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職院校圖書館中華傳統文化傳承

2022-06-02 14:30姚利君
科技資訊 2022年8期
關鍵詞:高職院校圖書館中華傳統文化傳承

DOI:10.16661/j.cnki.1672-3791.2111-5042-1862

摘要: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之際,結合高職院校圖書館文化傳承的使命和職責,圍繞高職院校服務地方的使命,分析圖書館傳承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精神內容,以動靜結合的傳播方式,探索中華傳統文化走進校園,融入大學生學習和日常生活的路徑,以提升大學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為目的,為推動高職院校圖書館傳承、發展中華文化提供參考。

關鍵詞:高職院校圖書館??中華傳統文化 ?傳承??發展

中圖分類號:?G122;G258.6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91(2022)04(b)-0000-00

Inheritanc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Library

YAO Lijun

(Guangdong Polytechnic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ngineering,Foshan,Guangdong Province,?528216 China)

Abstract:On the occasion of the 100th anniversary of the founding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ombining the mission and responsibilities of the cultural heritage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centering on the miss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o serve the local area, analyzing the spiritual content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education in the library, and spreading it through a combination of dynamic and static. It explores the way that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enters the campus and integrates into college students’ study and daily life, with the goal of enhancing college students’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and national pride, and providing references for promoting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ultur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libraries.

Key Words: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Library; Traditional culture;Smriti;Development

2020年至今,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以及疫苗研發一直不停地在進行著,全國人面萬眾一心、同舟共濟、心手相牽、共克時艱,產生了一曲曲感人至深的英雄贊歌,更能現了中國速度、中國制造,在這里我們感受到了中國力量,這種力量源自我們所謂之的“中國精神”。

“中國精神”是在幾千年的歷史流變中培育和發展的獨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的精神內涵,它是共產黨人政治本色的最有力詮釋,也是初心和使命的最好體現。2021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考察調研時就強調特別重視挖掘中華五千年文明中的精華。大學生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在這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之際,樹立高度的國家認同,民族認同和文化認同顯得尤為重要。圖書館作為承載和弘揚中華文化的重要基地,對于增強大學生的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義。

1 高職院校圖書館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意義

當代大學生在汲取現代科學技術和現代文明的同時,也會面臨道德觀念、理想信念和人生觀、價值觀失衡的挑戰。尤其對高職學生來說, 高等職業教育往往更傾向于專業知識與技能的培養, 而忽略了大學生人格、道德與人文精神的養成。因此,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的教育,是高職院校面臨的一項重要任務。

1.1高職院校圖書館的使命與責任

圖書館的職能定位中就有搜集、整理、保管和利用人類文化遺產這一方面,典藏著豐厚民族傳統文化, 弘揚和傳承民族傳統文化、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是圖書館的責任和義務。各級各類圖書館應好好利用自身的條件優勢,積極投身于中華傳統文化的展示、再現、傳承發展中,推動中華文化的復興。高職院校圖書館面對的目標群體是以專業技能為培養主線的一線技術型人才, 圖書館做好學生人文素養的教育和培養,就成為了高職院校圖書館發展中一項重要任務。

但據筆者調查發現,目前各級各類圖書館對傳統文化的傳承體現偏重于對古籍搜集、整理和保存方面,而如何將傳統文化內在于心,外在于行,去利用和復活方面研究的還不夠深層次。

1.2中國傳統文化是學生修身立業之源

“文以載道,以文化人?!痹?014 年,教育部就通過《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明確在大學階段要以提高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主學習和探究能力為重點來培養學生的文化創新意識,要增強學生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中國傳統文化不僅僅是文化,還包含中華民族語言習慣、禮儀習俗、道德規范、行為品格和價值取向。中國傳統文化,能夠通提升人文修養,實現精神的內在生長?!墩撜Z》《大學》《增廣賢文》《中庸》“孔孟之道”“仁義禮智信”等都是修身立業之源,也是信仰構建之源。在全國人民對抗新冠肺炎疫情過程中,不斷涌現的平凡英雄身上展現出的頑強不屈、堅韌團結,就體現出這種優秀的中華文化帶給我們的深厚而強大的力量。

2 高職院校圖書館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路徑

正如楊棪在研究媒介形態與閱讀文化關系中所道,“在無數經典的闡釋和接續中進行的人類文明,不管運用什么樣的媒介傳播,讀者對優質內容的需求是永存的。只要能提供有分量、有責任、有深度,能夠觸及靈魂的內容都是受歡迎的?!蹦敲?,?如何才能夠讓學生切身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自覺投身于中華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中?筆者認為采取年輕人能夠接受的傳播模式應是正道。

2.1以各類文化藝術活動為中心的動態化傳播渠道

圖書館是中華文明積累、沉淀交融、再發祥的重要之地,學校圖書館是承載中華文明的一個“細胞”,它可以讓中華文化觸及到每一位師生學者。學生參與或許能夠更好地激發對他們傳統文化的感知力。中國古代文明從她的誕生至今,奔流不息,綿延不斷,也正是因為這一特性,使得中國文化遺產極為豐富多彩,學校圖書館可以借助中華傳統節日、世界讀書日等,開展各類“中華傳統文化”項目,比如可以通過舉辦漢聽大賽、書法大賽來傳播文字的起源、發展及其博大精深,利用古詩詞朗誦、詩詞大會、成語大會來感受古典文化的韻味,利用古箏、古琴培訓來品味古典音樂魅力,通過中西方禮儀培訓了解禮儀文化與個人修養等等,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利用文化宣傳、知識傳播的資源優勢,構建融入傳統文化風格的創客空間模式。

“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活動的開展不能僅僅只是活動表面,更重要的是要圍繞其產生的歷史背景及其歷史作用,時代變遷到它的時代價值乃至社會作用,從經典中尋文化之源。

2.2以文獻資源建設專題為中心的靜態化傳播渠道

歷史悠久的中華文明,流淌于字里行間,恢弘的中華文化蘊藏于卷帙浩繁的書籍之中,五千多年來一脈相承從未中斷。在各項活動如火如荼開展的同時,我們不能忽略書籍帶給我們的無窮力量。

書籍的作用是屬于潤物細無聲的,圖書館作為學校的文獻信息中心,要充分利用自身的文獻資源優勢,通過自身文獻整合,或是館際聯盟,又或是館際互借等方式,打造中華傳統文化專題服務空間,這個空間包應含有紙質的和數字化的文獻資源,且是能夠與活動的開展相匹配的。比如:開辟一條中華傳統文化走廊或者文化廣場,利用多媒體采用年輕人喜歡的語言、動畫,網絡語、表情包或者二次元、動漫等創新方式推送各類中華文化書籍、視頻、講座等,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細無聲地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3結合地方當地文化特色,弘揚傳承紅色文化

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與地方建設緊密聯合,高職院校圖書館在傳承和發展中華傳統文化的過程中,可接軌地方當地文化特色。特別是2021年,作為中國共產黨建黨一百周年,激發學生的家國情懷和社會責任感顯得尤為重要。

2.3.1要深入挖掘地方文化中的紅色素材

紅色文化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一,紅色文化有別于其他傳統文化,它具有鮮明的地域性,在革命戰爭時期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涌現的人物事跡,很多時候都與特定地域有一定的聯系,圖書館在傳承和發展中華傳統文化的過程中一定要結合當地特色,充分利用地方紅色文化的感召力和滲透力。

2.3.2要將地方文化特色充分融入至育人全過程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厚植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就要以一種學生可接受并認同的方式,讓學生自覺地將紅色文化融入學習和日常生活中。比如:鼓勵學生走訪當地紅色教育基地,組織學生通過研讀、整理當地革命歷史材料創建地方紅色文化中心。只有投身其中,才能正真感受紅色文化的力量,才能更好地踐行紅色精神。

此外,圖書館作為保存和傳播人類傳統文化重要媒介,對地方非物質文化的保護、傳承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圖書館應充分利用館內豐富的宣傳平臺,比如:微信公眾號、網站等信息資源、地方文獻資源等,延伸圖書館的服務功能,探索非物質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

3 高職院校圖書館服務過程中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精神內容

中華傳統文化在長期發展中逐漸形成自身特有的精神,是中華民族特定的價值體系,或者說也是一種事實判斷的范疇,比如我們常講的自強不息、正道直行,民為邦本、貴和持中,求是務實、豁達樂觀等。那么圖書館在傳承和發展中華傳統文化的過程中應該展現的精神內容是什么?或者說學生在參與過程中應該領會到哪些文化精神?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面來衡量“中華文化入校園”的成效。

3.1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

維護中華民族利益,是中華兒女畢生之責任,無論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還是“為中華崛起而讀書”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都是家國情懷的真實寫照,愛國主義教育在任何時代都是我們不變的主題。在抗疫過程中,正是這種深厚的家國情懷、天下情懷,匯聚成了抗擊疫情的強大合力,在較短的時間內遏制了疫情蔓延、在較大范圍內完成疫苗全員免費接種。高等職業院校圖書館作為高職院校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陣地,在開展各項讀者服務的過程中,必須堅守這條道路,始終以“愛國主義教育”為主旋律。

3.2以“仁愛觀”為核心的社會關愛教育

“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無論是以“仁、義、禮、智、信”的五常還是“忠、孝、仁、愛、信 、義、和、平”的八德,都強調在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關系中要富有仁愛之心,要學會心存善念、尊老愛幼、樂于助人、關心社會、尊重自然。

高等職業教育在培養專業技能的同時,不容忽略學生思想教育。隨著現代傳播技術的迅猛發展,世界范圍內各種思想文化的交流更加頻繁,社會上也出現很多道德滑坡現象,這些對學生健康成長產生了不容忽視的影響。我們在教育的過程中要重點抓落實學生的思想教育,這可以通過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的仁愛教育來實現,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精神和生態文明意識。

3.3以“德”字當頭的人格魅力

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到“ 奮發向上,崇德向善?!钡掠逃际侵腥A民族上下五千年流傳下來的優良傳統。

高等職業教育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那么,教育到底要為學生立怎樣的“德”,學生通過教育應該成為怎樣的人?筆者認為這應該也是圖書館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本遵循。

高等職業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一種模式,應該為學生立基于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的社會主義道德,培養學生成為能夠繼承光榮傳統,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

3.4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火神山、雷神山醫院的建設,展現出了建筑人的使命與擔當,創造了建筑工程上的奇跡;新冠肺炎疫苗的攻克艱難,看到了科學家們勇攀科技高峰,開展科研攻關的科學精神。無論是中國速度、中國制造還是中國科技,都體現了對求真務實、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傳承和發展。

工匠精神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之一,無論是“博學之, 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的儒家思想還是道技合一的道家思想,又或是“自苦為極”崇尚技藝的墨家思想,都是我國工匠精神的文化溯源。

2019年《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中提出要把發展高等職業教育作為培養大國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方式,提出要通過各種活動宣傳展示大國工匠、能工巧匠和高素質勞動者的事跡和形象,培育和傳承好工匠精神。

3.5改革創新的時代精神

習近平總書記曾在軍事醫學院及清華大學醫學院調研時指出:“人類同疾病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學技術,人類戰勝大災大疫離不開科學發展和技術創新?!痹谛鹿谝呙绲难邪l中,科研人員從臨床救治和藥物、疫苗研發、檢測技術和產品、病毒原學和流行病學、動物模型構建等多方面進行科研攻關,是對科研技術創新精神的生動詮釋。

“周雖舊邦,其命維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自古以來改革創新都是中華民族最鮮明的特征。改革創新所展示的是民族精神和中華文化固有的求變理念和革新意識。改革開放40年,我們弘揚改革創新精神,勇于開拓進取,成功闖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條新路??梢哉f,改革創新精神也是艱苦奮斗、不怕犧牲、忘我奉獻的革命精神的當代延續。在新時代的歷史條件下,改革創新精神仍然是實現偉大中國夢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

3.6協和萬邦、大國擔當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情懷

2013年習近平主席提出命運共同體理念,直至2020年,波及五大洲的新冠肺炎疫情,讓全世界更加深切地體會這一理念的豐富內涵和深遠意義?!耙咔闆]有國界,世界各國是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它表達了國際社會攜手抗疫的決心,包括后面我們向全球提供疫苗和輸送科研團隊,都寄托著各國共渡難關的希望。

《禮記·中庸》提出:“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中國傳統文化強調和合理念,人類命運共同體著眼于人類文明的永續發展,彰顯了“協和萬邦”的包容胸懷,詮釋了以義為先、先義后利的道義理念,是古老東方文化的智慧結晶。

4 結語

恩格斯說,“沒有哪一次巨大的歷史災難,不是以歷史的進步為補償的”。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此次新冠疫情的在較短時間內得到有效遏制,再次證明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力量。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能不能得到傳承和發展,關鍵在青少年。近年來,“傳統文化進校園”如火如荼地開展,但收效甚微,如何才能夠讓文化更好地傳承發展?讓傳統文化更多地切合和融入學習生活中,就必須要創新,以年輕人能接受的傳播模式,讓學生切身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先賢智慧的無窮力量,方能讓中國傳統文化真正的經久不衰。

參考文獻

[1] 薛紅秀,張巖,于利.高校圖書館傳承和推廣傳統文化的創新性研究[J].河南圖書館學刊,2021(11):66-68.

[2] 白玉靜.閱讀,文化自信的基石[N].新華書目報,2017-06-16(14).

[3] 楊棪.媒介形態變遷與閱讀文化轉型思考[J].編輯學刊,2016(4):53-56.

[4] 王瑩瑩.基于“雙一流”高校圖書館創客空間優化模式研究[J].科技資訊, 2021,19(1):193-195

[5] 羅啟元.我國古代圖書館與文化傳承[M].北京:現代教育出版社,2019 :1-10.

[6] 范艷君.中國傳統文化與媒體技術文化博弈下的閱讀推廣文化理論探析[J].圖書館學研究,2018(13):72-75.

[7] 黃柄量.肇慶清代地方文獻的開發利用研究[J].科技資訊,2021,19(14):202-205.

[8] 徐晨辰.圖書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開發利用研究[J].江蘇科技信息, 2021,38(31):15-18.

[9] 張小榮,雷根虎,易宏軍.中國傳統文化及其現代價值[M].2版.西安:西安出版社, 2010:233-243.

[10] 李玉尚.科學技術是人類同疾病較量最有力的武器[J].人民論壇,2021(9):100-102.

[11] 孫剛成,賀列列,雷偉.習近平的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觀解讀析[J].教育文化論壇, 2018(6):1-6.

作者簡介:姚利君(1987—),女,碩士,講師,主要從事圖書館學、職業教育等研究。

猜你喜歡
高職院校圖書館中華傳統文化傳承
淺議讀者協會參與高職院校圖書館管理工作
談如何在小學教育中弘揚中國傳統文化
論孫中山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繼承創新
當代中國文化自信的深刻內涵與動力源泉
基于Web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土族盤繡電子商務平臺的設計與實現
“互聯網+”時代出版人才培養的傳承與突破
新媒體時代下的蒙古族文化傳播研究
青年怎樣傳承長征紅色基因
淺談高職院校圖書館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實施路徑
高職院校圖書館在數字化校園建設中的角色定位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