生數字倫理意識是數字時代教育系統的重要任務之一。對師生技能的要求已經發生了變化,因為它不僅需要個體掌握讀、寫和計算,而且還需要能夠組織數據資源,進行富有成效的合作、收集、評估和使用信息[16]。

第三,開展數字素養與技能培訓,賦能教師專業發展。構建符合我國國情、滿足北京市教育需求的數字素養教育框架,為北京市教育數字化轉型提供理論模型和行動指南。此外,應進一步加強數字技能普及培訓,提升全民數字技能,積極營造數字文化氛圍。

5.聚焦精細化和科學化,全面推動數據驅動的教育管理信息化

開展大數據支持的教育管理與服務,有助于教育管理者全面審視學校層面的需求,系統性地評估學校的發展進程,透視發展中數據孤島、服務水平不佳等問題,從而精準化、個性化地制定學校管理目標,推動數據驅動的教育管理信息化,提升管理效能,變革管理方式。

第一, 加強教育數據管理,促進數據智聯融通。對于學校而言,應構建數據匯聚與分析平臺,建立數據資源結構化目錄,探索數據溯源圖譜,將全生命周期的數據活動進行規范,實現數據動態積累和更新。

第二,提升管理服務水平,構建教育數字認證體系。建設基于“一校一碼、一人一號”的數字認證互聯互通互認體系,實現跨平臺、多設備的登錄。推動以智能終端為載體的多因子認證,探索手機短信、生物信息識別等認證方式,提升服務體驗。探索區塊鏈技術在學生學業測評、學歷認證等環節的應用,形成教育評價的新模式[17]。

6.加強數字教育隊伍建設,完善多部門跨層級協同聯動機制

加強北京市數字教育相關機構隊伍建設,依托現有資源,結合各地實際,逐步推進各區域數字教育發展機構調整與革新,實現教研、電教、培訓、科研等主體的協同聯通。建立多形式的信息化管理隊伍制度,建設結構合理的教育信息化管理、建設、應用和服務隊伍;定期開展對管理主體、技術主體、教師主體等的培訓,提升信息化人才的專業化水平。

完善北京市、區級教育管理部門及各類學校的數字化轉型組織領導架構,明晰工作方向和職責定位,建立多部門、多主體、跨層級的協同聯動工作機制。加強跨部門教育數字化轉型工作的統籌協調,健全教育數字化轉型分工協作機制。進一步健全教育數字化轉型智庫,發揮業務指導和咨詢服務的作用。北京市教委統籌北京市的教育數字化轉型工作,指導下級部門落實相關任務;北京市數字教育中心負責組織協調、業務指導、政策解讀、技術保障、督導檢查、考核評估等工作;北京市各個區域數字教育相關部門負責本單位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設和運維等工作。

參考文獻:

[1]彼塔爾·揚德里奇,杰里米·諾克斯,肖俊洪.后數字轉向:哲學、教育、研究[J].中國遠程教育,2021(11):9-21,76.

[2]王萌萌.終身學習對數字化和新技能的回應——基于《數字教育行動計劃》和《歐洲技能議程》的分析[J].現代遠距離教育,2022(2):90-96.

[3]柯清超,林健,馬秀芳,等.教育新基建時代數字教育資源的建設方向與發展路徑[J].電化教育研究,2021,42(11):48-54.

[4]黃榮懷,李敏,劉嘉豪.教育現代化的人工智能價值分析[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21(9):8-15,66.

[5]陳向明.質性研究的新發展及其對社會科學研究的意義[J].教育研究與實驗,2008(2):14-18.

[6]黃榮懷,楊俊鋒.教育數字化轉型的內涵與實施路徑[N].中國教育報,2022-04-06(4).

[7]楊現民,劉雍潛,鐘曉流,等.我國智慧教育發展戰略與路徑選擇[J].現代教育技術,2014,24(1):12-19.

[8]梅宏.建設數字中國: 把握信息化發展新階段的機遇[EB/OL].(2018-08-19)[2021-12-01].http://www.cac.gov.cn/2018-08/19/c_1123291232.htm?from=tiemelin.

[9]史陳新.“教師在線”助力智慧教育——以互聯網遠程在線服務模式破解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難題[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8(1):25-28.

[10]郭利明,鄭勤華.互聯網推動教育服務供給變革:需求變化、轉型方向與發展路徑[J].中國遠程教育,2021(12):21-27,62,76-77.

[11]柯清超,鮑婷婷,林健.“雙減”背景下數字教育資源的供給與服務創新[J].中國電化教育,2022(1):17-23.

[12]蔣艷雙,崔璨,逯行,等.雙師課堂中的多模態學習情感分析:關鍵問題、邏輯理路與實施路線[J].現代教育技術,2022(4):13-20.

[13]黃榮懷.智慧教育的三重境界:從環境、模式到體制[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4(6):3-11.

[14]教育部辦公廳.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公布“基于教學改革、 融合信息技術的新型教與學模式” 實驗區名單的通知[EB/OL].(2020-08-05)[2021-12-31].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jcys_jyzb/202008/t20200814_478080.html.

[15]蔣敏娟,翟云.數字化轉型背景下的公民數字素養:框架、挑戰與應對方略[J].電子政務,2022(1):54-65.

[16]陳煒,李強.教育中的技術倫理審思:歷史、問題與對策[J].南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37(4):117-125.

[17]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加強新時代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的通知[EB/OL].(2021-03-10)[2021-12-01].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2103/t20210322_521669.html.

作者簡介:

史陳新,北京市數字教育中心(北京電化教育館)副主任,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為教育信息技術,郵箱:13601060323@163.com;

李艷燕,教育技術學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副主任,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計算機支持的協作學習、學習分析,郵箱:liyy@bnu.edu.cn;

方海光,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教育大數據、人工智能教育、智慧教育,郵箱:fanghg2013@163.com;

王紅,教研員,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為信息技術教育、教育信息資源設計與開發,郵箱:whong1999@126.com;

劉雪嬌,教研員,本科,主要研究方向為教育信息化,郵箱:zx_lxj@jw.beijing.gov.cn。

Towards Digital Education: Realistic Implications and Practical Strategies

of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Education in Beijing

Chenxin SHI1, Yanyan LI2, Haiguang FANG3, Hong WANG1, Xuejiao LIU1

(1.Beijing Digital Education Center (Beijing Center for Educational Technology), Beijing 100013;

2.Schoo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3.College of Education,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48)

Abstract: Digital education is an internationally developed new form of education. By using a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and analyzes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digital education in Beijing, clarifies the relevance of digital education, and proposes six practical strategies for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education in Beijing: (1)Consolidating the digital base of education and providing high-speed, robust, green and secure network services;(2)Innovating online education services and continuing to promote “Internet + Basic Education”; (3)Promoting the iterative innovation of teaching models and deepening the systematic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subject teaching; (4)Enhancing the digital literacy and skills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conducting effectively training on the application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ducation; (5)Focusing on refinement and scientification, and comprehensively boosting the informatization of data-driven education management; (6)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education faculty and improving the multi-sectoral and cross-level collaboration and connectivity mechanism.

Keywords: Digital education;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education; Practical strategy;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編輯:李曉萍? ?校對:王天鵬

猜你喜歡
教育信息化實踐策略
探討通用技術有效教學的實踐
信息技術與教學難以深度融合的成因及解決途徑探析
高級英語課程提升學生人文素養實踐策略研究
創新信息技術支撐教學變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