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學音樂教學中節奏訓練策略研究

2022-06-03 13:50于小琨
安徽教育科研 2022年11期
關鍵詞:節奏訓練小學音樂

于小琨

摘要:音樂是節奏的藝術,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組織小學生進行音樂節奏訓練是十分重要的,這樣才能促進小學生音樂核心素養的提升。本文對借助自然之聲、音樂律動、打擊樂器來引導學生感知音樂節奏、把握音樂節奏、強化音樂節奏的策略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小學音樂 節奏訓練 音樂律動

音樂中包含不同的節奏,基于核心素養視域,培養小學生的音樂節奏感非常關鍵。對于絕大多數小學生而言,他們常常會基于形象化的視角進行理解和感知事物。因此,教師在教學中需要循序漸進地展開節奏訓練,這樣才能實現輕負高質這一教學目標,促進學生音樂核心素養的全面提升。

一、借助自然之聲,感知音樂節奏

小學音樂教學需要教師充分關注學生的實際生活,帶領學生認真觀察生活,這樣才能以生活為依托,呈現出良好的音樂效果。同時,更易于學生理解節奏,使學生了解自然界的不同聲音,還能夠以此譜寫充滿趣味性的節奏和樂章,形成更深層面的感受。

例如,可以帶領學生充分感知下雨的聲音,以此譜寫一段“風雨的故事”,通過故事演繹的方式,呈現雨滴在聲響方面的改變。這些會對學生形成有益的啟發,使其可以在這一過程中更精準地感知音樂節奏。

師:起風了……(學生輕輕抖動手中的紙張,模擬起風的聲音)

師:開始下小雨了……(學生用手指對紙張輕輕叩擊,叩出“嗒嗒”的聲音)

師:雨大起來了……(學生加大抖動幅度和叩擊力度)

師:雨越來越大……(學生加大動作幅度,“嗒嗒嗒嗒嗒嗒嗒嗒”。如果借助這一方式仍然不能充分展現此時的勢,還可以借助拍桌子、擊掌等其他方式,這些都可以由學生自主選擇、自由發揮)

師:夏天的雨來得快、走得也快,雨停了,但是屋檐上還有積水往下慢慢滴落……(學生借助自己偏好的方式發出“嗒——嗒——”的節奏聲)

上述教學片段中,其中的音符得以具象化呈現,而且充分利用了大自然,成功地譜寫了“風雨的故事”。而基于這一環節,學生深化了對節奏的感知和理解。

實際上,可以由學生自主編排節奏,只需要為其創設相對應的情境即可。例如,當圣誕節到來之時,森林中的小動物們準備舉辦一場盛大的狂歡。通過這一情境的創設,學生豐富的想象被觸發,教師問道:“在森林中究竟有哪些小動物?它們各自具有怎樣的形象特點或者體態特點?”通過引導,基于不同的小動物為其定制不同的節奏和聲音,借助節奏展現當時狂歡的情景,順利完成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二、借助音樂律動,把握音樂節奏

對于體態教學而言,關鍵就是能夠有效激活學生潛在的學習欲望,提高學生的參與性和主動性,使其能夠對音樂學習產生濃烈的興趣以及強烈的好奇心,這樣才能夠真正動起來。但是,在體態律動中,必須要呈現出其計劃性以及目的性,這樣節奏訓練才具有明確的方向,才有助于提高訓練的實效。

(一)借助直觀律動,把握音樂節奏

直觀律動就是以直觀圖示的方式,帶領學生進行音樂律動,通過這一方式能夠實現有效的音樂節奏訓練。

例如,在教學《小紅帽》時,我引入了直觀律動的教學方式。首先,了解學生容易唱錯的樂句。其次,進行集中梳理,分別將這些易錯的樂句呈現于黑板上。學生跟著節奏的箭頭,一邊律動、一邊演唱,這樣就能夠輕松地改正之前的錯誤。通過這樣的方法,既能夠實現對相關問題的有效解決,也能夠對學生形成正確的引導,當他們唱到易錯的樂句時,就會伸出手指替代箭頭,自然地引入律動方法,糾正之前的錯誤,提高演唱的趣味性。

(二)借助對比律動,把握音樂節奏

在律動教學過程中,結合身體動作,能夠為學生提供良好的親身體驗,不僅有助于培養良好的音樂感知能力,也有助于發展學生的創造能力。德國著名的音樂教育家奧爾夫的節奏教學,實際上就是以學生的身體為根本,體驗節奏、掌握節奏。當然在音樂教學過程中引入律動,還需要與學生的心理特征以及學習特征相吻合。小學生最突出的特點就是模仿能力極強,但同時,其思考以及理解能力相對薄弱。因此,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我選擇以學生的身體為樂器,以更自然的方式,使學生可以順利融入音樂的海洋里。

例如,《時間像小馬車》是一首節奏感極強的歌曲,特別是在旋律方面,體現出了由高到低、由低到高的變化,而這也是學生容易唱錯之處。其中有兩處“噠噠噠噠噠噠噠噠”,一處是由高到低,而另一處恰好相反,學生在實際演唱的過程中經?;煜?,也因此提高了演唱的難度。于是,我在教學時引入了動作,帶領學生體會樂曲的高低不同,當唱到由低到高的樂句時,雙手表現為由低處到高處的伸展;反之亦然。在這一演唱過程中,學生不僅記住了雙手的動作,也能夠以此輔助樂曲節奏的記憶。對于其他相對簡單的樂句,我帶領學生以雙手擊打身體,呈現節奏。和身體律動相結合,既有助于學生精準辨析音高之間的區別,同時也提高了音樂的可視性,既是對音樂演唱內容的豐富,也更易于學生記憶。

(三)借助模仿律動,把握音樂節奏

小學生天性喜愛模仿,所以結合模仿性律動表演,更有助于訓練其音樂節奏感。

例如,在教學《青蛙合唱》時,可以對教室內物體的位置進行調整,給學生一個適合表演的空間。當彈奏二分音符時,可以為學生留出更大的空間,帶領學生模仿青蛙游泳時的動作;當彈奏到八分音符時,學生的動作也會隨之發生改變。通過這樣的方式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參與度,同時結合具有典型性的體態運動,既有助于改變原本枯燥的教學氛圍,也能夠為學生提供新鮮感和吸引力,使學生主動參與其中。此外,還有助于其把握音樂節奏的變化,形成更真切的體驗。

三、借助打擊樂器,強化音樂節奏

小學生普遍具有活潑好動的特點,因此,教師要把握學生的心理特征以及認知發展規律,以教材內容為依托,靈活設置節奏訓練,對學生的感官進行多方面刺激,為學生創設真實的情境,使其在潛移默化中感受不同樂器的不同音色,提高其節奏感,發展其演奏才能以及歌唱才能。

(一)借助鼓強化音樂節奏

實際教學過程中,可以先向學生出示鼓,讓學生走近這一樂器,通過看、摸、聽等不同的方式,了解其結構,感受其音質音色。

例如,在教學《鼓兒響咚咚》時,教師向學生介紹鼓的知識,通過觸摸、聽音等方式感知鼓的音色。再向學生展示大鼓、小鼓,以及一強一弱兩種不同的鼓聲,由學生自主聽音、自主對比、自主辨別,感知音色、掌握節奏。

(二)借助其他打擊樂器強化音樂節奏

對于小學音樂而言,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各種打擊樂器,組織學生展開有效的節奏訓練,這既能夠順利完成節奏感知和體驗,還能讓學生體會不同樂器的音色效果。此外,當學生能夠初步掌握節奏之后,就不必局限于真實的打擊樂器,而是由學生基于生活自主選擇、自主創設打擊樂器以及創編節奏,如使用鐵桶、鐵盆等。這不僅讓學生的音樂感知能力得到提高,還幫助學生提升節奏創編能力。

總之,想要實現有效的音樂節奏訓練,需要靈活運用多元的方法。教師必須基于教材實際以及學生特點,選擇與其相匹配的有效的節奏訓練方法,這既是提高節奏感的有力舉措,也使學生透過節奏學習,感受到音樂學習的樂趣。

責任編輯:唐丹丹

猜你喜歡
節奏訓練小學音樂
淺析小學音樂教學中的節奏訓練
音樂教學中的節奏訓練分析
游戲教學法在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的運用
小學音樂教學中的創新教育
提高小學音樂課堂提問有效性的策略
開啟學生智慧,構建快樂課堂
如何走出小學音樂教學的困境
素質教育背景下音樂欣賞教學的實踐與思考
節奏訓練在音樂教學中的實踐
淺談音樂教學中的節奏訓練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