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讓小學數學課堂互動走向高效

2022-06-03 13:50唐志明
安徽教育科研 2022年11期
關鍵詞:數學知識交流評價

唐志明

摘要:課堂互動是師生之間在課堂上開展教與學、學生與學生之間開展學習交流的重要途徑。在核心素養理念下,小學數學教學要讓課堂互動走向高效。本文闡述了通過“設計導學問題,激發互動需求;運用多種形式,豐富互動途徑;借助多元評價,鞏固互動成效”的策略,能夠讓課堂互動走向高效。

關鍵詞:小學數學 課堂互動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特別強調如今的數學教學應當置身于真實的活動中,促進師生以及生生之間的交往互動,以實現共同發展。由此可見,優質的數學課堂體現在有效的課堂互動上,促使師生以及生生之間展開多維交流和溝通。隨著新課改的全面深入,課堂交流互動得到了一線數學教師的普遍關注,為此筆者對互動教學進行分析,構建高效課堂,以供參考。

一、設計導學問題,激發互動需求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課堂提問十分重要,優質的課堂提問能夠有效地引導學生進行互動學習。優質的提問不僅要鏈接教學內容,還要與學生的認知水平以及心理特點相吻合。只有具備廣度和深度的問題,才能促使學生展開有效的數學學習以及數學思考,并激發他們的互動需求。

(一)利用“生活化”問題,激發互動需求

新課標特別強調數學知識和現實生活的密切關聯,所以對于一線教師來說,應當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突顯其生活化特點,并在此基礎上根據數學知識內容為學生設計相應的生活化導學問題,以此激發他們在數學學習過程中的互動需求。

例如,在教學“年、月、日”時,我會先要求學生說一說自己對相關知識的理解,因為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生活經驗,也能夠舉出很多實例。之后,我出示年歷表,幫助學生對知識進行歸納以及整理。在學習小組內,學生展開了激烈的探討,充分表達自己的見解,此時學生的思想毫無拘束,有效地激活了他們的互動需求。

(二)利用“沖突性”問題,激發互動需求

根據建構主義思想,學生的具體學習過程,是以原有的認知結構為基礎,不斷同化新知的過程。一旦需要學習的新知和原有認知出現沖突,就能夠迅速激活學生的學習渴望。因此,對于當前的小學數學課堂而言,教師應當善于利用這種沖突設計提問,以此激發他們的互動需求。

例如,在教學“圓的面積”之前,我首先呈現的是學生已經學習過的平行四邊形、三角形以及梯形等不同的圖形,帶領學生回顧面積推導過程,然后設計提問:“在推導圓形面積的過程中,是否可以將其轉化為之前所學習過的圖形?”針對這一展示過程,學生很快就能夠理解,化未知為已知。但是,很顯然圓形與之前的三種圖形有所不同,這是一個曲線圖形,很多學生并不能迅速想到“化曲為直”這一方法,由此就會引發其與原有認知之間的沖突。在這一背景下,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回歸教材,此時學生必然能夠產生強烈的求知渴望,也能夠激發其和書本互動的需求。

二、運用多種形式,豐富互動途徑

課堂教學過程中,互動以及交流的形式非常多元,可以體現于師生以及生生之間,還體現在學生與書本之間,但是很多教師僅限于學生之間的交流和探討,實際上這是對課堂互動的片面理解。教師要促使學生展開多樣化的互動,豐富互動路徑。以下是經過教學實踐驗證的、適合小學數學課堂的互動形式。

(一)“互看”

當前,學校普遍實行班級授課制,其中存在一個突出的弊端,那就是在課堂中一位教師需要應對數十名學生,很多情況下,不能準確地把握學生的具體學習情況。所以,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互看”。所謂“互看”,就是在進行數學學習或者數學活動的過程中,相互觀察對方的數學學習活動,從中得到啟發。

例如,在教學“8加幾”一課時,教師讓學生先自主操作,探究8+5的計算方法,然后上臺演示。有的學生借助學具小棒,將5根分成2根和3根,然后將2根與8根相加,再加上剩余的3根;也有的學生將8根學具小棒分成5根和3根,5根和5根相加,然后再加上剩余的3根。在這樣的課堂上,教師不需要費盡口舌地進行講解,只需要讓學生認真觀察其他同學的演示從而理解算理,真正實現了相互啟發、相互學習。

(二)“互說”

對于數學而言,學者稱其為思維的體操。而語言則是思維的外在表現形式,教師要為學生創建有助于激發其“說”的良好氛圍,使學生可以在語言表達的過程中完整地詮釋數學思考過程,在認真傾聽的過程中了解他人的思想和方法,以此展開高效的數學學習。

例如,在教學“兩位數乘兩位數”時,可以先讓學生自主探究24×25的計算方法,然后根據自己的計算過程整理思路,進行組內交流。在學習小組內,每個學生都能夠呈現自己與眾不同的計算方法,這樣的數學課堂必然能夠改變傳統的教師“一人堂”模式,不僅呈現了群體表達,也能夠聚集群體智慧。

(三)“互辯”

在班級中,學生之間存在個性差異,即使面對相同的數學知識,不同的學生也有可能呈現出不同的理解和認知。因此,在教學數學知識時,教師要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不同觀點,還可以進行辯論,形成激烈的探討氛圍,進而相互學習、相互借鑒。

例如,“雞兔同籠”這一數學問題非常經典,我對此進行了如下設計:在同一個籠子內裝有雞和兔,一共有11個頭,28只腳,問雞和兔各有多少只。針對這一問題,很多學生選擇了數形結合的方法,也有學生認為可以進行假設,而有的學生選擇了直接計算。針對這些方法,我設計提問:“哪種方法最易于解決問題?哪種方法更適合此題?”根據學生對問題的見解,將其分成甲方和乙方,在班級內組織一場小型的辯論賽,每一方都說明了自己的觀點和依據。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僅可以學習到他人的表達技巧,也有助于促進自身的高階發展。

三、借助多元評價,鞏固互動成效

傳統的教學評價不管是評價內容還是評價標準都過于單一,而且只關注具體的學習結果。很顯然,這種形式的評價,并不能揭示學生的學習過程,也難以體現互動和交流的成果。因此,教師應當結合核心素養設計多元評價,并以評價為導向,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交流過程,鞏固學習成效。

(一)隨機點撥,平等對話,開放思維空間

在教學數學知識時,教師應善于利用互動評價方式,將“教學”成功地轉化為“自學”,以此打開學生的思維空間。

例如,在教學“統計初步認識”,我首先為學生播放了一段視頻——校門口5分鐘內車輛經過的錄像,要求學生根據這一情景提出數學問題。學生們紛紛表達了不同的看法和見解。針對學生的想法,我進行了隨機點撥,建立平等和諧的對話氛圍,鼓勵他們立足于不同的視角展開分析,思考如何統計校門口的車輛流通情況。此時有學生想到了分類統計法,有學生選擇了合作統計,還有的學生則使用了最為傳統的畫“正”字統計法。

(二)生生評價,取長補短,碰撞思維火花

在進行評價時,教師應當將評價的權力交還給學生,由學生在實際學習的過程中互相評價,這不僅有助于取長補短,還能夠碰撞出思維的火花。這種形式的“讓權”,并不是說教師完全地放手,而是生生評價,有助于拓展學生的思路,使學生敏銳地發現他人的優點,發掘自己的潛能。

總之,優質的課堂互動是打造高效課堂的重要前提,需要教師精確地把握關鍵著力點,不僅要以學習內容以及學情為根基,還要促使學生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展開有價值有意義的多維互動,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夠有所發展、有所提升。

責任編輯:唐丹丹

猜你喜歡
數學知識交流評價
如此交流,太暖!
數學知識在于應用
交流平臺
交流平臺
2006—2016年度C—NCAP評價結果
2006—2015年度C—NCAP評價結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評價結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評價結果
從生活中體會數學知識的應用
“交流”等5幅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