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帶一路”背景下校企合作文創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2022-06-03 20:44梁詩琪
速讀·下旬 2022年3期
關鍵詞:文創產業課程模式校企合作

◆摘? 要:近年來,我國文化創意產業市場潛力巨大,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開發與輸出對國家與地方經濟產生積極推動影響?!耙粠б宦贰毕嚓P政策的簽訂使得沿線地區的傳統文化進一步受到重視,“一帶一路”背景下的文化創意產業成為國內外研究一大熱點。但縱觀研究成果,多從文創企業和市場角度出發,關注文創產品開發與企業、市場發展等方面,以校企合作的文創意人才培養和輸送角度研究較少。本文以“一帶一路”文化創意為背景,以高校、企業、市場為切入口,探討校企“共享、共建、共育”的人才培養課程構建。

◆關鍵詞:文創產業;校企合作;課程模式

一、引言

2016年,文化部發布“一帶一路”文化發展行動計劃,強調要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文明互鑒與民心相通,切實推動文化交流、文化傳播、文化貿易創新發展。寧波作為“一帶一路”與長江經濟帶的交匯城市,具有重要的人文、歷史、藝術價值。2017年9月,省政府批復寧波為“一帶一路”建設綜合試驗區,要求廣泛開展文化交流、學術往來、人才交流合作,把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進文化產業發展放到了更為重要的位置。由此可見,文化創意產業的良好發展和切實可行的文創人才培養方式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支撐。

文化創意人才是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支柱。文創產業要求創意設計高等教育能與經濟發展同步,與技術、產品、市場實現有機結合。教育部在《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中提出“沿線各國教育特色鮮明、資源豐富、互補性強、合作空間巨大。各國互鑒先進教育經驗,共享優質教育資源,全面推動教育提速發展?!比欢?,現階段高校與企業、高校與高校的實際合作成效卻并不理想,企業與高校的合作大多局限于實習實訓,高校與高校的合作交流更是缺乏。所以,在知識、信息、人才、技術等方面開展全方位資源共享,利用數字信息技術深度融合教育教學,豐富線上線下數字課程資源、講座,建設開放共享的課程體系,是推動“教育鏈、產業鏈、人才鏈”共同發展的重要模式。

二、校企合作文化創意人才培養現狀

從國外研究來看,上世紀90年代起,發達國家就分別從培養主體、培養機制、專業體系設置、教學方法、師資要求等角度進行研究,形成了豐富堅實的文創人才培養理論體系。而我國的文化創意人才培養研究開始較晚。按照人才培養的過程來進行分類,大致可分為產學研結合、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以就業為導向的人才培養模式等(黎錚,2012)。針對文創人才培養現狀,國內學者也提出了一系列待解決的問題,如高校文創人才培養課程與企業需求吻合度低、培養方式及機制單一、產品轉化機制匱乏等(于洋,2021)。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這是對中國特色職業教育的新定位、新要求。校企合作育人、產教融合的模式是應用型高校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必然選擇。

浙江省作為長三角重要試驗窗口,文化創意產業快速發展,各地政府聯動企業、高校形成多個文化創意產業園區與文化創意集市,生產內容既包括傳媒出版、文化遺產等傳統文化創意產業,也涵蓋以互聯網為基礎的文化藝術教育、創意設計、文創產品研發、電子商務,對市場經濟發展起到重要作用.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顯示,2020年浙江省文化及相關產業生產值約占地區總生產值7%,其中文化服務產業依然為核心領域,文化制造產業比重也在逐年上漲。以寧波為例,近年來,在政府、大型企業的帶動下,建立各類文化產業園區60多個。這些產業園多數以企業為中心建立,用于文創企業生產開發、文化服務等功能。如創客157創業創新園,通過設立園區內部創客咖啡廳、創客餐廳、車間便利店、多功能廳、會議中心、運動場館以及30-120平米獨立辦公空間,來滿足大多數“小、微、創”企業及部分公司的定制需求。園區建立創業生態圈,擁有完備的風投平臺、咨詢服務平臺等公共服務平臺,為初創企業提供各項代理、指導、咨詢等服務。部分文化產業園中企業產能與高校教學兼具,形成聯系緊密的產教融合基地。如2018年成立的象山37°灣文化產業園,與象山影視學院、象山影視城形成一軸兩帶的文化產業功能區塊。園區招引集聚了浙江省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浙江理工大學象山現代針織研究院、中國電科院創新分中心、機械科學研究總院南方中心等具備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院所平臺,科技產業全方位賦能文化產業。另一類型文化創業園區以高校建為主力,如寧波寧波市大學科技園(創e慧谷)。在政府支持下,寧波幾所高校合作共建創新創業平臺。此類文化創意園區以科技為主線,形成學生實踐基地、小型微型企業孵化、眾創空間的等。相較于以成品產出為導向的企業創意園區,高校創意園區更注重產教融合、人才培養。

由此可見,各類院校與企業都享受到文化創意產業高速發展的裨益,不斷加大創新、創意人才培養力度。但從客觀來看,現階段多數院校與相關企業的合作尚處于探索的階段,造成文創人才培成果與市場對接不暢,市場轉化率不高等現象。如各高校設計類專業的畢業成果,依然有部分高校僅關注于畢業成果展示,而缺少對成果后期應用的追蹤,導致部分優秀設計或創意無法推入市場,形成實際經濟效益。

三、“共享·共建·共育”為目標的校企人才培養模式

2.1人才培養目標和評價體系的革新

教育的核心目標就在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使其成為符合社會需要的人。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發展的深化,教育思想發生了深刻的變革。教育理念實現了由以學科發展為中心向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轉變。以人為本、以生為本的培養理念,要求高校在制定人才培養體系時增加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創造能力、個人品格等方面訓練,注重學生的整體發展、終生發展,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在此要求下,人才培養體系不應以高校為唯一建設者,具有一線實踐基礎的企業也可逐步參與其中。企業以市場需求與未來發展為導向,及時反饋人才需求變化,優化、調整高校文化創意產業人才培養體系結構。

人才培養目標的變化以為原有的人才評價體系也許進一步革新。傳統評價模式以學生成果為主要評價依據,教師是主要評價者,學生部分參與到評價過程中。在校企合作培養模式下,評價機制中要及時引入行業、市場多重角色評價。同時將單一成果評價轉向多維度的過程性評價,關注學生學習、創造過程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團隊合作、溝通交流等多種能力評價,關注學生成果實際應用價值。

2.2多樣化的校企共建課程

從事文化創意產業既,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學科文化知識和實踐技術,更要求學生具有深刻的創新意識與創造能力。高校作為人才培養和輸送的主要陣地,在專業課程的設置上體現學科的前沿性與交叉性是基礎,同時要向學生提供多樣化的選修課程、隱性課程。當前“一帶一路”背景下,為應對國際挑戰,人才培養課程設置應充分接軌國際社會與未來,在語言、科學技術等方面為學生提供指導?!耙粠б宦贰苯ㄔO承擔著弘揚優秀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的使命。通過地區文化創意產業,激活、傳承和發展優秀傳統文化具有重要意義。在此基礎上,設置強化課程、短期課程。高校專業課程以學科知識傳授為目的,而強化課程、短期課程要求學生在掌握一定專業基礎知識后,對某項問題進行跟進一步研究。強化課程和短期課程在國外高校應用廣泛,通常以企業合作為基礎,指導學生通過企業虛擬項目進行研討。近幾年,我國部分高校開始逐步嘗試在培養體系中加入強化課程,增強學生問題探索和創新能力。

增強實踐課程在總學分中的比重。學生通過參與校內外實踐課程“在做中學,在學中做”,將專業理論知識通過實踐內化和強化。目前多數高校以見習或畢業實習為集中實踐階段,時間長度設置在在2~6周不等。短期的實習實踐無法讓學生深入實踐項目,學生往往剛適應工作環境及項目團隊,實踐已臨近尾聲。因此,在培養體系中增加企業實踐學分占比,通過考察、見習、實習等多樣化的形式為學生提供企業實戰項目和深度實踐機會,讓學生從學習者順利、高效地過渡為文創產業從業者,切合市場與社會發展需求。

2.3行業導師與工作室的教學模式

高校傳統教學以教師、學生兩方為主體,采用教授專業理論知識為主的教學理念,而文化創意產業作為迅速發展的新型產業,具有復雜性與不穩定性,需要從業者具有敏銳的市場洞察力與創新能力。高校教師在專業理論方面有一定優勢,但對市場及行業深入程度不及一線實踐者,因此,聘請理論知識深厚,兼具豐富實踐經驗的行業人員作為指導教師是切實可行的選擇。以米蘭新美術學院為例,學院在本科學習階段中聘請意大利頂尖設計師作為業界導師進入課堂進行理論或實踐教學。這些行業指導教師不但能在教學中提供獨特的見解,豐富學生的眼界,還能為學生、學校帶來寶貴的實習機會。羅馬服裝學院更是與一線奢侈品牌、知名影視公司、設計公司、文化藝術場館等建立深度合作關系,將企業季度項目直接植入學校課程,學生學習成果得到快速變現,轉化為實際經濟效益。除對口企業實習外,更是有眾多畢業生直接被企業聘用。

校企合作工作室形式多樣,大致可分為幾類:一、以教師為主導的工作室模式。依托于教師社會服務所產生或承擔的項目、課題,學生通過課題組或項目組的形式,參與實際團隊研究或生產,形成一定產出。教師工作室的背景下能較充分地將理論與實踐結合,形成邊學邊做的教學模式。二、以企業為主導的工作室模式。將企業工作室納入到學分體系,企業指導教師定期到學校指定場所展開實際教學,或學生定期至企業進行觀摩、學習。此種模式下需要企業導師預先了解學生的理論或實踐基礎,明確學生的發展方向,從而進行高效指導。

總之,以學生為主體,高校、企業為兩翼,“共享·共建·共育”的人才合作培養模式,不僅提升高校人才培養的質量,解決學生的就業問題,也能為企業提供前沿的理論與高質量人才,從而推進企業經濟發展。

參考文獻

[1]戴妍.“一帶一路”建設背景下匯總華優秀文化傳承場域的教育重構[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0,40(10):45-50.

[2]黃敏,王春雨.地域經濟背景下文化創意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文化月刊,2020(10):162-163.

[3]溫為才,時旺弟,黃光輝,朱俊儒.OBE教育模式下《文化創意產品開發》課程構建研究[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2021(05):167-172.

[4]陳佳靚.國內外城市文化創意人才培養探究—以倫敦和上海為例[J].教育現代化,2019(07):17-19.

[5]于洋.文化創意產業背景下藝術院校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藝術工作,2021(01):113-114.

[6]黃敬忠.以共享課程建設推進區域教育優質均衡發展[J]課程·教材·教法,2016(03):58-64.

[7]陳坤.廣州海上絲綢之路文化在數字創意產品設計中的傳承與創新[J].美與時代(上),2018(07):29-30.

作者簡介

梁詩琪(1992—),女,浙江寧波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美術史論、美術教育理論。

課題項目:“一帶一路”視域下校企文創人才培養的共享課程構建探索研究——以寧波文化創意學院為例(2021YGHZJ018)。

猜你喜歡
文創產業課程模式校企合作
關于博物館文創發展問題的若干思考和對策
基于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為例分析博物館的文創產品開發
基于文創產業發展的設計類創新型人才培養方案設計
突破傳統課程模式立足發展核心素養
中國古典舞教學課程模式探究
芻議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就業視域下卓越工程師校企合作培養模式探析
民辦高職院校軟件技術專業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對實訓教學體系改革進行的思考與探索
“六位一體”課程模式在高職語文教學中的實施策略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