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只要能認識自己,便什么也不會失去

2022-05-30 16:24趙玉淵
求學·文科版 2022年10期
關鍵詞:榮格被試者星座

趙玉淵

近期,MBTI風靡起來,成為年輕人新的社交方式,沒看過MBTI相關的你可能要質疑下自己是不是落后了。那這個測試靠不靠譜呢?我們的性格真的由4個字母決定嗎?

我們今天就來聊聊這一話題。

MBTI即邁爾斯-布里格斯個性分析指標,一種性格測試工具,也是一種人格理論,共劃分為16個人格。主要應用于了解受測者的處事風格、特點、 職業適應性、潛質等,從而為其提供合理的工作及人際決策建議(測試題目可在網絡上搜索)。

四個維度判斷人格類型:

外向(E)和內向(I),它對應我們的直觀對外表現;

感覺(S)和直覺(N),它對應我們自然留意的信息類型;

思考(T)和情感(F),它主導我們如何做決定;

判斷(J)和知覺(P),它影響著我們做事情的方式。

一、為什么年輕人喜歡MBTI?

青少年本身的心理與生理特征就導致其迫切地需要自我認同感,MBTI作為新晉的“流量密碼”,本身就自帶話題,容易激發人們的交流和分享欲,還可以在團建破冰階段提供社交話題、拉近關系,有時甚至能激發出一些真知灼見。大家在一起熱烈討論時的融洽氛圍還能緩解學習與工作帶來的壓力。

我們這一代的年輕人大都是獨生子女,且學業壓力也遠遠大于我們的父母輩,如此一來,用來社交的時間就被壓縮。加之不少人被祖父母帶大,老一輩人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比較低,話題來源比較單一,被其撫養大的孩子在與同齡人相處時往往談資較少,在人際交往中缺乏主動出擊的勇氣。MBTI則能幫助這類人打開話題。

當代年輕人在確定自己的價值感的過程中,常會感到迷茫和無力,這時借助人格分類的外在框架來確定自己的位置和生命的意義就成為一種高效且低成本的方法。通過MBTI,年輕人可以得到一個屬于自己的標簽。貼上標簽后,就方便迅速找到同類,分享經歷,瞬間找到了組織,心便有了歸屬,有了安全感——“原來這個樣子的人不止我一個”。年輕人內心壓抑著的情緒被一個無成本的測試“有理有據”地化解掉了,他們能不喜歡嗎?任何一樣事物,一旦被大量需要,想不火都難。

以前,中學生中流行十二星座性格測試,把人的性格、智力與星座聯系在一起。常會有一群年輕人,尤其是女孩子們聚在一起興致勃勃地談論這些,各大出版社還推出了一系列與星座有關的書籍,有些綜藝節目還煞有介事地請來了“星座專家”為大家分析。研究星座成為年輕人中的一種潮流。其實,中國的孩子們從小深受唯物主義教育,熟悉馬克思主義,他們不一定真的相信這些,但參與其中讓他們得到了快樂、擁有了伙伴、有了心靈的寄托。至于占星術到底有幾分可信,也就沒有人想去較真了。

而MBTI的編制者的理論基礎是卡爾·榮格的性格類型學說巨作《心理類型》??枴s格是誰?他和大名鼎鼎的弗洛伊德一樣,都是精神分析學派的心理學家,他的學術地位無人撼動。這就讓MBTI與占星術相比,多了一件名為“科學”的外衣。雖然卡爾·榮格本人明確表示自己在《心理類型》中對性格類型的解說只是基于觀察歸納,并無實際數據支持,也公開質疑過MBTI的可靠性,但這并不妨礙外界對其理論來源的大肆宣傳。這使得普通大眾想當然地認為MBTI是心理學家發明的,是有權威性的,這一認知進一步加深了年輕人對MBTI的信賴。

這幾年MBTI比較火的原因還有一個,就是很多人把它和職業生涯規劃聯系在一起,所以職業生涯規劃受到人們重視以后,MBTI也跟著就火了起來。

二、MBTI的可取之處與主要缺陷

MBTI經過長期的不斷修訂和完善,使其確實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和理論依據,這是不能否認的。且它具有一定的社會適應性,在整個國際上的應用都比較廣泛,不少企業會用它去了解新入職的員工。

如果單純從心理學量表的角度來審視,MBTI信效度比較低,專業性不夠強,可替代性比較大。但是它能火起來并受年輕人歡迎,更多的還是它在結果的呈現形式上比較吸引人,作為一個吸引年輕人去進一步探索自己的性格興趣與新高考選科、畢業擇業關系的突破口,還是比較有價值的。

但是MBTI也有很大的不足之處,首先就是從專業的角度來說,它是沒有一道測謊題目的,這樣的一個量表是完全靠被試者的自覺性來作答的,所以不排除被試者會下意識地為了得到社會贊許去答題,也就是說,測試本身無法百分百地確保被試者的坦誠。加之不少人的得分都在臨界點上,這就需要進行第二次測試,各種內因與外因加起來,會導致部分被試者在第二次測試中被列入另一個類型。

而且,即使被試者做題時完全遵從了本心,他也可能在得到結果后產生“皮格馬利翁效應”(又稱“期待效應”)。人們在某種情況下,給自己貼個標簽是一種很好的積極暗示,這個標簽會在潛意識里指導我們,讓我們按照測試的結果去實現自我。比如,某人測出來是企業家型人格(ESTP),他就有可能因此獲得激勵,開始嘗試創業,最后也許真的在創業方面有了很大的成就,這就是MBTI的可取之處。但同時,由于MBTI所提供的解釋文本永遠偏重于積極的解釋(甚至夸大效果),這固然有利于發現和發覺個體的潛力,但同時也掩蓋了可能的缺陷與不足,限制了個體的其他發展可能。

三、持科學態度,用發展性眼光看待MBTI

年輕的朋友們,如果你是一個MBTI粉,請你了解以下幾點:

1.性格與氣質是有區別的

MBTI是以上卡爾·榮格的性格類型學說為基礎發展起來的,而人的性格和氣質是有區別的。氣質是一種先天性的,其后天的變化不會很大,而性格類型會受外界因素影響而改變,導致測評結果可能存在真實中的自我與理想中的自我兩種不同的情況。

比如說一個性格內傾性的同學,他為了更好地參與社團活動,即為了適應環境,他可能也會在某一個時間段把自己變成一個外傾性的人(或者說讓別人覺得他屬于外傾性的人);還比方說大家熟悉的周星馳,他在電影中的角色明顯是屬于外傾性,但他在現實生活中是一個沉默寡言,甚至有些孤僻的人。

所以年輕人,尤其是高中生在使用MBTI時需要想清楚:環境的改變會促使認知的改變,自己的性格也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發生改變,同一個人的MBTI的測評結果,也許是在不斷變化的。

2.宜采取多種測評相結合的方式

僅僅用MBTI這樣一個簡單的性格測試來判斷自己的職業方向,肯定是不夠慎重的。我們不能拿一個測評的結果來框定自己,尤其是對于高中生,做職業生涯的評價和推薦時,一定要把幾個測評結合在一起,相互打通來看。首先要了解的是霍蘭德的興趣理論,然后才是MBTI,還有多元智能體系。把這些測試的結果放在一起進行比較,再結合五大人格,探討其中的共性和關聯性,這樣才能做出一個相對科學的判斷。

3.重視引導語

約翰·霍蘭德說過,雖然我們做了幾十年的研究,但預測個人職業選擇最有效的方法卻是詢問這個人自己想做什么。

每位老師在給學生做職業測評表之前,都會給出類似于上文那句的引導語,同學們要認真琢磨這一句話的重要性。職業測試僅僅是提供了一個幫助你探索自己的工具,目的是讓你認識自己、調節自己,但并不能決定你是誰,更不能規定你要從事給定范圍內的職業類型。你喜歡什么,想要成為什么樣的人,最終由你自己決定。

4.以自我塑造為前提

我們每個人的人格其實是多元的、豐富的。只有以多元的、豐富的視角來看待自己,才會變得更有韌性。比方說《我不是藥神》電影里的主人公,他一開始是一個自私自利且沒有責任感的小人物,但他在受到一系列的外部影響后,卻變成了一個擁有大愛的人。所以說每個人的人格都是可以改變的。

MBTI的科學之處,在于它給了我們一個去自我探索的切入點,促使我們更好地去了解自己,誘發我們對自我的思考,但我們沒有必要為此把自己定型。我們關注的不應該是測試的結果,而是測試的過程,我們應把這個過程當作一個了解自我且能幫助自我與外界建立互動的方式。

人格不是穩定不變的,我們不只有“固有性格”還有“自由人格”,自由改變人格,是每個人都能擁有的能力。每個人都要學會掌控性格,提高對不同場合的適應力,讓性格成為工作和生活的助力。想要了解自我,不能總是問自己“我屬于什么人格類型”,而應問自己“我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事情是什么”。

猜你喜歡
榮格被試者星座
德西效應
德西效應
榮格十九周年譜新章
兒童花生過敏治療取得突破
12星座之我愛洗澡
榮格 厚積薄發
榮格云商 聚焦農業互聯
榮格宮心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