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帶一路”背景下新媒體跨地域文化傳播分析

2022-05-30 10:48沈群
對外經貿實務 2022年1期
關鍵詞:文化傳播新媒體一帶一路

沈群

摘 要:眾所周知,新媒體相對于傳統媒體來說傳播范圍更廣、傳播速度更快、互動性更強。在“一帶一路”背景下,跨地域文化傳播與新媒體相輔相成,新媒體自身的優勢大力推動了跨地域文化的建構與傳播。因此,在新媒體的影響下,地域文化不僅要重視文化的生產與輸出,更要重視文化的傳播與宣傳,讓新媒體真正成為文化傳播的“臍帶”。

關鍵詞:一帶一路;新媒體;文化傳播

引言

西漢時期,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開辟出一條連接中外的商業貿易路線——絲綢之路,從此,中國開始出現了跨地域文化的建構與傳播,大力促進了中西文化的經濟文化交流。然而,由于受空間與時間的限制,絲綢之路上的文化傳播速度較為緩慢,在新媒體迅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跨地域文化傳播有了質的飛躍,其從根本上解決了文化傳播的時間與空間限制,為跨地域文化傳播的建構與傳播貢獻了巨大的力量。

一、 “一帶一路”倡議下的新媒體傳播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2013年訪問中亞和東南亞期間創造性地提出了合作共贏的“一帶一路”倡議。近十年的發展歷程證明,“一帶一路”倡議了打破了逆全球化思潮對世界整體發展的禁錮,順應了經濟貿易、人文社會和環境友好的未來發展趨勢,促進各國實現了資源流、資金流和人才流的高效配置,強化各國之間的區域合作,堅持共建、共享原則,共同創建更加均衡、普惠的經濟合作框架,“一帶一路”倡議立足經濟“硬實力”、依托文化“軟實力”,突出各類媒體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的重要作用,通過層出不窮的宣傳方式,全面傳遞“一帶一路”建設中的重大成果。在5G時代,新媒體是我們溝通全球、聯系各方的重要載體。新媒體是以高新科技技術為基礎而創建的一種以互動傳播為特點的媒體形態,諸如微信、微博、博客、短視頻、社區即時通訊工具等。

新媒體是各國之間共建“一帶一路”計劃中的重要載體,它不僅可以通過信息技術強化各國之間的信息互通,提升國與國的溝通效率,同時新媒體發展本身也是“一帶一路”計劃中的一部分,能夠為樹立我國的國家形象起到實質性的推動作用??偟膩碇v,“一帶一路”與新媒體之間是互為依靠,相輔相成的,只有兼顧二者的共同發展,才能夠將跨地域文化傳播的最大優勢發揮出來。

二、 “一帶一路”背景下新媒體跨地域文化傳播存在的問題

(一)加工層次較淺,創新性不足

“一帶一路”致力于打造沿線國家命運共同體與利益共同體,而在沿線國家之間的交流與合作中創新意識的始終保持能為合作帶來源源不斷的新鮮活力,能讓人們在瞬息萬變的社會中加深記憶點,利于國家文化的輸出,利于構建良好的地域文化形象。而在“一帶一路”背景下,雖然新媒體已經經歷較大的發展,但在跨地域文化傳播方面表現出加工層次較淺的特點,很多時候都是對紙媒進行再編輯,或者利用視頻剪輯來傳播跨地域文化,在創新性方面存在不足??绲赜蛭幕蜗蠼嬇c傳播也需要有創新意識,這樣才能在“一帶一路”背景下,在新媒體這個大時代下保持自身特色,持續性發展下去。同時,在文化產業創新的同時,更要保證產品的質量,不能為了金錢的利益,對文化進行過度包裝,要篩選出優質的地域文化進行產業化創新,在保證文化內容質量優質的前提之下,再進行產業化處理,使得文化與多領域之間協同發展。

(二)管理不到位,利益分配不均衡

“一帶一路”的要求之一就是信息共享,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開放共享、和諧包容,而新媒體所帶來的信息化、便捷化、互動化為“一帶一路”背景下地域文化的傳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變革,同時也伴隨著一系列問題。諸如網絡信息質量低、視覺效果差、平臺主要以盈利為目的等等,這些問題歸其根本原因都是源于自媒體傳播的管理不到位。而在跨地域文化傳播中,新媒體的管理不到位會導致經營利潤分配不均衡,不利于文化健康有序的傳播,很可能會為了利益最大化,去吸引受眾眼球,總是出現一些“擦邊球”行為,輸入一些文化質量低的內容,不僅不利于中國優秀文化的傳播,還會給受眾留下一個不好的印象。

(三)對受眾的文化印象造成偏差

打造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是“一帶一路”的目標之一,在完成目標的過程中必須要構建與傳播地域文化形象,而新媒體對于地域文化形象建構與傳播中的作用不言而喻。然而,伴隨著傳播文化的新浪潮,出現一批學者對地域文化內容進行過度的解釋與分析,借助新媒體這個通道,獨自決定某種地域文化內涵,自作主張,這不僅為受眾帶去了錯誤的知識認知,也使受眾對地域文化產生了偏差與抵觸心理,偏離了國家共建“一帶一路”所期望的目標。在“一帶一路”背景下構建與傳播地域文化形象的過程中,過度強調只會帶來適得其反的效果,會讓受眾對文化的認知產生偏差,不利于中國優秀文化的傳播。

三、“一帶一路”背景下新媒體在跨地域文化形象建構與傳播中的作用

(一)促進信息的雙向傳播

新媒體與傳統媒體最大的區別之一便是它的傳授關系交互性,即雙向傳播。傳統媒體是將信息單向地傳輸給受眾,受眾是不可以反向互動反饋信息的,也就是說報紙只能把信息寫在紙上,受眾可以通過閱讀獲取;電視也是同樣地可以把節目放映出來,觀眾可以獲取卻不能反饋,這種傳播方式完全不適應與“一帶一路”這種需要及時互聯互通的建設背景。然而新媒體打破了這種局限性,它具有點評功能,提供了一種雙向傳輸的交流渠道,使得授傳者與傳播者之間互相分享,能有效促進各地區、各民族之間的民心相通、政策溝通、貿易暢通。新媒體具體分為三種交流方式:首先是受者到傳者的縱向反饋意見(網民對編輯的反饋);其次是受者到受者的橫向反饋意見(網民與網民之間的交流);最后是傳授雙方的交流互動(編輯根據網民反饋進行回復)。

例如,在地域文化形象建構與傳播中,可以充分利用微博這種雙向分享的新媒體,在微博平臺擴散地域文化知識,一方面人們可以通過在微博搜索引擎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量,另一方面受眾也可以即時在微博評論處發表意見反饋感受,互相交流,及時的信息反饋既可以進一步擴大傳播范圍,也可以驗證文化的真實性和多維性,促使不同地區不同國家的文化互相交流互相影響,共同進步,也符合當下“一帶一路”建設中的共商、共建、共享原則。

(二)打破時間空間的局限性

在報紙時代,昨天的新聞可以叫做新聞,而在新媒體時代,現在正在發生的新聞才叫做新聞。在信息時代,及時有效的信息能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而以合作共贏、經濟全球化為目標的“一帶一路”更需要及時有效的信息,在此背景下,在跨地域文化傳播過程中,這種即時性也表現得淋漓盡致,在同一時間,不同地區的受眾都可以互相交流,完全跨越時間的局限性。在傳統媒體之中,無論是文化的建構還是傳播,都需要一定的制作周期,而新媒體時代下,文化的建構傳播只需要在第一時間發送至互聯網,瞬間可達到世界上任何地方,實現文化的即時傳播。

正如上段所提及,傳統媒介需要一定的固定載體,只有新媒體才能真正擺脫空間的局限性,才能更好地共建國際交流平臺,構建與傳播良好的地域文化形象。例如移動媒體,拿著手機就可以看到各種知識信息,每一位受傳者都可以隨時隨地地看到信息并且反饋。所以,在現代科技的推動下,不同地域文化和民族之間的受眾都可以第一時間了解到各地的新聞與信息,包括國內外的最新新聞、全球天氣氣候、突發重大事件等等?;诖?,不同國家地區進行合作交流的人們可以完全跨越時間與空間的限制,使得地域文化形象的建構與傳播變得更加便捷且有效。

(三)促使傳播行為個性化和主動化

新媒體區別于傳統媒體的另一個特征便是個性化和主動化,而在“一帶一路”背景下,只有主動才能更好地推進交流合作,才能更好地弘揚與傳播優秀的民族文化,構建與傳播良好的第一文化形象。因為傳播者不僅是某一個官方平臺,也可以是每一位單獨的用戶,比如微信的朋友圈和微博的好友圈,這也就意味著每一個人都是一個完整的個體,可以隨時隨地尋找新聞并且根據自身喜好采用喜歡的媒介表現形式,進行個性化的傳播,“一帶一路”背景下,各國家與地區之間的交流也可以通過自媒體實現個性化傳播,達到自己想要傳播文化的目的,實現交流共享、合作共贏。網絡地域文化傳播,不用進行信息的復制,采用一對一的傳播方式傳播信息,更加隨意與個性化。在接收跨地域文化的傳播中,用戶可以主動獲取個體信息,自由地選擇媒介表現形式以及隨意安排使用時間等等,這些都標志著傳播行為的個性化與主動化。在新媒體時代地域文化的傳播中,用戶可以選擇任意媒介表現形式,同時也擁有個性化信息的權力,用戶可以選擇圖文并茂,有字無聲,也可以選擇有像有聲,因此每一位用戶都可以使用最少的時間最舒服的傳播形式去獲取想要的文化內容,從而實現對文化的使用與滿足。

(四)傳播內容變得廣泛化

新媒體具有非常大的信息儲存量,這一點與傳統媒體相比較是它自身最大的優勢之一。它可以為受眾提供無限的信息和各種信息表現形式。在傳統媒介中,報紙是具有一定的版面和時間限制的,一個版面所容納的文字、圖片都是固定搭配的;廣播和電視需要在固定時間里,播出固定容量的信息,在這種條件的限制之下,傳播者只能篩選出部分信息公開,并不能做到信息的無限傳輸,而“一帶一路”是需要時刻進行交流溝通的,因此傳統的傳播形式因各種條件限制,不在此種背景下的考慮范圍之內。而借助新媒體的跨地域文化傳播,可以幾乎無限性地傳送信息,這種知識傳播是沒有止境的,它一方面可以不斷地更新各國各地域的文化,另一方面可以無止境地保存歷史文化,因此其傳播內容更加廣泛化。

四、“一帶一路”背景下新媒體跨地域文化傳播的路徑選擇

(一)互相交匯式傳播

在“一帶一路”背景下,新媒體在跨地域文化傳播的路徑可選擇互相交匯性傳播模式。在“一帶一路”背景下,要想實現跨地域文化傳播,就要承認世界文化的多樣性,承認其他文化實體的存在意義,并做到彼此尊重,然后再進行文化上的交流。利用新媒體的便捷性、內容多樣性與快速性進行交互性的傳播?,F代互聯網技術發達,人們很容易在互聯網上搜尋自己感興趣的文化,也能將自身具有的優秀文化推送到互聯網上,與其他國家和地區的人們進行文化共享與文化交流,利于跨地域文化的傳播。除此之外,衛星技術的使用也可以向其他國家及地區的人們傳播本民族優秀的文化,可對本民族的優秀文化進行積極宣傳,而衛星技術的應用也利于本民族民眾了解其他國家及地區的優秀文化,便于彼此之間的學習與交流。在新媒體的加持下,為“一帶一路”背景下跨地域文化傳播提供了眾多的傳播模式,其中交匯式傳播是主要的傳播方式,因為文化要進行交流才能更好地深入人心,才能達到跨地域文化傳播想要達到的目標,促進地域與地域之間的文化交流,促進信息全球化,利于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學習別的國家的文化優質之處。

(二)采用新舊媒體融合方式,取優補短

在“一帶一路”背景下,新媒體在跨地域文化的傳播路徑可巧妙利用新舊媒體的融合,“一帶一路”的建設以及發展,包含了諸多國家的共同努力,積淀了厚重的文化底蘊。新媒體雖然有著較強的時效性、互動性、多樣性,但也伴隨著一些弊端。諸如盲目的時效性,過度追求時效性而忽略了地域文化的內涵,舍本逐末。再諸如文化過度娛樂化,為吸引受眾的關注,把文化進行趣味化的修改,一些傳播者對某種文化自說自話,對不清楚的文化隨意下定論,使得文化本身的價值觀改變,同時文化本身的權威性也會下降,報紙等傳統媒體對其所傳播的內容把控性更強,更具有權威性。在新媒體時代下,催生了傳統媒體與新媒體技術的互動與融合,使得二者功能最大化,因此在“一帶一路”背景下新媒體跨地域文化傳播路徑可選擇把新舊媒體進行融合利用。在“一帶一路”背景下,新媒體跨地域文化傳播路徑可巧妙利用新舊媒體的融合,不僅可以保證文化自身價值觀的正確引導,也加快了文化的傳播與宣傳,不同地域民族文化在這里得到展示與交流,加速了民族文化大融合。諸如報紙上網,傳統媒體網絡出版,結合網絡多媒體的優勢,集文字、圖片、聲音、圖像數據為一體,并且可以不失去報紙文字報道所具有的深度和廣度;傳統新聞媒體也可以在各大平臺建立自身的公眾號,在公眾號上發表地域文化類的文章、圖片、視頻等進行地域文化傳播,擴大文化傳播的宣傳陣地,帶領世界各地的觀眾去體驗當地文化的風土人情,去了解當地文化,加深對當地文化遺產的印象,使得不同地域的文化遺產呈現在世界各地;傳統媒體也可以增加互動模式,比如各大衛視在微博平臺注冊賬號,使得廣大文化受眾可以在評論區隨意提問或者交流分享,使得不同的地域文化知識變得更加有趣味,傳播范圍更廣,與社會大眾更多互動交流。

(三)搭建跨地域文化傳播平臺

跨地域文化的傳播,離不開跨地域文化傳播平臺的搭建。傳播平臺在新媒體的不斷變革之下也變得多樣化,根據每一個傳播平臺的特點,制定合理的傳播內容和方式,把不同的地域文化在平臺上用科學有效的方式進行傳播?!耙粠б宦贰苯ㄔO的積極意愿,超越了傳統的絲綢之路范圍,形成了具有廣泛影響的國際合作框架,而在此背景下,新媒體在跨地域文化的傳播路徑可以選擇搭建跨地域文化傳播平臺,讓傳播路徑逐漸走向了多元化,人人都是傳播者,人人都是受傳者,傳播主體要加強主體傳播的能力,不能被動等待,要主動出擊,制定長遠的戰略目標,通過新媒體的自身優勢,把當地文化主動傳輸到世界各地,兼容并蓄,把地域文化建構與傳播提高到戰略的高度層面。在新媒體時代下,緊跟時代潮流,不斷提升地域文化建構與傳播的效能,在跨地域文化的傳播中,一次活動與交流并不能使大眾去深度了解當地的文化,更不能使地域文化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因此,更要注重對文化的宣傳與推廣,宣傳是推動地域文化建構與傳播的最大動力。借助新媒體的即時傳播優勢,在選擇文化內容時選擇一些大眾喜愛度高關注度高且容易接受的地域文化,再利用平臺傳播路徑,選擇圖片、不同色彩的字體、有趣的動畫等吸引住觀眾,為受眾提供更好的感官效果。在此過程中,要提高傳播主體自身的文化理念,真正做到文化自覺。當一些人缺乏對知識對真理的堅守時,會在潛移默化之中逐漸忽視文化的自覺性。樹立文化自覺性,提高傳播主體的文化素養,從文化的最根處求真,對知識給予最大的尊重。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一帶一路”的歷史機遇下,新媒體利用自身的優勢作用于跨地域文化形象建構與傳播之中,擔任著歷史文化傳播的使者。因此,要順應時代要求,緊跟時代潮流,保持初心,不斷創新,利用好新媒體的即時性與互動性,做好宣傳與推廣,堅持內容為王且不斷加強新媒體文化主體的建設,使不同地域的文化真正走出國門,實現與其他國家文化的交流,加強自身的文化建設,最終實現文化大國向文化強國的邁進。

參考文獻:

[1] 張居蘭.走出自我本位:新媒體背景下地域文化傳播的破解[J].出版廣角,2018(17):81-83.

[2] 王海燕.“一帶一路”背景下新媒體對跨地域文化形象的建構與傳播[J].新媒體研究,2018(15):31-32.

[3] 繆靜.以全媒體手段打造城市“有趣的靈魂”——論互聯網和新媒體傳播中的地域文化價值挖掘[J].中國地市報人,2021(7):45-46.

猜你喜歡
文化傳播新媒體一帶一路
中國文化傳播與藝術人才外語能力培養創新
中國影視劇美學建構
淺析《黃河晨報》對河東文化的傳播
新媒體背景下黨報的轉型探析
對農廣播節目的媒體融合之路
新媒體語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研究綜述
讀《申報》女性廣告,享文化傳播之精華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