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于中國傳統節日中幼兒園美術資源的開發與運用

2022-06-02 01:24蘭如水
教育界·A 2022年9期
關鍵詞:傳統節日開發運用

【摘要】幼兒園在關于傳統節日美術資源的開發和運用過程中存在著資源開發不全面、忽略情感啟蒙、活動形式單一等問題。文章從傳承民族文化的角度出發,深挖幼兒園美術資源,旨在優化幼兒園美術教育,讓幼兒在親身體驗、多元欣賞、自主表達的過程中感受民族藝術的魅力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和內涵。

【關鍵詞】傳統節日;美術資源;開發;運用

【課題項目】本文為2020年霞浦縣教育科研立項課題“傳統節日中民間美術資源與幼兒園美術教育的有效融合研究”(課題編號2019x-229)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蘭如水(1981—),女,福建省寧德市霞浦縣松港中心幼兒園。

隨著國家對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愈來愈重視,許多學校紛紛將對傳統文化的學習融入校本、園本課程。中國傳統節日因其生活性、趣味性和綜合性,成為幼兒園開展傳統文化教育的必選內容,圍繞傳統節日開展的美術活動更是層出不窮。筆者發現這些美術活動的開展過程看似“熱熱鬧鬧”,成果“琳瑯滿目”,但多數活動都存在著資源開發不全面、忽略情感啟發、活動形式單一、活動時效短等問題。節日活動結束后,幼兒對節日中豐富的美術資源也只是接觸到了一些皮毛,學習到了一點“技能”,而對于隱含在其背后的優秀文化價值和特色藝術魅力則感觸不深。于是,筆者就如何把握好傳統節日的契機,開發美術資源,開展美術活動,達到幼兒在民族文化傳承、民族精神培育、審美能力提升等多方面有所收獲的目標展開探索。

一、幼兒園結合傳統節日開展美術活動存在的問題

(一)節日認知有限,資源開發不全面

中國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每個傳統節日都有形式豐富的民俗活動。這些民俗活動不僅為節日增加了儀式感,同時也是節日蘊含的民族精神的載體。但隨著外來文化的沖擊及社會生活節奏的不斷加快,現代人在過傳統節日時往往追求“從速”“從簡”,對節日主題理解也出現偏差,導致一些節日民俗活動缺失。

如以往在開展“清明節”主題活動時,教師對這一節日的認知多局限在“慎終追遠”這一主題上,因此組織幼兒開展的美術活動多以制作表達對先祖、先烈的追思之情的手工花卉為主。但其實“清明節”除了可以表達對先人的“思時之敬”,還有“郊游踏青”這一禮俗主題。教師可以借此主題開展踏青、種植、放風箏、蹴鞠等民俗活動,這些民俗活動傳達的是親近自然、追求健康的精神。教師若在開展“清明”主題活動中,引導幼兒參與這些民俗體驗活動,自然也能從中挖掘出更多的美術資源。

(二)重視審美啟發,忽略文化啟蒙

傳統節日涵蓋了傳統文化的方方面面,如語言、飲食、藝術等,但不管是以哪種形式呈現都是為了傳承節日背后的民族價值觀和民族精神。筆者發現,許多教師在利用傳統節日中的美術資源開展活動時,只是單純引導幼兒關注美術作品的外在,重視對藝術審美的啟發,而忽略了背后民族精神的傳達。

如春節有貼窗花的習俗,窗花在色彩和造型上具有很強的裝飾性,不同的圖案代表著不同的美好寓意。但教師在組織幼兒開展窗花制作的美術活動時,往往注重引導幼兒對其色彩、造型的欣賞及簡單技能的學習,而對于窗花圖案背后隱含的文化內涵則很少提及。當教師向幼兒詢問:“為什么春節要貼窗花?”幼兒可能只會告訴教師:“因為它很漂亮”或是“貼了窗花,看起來很熱鬧”等。幼兒的關注點只在于作品本身,而對于其中民族情感的理解是空白的。

(三)活動形式單一,活動時效性短

傳統節日的形成和延續離不開人們的生活,節日中的民俗藝術更是以靈動而多變的手法展現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傳達人們對生活的美好向往。但筆者發現許多教師在組織幼兒開展傳統節日的美術活動時往往忽略其生活性,教師為“教”而“教”,幼兒為完成作品而“學”?;顒娱_展多局限在室內,活動形式為幼兒欣賞作品圖片,結合教師的介紹與講解,再以繪畫或手工制作的方式來完成創作。這樣的活動形式,不利于幼兒生活經驗的積累和興趣的激發,強調的是對美術技能和動手能力的鍛煉,幼兒創作出的作品也多是依樣畫葫蘆或盲目組合。這些活動通常臨近節日才開始,伴隨著節日周期的結束而結束,在幼兒眼里,只是熱熱鬧鬧、高高興興地完成了一件節日美術作品,并沒有真正地感受到傳統文化和民族藝術的魅力。

二、傳統節日中幼兒園美術資源的開發

傳統節日中可供挖掘的美術資源是豐富的,我們應該遵循幼兒的年齡特點,從幼兒的學習興趣和生活經驗出發,對資源進行開發和篩選,從中選擇健康向上的內容融入幼兒園美術教學。

(一)從節日傳說中開發美術資源

中國的傳統節日在發展過程中往往出現了一個個美麗動人又獨具韻味的傳說故事,如春節有“年”的故事;中秋節有“嫦娥奔月”“玉兔搗藥”……這些故事通俗易懂,介紹這些故事能讓幼兒了解節日的由來,并明白不同節日的價值內涵。在開展傳統節日活動的初期,教師可與幼兒分享這些故事,鼓勵他們用折紙、剪紙、貼畫、主題畫等多種形式來表達對故事的理解,這樣不僅能加深他們對節日的印象,而且這些作品也是對節日文化的一種童趣表達。

(二)從節日飲食中開發美術資源

許多傳統節日都有自己的代表性食物,如清明吃青團,端午食粽子,中秋嘗月餅等。這些特色飲食,在食材選取、食物造型上都有自己與眾不同之處。每逢節日,親人們圍坐在一起做美食、嘗美食,傳達出的是中華民族以人為本、和諧共處的價值觀。教師可以從節日特色食物的造型、食材、包裝等方面來開發適宜的美術資源,增進幼兒對節日精神的了解和對節日魅力的感受。如中秋節的月餅,隱含著中華民族對團圓的美好向往。傳統月餅圓圓的造型、精美的圖案、豐富的口味及特色的包裝都可以成為開展幼兒美術活動的資源。

(三)從節日時令中開發美術資源

中國傳統節日與中國二十四節氣及農耕生產都有著很密切的關系,在不同的節日里,氣候和景觀的變化也是非常明顯的,因此對自然環境的關注也是傳統節日文化的一部分。教師引導幼兒關注節日中的自然環境之美,也是對中華民族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精神的領會。如在參與“詩情畫意‘話’清明”的主題活動中,教師可組織家長與幼兒參與“尋春踏青”活動,讓幼兒在與大自然的互動中親身感受初春時節春暖花開、草長鶯飛的景象,然后再開展以“踏青”為主題的美術活動,鼓勵幼兒自選內容、自選材料,大膽地表現對清明時氣候變化的印象。

(四)從節日民俗美術中開發美術資源

每個傳統節日都有自己獨特的節日文化,這些文化常以形式豐富的民俗節慶方式加以呈現,隨之產生的民間美術也極為豐富。如春節,人們用精心制作的紅底春聯、年畫、窗花來傳達辭舊迎新、求吉納福的美好愿望;元宵節里奇幻迷人又極具民族色彩的花燈寄托了人們對來年的美好期待;清明節放飛造型精巧的風箏傳遞出了人們對生生不息、平安健康的追求;端午節里編彩繩、戴香囊、點雄黃,表達了人們驅除毒害、追求健康的愿望。這些民俗美術作品以不同形式,將節日裝扮得多姿多彩、趣味盎然,是幼兒園開展傳統節日美術教育的資源寶庫。

三、傳統節日中幼兒園美術資源的運用

將傳統節日中的美術資源運用于幼兒美術教育時,教師應該創造條件開展形式豐富的藝術活動,讓幼兒獲得真實的節日體驗,最后再讓幼兒進行自主的藝術表達。

(一)豐富節日經驗,啟發情感體驗

我國學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曾說過:“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眰鹘y節日中的美術資源是依附于傳統節日這個大背景下而開發出來的,因此在開展節日美術活動時,應該為幼兒提供“活”的節日環境,使幼兒獲得“活”的節日經驗、體驗真的節日情感,讓幼兒自發地參與節日相關的美術創作,獲得審美和精神的雙重提升。

如在開展“端午節”主題活動時,在幼兒了解了節日由來和民俗形式的基礎上,教師鼓勵幼兒制訂“快樂過端午”的節日計劃,并照計劃分別開展了“艾意滿滿”(掛艾草、菖蒲)、“福氣滿滿”(戴彩繩、掛香囊、點雄黃)、“美味滿滿”(粽子的制作、品嘗)、“活力滿滿”(親子龍舟運動會)等民俗體驗活動,使幼兒親身感受每個民俗蘊含的節日內涵。然后教師再引導幼兒參與編織彩繩、制作香囊、點綴雄黃、設計龍舟等美術活動,幼兒在有了前期大量節日經驗的鋪墊和情感體驗的前提下,在美術創作的過程中就能進行大膽表現,積極表達。

(二)豐富欣賞形式,提升審美體驗

1.打造民俗美術環境,實現藝術欣賞

傳統節日中的民俗美術環境,能給予幼兒強烈的視覺沖擊和愉悅的視覺感受,從而提升幼兒民族意識和審美能力。如在開展“春節”主題活動時,教師可以將幼兒園門廳布置成以民俗美術裝飾為主的“春節民俗介紹展廳”;各班教師利用春聯、窗花、年畫等裝飾,在班級區角中營造紅火的過年氛圍;還可以結合角色游戲開展“年貨節”活動,布置春聯、窗花、年畫等的賣場,讓幼兒在生活、學習、游戲中都能與節日民俗美術作品展開面對面的互動,在潛移默化中豐富審美經驗。

2.借助多媒體信息技術,實現動態欣賞

民俗美術環境對幼兒來說,更多的是與靜態作品的互動,而幼兒對作品創作過程的了解,其實也是有利于他們審美經驗的提升。有條件的幼兒園可以邀請民間美術藝人來園向幼兒展示作品創作的過程,而資源不足的幼兒園則可以借助多媒體信息技術,搜尋相關視頻。借助視頻中作品制作的動態過程、旁白的講解以及背景音樂的烘托,不僅能讓幼兒對民俗美術的制作過程有一定的了解,感官上的雙重刺激還能給他們帶來視聽上的審美愉悅感,加深他們對民間美術魅力的感悟。

3.整合家庭社區資源,實現多元欣賞

教師可以帶領幼兒走出幼兒園,充分整合多方資源,為幼兒提供多元的欣賞渠道,形成更全面的民俗文化影響環境。如筆者所在的幼兒園地處海港邊,每年端午時,此處都會舉辦熱鬧的龍舟比賽。因此在端午前夕,筆者會組織幼兒到社區中參觀龍舟比賽的籌備過程。在參觀過程中,幼兒能近距離地欣賞龍舟的造型、紋理以及觀看龍舟在選手們的齊心協力下在水上“翻騰”“追趕”的場景,這會給幼兒帶來極大的藝術震撼。

(三)豐富活動形式,支持自主表達

1.豐富的材料資源,支持幼兒自主表達

傳統節日的美術資源豐富,有剪紙、布藝、皮影、陶藝、編織等,藝術表現形式多樣,使用的美術材料具有生活性和可操作性強的特點。在運用節日美術資源開展幼兒美術活動中,教師也應該借鑒這一特點,為幼兒提供豐富、生活化的材料,來支持他們開展自主表達。如在“端午節的粽子”這一主題活動中,筆者在美術區為幼兒提供了各種顏色的彩筆、軟硬不同的紙、顏料、彩泥、粽葉、糯米、豆子、麻繩等,幼兒可自主選擇材料,開展繪畫、泥塑、粘貼、拓印、立體折紙等不同方式的“粽子”制作。這樣的材料投放不僅能激發幼兒興趣,同時也能更好地滿足不同能力水平幼兒的需求。

2.巧妙的學習活動,支持幼兒成功表達

傳統節日中的民間美術在表現內容、表現形式及表現手法上都展現了民族藝術獨特審美。雖然針對幼兒的藝術領域的教學一直提倡“重感受輕技能”,但在開展傳統節日民間美術教學活動中,民間美術技藝的教學不僅有助于幼兒美術作品的完成,還對于幼兒民族審美的提升和傳承民族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引導幼兒進行技能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適當地降低技能學習的難度,分解技能學習過程,幫助幼兒循序漸進地掌握技能,完成作品。如端午節時的編織五彩繩活動,對幼兒來說有一定的難度,因此筆者根據不同年齡段幼兒的水平將其難度降低為兩股辮和三股辮,在節日開始前就在區角中為幼兒提供不同軟硬程度繩子和編織圖示,以編辮子、編花環等游戲方式引導幼兒開展編織技能學習,最后再遷移到節日活動中。大部分幼兒都能完成端午彩繩編織并將其作為節日祝福相互贈送,這其中他們不僅感受到了民間編織藝術的樂趣,同時也體驗到了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處的民族情感。

3.有童趣的表現形式,支持幼兒創意表達

隨著時代的發展,節日民俗美術在表現內容、表現形式上與幼兒生活經驗及能力水平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將民間美術資源融入幼兒活動時,不應該簡單地要求幼兒對固有形象臨摹,而應該將關注點放在幼兒對于作品內涵的理解上,鼓勵幼兒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創新表達。如在開展寫春聯美術活動時,幼兒被“春聯上的字怎么寫”難住了,經過討論和嘗試,最終他們提出了自己的解決方案—熟悉、簡單的字用毛筆書寫,不會寫的字,則用線描畫的方式以“圖”代替,這樣一幅幅表達著美好祝福的童趣春聯就誕生了。

4.互動式的作品交流,支持幼兒情感表達

節日中的民俗美術作品,除了有裝點節日的作用,在制作及流通的過程中還承載了人們對節日的理解和情感表達。但大部分幼兒園在組織幼兒開展民俗美術活動時,幼兒創作的作品僅被用于節日環境的裝飾而被忽略情感表達的部分。事實上,在幼兒創作出民俗美術作品后,教師可以鼓勵幼兒將自己的作品作為節日禮物贈送給同伴,并進行班級同伴之間,甚至是跨班、跨年級的互動交流。如在“迎新春”活動中,不同年齡段的幼兒分別參與了春聯、窗花、鞭炮制作等不同主題的民俗美術活動。教師引導幼兒們挑選出制作精美的作品,以“送年貨”或“年貨鋪”游戲的形式進行贈送、交流。在游戲過程中,不僅幼兒間進行了作品的介紹、欣賞,而且幼兒也在送出禮物的過程中表達了節日祝福,體會到了中華民族人與人之間和諧共處的美好情感。

結語

傳統節日中的美術資源豐富多樣且蘊含著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蘊。在開發和運用這些美術資源時,教師應該站在民族文化傳承的角度,精心篩選資源并創造條件讓幼兒在親身體驗、多元欣賞、自主表達的過程中感受民族藝術的魅力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及內涵,為幼兒的成長注入生機與活力。

【參考文獻】

[1]李季湄,馮曉霞.《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解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蘇剛,莊云旭.陳鶴琴活教育理論及其現代價值[J].現代教育科學,2008(12):98-100.

[3]葛瑜雙.借助自然環境資源開展幼兒教學[J].新智慧,2019(5):58.

猜你喜歡
傳統節日開發運用
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
我們的節日 還有哪些傳統節日呢?
還有哪些傳統節日呢?
在線投稿與編輯系統的設計與開發
遵義紅色旅游開發對策研究
“贊賞發現”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運用
基于J2EE和Ionic的ITer學習APP設計與開發
單片機在電子技術中的應用和開發
游戲教學法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的運用
巧用插圖,注入課堂活力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